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别人不说,你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
3692100000021

第21章 朋友间没有利益,商人间鲜有友谊(1)

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善于交朋友的人,人生会更加精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与朋友交往有始无终;有的甚至反目成仇、相互暗算。其实,说到底这都是没有掌握与朋友成功交际的技巧。如果懂得一些朋友相处的人情世故,对于我们的人际关系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好朋友之间应尽量避免经济往来

老徐最近很烦恼,因为朋友开口向他借钱,而老徐自己也有难处,经济比较紧张,没法借钱给朋友,但他不知道怎么向朋友开口。于是他请教了一个同事。同事说:“你就直说自己也有难处,这不就成了吗?多大点事儿。”

老徐听了建议,想想不错,就对借钱的朋友说:“我现在有难处,没办法借钱给你,希望你能谅解。”朋友说:“没事,没事。”但没过多久,老徐就听到谣言,说他为人吝啬,而那位借钱未果的朋友也与他逐渐疏远了。老徐一直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事?

顾女士也有和老徐类似的烦恼。她在不久之前借了一笔钱给朋友救急,后来没过多久,顾女士自己遇到了困难,就希望朋友能够归还借款。顾女士将自己的意图委婉地透露给朋友,朋友说话有点儿冷淡:“不就借你点儿钱吗?我马上就还你。”没过两天,那位朋友果然就还钱了,但是她们之间的关系好像没有以前亲密了。

顾女士很纳闷:“怎么会这样呢?我借钱帮了朋友,只不过自己有困难,要求朋友还钱而已,现在弄得好像我小心眼,对不起朋友一样。”

像老徐和顾女士遭遇的问题,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对很多人来说,朋友之间借一点儿钱,互相帮忙,是很平常的事,而欠债还钱,也没什么不对。

但是在生活中,偏偏就是这样的小事容易伤人感情,破坏彼此的关系。有的人说,这只能怪有的人品质差、心眼小。这样说未免把事情看得太过简单了。

实际上,关于借钱这点儿事涉及不少人情世故的学问,特别是彼此之间的心理变化就很有说道。

首先来看借钱人的心理。通常我们向朋友借钱,当对方直截了当地拒绝你,表示自己没有钱借,这时,你会有什么感受?有时候,你会觉得对方不够朋友,不能对自己施予援手。特别是当自己遇到十分着急的事情时,如果朋友直截了当地说:“很抱歉,我无能为力。”你的心里必定会大失所望。这是很正常的心理。

其次来看被借人的心理。如果自己有困难,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不能借钱,就会担心朋友对自己失望;而借了钱的人,则担心钱能不能回来。而且,让很多人感到棘手的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有的人觉得哥们之间关系够铁,借钱即使不还,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由此可见,无论是借钱的人,还被借钱的人,实际上心理都有一些敏感。借钱的人很容易因为朋友不借,而产生失望的心理,进而将这种借钱未果的失望加诸在朋友身上;而被借钱的人,一方面会有借钱不还的担心,一方面也有难以开口找朋友还钱的顾虑。这样一来,借钱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变得复杂了。

有人说,借钱打欠条,签订契约,按契约办事。这个办法当然好,如果双方只是利益上的朋友,借钱立字据,彼此按照契约办事,该借的借,该还的还,十分爽利。但是感情上要好的朋友,借钱就常常变得麻烦起来。立字据、打欠条,可能会让借钱的一方感觉太见外,而且一张欠条写下来,朋友关系就似乎转变成了债务关系。但如果不这么做,被借的一方会觉得没有保障,万一朋友不还怎么办?毕竟自己的钱也是辛辛苦苦挣来的。

假如借钱爽快,还钱利索,那么事情圆满,友情依旧。就怕其中一方不够爽快,不够利索。只要有了不爽快、不利索,就算再好的朋友,彼此之间也难免会有嫌隙。因此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在极为要好的朋友之间,很少发生借钱的事情,即便借钱也是好借好还,十分利索。他们宁愿尽自己的一份力无私地资助朋友,也不愿意用借钱的方式拨动彼此敏感的心灵,如鲍叔牙与管仲、恩格斯与马克思。

常言道:“不要谈钱,谈钱伤感情。”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好朋友之间,除非一方穷得吃不上饭了,否则最好不要有经济往来。

距离产生美,靠得太近也是纰漏

两个人的关系特别好,我们通常会用一个词来形容:亲密无间。然而,从实际生活来看,很显然这个词所述有些夸张的成分。事实上,成熟的人在与朋友相处时,并不是亲密无间的,而是会讲究距离。他们不会离得太远,也不会靠得太近。因为离得太远了,会让人觉得见外;而靠得太近了,也会让人感到压力。

有的人认为,这是人心不够单纯的缘故,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我们发现在学生时代,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远胜于恋人之情。那个时候的挚友之间真正可以说得上是亲密无间。然而,随着人的成长,进入社会之后,亲密无间的友谊似乎越来越少见了。即便是学生时代的挚友,相处时也没有了过去的无间,感觉彼此有些生疏了。因为我们成熟了,不再单纯。

当你的亲人或朋友输入某些账号密码时,你为什么会自觉地将脸转到另一边去呢?这其实就是保持距离的一种表现。人与人之间是需要距离的,即使是要好的朋友也不例外。根据社会学家的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代表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大致可以分为4种:公众距离、社交距离、私人距离和亲密距离。

公众距离是指彼此互不熟识的人之间的距离,比如演讲者与台下的听众,教室里的老师与学生,舞台上的演员与观众。

社交距离指的是举办常规社会活动时,如办公、开会等比较适宜的距离。比如在小型招待会上,隔几步远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或简单寒暄几句就离开。

私人距离指的是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时的距离,正好能相互亲切地握手,友好地交谈。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让你感到不舒服,甚至产生警惕。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

亲密接触指的是非常近的亲密关系,比如恋人、夫妻等,彼此之间可能会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于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气息。

人们可以允许关系密切的人进入亲密接触的距离之中。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80多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几个读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这就是心理学家入侵对方私人距离的结果。

当然,在街头陌生人很有可能和你擦肩而过,或者进入拥挤的公交车和地铁,这可能并不会让你觉得私人距离被侵犯,这只是因为特定的情境所致。

无论如何,在生活中我们都不能忽略彼此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异性的朋友相处更要注意。对自己而言,不要轻易和朋友分享秘密,以免让对方感到压力;对朋友而言,有些事情要避嫌,不能靠得太近,免得彼此尴尬。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很单纯,追求亲密无间的友谊是没有问题的。然而,长大进入社会之后,如果还依然做着象牙塔里的梦,那么你的人生就只能留在原地。

其实亲密有间,不仅仅是对恋人或是朋友而言,对于亲人也是如此。你会发现小时候总喜欢有什么事情就告诉父母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离父母越来越远,父母倒是希望他像小时候那样有什么事情都跟自己说,但他却会很不客气地回一句:“你们烦不烦?我还有事呢。”做父母的不要心酸,这是人成熟、懂事的过程。

亲密无间不现实,每个人成熟了,都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也都有自己的空间和秘密。懂一点人情世故,不要责怪朋友有事情不跟你说,你也不要事事都对朋友说。亲密无间往往代表着没有生命力,靠得太近没有了阳光和雨露,花儿会早早地凋谢;而亲密有间,并不代表心有多远的距离,只是轻轻地后退一步,互相有呼吸清新空气的余地,这是一种对感情的尊重和珍惜,无论对谁都是有益的。

记住朋友的好处,忘掉朋友的坏处

某公司招聘了一个技术能手,名牌大学毕业,相貌出众,一表人才。初次跟他见面的人,都觉得这个人很不错。然而,相处久了,大家都开始疏远他。原来他做事情总是斤斤计较,在公司帮了同事的忙,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也要把这个人情讨回来,非得找机会让对方帮他一次不可。

更有甚者,有一次一个同事好意指出他的失误,却被他认为是故意损他的面子,因此怀恨在心,经常使手段报复。还有一次,在工作讨论会上,有位同事对他的方案提出反对意见,他就把对方视为仇敌,立即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最后竟然变成了吵架。

进入公司不到一年,上司就对他忍无可忍,借机把他调到西部城市的分公司。临走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人为他送行。然而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他仍然没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还给每个同事都发了电子邮件,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痛陈上司嫉贤妒能。

每个人都不愿意与斤斤计较的人做朋友,因为做朋友不是做生意,事实上就算是做生意,在表面上也不能过于斤斤计较。

有什么小矛盾,能够化解就化解;有什么小误会,能够解释就赶紧解释清楚;至于朋友的小缺点、小毛病,能够忘掉就忘掉,千万不要纠缠不清,否则就会影响彼此的友情。

关于交朋友,有位作家很受大家的欢迎,拥有很多至交。有记者问他交朋友的秘诀是什么?他说:“很简单,只要记着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坏处,你就会得到很多好朋友。”

两个好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行的途中,他们发生了争吵。其中一个人扇了另外一个人一耳光,被打的人觉得自己受到了屈辱,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在沙子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我的朋友扇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前进,一直走到了沃野,于是他们打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这时被打的那个人由于蹲错了地方,差点被水淹死,幸好他的伙伴救起了他。被救之后,这个人拿起一把小刀,在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今天,我的朋友救了我一命。”

同伴看到他的举动后,很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我打了你,你要写在沙子上,但是我救了你之后,你却刻在石头上呢?”

这个人微笑着回答:“当我受到伤害时,我会把伤害写在最容易忘的地方,风儿会负责把这些伤害抹去的;当我受到了帮助时,我要让这些帮助留在我心底的深处,任何的外在因素都不会抹去它。”

朋友之间的相处,伤害往往不是有心的,而帮助却是出自人们的真心。学会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包容朋友的过失,你会发现,与朋友的关系将会更加融洽。

对朋友的过失,多一些包容,并不会给你带来什么损失,而是会让你更加受人敬佩和尊重,也会让朋友更加欣赏你、信任你。

记住朋友的好处,忘掉朋友的坏处,是对朋友的包容和接纳,是一种精神的成熟,也是人际交往的智慧。这是精通人情世故的交际方式,透露出人们在看透了生活以后得到的那份从容和超然。

善于包容的人身边会有许多知心朋友。只有善于包容的人,才能做到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的观点要求别人;只有善于包容的人,才会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容忍相反的观点;只有善于包容的人,才能在别人不经意伤害到自己时,原谅对方的过失;也只有善于包容的人,才会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主动检讨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推脱责任。

与朋友相处时,不能缺少包容。如果朋友之间能够坦然相对,互相理解和包容,那么即使彼此之间有嫌隙,也不难消除。有的人之所以与人交往得不愉快,就是因为心胸狭窄,喜欢在小事上斤斤计较,时间一长,和他人之间的意见就变为成见,一时的怨气也就变成了怨恨,在感情上就会排斥对方,甚至发展到反目成仇的地步。

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应该多记住朋友的好处,忘掉朋友的坏处。朋友有什么小错误,如果不是原则上的问题,就没必要过于计较。这样,你的人脉关系网才能更加牢固。

要将心比心,多体谅朋友的难处

吴小姐有不少朋友,来往最多的是李小姐。外面的人都知道,她们俩的关系很好。可是,每次吴小姐心情不好的时候,却不会找李小姐。对此,有人疑惑不解,吴小姐叹了口气说:“其实,以前我郁闷的时候,也会去找她,可是她这个人的性格比较要强,不太会安慰人。每次我和她说自己的烦恼时,她都对我嗤之以鼻,她觉得我是在无病呻吟,她根本不能理解我郁闷的原因。我的心情,她一点都体会不到。平常与她来往,是希望能够让自己的性格变得坚强一些。”

安慰者有时候之所以不能让被安慰者得到安慰,原因就在于安慰者常常不能理解、体会、认同被安慰者的痛苦,这样的心理状态无疑是不能和被安慰者的心理保持一致的。因此,如果你不能站在被安慰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你的安慰对象是不会感觉到你的关切之情的。你如果想安慰对方,就要接纳对方的世界,从对方的立场出发,从心底理解对方的难处,才能正确地安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