书城励志聪慧女人一定要懂得的舍与得
3690600000018

第18章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5)

谁知等他一回到树林里,留守的朋友就从树后蹿了出来,狠狠地用木棒打在他的头上,将他打死了,并对着他的尸体说道:“为了黄金,我只好这样做了。”

然后这个人就拿起那人送来的饭,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感觉腹疼如刀绞,他知道自己中毒了,临死挣扎之际才醒悟:“智者说的话真是太对了!”

人们生活离不开金钱,但金钱远不是生活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条件。一个人快乐与否也不是取决于他有多少金钱,而是取决于他怎样利用金钱去寻找快乐。金钱能给你带来快乐,也能给你带来烦恼,只看你是要做它的主人还是奴隶。

一位上班族头一次买彩票就中了两千多元,他当时高兴得眉飞色舞,之后,他就开始天天买彩票了。三年下来,他当初买彩票中的钱早就投进去了不说,还把工资都赔上了。可即使这样,他还是死活不肯收手,始终坚信这是一条致富的捷径,总有一天他会时来运转再次中奖。

可是好运不是那么容易就有的,于是这位上班族也开始整天愁眉不展。和他说话的人都发现,他三句话离不开彩票,说不了两句话,他就开始如数家珍地列举出一些买彩票中大奖的事情,之后便说他哪天也会中个大奖。慢慢地,朋友们也都和他疏远了。对此他并不是很在乎,因为除了彩票,他现在什么心情都没有。可事实上,这个人心中也明白,中大奖的几率和用豆腐撞死的概率是相差无几的。

事实上,也许这个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什么总是生活得不快乐,为什么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他不高兴的原因也许并不是自己没中大奖,而是他把自己束缚在彩票这个狭小的圈子中,其他可以让人高兴的事情根本引不起他的注意。即使哪天真的让他中了大奖,他也不会高兴很久,因为过一阵子,他很可能继续陷入这种无法自拔的欲望之中。

洛克菲勒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说:“也许汉森先生自以为坚守贫穷是种美德,他摆出一副品格高尚的样子对我说:‘先生,我觉得我有责任同你讨论一个问题——金钱是万恶之源,这是《圣经》上说的。’就在那一瞬间,我知道汉森先生为什么与财富无缘了,他是在从对《圣经》的误解中获取人生教诲,但他却浑然不觉。我不希望让这个可怜的年轻人在他心胸狭窄的沼泽中越陷越深,我告诉他:‘年轻人,我从小就不断接受各种基督教格言的熏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我想你也是一样。但我的记忆力似乎要比你好一些,你忘了,在那句话的前边还有一个词——喜爱,喜爱金钱是万恶之源。’”欲望是一口难填的井,不要在无止境的追求金钱中迷失自我,失去快乐的生活。

快乐并不源于得到,而是源于知足的心态

很多灾祸都来源于贪婪的欲望,如果没有贪婪,就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而一步选择错误,就会掉进欲望的陷阱不能自拔。

人们总是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每天我们可能会产生1000个欲望,可是我们本身的力量却很小,实现欲望者少,难以实现者多,所以我们又要随时准备放弃999个欲望。一旦把外物看得过重,要我们放弃时,往往很难高兴起来。

一个人穷得连床也买不起,家里只有一张长凳可以睡觉。

有一天,他向佛祖祈祷说:“假如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佛祖看他非常可怜,于是给了他一个装钱的袋子说:“这个袋子里有一锭金子,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还会有一锭金子,可是如果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袋子扔掉。”

这个穷人听完就一直往外拿金子,他整整一个晚上都没合眼,到早上,他家满地都是金子。即使他这辈子什么都不做,这些金子也足够他花了。可是每次当他下决心要扔掉那个袋子的时候,都觉得舍不得。于是他仍然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子,金子已经装满了整个院子,可是他还在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掉,让我有更多钱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到了最后,这个穷人虚弱得连把金子从袋子中拿出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可是他依旧不肯把袋子扔掉,终于死在了袋子边上,而他的周围都是金子。

利益总是有着巨大的诱惑作用,人们在面对利益的时候,要做出选择常常是非常艰难的。尤其这个利益可以用一种顺理成章的手法得到的时候。然而,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陷阱,但是跳进去或者不跳进去的选择权永远在自己的手里,在理想和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让自己遗憾,才是正确的选择。

很多人把自己的欲望说得冠冕堂皇——永不满足是追求无止境。没有一个人愿意停留在已有的成果上,可是很多人却可能因为欲望过多而失败,这样的教训并不少见,什么是最合理的目标考验着人们的智慧。

小周在年关时准备搬家,当他把所有要带走的东西整理完以后,才发现自己居然有500多只箱子。而他的新家不过180平方米。于是,他向朋友诉苦:“唉,当时就觉得可选择的东西太多了,结果买了许多本不需要的东西。现在要搬家却不知道该从何入手了,扔掉又舍不得,真让人难受。”朋友笑着说他当时太贪心,以至于现在买了这么多“鸡肋”回来。

杰出的音乐家都遵循一个简单易行的原则:当他们把一首新乐曲收藏到自己的保留曲目时,也要同时删除一个现有的曲目。他们清楚,不管自己有多么高的天赋,也不可能精湛地演奏很多不同的曲目。要求太多,到最后反而成了负累。

投资专家巴菲特是商业奇才,他一生中有很多激动人心的投资事件,投资极少失手,他投资的原则中就有一条是不要贪婪。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股市一片红火,1969年整个华尔街到了投机的疯狂阶段,人们都希望自己手中已经涨了数倍的股票一直往上涨。面对连创新高的股市,巴菲特却将手中只涨了20%的股票悉数全抛。不久后,股票出现大幅下跌,贪婪的人不是血本无归就是倾家荡产。

欲望有时候是一股动力,可以让我们在绝处逢生,但是当欲望转化成贪婪的时候,因为不知道适可而止,最终可能失去一切。如果我们的欲望总是超出合理的范畴,到最后我们可能什么也得不到。所以,我们应该适度地控制自己的贪念,不要因为贪婪而失去眼前合理的利益。

人总是会有很多欲望,总是在不停地追求。认为追求到了自己想要的钱财以后,就会变成一个快乐的人,但总是在得到以后才发现,自己比原来更加不快乐。所有的钱财,变成了一个重重的枷锁,将自己牢牢地锁了起来。而快乐也被这个枷锁挡在了远远的地方。找到快乐的方法,就是懂得知足,动手挣脱贪婪的欲望枷锁,一身轻松,快乐很容易就找到了。

凡事都不能太过,过度就会导致灾祸

佛说:“厌苦喜乐是世人的通病。”生在凡尘俗世,很多人只知道享受和贪恋舒适安乐,却不知道安乐就像毒酒一样,在带给人类味觉享受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也腐蚀了人的肉体和心灵。

因此,舒适安乐虽然人人喜欢,但也必须有所节制。《礼记》上说:“快乐不可以过度,欲望不可以放纵。”《国语》上说:“人在劳苦的时候,就会想到善;逸乐的时候,则会想到淫!”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这些话旨在告诫我们,千万不要耽于安乐,否则无异于自取灭亡。

晋平王罹患重病,请遍了全国的名医诊治也不见效。后来,他命人把秦国的名医医和请来,希望能治愈自己的病。医和并不急于诊脉下药,而是问晋平王:“大王,您平时喜欢喝酒吗?”晋平王一听说喝酒,立刻来了精神:“喜欢,而且越是烈酒越爱喝。”

医和又问:“大王都是什么时候喝酒啊?”晋平王答道:“大多是在晚上,有美妻、娇妾、歌妓、舞女相伴,我可以久饮不醉,长乐不累。”

医和说:“大王您可知道,您的病因恰恰就在这里。音乐有五声,每个声调都有限度,如果失度,就不能再成为音乐了。人有五脏,各有功能,也各有限度,哪个都不可以过度,否则就会得病。”

由此可见,过度地享乐绝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它是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的,结果只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承其父李克用的遗愿,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前后总共用了16年的时间,逐一击败敌手,于公元923年灭梁称帝。但称帝之后,他开始贪图享乐,整天吃喝玩乐,宠信伶人、宦官,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最后在变乱中死于非命。从建国到亡国,前后仅仅三年的时间。因此,古人曾以“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来警戒后人。

《格言宝藏论》上说:“智者学时即困苦,贪乐安住不成名,贪图微小逸乐者,彼将不会得大乐。”意思是说,世人只有清心寡欲,不沉缅于安逸,不贪恋于享受,才能获得大安乐。

一个小和尚跟着一个老和尚出去化缘。途中涉过一条大河,又攀过一座高山,小和尚有些累了,想坐下来歇一歇。老和尚就依了他,于是二人坐在一块岩石上谈起心来。小和尚问道:“师父,咱们出家人皈依佛门,讲究四大皆空。那么,我们来这个世界走一遭,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究竟还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呢?”

“为了佛,为了自己的心啊!”老和尚开示说,“这个世界属于我们的事物太多太多了,自由的身心和超脱的意念,蓝天、白云以及这山、这水都是属于我们的。”小和尚一脸困惑,不解地摇了摇头,老和尚解释道:“当一个人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时,这世间所有的一切就都是属于他的。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可以梦游四海,可以思度五岳,还有什么不可以企及的呢?”

小和尚继续问道:“那尘世间的人们不也同样拥有这些东西吗?”

“不,”老和尚说,“有钱的人,他们心中只拥有钱;有宅第的人,他们心中只惦记着宅第;有权势的人,他们心中只关注权势……他们在攫取、占有某项事物的同时,也失去了这项事物之外的其他事物。只有清心寡欲,放下执著和贪念,才能拥有整个世界。”

贪图享乐是世人的本性,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清心寡欲,大多数人都在为了寻求安乐而苦苦挣扎,希望获得安乐之后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而事实上,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只有在离开安逸的生活环境时才能体会到,一味地沉湎于安乐的人,是很难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的滋味的。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颐享天年的人,无一不是清心寡欲、心胸豁达的人。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隐居于庐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就在这空灵超脱的环境和心境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所说的“南山”可谓一语双关,一则为自然景观,二则也为长寿之意。这种闲逸、洒脱的生活,可以说是真正的大自在、大安乐。

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说,人生有“八乐”: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鸟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这“八乐”实际上就是一种心境之乐。而这种心境之乐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做到清心寡欲时才能拥有和享受到。

人生的最佳状态就是拥有一份清心寡欲的心境。当我们真正做到欲望寡、心清净时,便可以自由自在、逍遥于天地之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