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乡情(吕伟达散文选)
3737600000002

第2章 山水篇一(1)

福山八景寻觅

福山,山青水秀,历史悠久。自金,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建制,至今已历八百余年。以县境有很长的海岸线,又因土地肥沃,丘陵起伏,故绿野丛林,风景甚美,福山旧八景就是良好的一项例证。据明、清福山县志记载:福山八景有:“芝罘海市”、“烟台朝日”、“石门春波”、“古寺奇泉”、“长堤新柳”、“磁山瀑布”、“仙峰夜月”、“峆垆烟云”。论起这八景,应首推“海市”这一景了。海市古人误认为是蜃吐之雾气而生成,故称“海市蜃楼”。乍到烟台的人,都想见到海市。向往之情,不言而喻。

自古以来,芝罘海市奇观盛名于天下。据登州府记载,芝罘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有名的的地方,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三登芝罘。公元前219年,他沿渤海,过黄睡、穷成山、登芝罘,刻石纪功,射鱼封禅见到海市误认仙境。古往今来,芝罘海市,那奇情异景的大自然杰作为芝罘海市留下了多少奇妙精采的文章。如邑人鹿廷追有诗云:

海裹苍茫曙色鲜,楼台忽现水中天。

三千世界乘风换,十二河山傍气迁。

瞥到升沈疑似梦,看来飘渺竟如仙。

无端潮涌翻鲸浪,雾散烟消见昼船。

其他吟咏文字较长故此不录。

而芝罘岛本身,亦自有其特殊风貌。其阳坡林木葱茏,瓦舍俨然,山光水色,温柔如处女;背坡怪石嶙峋,坡陡崖峭,怒目若金刚。主峰芝罘山海拔二百米,好似一道天然屏障,远远看去,芝罘岛又像一株灵芝草,生长在碧波万顷的黄海之中。哦,海市蜃楼的幻景不是变成了现实吗?

“烟台朝日”即登烟台山观日出。烟台山位于烟台市东北端,面积约八公顷,海拔四十二米,北出海中,南连陆地。烟台山以幽雅清静著称。明初为防倭寇,设置海防奇山所,驻扎守军,在此山修筑狼烟墩台(烽火台),以资警备,故称烟台山。天高气爽,每当旭日跃出万顷碧波,广阔的大海到处是一片闪烁珠光宝气的世界。“地尽天光尽,沧波惊过客”。是烟台山观日出的绝妙写照。如今烟台山东西南三面,树木葱茏,红楼青舍,参差隐现,秀丽如画。山北坡、崎岖陡峭,山下有一石船,最吸引游人。石船系大石壁自然劈下,其形酷似小舟,屹立于危岩之上,看去若凌空无托,摇摇欲坠,实则千载稳若砻石。真是神工鬼斧,人力难为。“船帮”上刻有清康熙年间贡生刘九标所题七律诗一首。诗云:

谁将石壁劈成舟,屹立山腰海上头。

纵有风涛惊不到,虽无桨舵势能悠。

难供利客奔南北,止许高入宴春秋。

欲笑胶舟游楚水,问王空自动齐侯。

原石壁山,同时刻有“造化奇观”四个大字,与石船石刻珠联壁合,天然成趣。

“古寺奇泉”是城北五里的一个风光幽雅的地方。据登州府志记载,此处建一古寺,古寺始建于唐,为当时福山第一大寺院。寺院钟声悠扬,香烟缭绕;殿宇高大,巨檐腾脊,画梁雕栋,古香古色。嗣后虽有颓圯,但历代有修葺。据县志载:清顺治七年重修扩建,犹尚工则务集其良,材则务求其美,檐牙榱角,如鸟斯飞,金碧辉煌,云霞掩映,不惟较畴昔什伯相悬,即牟东诸古刹,求其与之颉颉者,指未可一屈也。寺后虽因佛教不振,日渐残旧,然直迄抗战期间,仍然殿庑俱在,规模犹存。寺之所以名奇泉者,据福山县志记载:“寺殿阶旁,凿石如龙头,……有水龙口喷出,颇称奇观。此泉冬温夏凉,泉水清澈甘洌,又宜制药、烹茶。清末,爱国学者王懿荣与其族叔王承燮、叔伯母舅谢隽杭三入曾在此寺中读书。后在光绪六年同科考中进士,尽授翰林。成为福山一榜三翰林,震动朝野的佳话。

寺与泉之外,清末民初间,周围丘陵,渐尽辟为梯田,广种水果,如梨、苹果、桃、花红、海棠、秋子、沙果、杏子等等,大约以水土适宜,尽皆茂盛。每到春天,诸果同时开花,红白相间,满山遍野,如一锦绣世界。其中尤以梨树为最。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附近三、四十里的人,都来看梨花,还有学生,打着鼓吹着号,形成人山人海,此并不是节日,大家称之为“逛梨花”。

“长堤新柳”是福山城南内夹河上的一美景。内夹河,原称清洋河,此河源远流长,四时不竭。福山县志载,“县城南关,沿堤垂柳,春日千株着绿,纤条如丝,暖风徐徐,河水潺潺,树下流杯,船头垂钓,甚为可观。”邑人有诗描述云:

城边春晓绕芳丛,万柳堤中一路通。

笼岸已惊溪尽绿,隔条忽讶杏偏红。

波光摇荡轻鸥外,树影参差夕照中。

对对黄鹂歌不尽,似将谢雪咏东风。

如今,福山人根据这一景,整治了内夹河,在河两岸建起了河滨公园,一排排新柳,又丛生在夹河的长堤上,虽然周围许多地理景观改变甚多,长堤新柳仍巍然独存。

“磁山瀑布”在福山城五十华里处的磁山上。山南北五公里,东西三公里,面积二七点六平方公里,海拔五二八点九米,系福山第三高峰。因山产磁石,故称磁山。福山县志记载:此山三峰耸拔。东峰石壁如削,悬崖瀑布下为石洞,深三尺许。下有山泉,早涝不减不溢。南北又有石夹起号曰“天门”,东与芝罘岛相对。北方雨少,山中瀑布甚为罕见,故游赏者络绎。邑有咏之者多,兹录两首以见其概。谢光经游磁山云:

峻峰凌汉表,樵路细追攀。

寺隐层峦里,钟飘积翠间。

云烟封洞口,松柏护苔斑。

喷薄泉千尺,澄泓水一湾。

飞来光闪闪,到处响潺潺。

夜静喦栖月,春晴雨在山。

危屏悬素练,芳草驻朱颜。

呼吸瑶台近,幽人自往还。

另谢乃实则有诗咏福山八景,于磁山瀑布云:

万仞嵯峨插碧空,山腰飞瀑隐仙宫。

岩前喷薄珠帘雾,洞里凄清白练风。

泉落月明僧扣磐,两余山晚壁腾虹。

深秋烟树寻归路,乱涧潺湲泻绿丛。

按谢乃实,康熙二十七年进士,是可见三百年前之景观气象。如今,虽因雨少瀑布自难以继,但以其山易蓄蕴雨水,土质又较好,仍是四时景色各异,尤为春夏之交为最美。这里松柏吐翠,百草返青,杜鹃、迎春、梨花、苹果花、桃花竞相怒放,五彩缤纷,有如落自九天的云锦,成为福山苹果久负盛名的产地之一和洞天福地的幸福乐园。

“石门春波”在芝罘山上。芝罘岛北处临海有怪石嶙峋,其中两岩若顶天立地的金刚。从海上眺望,犹如一道石门耸立于海上。登上石门,极目远眺浩瀚的大海,低首俯瞰狂澜撞击峭壁。那潮水如千军万马奔来,那浪花飞雪如一片梨花盛开,真是一派春潮滚滚的景色和天光尽头的壮观。前人颂之云:

地尽天无尽,沧波一望惊,日晴仍汉色,潮怒带秦声。

谢乃实咏之谓:

石门夏载未曾经,凿自禺强役巨灵。

雪涌连山朝日浴,渔歌鼓桤夜龙听。

苍茫曙色含舟水,缭绕云纹映画屏。

三月桃花开远岸,鹏搏水击徒南溟。

“仙峰夜月”是指福山城西积金上赏月。山上有一道观名通仙宫,故亦称通仙观月或通仙赏月。积金山又称福山。金,(公元1131年)伪齐帝刘豫巡边时,曾登此山,遥望山下,平原万顷,北有大海,东有夹河流水,叹曰:真乃福山福地也。后易名为福山县名。通仙宫始建于金代大定年间,宫中有道教首领王重阳、马丹阳遗像。据福山县志记载,每当月挂西天,风柔气爽,通仙宫宛如一幅神韵天成的山水泼墨月画图。特别在八月仲秋时节,福山人赏月常到此处,一轮明月万里晴空,心神为之壮阔。谢乃实亦有诗描述云:

云峰缥缈傍山城,夜夜松枝挂月明。

霞落碧空秋欲尽,霜寒素影雁初惊。

凄清崖谷鸣丹叶,寂寞烟扉种玉荣。

一自吹笙人去后,山风独作步虚声。

另一首诗则云:

夕照轻云散,霜临秋色浓。

锦城横左掖,古殿压层峰。

磐击天边月,鹤鸣顶上松。

蓬壶咫尺近,缓步乐从容。

通仙宫附近,虽为赏月的去处,可是后来这个地方却变得寂寞寥落,这是因为就在积金山的东麓,被选作县署执行死刑场所,时常有犯人在那里杀头或枪毙。有时候被处死的人没有亲友来收殓,尸体便放在那里,已渐成为一个具有恐怖感的地方,很少有人上山赏月了。现在在通仙峰顶建有福山气象站,每日观测天气。山周围也建有“通仙居民小区”,在这里居住的人,亦有身在仙境之感。

“峆垆烟云”在峆垆山。峆垆山是福山狮子山之主峰,海拔六四〇点四米,是福山第一高峰。位于福山城南四十华里处。在福山境内面积为十五平方公里,南延伸入栖霞,属牙山山脉。峆垆山巍峨峻拔,气势雄伟,冈峦多姿,林木葱郁。因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所致,无论冬夏与阴晴雨雪,常有浓雾漫游山中,笼罩缠绕,风吹不散。五步之外,一派朦胧,令人顿生腾云驾雾,横空出世之感;山下观之,则觉缥缥缈缈,空灵幽远,不由浮想联翩,如临仙境,这就是有名的“峆垆烟云”。塔顶山北麓,原有峆垆寺,始建于唐初开元年间,因历代多次修缮,颇具规模。山上有甘洌清泉在石上流,极凉、极清,水汇流于山下,积成一潭,俗称饮马湾。相传,唐代皇帝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驻扎军队。

明嘉靖八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邑人郭宗皋,更有诗描绘:

松颖置兰若,云岫倚芙蓉。

犬吠林间客,僧鸣天上钟。

杖轻身矍铄,路细草蒙茸。

吾亦参禅者,无劳礼数恭。

谢乃实不仅对此山与景极尽赞美,且以峆垆山人为名,其诗文亦称峆垆山人诗文集。清乾隆年间,被选入《四库全书》书目中。

于前年九月二十日出刊的《山东文献》(十四卷二期)上阅读到李容之先生撰写的“漫谈福山”,文中除以极小的篇幅,简介福山史地沿革及志书修纂情形外,主要是谈福山八景。我觉得他所介绍的与我小时所习闻,有些出入,便写信给李先生,希望他再加修订。但迄今一年半,既未获回音,也未见李先生再发表关于八景的再讨论。去年八、九月间,本人返回福山故乡探亲,与当时正负责筹备王懿荣纪念馆之族孙吕伟达(该馆现成立。他现任馆长)谈及八景一事。他已从事地方文献史地研究若干年,并曾撰有《福山八景寻觅》一稿。乃嘱他就近再加访询考订,以备供乡亲和喜欢地方风物者参考。现他已修订完毕寄来,送山东文献发表。

至其内容,两位所列,有所出入者,一为李文中之西山炮台与芝阳麦浪,为吕文所无;吕文之磁山瀑布、峆垆烟云与石门春波则为李文所无;石船听涛则吕文附属于烟台朝日,李文则独立一景。查吕文所列,是根据康熙与乾隆两次县志刊本,乾隆本中,此八景并均有绘图,故应无差误。李文则自谓时根据光绪时始修,民国后刊行之县志稿及其个人记忆,查此一志稿,虽其中有的地方提到八景中数景,或文或诗,予以描述,但并无八景之目,个人记忆,亦诚如李先生所说挂漏在所难免。且景观风物,往往历久而有所变迁,故乡风景优美,名胜甚多,即使见仁见智,取舍不同,亦不足为异。惟其中李先生所说的西山炮台,却是我个人从未听说为一名景,亦问询若干在台之烟台耆宿、故乡老者及地方文献人员,彼等亦不曾听说过。

另外,李文中还有几个遗误,于此略加补正。①县志稿之修当时公举四人,其中王文海,应为王文敏之误,文敏公即王懿荣,文敏为其谥号。②文中屡言县城东之河为外夹河或大沽河,均误;言此河发源于莱阳之三螺山,亦误。按此河称清洋河,亦称夹河,发源于栖霞城东灵山,入县境后,经县城东至永福园与大沽河合流再流入海。大沽河另称外夹河,发源于莱阳三螺山。此河至永福园与清洋河会合。永福园则在县城东偏北约五里。故言大沽河经高炉寺东北会诸水入清阳河亦误。③言县城赶集五天一集,亦误。昔时惯例每阴历三六九日(包括十三、十六、十九及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赶集,并非五日一集。迄至今日,县城之集,已迁西关,但仍每十天三次)。④对于南堤垂柳,言夹两岸,遍植垂柳,此亦恐非正确。盖所谓南堤垂柳者,是这些垂柳种于南堤之上。但南堤只有指南关与东边至曾家庄子一带,亦即清阳河之西边。盖因偏近县城,且岸较陡直,河水侵刷,岸土易于倾圯。为保护此岸,及保障县城,乃筑堤以防水。东岸则为平缓之沙岸,较为辽阔,水较易平流,故并未筑堤。柳植于堤上,故东岸并未种垂柳。且亦不便种垂柳,因垂柳矮而枝条下垂,水淹则易被卷走。因此,昔日似并无两岸遍檀垂柳之事。今日家乡人再治河,方两岸均筑堤防,两岸植垂柳,当为事实。

远古福山人

福山——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大约五、六十万年前,山东中部地区一些山洞里,住着原始人。这些原始人成群穴居,并懂得了用火和制造简单的工具。当时人类还“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日,知生之民。”到了七、八千年前,山东沿海东夷人已进入了母系社会,他们迁居到临海临河的高地,并形成一个个初具规模的村落。烟台福山的邱家庄村原始遗址便是胶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的代表之一。

通过一系列发掘表明古代“邱家庄”人,依靠氏族的力量向自然作斗争,过着集体采集的生活,并有了原始农业的种植。人们过着“卧则屋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生活。

邱家庄原始文化遗址,距福山城区8公里,北距黄海20公里处,有一座高出地面5米高,约3万平方米的小山岗,是五十年代初发现的胶东一个极有价值的文化类型。目前考古界亦称邱家庄文化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