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行动的侏儒
季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行动派,在他人生中的各个阶段,他都没有放弃对学问事业的追求,即使在最艰苦的60年代,他也没有让自己手中的笔停止工作。当他针对某一学术问题产生了一定想法时,就会考虑它的可行性和学术价值,一旦觉得这个问题具有可写性,就会马上着手查阅资料进行准备工作,继而写出论文或著作。他的一生写了上千万字,其中包括散文、翻译、学术专著、论文等。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在于他站得多高看得多远,而在于他在行动的道路上走了多远。如果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面而迟迟不肯付出行动,那么任何想法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不会产生实际的意义。在这方面,季老可谓我们的表率。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发现在许多国家的语言中,“糖”这个字在不同国家语言中的表述方法大同小异,这就引起了他关于文化输出与交流的兴趣。这个念头一直留在他的头脑中,直到四十多年后,他接触到了一张敦煌卷子,发现它十分像是有关制糖术的残卷,这让他兴奋不已,几十年前的想法又重新冒出头来。此后,他开始留心搜集有关“糖”的资料,以及它在各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最终于1998年完成了《糖史》这部著作,这是他篇幅最大,用心最深的一部学术著作。在写作过程中,他严格遵照考证的方法,“言必有信,无征不信”。内容丰富,史料详实,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事当前,有想法固然是好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行动力。很多人羡慕别人的成功,抱怨上天的不公,事实上,真正的根源在于人自身。上天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只是在机会面前,有些人害怕困难和失败而退缩了,结果不去从自身寻找原因,反倒抱怨起命运不公来;有些人则在努力的中途放弃了,很多时候,机会一生只有一次,一旦错过将永远也找不回来;只有少数人懂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道理,在机会面前积极努力,坚决不做行动上的矮子,最后取得了成功,虽然这个过程中也会经历挫折和磨难,但他们顶住了压力,将这些原本的障碍转化为成功路上的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也磨砺了品格和意志。有一家人生活非常穷苦,一年到头虽然辛苦工作却赚不到多少钱,家里人几经商量,决定去外面闯闯。他们攒够了船票钱,买了几张去澳大利亚的下等舱位,打算到富足的澳大利亚去看看有没有发展的机会。船要在海上航行十几天才能到达目的地,为了节省开支,妻子准备了许多干粮。到了船上,起初孩子们还很乖巧,但是没过多久,当他们看到船上的豪华餐厅以及为客人们准备的美食后,忍不住纠缠父母,希望也能够吃上这些食物,哪怕只有一点,能够去尝尝也好。可是父母没有那么多钱让他们吃上这么精美的食物。父亲也不想因为去餐厅打听价格而被那些用餐的人看不起。于是他们限制孩子们出门,一家人除了白天去甲板上转一转之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船舱里度过。就这样,在旅途还有两天就要结束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出门了,因为他们带上来的食物已经吃光了,看着几个可怜巴巴的孩子,父亲实在无可奈何,终于走向餐厅,请求服务员送给他们一些剩饭。听了父亲的请求,服务员吃惊地看着他说:“为什么你们不到餐厅去用餐呢?”父亲无奈地答道:“因为我们没有钱。”“可是只要是船上的客人都可以免费享用餐厅的所有食物呀!您难道不知道吗?”听了服务员的回答,父亲大吃一惊,顿时呆立在那儿。他是多么渴望让孩子们吃到一顿像样的美食啊,只是一想到瘪瘪的钱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每当看到灯火辉煌的餐厅里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时,他都想上前去问一问价格,可是几次都因为害怕付不起餐费而退缩了。如果他们当时肯去问一句,就会发现他们的旅途将会是美好而愉快的,也不会让孩子们既可怜又委屈。他们之所以不去打听就餐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勇气,单单是为了那点儿可怜的面子。要知道,只有怯懦的人才会在乎自己的面子,真正有勇气的人是不会因为害羞和担心而放弃努力的,事情只要去争取就会有50%的希望,但如果连去争取的勇气都没有,那么就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因此,好运和成功是属于那些行动力强的人的。这家人没有行动的勇气,于是他们也就错过了十几天享用美食的机会。有时候,懦弱与勇敢仅仅一步之遥,真正的勇者能够在每个机遇来临的时候,积极地迎接,大胆地尝试,不惧怕失败和挫折,更不惧怕他人的眼光,他们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在每次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失败中总结经验。要知道,人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者,而只有弱者和懒者。许多人之所以缺乏行动力,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积极行动的重要性,而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承受能力,害怕可能面对的失败,加上心态上的患得患失,就离本来触手可及的成功越来越远了。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每个人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论做什么事,都切忌半途而废。季老曾就学术方面提出了他的锲而不舍观念,他指出,现在的研究界很浮躁,很多问题虽然被研究者发现并提出,但并不是很深入,研究者往往对一个问题点到为止,继而又去开始下一场研究。也就是说研究者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却很少有人能将问题阐发得透彻,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是研究成果不深入,研究态度不严谨。无论做什么事,最贵便在于“坚持”二字,季老因此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说:“学术问题,有时候一时难以下结论,必须锲而不舍,终生以之,才可能得到越来越精确可靠的结论。有时候,甚至全世界都承认其为真理的学说,时过境迁,还有人提出异议。听说,国外已有学者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真理的长河是永远流逝不停的。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对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来说,资料是最重要的。”对于如何去做,他又接着指出:“最好脑海里思考问题,不要单打一,同时多思考几个,而且要念念不忘,永远不让自己的脑子停摆,永远在思索着什么。这样一来,你搜集面就会大得多,漏网之鱼也就少得多。材料当然也就积累得多,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旦用起来,你就左右逢源了。”这是季老针对做学问方面的一些建议,最主要的是强调研究者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刻需要这种贵在坚持的精神。人的一生都不会完全在一帆风顺中度过,在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有突如其来的打击和艰难,失败是每个人所必须经历的,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接二连三的打击和挫折而痛苦和烦恼,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住而选择放弃,不再前进,却不知道也许此时距成功仅仅一步之遥。在人生的道路上,失意痛苦都是在所难免的事,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恒心和毅力,能够坚持住原则,坚守住信仰,只要不放弃,就总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退一步来讲,即使最后走不到终点,也一定会有所收获。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一天,苏格拉底给学生们上课时对他们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不讲课,只要求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把你们的手往前摆动300下,再往后摆动300下,这个动作说简单也简单,甚至还有些枯燥,但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后你们每天都要做这个动作,看看谁能一直坚持做下去。”过了几天,苏格拉底上课时让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有90%以上的人都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他又要求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这次只有70%多的人举手。一年过去了,当他再次提出同样的要求时,结果只有一个人举手,这个人就是柏拉图。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对于柏拉图后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人认为与他所具有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是密不可分的。在他成为哲学家之前,并不十分出众,也并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才华,但所不同的是,他能够比常人多一份努力、多一份坚持,对于认准的目标能够一以贯之地贯彻下去,并且最终取得了丰厚的成就。可见,恒心和耐心是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它既是不畏艰难险阻,向着目标前进的进取精神的体现,又是智慧和勇气的体现。荀子之所以说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在充分发挥才能的基础上坚持下去,不轻易言弃。正像愚公移山一样,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高山顽石一般的艰难险阻,如果不想败给高山,就要培养顽强的毅力、坚不可摧的信念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在很多情况下,艰难险阻并非坏事,它能够使坚强的人克服胆怯心理,战胜心底的压力,在迎难而上的过程中超越自我、重塑自我。“锲而不舍”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每个人都会有艰难困苦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所谓的绝境并不是真正的绝境,只不过是由于心理上的畏惧强加给自己内心脆弱的一个借口而已。只要自己足够坚强,那么外界的任何力量都不可能把你击倒,精神力量才是生命真正的支撑,而只有从精神上强大了,生命才能充满活力和动力。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有精神力量的激昂和向上。华罗庚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只要勤奋努力,就能战胜自身的弱点。无论是天资聪敏,还是先天不足,获得成功的几率是平等的,无非是付出努力的程度不同而已。坚持下去,总会有所收获,而且在付出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只要进行反复训练,勤奋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