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乡情(吕伟达散文选)
3737600000005

第5章 山水篇一(4)

只是当作笑话一听释之。我每每到蓬莱阁总是凝神寻觅在这座临海的古水城砖路上,是否还有着戚继光与王懿荣当年留下的脚印?那斑斑的砖缝里是否刻下他们在这里抗倭的笔迹?徜徉在这两位巨人战斗过的地方,我感受着他们伟大爱国主义不朽的人格魅力。比起那些叫人啼笑皆非的八仙传说,看起那些旅游者大把花钱买香火的憨态,真有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对于大多游人只知八仙,而不知戚继光和王懿荣当年在这里抗倭的史实,真叫人有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心绪。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祖籍安徽定远人,因父在蓬莱任职,居山东登州。明嘉靖23年(1544),16岁的戚继光,以祖先军功世袭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他戎马生涯。此后,四十多年中,他南征北战,剿倭保疆,立下了赫赫战功,“威名震寰宇”;他所著《经效新书》、《练兵实纪》两书,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明代杰出的爱国将领和军事家,还是中华民族的杰出的民族英雄。

他留下的水城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也应成为中国第一个海军博物馆。然而,在水城旁却令游人失望,不是戚继光当年训练水师纪念地,而是一个元代的船硬挺在那里,把戚氏的莫大功绩挤出一边,使人为戚继光鸣不平了。

蓬莱名士高英先生曾寄我一信,信中说,甲午中日海战时,王懿荣请旨回登州办团练的事迹,并说丹崖山上有一碑,记载着王懿荣抗倭的事。这信至今还存在王懿荣纪念馆中。后来,我多次到蓬莱找同行寻找此碑,然而知道的人不多,始终没有找到,可谓憾事。高先生手抄的碑文是:

×××二十三、四连日,日本倭寇横行海岛,东侵登州海上,岁元旦及念七日,先后来攻,提督郓城夏公,督登州诸镇,昌邑傅公等来往海上,悉力防御,迎机开炮,击中敌舰退。府克全,百姓安堵,侦谍即勤,固知敌势,坚壁无损,使民无惊,感福所庇,万家感戴,勒此上。

日起注官?登州团练大臣国子监祭酒郡人王懿荣撰文。

经查资料方知,情况是这样的:

1894年(清光绪20年),日本明治政府出于其对外侵略扩张需要,发动了一场大规模侵华战争。是年七月二十五日,日本海军袭击我“高升”号运兵船,从此揭开了中日甲午海战的序幕。就在这国难当头之际,掌管全国教育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放弃了优厚安稳的生活,毅然上书朝廷,请缨回家乡登州办团练,抵抗日本侵略者。

公元1895年1月20日,日本陆军在山东荣成龙须岛登陆。王懿荣再次上书,他在奏章称:“窃臣籍隶山东福山县,地滨海,烟台即其所属,东距威海百八十里,为渤海南路紧要关键,此地一失,大局瓦裂。”他还对当时山东半岛兵力布置和指挥者的详情也向光绪帝做了介绍:“抚臣李秉衡公忠廉公,中外交旌,惟履任未久,兵力又单,淮军水师倚恃李鸿章,不遵该抚约束,故致有荣成失陷之事。”

王懿荣认为军情紧急,刻不容缓,建议光绪帝速派管带永兴军提督王鸿发率兵速往山东半岛,以解威海之围。

就在这时(1895)年,腊月二十三(公历一月十八日),日本海军派主力舰日野号、秋津洲号、浪速号三舰,侵我登州海面,对蓬莱城进行炮击。炮弹纷纷落入城内,一炮击中蓬莱阁大殿后“海不扬波”的石刻上。幸而是个哑弹,只把后殿穿了一个大窟窿。不然,我们今天见到的蓬莱阁大殿也许不会是如今这个样子了。我守军炮台还击,击中“日野”舰,把日野打得起了火,日舰被迫挂起了白旗。可惜我方误了战机,使其他两舰拖着日野舰逃跑了。此时,王懿荣也奉旨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直赴登州督办团练。在他路过莱阳时,莱阳知县徐桂宝将自家多年珍藏戚继光用过的宝刀赠给了他。王懿荣见此宝刀大喜,即作“宝刀歌”诗一首,以明抗日之志,勉励自己,表示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据著名史学家张政火良先生讲,他曾在北京一旧书摊上买过一本小册子,介绍戚继光在江浙沿海一次战斗中,杀死一倭寇首领,得此刀,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他在刀上刻下: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个大字。为此,解开了许多兵器研究专家,曾提出为什么这把刀像日本刀形的质疑。

王懿荣得到这把刀视为生命。五年后,当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他再度出任团练大臣,就手持这把刀,指挥着京城军民与敌奋战。在兵败城破时,王懿荣手持此刀回到家中,将此刀扔入井中,即率全家壮烈殉国。他的后人将刀打捞出,50年代初由他的曾孙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宪钧捐给山东省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将这把刀从山东调京,现存于中国历博二楼展厅内。

王懿荣在登州办团练时,他把团练大臣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今天戚氏祠堂内。他在这日夜筹划,以戚继光为榜样,日夜训练王家军。

光绪15年,在朝廷出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曾为缅怀戚继光的丰功伟绩,出资为戚继光的遗著《止止堂集》重新刊刻印刷,并为该书作序,足见王懿荣对戚继光的敬仰之深。

一代名将戚继光戍蓟先后21年,因功遭忌,心怀不畅终归故里,于万历15年去世。王懿荣的一生也是伴随着走向没落的清王朝,使大好江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虽然生活的背景不同,但一颗爱国主义的心都是相通的,所以同演了我们民族的两场悲剧。都是我们崇敬的悲剧人物。今天我们伫立在这仙境般的胜地上,应当感谢曾为民族献出生命的先贤前驱者们,而不是虚无飘渺的八仙。

六十天的扬州人

古城扬州,位于江淮枢纽,为历代名邑,以其历史悠久,文物彰明,闻名遐迩。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光赖是扬州。”多少雄姿英才为之讴歌倾倒。《尔雅》曾引用《太康地记》中“扬”字的释义,“以扬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故取名焉”。

扬州是风光秀美的历史文化名城,他的景色自然,曲折的脉脉清流,秀石叠砌的池沼假山,鳞次栉比的楼阁亭台,城阁清梵的庵观寺庙,乃集北方妙景之雄,又兼南方佳境之秀丽,成为“淮东第一观”,竹西最佳处。

我去扬州并非旅游,而是参加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举办的“97全国文物系统书画鉴定提高班”的学习。该班历时2个月,可算暂作了60天的扬州人了。

扬州虽说是位于长江北岸,但她山灵水秀,其园林名胜实属江南之美的地方。扬州风物佳丽美景实在不少,我认为“瘦西湖是扬州百余处集北方之雄兼南方之秀的园林名胜中的一朵奇葩,顾名思义,瘦西湖美就美在她的“瘦”字上。

沿着纤丽的瘦西湖走去,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在这里处处体现,十分恰切。瘦西湖又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大自然恩赐的景色,又有扬州独特园林风格。有大虹桥、钓鱼台、白塔、徐园、长堤春柳、五亭桥……这一个个美不胜收的景色,体现了她的细巧、秀丽、纤弱、谦逊,令人爱不够、看不倦,不愿归去。

大运河自扬州腹部穿过,流淌南去。有人说,扬州到处有流水,流水处处有文化。这话一点也不过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扬州是以寺多、寺美而闻名天下。现存的佛教寺庙就有天宁寺、重宁寺、大明寺、高曼寺、观音山、浊海寺、湖心律寺、祗院林等,我们学习的学校就设在重宁寺。该寺刚刚修缮,还没有对外开放。学校向南进百余步就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御码头。现在那块码头的碑还在。顺着御码头向东,便是闻名中外的天宁寺了(原为扬州博物馆)。天宁寺因在重宁寺之前,此处地势平坦,构寺者采用平原寺构寺方法,后靠重宁寺,前临御码头,西有御花园,东傍梅花岭。梅花岭上建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纪念馆。“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乃是清代大诗人张尔荩撰的联。言简意赅的内容,雄壮雅健的笔墨,曾使海内外佳宾赫然领略到史可法“吾誓与城为殉”的凛然正气,飒飒风采,更使多少雄姿英才扼腕墓道,激发起民族自尊和爱国热情。

因为是书画鉴赏提高班,扬州画派自然是我们关心的话题了。所谓的清代扬州画派即扬州八怪,经过学习后才晓得,八怪不是八个人,而是共有14、5人,他们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绝大多数为布衣,专业画家。有三个地方小官,坐过知县。他们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相似,对当时的时政与社会某些现象的看法与憎恶情绪十分相近,彼此关系颇为密切,诗、书、画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互相渗透,于是就形成了不同古人,有异于世俗,而别具一格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格,当时就被人推崇重视,称为画坛上独特的一种艺术流派——扬州画派。同时,社会也习惯地将郑燮、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鲜、李方膺、罗聘八人为主要代表,所以习惯称之扬州八怪。这个“怪”字,也象瘦西湖的“瘦”字一样,是人们赞叹他们的艺术造诣。

在扬州60日,除了紧张的学习之外,每个星期天,我们这些来自天南海北、南腔北调的同学,尽管语言有差异、风俗习惯不同,但总是凑在一起,讨论集体到哪里游观。除了学校集体活动之外,我和几个谈得来的同学常爱逛小巷子,吃风味地方小吃。扬州沃野千里,气候温和,水系发达,食品工艺源远流长,其肉食就有“莫赞钱塘东坡内,广陵肉食气东坡”。其水产,因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系发达,既濒临长江,又有淮河、运河过市,更有众多湖泊集聚,水甜草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总之淮扬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之一,可见名不虚传。

离开扬州已有两年了,有时睡觉,常梦见扬州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和民俗风情。真是六十天的扬州梦,醒来处处思广陵。

杭州小记

杭州是一个风光秀美的风景城,一个大自然神斧雕琢的盆景。初到杭州的人,不知从哪里观赏。杭州西湖,如一颗璀灿的明珠,如一幅融自然美、人工美、伦理美于一处的和谐的画卷,堪称美的极致。前人大文豪苏东坡曾做杭州太守时,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觉得已是千古绝唱了。我心笨笔拙想不出美丽的句子,也不愿做寻文摘句的老雕虫,只是买了一本杭州市民间传说的小册子,翻了翻这美妙动人的传说。

相传远古之时,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的佃岛上找到了一块璞玉,经它俩多年琢磨,终于成为一颗璀灿的明珠。这珠光宝色照到哪儿,哪儿的林木便长青,百花便盛开。不幸这明珠的宝光竞为天上的王母娘娘所发现,便起了歹心,竞派天兵天将把明珠抢走。玉龙和金凤来到天宫索珠,我抢你夺,于是,明珠便掉落人间,化作秀丽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降落人寰,化作玉龙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这明珠般的西湖。

我爱西湖,更爱西湖岸边的岳庙。岳飞(1103—1142),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汤阴县程岗村)人。北宋末年投军,靖康之变后,他先后在宗泽等人部下,坚持抗击金人的压迫和掠夺,逐渐成为南宋抗战派代表人物和我国古代的杰出军事家。绍兴十一年除夕(1142年1月27日),他惨遭秦桧、赵构的毒手,含冤丧生。1163年宋孝宗时得昭雪,后谥武穆公,追封鄂王,改谥忠武。著有《岳忠武王文集》,留下诗词30多首,其中以《满江红·怒发冲冠》最为有名,被后人称之为千古绝唱。后来,杭州人民在岳飞被害处修建庙宇以示纪念。我游杭州还曾听说,公元1142年(南宋绍兴12年),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父子毒死狱中,他屈死后,人民无不痛惜。在杭州城有一位姓由的兄弟,为了抗议朝廷对岳飞的迫害,便在大街上支起一油锅,用白面粉捏成一人状,然后,沸烹之。一面炸,一面喊:“快来看,炸秦桧、炸秦桧。”炸熟后,大口食之,再炸。秦桧得知,大怒,派人将由氏兄弟逮捕入狱致死。谁知,几天后,杭州城内大街小巷,到处是支油锅炸秦桧的百姓。数以万户。秦桧总不能将全城的人都抓起来呀,气得病倒了。此后,人们嫌太麻烦,在捏人形时,将身子删掉,只捏一个头和二条腿。再后,又将圆饼与二条腿分开炸。那圆圆的饼在某些地区叫:油炸鬼。实为“炸秦桧”之谐音。有的地方为了纪念由氏兄弟,人们将二条腿并在一起,起名日:“油条”。

一千多年来,我们今天仍然在早点时食油条和油炸饼,可见民意不可欺,民俗不可改的威力。站在六和塔下,远眺在地图上只有那么一丝,眼前却是水烟浩渺、吞浪吐浪的钱塘江,我仿佛看到,岳飞带领千军万马向我们走来,那滚滚的潮声,象征着民族之魂一直在激励我们这个民族一步步走了五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