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变迁临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构建
3701500000066

第66章 参考文献(2)

[100]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5—17.

[101]吴方玉,孟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35.

[102]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128.

[103]吴玲.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2005.

[104]熊小奇,李晓明,韩先聪.安徽农业改革与发展[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44.

[105]徐勇.包产到户沉浮录[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9—12.

[10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集)[M]的有关内容.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107]雅各·H·毕克惠斯.荷兰财产法结构的演进[A].见:梁慧星.民商法论从(第7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08]杨小凯.贸易理论和产权理论的重新思考及产权经济学[A].见:汤敏,茅于轼.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1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10—137.

[109]姚洋.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184—186.

[110]叶孝信.中国民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628.

[111]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104.

[112]Z·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A].财产专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70.

[113]罗必良等.产权制度对农业增长的决定性作用:理论与政策分析[A].见:迈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农民组织.农业制度.农村发展[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75.

[114]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81.

[115]张卫东.关于中国农地的转让性及其利用的关系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01—202.

[116]张五常.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8—179.

[117]张琦.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体系建设模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126-127.

[118]赵德馨等.近代小西关系与中国社会[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239—241.

[119]中国合作化运动史料(下册)[M].上海:三联书店,1959:250—252.

[120]中国物权法研究课题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立法参考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1]中国农村改革决策记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3—194.

[122]周诚.土地经济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第7章第1节.

[123]周林彬.物权法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87.

[124]周其仁.湄潭:一个传统农区的土地制度变迁[A].见:文贯中.中国当代土地制度论文集[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37.

[125]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A].见: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26]周日礼.家庭承包制探讨[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32.

[127]周枬等.罗马法[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154.

[128]邹薇,庄子银.分工、交易与经济增长[A].见:段文斌.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前沿专题[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92—293.

[129]邹至庄.中国经济[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140.

二、期刊论文

[130]安立仁.经济增长与经济制度变迁动力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1-56.

[131]本部分内容参阅了党国英的研究成果,详见:党国英.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剥夺[J].中国改革,2005,(7):31-35.

[132]本部分内容参阅了党国英的研究成果,详见: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8-18.

[133]布坎南.宪政经济学[J].经济学动态,1992,(4):68—69.

[134]曹泽华.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完善农村土地制度[J].求是,2005,(3):86—88.

[135]陈剑波.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对排它性受到严格限制的产权体系所进行的制度分析[J].经济研究,1994,(7):47—53.

[136]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J].战略与管理,2003,(4):30-40.

[137]崔建远.我国物权法应选取的结构原则[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3):24—32;史浩明.用益物权制度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6,(6):81—87;杨振山,王萍.我国应制定以用益物权为核心的物权法[J].民商法学,2001,(10).

[138]党国英.论农村集体产权[J].中国农村观察,1998,(4):3—11,24.

[139]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8-18.

[140]邓大才.效率与公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轨迹与思路[J].理论建设,2000,(3):35—41.

[141]邓大才.农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及创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3):59—64.

[142]邓大才.国企制度变迁的成本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8):8.

[143]邓大才.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国农业改革的选择[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2):10-14.

[144]丁世洵.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几个问题[J].南开大学学报,1976年,第4期数字计算。据刘佛丁、王玉茹计算,1936年,在国民收入中,农业占64.5%,工业、服务业占35.5%;在就业人口中,农业占75.52%,工业、服务业占24.28%(见上引刘佛丁等人之书,第308页)。

[145]丁远康,黎登庆.湄潭农村改革试验区延长土地承包期五十年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9,(3):14—18.

[146]杜伟,刘永湘.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17.

[147]杜颖.日本的近现代土地所有权理论[J].中外法学,1997,(3):106—110.

[148]范海燕,李洪山.城乡互动发展模式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5,(3):155—159.

[149]冯继康,何芳.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现实反思与制度创新[J].齐鲁学刊,2000,(6):79—83.

[150]高帆.我国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应逐步弱化[J].经济纵横,2003,(6):4-7.

[151]龚双红.关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1):66—68.

[152]郭殿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的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3,(5):56—59.

[153]韩冰华.再论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成本[J].咸宁学院学报,2006,(6):93-97.

[154]何建华,于建嵘.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权益保护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9-23.

[155]何炜.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2):66-69.

[156]黄萍华.八大路线中断带来的理论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28-32,37.

[157]黄征学.土地征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2006(5):12—15.

[158]侯懿.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与农民的社会保障[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32.

[159]蒋玉珉.“国家悖论”与转轨中的政府职能[J].经济问题,2002,(10):2—4.

[160]金丽馥,周德军.剖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J].宏观经济管理,2001,(6):39—41.

[161]李成贵.国家干预下的农地有限私有化[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3).

[162]李丽艳.关于行政征用公共目的性的思考—以土地征用为例[J].行政法学研究,2003,(2):45.

[163]李实,魏众,丁赛.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5,(6):7.

[164]李钟书.论私有财产权保护在我国的实现[J].青海社会科学,2004,(4):109-112.

[165]厉有国.60年代前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受阻的原因[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20-124.

[166]刘长江.准确把握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愿望和需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5):5-11,43.

[167]刘锋.自主创新与制度环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增刊):266-267,275.

[168]刘树桥.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检讨与重构[J].政法学刊,2004,(6):34—36.

[169]刘旭,陈柏福.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经济学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5(3):20—22.

[170]刘彦.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效率、公平影响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1):72-75.

[171]刘燕萍,程烨,王军.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构建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1998,(4):12—15;周建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建立耕地保护机制[J].中国土地科学,1998,(4):16—18.

[172]陆明祥.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总括性分析[J].南方经济,2002,(4):36—39.

[173]罗夫永.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征用的三个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86—90.

[174]罗夫永.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及其创新[J].财经科学,2006,(8):104—109.

[175]罗夫永.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6—91.

[176]罗夫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新疆社会科学,2007,(3):25—29.

[177]罗剑朝.构建新型农地金融制度[J].中国农业信用合作,2007,(9):24-25.

[178]罗伊·普罗斯特曼等.法制化是中国农村土地权利保障的根本出路.1998,未公开发表稿;中国农地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RDI对外援助与发展政策报告第90号;李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地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经济,1995,(3):38—44;河南省执行30年不变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实地调查结果.1998年,未公开发表稿.

[179]吕建春.解放后我国农地制度的历次变革及其影响[J].乡镇经济,2004,(10):12—15.

[180]孟勤国.论所有权能的单一性[J].广西大学学报,1988,(2):42—46.

[181]孟显才.党的八大对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贡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5):127-128.

[182]米健.用益权的实质及其现实思考──法律的比较研究[J].政法论坛,1999,(4):33—49;史浩明.用益物权制度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6,(6):81—87.

[183]郑成思.物权、财产权与我国立法的选择[J].人大法律评论,2001年卷第二辑.

[184]牛建宏.北京“小产权房”还能卖多久?[J].中国经济周刊,2007,(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