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发掘考证,约在六千多年前,这里曾有一段海浸时期,古代“邱家庄”人兼以捕海贝为食,现存地表层贝壳达5.6米之厚,因而亦称为贝丘遗址。
1975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文物管理组及各县市区部分考古工作者联合进行发掘,发掘出土的石铲、石刀、石镰、骨刀、骨镰等生产工具,由厚而薄,做工也十分精细,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比同期其它地区发展较快,较发达。在出土的一些长方形柱坑壁上,还发现了许多木制工具留下的加工痕迹。从陶器形态上看,盛行三足器和图足器,炊器中做饭用的鼎、罐,为了防止烧裂,都用夹砂陶,说明当时陶器手工业亦有相当高的水平。
在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骨制箭头和石球等狩猎工具,还有遗弃的大量鹿、獐、猪、鸡、牛、羊等野生与家畜骨骼,表明当时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和采集活动之余,开展着狩猎活动,用以补足生活资料的不足。从出土的陶纺轮和骨针、骨锥等工具,可以断定,当时这里已经有了原始的纺织业。骨针制作得很精巧,它一端有孔,可以穿线。有的骨针,做得同现在纳鞋底的大针差不多。
在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件罕见的古老吹奏乐器,它是由一种用于狩猎的“口哨”发展而来的。最初,只是用哨发出鹿鸣一类的声音来吸引野兽,便于人们狩猎。后来逐渐改进,发展成为一种吹奏乐器。尤其是出土的松绿石坠饰,略显梯形,通体扁平,光泽晶莹,制作精美,上有一孔,这是古代人在生活上温饱后,追求美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通过发掘的文物给远古人复原一个生活的场面: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晚上,明月当空,半显半露整齐的房屋透出微弱的光。在一个平坦的场上,女人们穿着兽皮衣服,男人们则在熊熊的篝火旁,嚼着刚刚猎来烤得通香的兽肉,讲着白天发生的猎兽中的一个个充满危险场面。青年人则吹着“口哨”,用优美动听的“音乐”向心中的情人,发出倾心的爱慕之情……
活泼的儿童追逐着在延伸到海边的河流上捕捞着小鱼虾及贝类。啊,远古的“福山人”过着多么平静暂为温饱的生活,然而谁知道明天将要发生什么惊险的事件。我们的先民们正是以顽强的意志,才延续到人类的今天。
汉代画像石
参加工作我到城里上班,几乎每天要二三次从汉墓遗址前经过,就象左手握右手,一点感觉也没有。1989年4月,组织上安排我出任福山区文物管理所第一任所长,我便开始留心起生我养我的家乡——东留公村汉代大墓的历史来。
那时,1953年春,坐落在东留公村北的两个隆起高十几米的砖形墓冢,热闹非凡。原来这里要修建营房,挖土建窑时发现了两个大饽饽似的高十几米,宽二十多米的大土丘,下面埋着小山一样的砖结构的大墓。两个大墓紧紧相连,像两个大黑馒头形凸现在平地上。当时文登专署根据现场情况向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报告,同年11月13日,省文物处开始清理该墓。该墓有甬道、前室、后室三个部分。墓底距地面1.5米,宽1.8米。上部用砖石砌成拱形顶,甬道与墓室之间有一石门,上面是石雕门楼,门楼上有画像,墓中很明显被盗过,周围被打碎的石雕、瓦罐残片散见于地。从这些残片来看与武侯祠石室相似。前墓长6米,宽5.3米,并排放置着石桌石床。室中发现人骨4块。后室形制与前室相同,两室顶部均被破坏。其墓完全用花纹砖砌成,砌法三横一竖,花纹一律向内。有斜方格菱形、斜方格形、楔形花纹砖等。淤土内有宋代瓷品,估计该墓多次被盗。共出土铜铺首一件、金怪兽一件、铜残花枝二件,鎏金铜片多件。
墓内石门上有画像石,有石雕屋檐瓦垄,刻有双鹿浮雕。两只卧鹿头部中间刻着一头猛狮。另一块画像石刻着车马人物,最左面是一导骑,鞍旁带弓箭。其次是一马拉着轺车,右一御者,牵缰持条鞭,男主人坐在旁边,再次是一马拉辎车,前为御者,车内坐着女主人。最后是马拉着大车,车上只坐御者,拉着物品。整个画面,用细匀的竖手行线条做衬底,这是汉代画像石所常见的一种创作手法。这种画像石在胶东也是首次发现。
1967年,东留公村在兴修水利时,就在这座汉墓南约50米处,又发现了同样另一座双砖汉墓,墓中出土画像石基本如清理那座相同,只是车内端坐着一男主人。在这两座汉墓西南约2华里处,还有一个东留公汉墓群,是1976年文物普查发现的,发现者是我父亲。他曾在县里参加文物发掘多次,一次上山整地,他根据周围环境和封土的陶片断定,是汉墓,他还详细画了图,写了报告交给了当时王懿荣纪念馆筹建处的负责人。后来,县人民政府就和世界红卐会福山分会旧址一起下文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十年代初升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春,因修轸八高速公路抢救性发掘了其中两座。从出土的陶器及墓葬来证实,为西汉晚期家族墓葬,这说明我父亲判断是正确的。目前,东留公汉墓群还幸存8座,墓群分布在两山环抱的小丘山,当时群众称之为“赖瓜顶”,亦称这些汉墓为“北斗”。
经过调查,东留公村历史悠久,汉代为汉武帝之子刘肥封地。这两座汉墓可能是刘氏皇族墓。因古代“刘”与“留”是同一个字,东留公亦可能是当时看墓人居住地。久而久之在此建村。不过现在居住在东留公村却百分之九十为吕姓,据现存吕氏手抄本家谱记载,是从河南汝宁府(今南阳地区)固始县迁徙移民来此定居的,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了。查阅《明史》及《中国移民史》方知,明代皇帝朱棣定都北京,在京城周围需要一个繁荣安定保卫京城周边的环境,胶东地区作为一个保卫北京的重要门户,曾举行过几次大移民,驻扎军队垦荒,据福山几大姓家谱调查,目前,已发现大多从山西、河南移民来此的。不过,当应留作另文述之。
巍峨俊秀的峆垆山
蛤山占山位于福山城区15公里处,是栖霞牙山山脉一个组成部分。因山顶岩石上有海蛎片,故称蛤山占山。据传,山顶曾发现过石锚,可能远古时代这座山曾是海岛。福山当地俗称狮子山,是指眙山占山东部,海拔571米,此山嵯峨苍翠,状如雄狮。山的西边有一高峰,俗称塔顶,它是蛤山占山的主峰,此峰高险坡陡,其峰似塔,故称塔顶。它海拔630.4米,为福山第一高峰,与昆嵛山、牙山并称胶东名山。
峆垆山巍峨俊拔,气势雄伟,冈峦多姿,林木葱郁,因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所致,一年四季无论阴晴雨雪,山中常有浓雾漫游,笼罩缠绕,风吹不散。人在其中,五步之外,一派朦胧,令人顿生腾云驾雾,横空出世之感。山下观之,则觉缥缥缈缈,空灵幽远,不由人浮想联翩,如同仙境一般。这景色被人们列为福山八大景之——“峆垆烟云”。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征辽东时路过此地,他被这里景色迷住,便安营扎寨,并率文武百官登山游览。走至半山坡,不料,衣袍被路旁的棘子刺挂住。唐太宗一面拔下衣袍的棘刺一面道:“如此美不胜收的山景,棘子刺不长倒钩才好!”经唐太宗金口玉牙一说,从此,峆垆山的棘子刺便没有了倒钩变成直刺了。
山中甘泉更是被人称道。常年水在石上流,清泉凉澈宜人。山泉汇流脚下,汇成一个大湾,名曰:饮马湾。是唐太宗饮马的地方。这里的人,大都会讲故事,随便碰到便会讲几个唐太宗东征的民间传说,就象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在塔顶北麓,有一个很大的寺院,名曰:“峆垆寺”,峆垆寺传说更多,它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扩修,颇具规模,是福山第一大寺院。寺院曾被于七、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军占据,遭到破坏。
清代福山文学家谢乃实辞官后,曾在此山隐居。谢乃实(1652—1715),字华函,别号峆垆山人,福山城里人。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中进士,授江南睢宁县知县。
谢乃实初到睢宁看到,当地因长期战乱,田野荒芜,税政腐败,弊端甚多,百姓逃亡他乡。他经过调查,整顿税政,革除陈规,奖给百姓种田工具种子,鼓励百姓重返家园,康熙二十一年,他改任湖南兴宁县知县。兴宁是湘山区,交通闭塞,卖妻溺女陋习屡禁不止。他到任后,出示律法,对犯者严惩不贷,此风渐绝,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兴宁虽穷,但每年在官场上迎送上峰招待费礼品甚多,所赠礼品多为山珍稀兽,百姓负担甚重,每年时有猎户丧命。谢乃实廉洁奉公,他改革旧规,一切从简,一切山珍礼品全免。他的一些改革行为,引起一起贪官污吏的嫉视和忌恨。终于在一桩人命案中,他秉公断案,铁面执法,得罪了上峰,被朝廷降职。谢乃实不申不辩,不理不争,辞官归田,过着布衣素食的田园生活。一生著有《峆垆山人文集》、《峆垆山人诗集》共12卷,其书目在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书目里。
如今峆垆寺被改作福山林业局林场所在地。院内的碑刻和门前的参天银杏树还在,象诉说着峆垆山的历史沧桑。那清清的溪水和那葱郁的森林公园给现代游人平添了无限遐想。
美丽的八角湾
八角湾位于福山区城区西北40华里处。她西背倚着起伏的青山,东与烟台港隔海相望,往北远眺,海天一色,一望无际。湾内海水澄碧,明净如镜,是一处难得的旅游胜地。
据福山县志载:“元末有兄弟八人自关外来此避难……”故称八角。还有一种传说,即自登州(今蓬莱市)港海岸沿向东数,当数到第八个伸向海内的角,恰为八角东岛,故亦称之八角。
八角湾北起东岛嘴,南至夹河入海口处。海岸线全长5.5公里,伸入陆地2.4公里,水域面积8.1平方公里。湾口东南长4公里,最深处8米,潮间带主要为岩礁底质,属天然船舶避风良港,海湾内最多可停泊12—25马力渔船百余只,东侧航道可航行数千吨重客货轮船。
八角湾历史悠久,据《福山县志稿》记载,明代中叶,这里就是贸易港口之一。一代名将戚继光曾在此设炮台派兵驻扎防倭寇进犯。站在残存的烽火墩和古炮台遗址前,我凝神寻觅,仿佛看到戚继光昔日英俊的雄姿。在一堆堆砖瓦的残迹里,我寻找着戚家军将士的忠骨。使我想起明嘉靖年间,戚继光肩负着山东沿海防务。他在奇山所(今烟台市芝罘区)至登州(今蓬莱市)沿海建立烽火台,只要倭寇一到,守军将士们便将烽火台上柴草点燃,大部队便迅速出击,将倭寇消灭。戚家军纪律严明,生活艰苦,往往军队正要开饭,看到烽火狼烟,就放下饭碗,开往前线打仗。戚继光见之,心中不忍,于是他和做饭火头军,一起研究,将玉米饼改做碗状,将菜盛入玉米碗内,一面行军一面吃,这样,军队既能及时吃上饭,又不耽误作战,这便是我们今天常吃的窝窝头之来历……
八角湾周围的烽火台村落,象烽台、石屋营等这些历史名称,都足以说明八角湾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她是一个保护京津的外围门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同治元年(1862年)以后,因烟台辟为新的商埠,八角湾才逐步衰落下去。
在八角湾南,有一片隆起高地,高地上是一座保护基本完好的春秋战国“牟子国故城”。故城周围东西长15华里,南北宽7华里的范围内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古汉墓群。这东西两大墓群是我省最大的汉墓群之一,是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记录了在历史的长河中的“福山人”用双手创造历史,为中华民族优秀而灿烂文化做出过杰出贡献。
站在东岛嘴宏伟的灯塔下,极目远眺浩瀚的海湾,脚下狂澜撞击峭壁,那潮水如千军万马奔来,浪花就象片片飞雪,真是一派春潮滚滚的景色和天无尽头的壮观。退潮后,海湾如同一个沉睡的少女,海风习习,海潮温柔低吟。海湾内活泼可爱的小螃蟹,当你用手触摸抓它时,它就会愤怒地举起双钳与你拼个你死我活。鲜美的海肠子是八角湾的特产。据传,旧时走出烹饪之乡的福山人,除了拿手烹调各种名菜佳肴,还将海肠子晒干成粉,随时带在怀中,当菜出锅、趁人不备时,将海肠子粉撒入菜中,与现在的味精差不多。那菜即刻就变了味,清口嫩鲜不已,其鲜味倾倒过多少美食家……
如今,八角湾正规划着跨世纪的宏图。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八角湾将会建成一个连接烟台港的东方明珠,迎接世界各国友好使者的大海港。
古城之梦揽胜
从烟台乘车到蓬莱,约行驶半个时辰,便是福山区古现镇三十里堡村。在村前206国道南有一块面积约35000平方米隆起的小岗高地,远远望去,依然还能看到城垣残迹的城墙。这里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牟子国故城址了。
牟子国,据《左传》记载,祝融之后,春秋时,鲁桓公15年(公元前697年),附属鲁国。据南宋罗泌《路史》载位置在泰山郡牟县。《山东考古录》引《路史·齐纪》云:“牟逼
近临淄乃迁于东海,““惟因牟国原在今莱芜县。”至于牟子国何时东迁,史书无载,春秋时鲁襄公6年(公元前567年),齐侯灭莱,莱公奔棠(今平度即墨一带),则迁牟当在莱之后了。《福山县志稿》载:福山周时为青州牟子国地。登州(今蓬莱市)东南有牟子国故城。今调查牟子国故城周围村庄,仍有十八牟城之称。如牟城孙家村、牟城王家、牟城吴家村等共十八个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