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郁达夫先生故居
91年5月初,我们在浙江省海边的一个叫坎门的小岛上开首届全国渔岛民俗文化研讨会。会罢后,山曼先生提出从杭州走。一是他要到出版社校对书稿,二是想照顾一下马咏梅这个从没有到过杭州的小老乡。我和济宁高建军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架式,但听说,从杭州走可以买到硬卧票,很高兴。回来时辗转千里,太辛苦了点。
我们下榻在简陋但还干净的浙省少儿出版社招待所,山曼便埋头校对他的书稿,我们几个却商量先到哪儿去玩。杭州名胜古迹甚多,但我却想多看几个纪念馆,对我办王懿荣纪念馆好有所借鉴帮助。在按图讨论之后,决定先去富阳拜谒郁达夫故居纪念馆。一大早,我们兴致很高地乘车去了富阳。还好,三个小时的路程,很快就到了美丽的富春江畔。下了车,我们一路上七拐八弯地终于找到了达夫巷,和一个很窄的直巷里,站在两扇掉了漆的黑门前。我年长忙抢上前,轻轻地扣着门。门呀地闪开后,走出一个五十上下岁的江南妇人。我忙说,我们是从山东来的,是来拜谒郁达夫先生故居的。那妇人很有礼貌让着我们里面说话。我们站在不很宽敞的院子里,发现这里即使到了中午也很难见到阳光,因前面那座高楼,把阳光全霸占了。我们客气地进了屋,发现屋子里摆着很平常约在三四十年代的旧家俱。经过寒暄,我们弄明白了,这妇人是郁达夫大儿媳妇。因这儿不是公开纪念馆之类的场所,我们不能在这观赏太久,就匆匆告别而出。我们有些忿忿地折身来到郁达夫先生的旧居前面那座楼时,发现这显然是盖得不久的新楼。大牌子赫然写着“富阳县水产局”的字样。顿时我们来时的兴头一下子全索然无味了。谁也不愿说话,很有点为这位文学巨匠打抱不平的心情……
记得从前读郁达夫的散文和关于他的回忆文字,对于杭州建宅这一段都有着美妙的记述。达夫自追上了年轻美貌的王映霞小姐,有了女主人后,就有造屋之梦。他认为——屋不必大,三五间平房即可,但应有院子,屋四周应有回廊,他可以在廊上读书赏月,再有美人红袖添香,实在有诗情画意。我一向喜欢达夫先生文章,喜欢他那浪漫的旧文人气质。我总把他和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大师摆在一起,尤其是他那赤诚的爱国义愤,虽使他惨遭日寇杀害,但却彪炳史册。但眼前这毫无生气的故居,叫人……我想,达夫先生走了,他虽然没有留下气派的故居,虽然被水产大楼蛮横地挡在被人遗忘的角落,但留下的精神,留下的文学影响,使我们不远万里来拜谒,这就够了。一种淡淡的悲哀在我们几个自命文化人心中笼罩着。这一夜,我们吃过晚饭,谁也没有谈兴,匆匆休息了,谁也不愿先说明天去哪……
游长岛为八仙搞“外调”
长岛,象一座座玲珑剔透的山水盆景,突兀在一望无际的碧蓝大海上。它那壮丽秀美的景色,八仙过海的神秘传说,都令游人驻足。
我去长岛次数不多,大多是陪客人,过往匆匆,因坐船购票很耽误时间。93年夏的一天,我应该岛文化局孙局长邀请,在岛上扎扎实实住了几天,他陪我们一行几人去了庙岛,使我对长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庙岛古称沙门岛,是北宋年间囚禁犯人的地方。岛上现存一海神娘娘庙而得名。庙中海神娘娘是用铜铸的,据说是当今全国之最。现在庙岛更名为长岛县航海博物馆,我的同仁孙明晓在此主持“香火”。
博物馆东厢殿里塑有一组八仙过海群雕,塑得比蓬莱阁上那八仙生动,逼真。据传说八仙过海是从蓬莱到此,这八位大仙从此就进了仙山而成仙为正果。说起八仙的来历,他们是道教中的传说人物,明代人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记述了八仙过海的故事。
我们今天所传八仙,为李铁拐、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八人。有如明人《列仙全传》一书中所述八仙中却无张果老,而是刘海蟾。又如《西洋记》所述八仙无张果老、何仙姑,而有风僧寿与玄壶子。
唐宋中所列八仙是杜甫诗里的“饮中八仙”是八个诗人。如后蜀八仙晋谯秀《蜀记》中的八仙乃为: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长生、铢先生。
今日所流传的八仙,始于元代,初出委巷丛谈,遂成故事。按《集说诠真》中的《事物原会》所述,其八仙应为老、幼、男、女、富、贵、贫、贱。
传说中的李铁拐,为八仙中年代最久远,资历最深的一位,实际上,他却是八仙中见诸文献较晚的一位。据《续通考》他是隋代人,又,宋代实有叫跛子其人。又传说南岳圣寿观曾有跛仙,遇吕洞宾于君山,但均不其详姓名。后因民间加工,数事渐相附会,遂成为李铁拐的今天了。
钟离权,为元代全真道奉为正阳祖师。关于他的传说,最早当始于五代、宋初。元代马致远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有“汉钟离观掌着群仙录”之句,民间多传他是汉朝大将,故曰汉钟离。然考史均无丝毫痕迹,显系附会。其实汉钟离乃地名,非人名也。
张果,据《唐书》所载,实有其人,然不过一江湖术士而己。唐玄宗时,他齿发已衰朽不堪。玄宗迷信,问他岁数,张果诈称已数百岁以掩饰其衰朽之容。玄宗欲以公主嫁他,而张果惧怕日久事败,故逃到深山屡召不至。在逃时,有狼狈倒骑马之传说。
八仙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应数吕洞宾了,因他在道教中地位极高。全真道奉他为纯阳祖师,故亦号“吕祖”。他是八仙中核心人物,敢与佛门的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争一席地位。所以,他在民间赢得了相当多的信徒,人们把自己的幻想多寄托于他。他也是八仙中人情味最浓的一个。在民间传说中,他不仅游行人间,为百姓治病解难,除害灭妖,而且相貌潇洒,性格幽默,还沾染着一些“酒色财气”的小市民习气。在元、明时,统治阶级提倡道教,吕洞宾借助于民间的声望,成为统治阶级所推崇,有影响的人物。
所谓仙姑,多为民间女巫。何仙姑者,即何姓女巫也。历代所信仰之仙姑甚多,而八仙中何仙姑究系何人?据传说,该仙姑乃吕洞宾之弟子,亦一女巫,北宋神宗时人。唐代武则天及玄宗时,广州曾有何二娘,亦女巫,《太平厂记》载:广东增城何泰之女,武则天时,食云母粉成仙。
蓝采和事迹,载于南唐沈汾《续仙传》、宋初《太平广记》等书,乃五代时人,后世传说他为女仙者,大谬也。其实是一个常披蓝衫衣,身挎黑木剑腰带涧三寸余,一脚著靴,一脚露趾,夏天则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气出如蒸,每天行走唱歌沿街乞讨的乞丐而已。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侄孙名韩湘,曾官为大理丞。后韩愈被贬到潮州,至兰关时,曾赠湘诗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说韩愈有怂恿子侄学道之心。后人演变韩湘成为道教仙人,名列八仙之中。
八仙之中,唯有曹国舅最系无稽之谈,俗称他是宋代曹太后二弟。元人杂剧中已将其人与八仙联系在一起,至明代记载则更多。据《集说诠真》载,曹国舅,系宋仁宗时曹皇后之弟,名景休,不享世务,恃势妄为,滥欺无辜,被包拯法办,准备处死。后因曹皇后暨仁宗颁诏大赦天下,而免死罪。释放后,感到无脸见人,隐居山里,潜志修心。
那么,八仙既不是一个朝代,怎么又凑到一起,在民间流传甚广。后来,我在查阅资料中,发现有一段往事,原来就是八仙传说起因,不妨列出来,供诸君参考。
据宋代《宣和遗事》中载,宋徽宗时,禁军中有7人,为保从北方金国洗衣房逃出的宋徽宗14女,永福帝姬赵佛宝,被流放。因赵公主逃回故国,起初被哥哥赵构所认,后来,赵构的生母韦贤皇后从五国城归来,怕永福帝姬,说她在金国嫁金主之叔之丑事,遂说赵佛宝早死,这个是假冒的。再加之佛宝成天催哥哥发兵五国城去救爹爹宋徽宗,为此,赵构便派人将公主打入死囚。禁军中有7君子,不忿,强救公主,事败,被俘。赵构原想在京都(杭州)处死,后又怕百姓议论,遂将八人押往沙门岛流放。
登州的沙门岛(今长岛)在宋代是仅次于海南岛的第二个流放犯人的海岛流所。据李兴盛著《中国流人史》载,沙门岛配流始于汉,盛于后周,并为宋代所继承。多配流朝中显官,不配流平民百姓出身的犯罪之人。
这八人配流沙门岛上,守岛官员,招待他们吃喝,就要按规矩处死。八人大惊,究其原因,原来,此宋末年,朝廷腐败,配流在岛上人数渐多,当时朝廷给岛上配流在押人数为300人,超编人员朝廷不管,为此,这八人来,岛上已经人满为患。这八人得知后,抱头大哭(一说监狱官看中公主要留下做小老婆,这七人便救下了公主),看守员见他们可怜,一人发了一个大葫芦,还找了一个木盆供公主乘坐,这七人一手抱葫芦,一手推木盆,漂洋过海,第二天游到蓬莱阁丹崖山下,先是躲在一个石洞里,后来,就出来赶小海充饥。周围百姓见之,问其来历,他们不说,只是用手一指长岛,百姓遂下跪拜日:真神人也。这就是八仙传说的来历。后来传说,这其中有一个会治病,在登州府边缘村庄,为百姓治病,深受百姓爱戴。之后,登州沦为金,八人奔太行落草抗金。可惜这八位不简单的人物被八仙所代替和湮没。
登五岳之首泰山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
泰山的历史由石头萌发,泰山的文化从石头写起。
悠悠五千年,泰山石溶进几多百姓的憧憬,帝王的梦幻,神奇的传说。
漫漫七千阶,泰山石铭刻着万千犬众的辛劳,无数志士的呐喊,永远攀登的高歌。
泰山石坚稳、深邃、博大。
泰山是一部石头的大书。
这是我的同行,泰安文物局周谦先生为泰山石展馆写的前言。
我到泰山十几次了。第一次游泰山,那是1984年6月18日,我与张允德君在北京搜集王懿荣资料,我身背着王懿荣投井的井砖(是从北京锡拉胡同11号王懿荣旧居后院拆来的)。记得是凌晨二点下的火车,顾不上细细的塑料绳勒在我背上深深的红印,将纸箱子寄存了,就和张允德一起爬起了泰山。那年我才36岁。后来,来泰山的机会多起来,常来泰山开会,干脆就不爬了,坐车、坐缆车上山,然后,再坐缆车下山。只是在山上转转而已。
1998年6月26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省民间及文艺家协会在泰山脚下,召开全国首届“五岳文化研讨会”,我被选为入会代表。会议之后,我的论文“泰山信仰与民族精神”被分别发表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刊物上,并作为头题。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我这次不顾糖尿病和冠心病,仔细地爬了一次泰山,感受颇多,收获很大,应为记。
泰山之所以高大博深、神秘,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名胜,主要是靠泰山的庙宇,及泰山宗教、传说组成的泰山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研究中国宗教史,必须研究泰山宗教历史。人类的文化最早就是从崇拜和信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泰山以其在东方黄河中下游的地区高耸雄伟的自然特征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构筑起泰山信仰的基础,从人类的自然山岳崇拜到原始宗教缘起,发展到封建社会的封禅对泰山的崇拜的特殊形式,形成了五岳独尊的封建社会帝王天命理论。这君权神授,相互利用的“惟泰山为天子亲至”的活动,不难看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由于泰山独特神韵,千百年来,中国历代帝王、文人学士都沿途以能登山为志,为荣。这些让山石及宗教寺庙繁衍、黎民百姓的想往和传说,其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何日泰山?最早见于《诗经》;“岱山”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曰“海、岱惟青州”;《尚书·舜典》曰“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周礼》记有“何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更早时的甲骨文“大”即曰“太”,远古泰山即大山、太山,“大”还有大、太、代三音。春秋以后,太、泰、代、岱既同音也通用,如“太极”亦写作“大极”是也。王懿荣曾说过,齐鲁文化乃海岱人文文化。
真正体会泰山的高大还是从登上回马岭,在陡峭难行,汗流浃背中体会出来的。相传宋真宗骑马至此而回,乾隆皇帝却着意跃马而作诗一首:“昔人回马池,进马跋岸肩。夫子有明训,功毋一篑停”。到达中天门,犹入仙境,何为仙?山曼曰:老而不死者为仙也!我想真若在此生活,清心寡欲,除去世间烦恼,也有成仙可能。不过有仙境,但恐怕无仙人了。不然几个朝代的神仙,象八仙一样拼凑在一起,那才可笑呢!
站在中天门,东望中溪山的冷峻挺拔;西有凤凰岭的俊美;南望徂徕山似脚下之丘、汶水象地图上画的蚯蚓一样;回首北望,险临天界:十八盘如云梯高悬,在溟濛中向云端升腾。十八盘相传为唐所建,实为79盘、1633级,不足1公里,垂高则有400米,我犹豫了一下,是坐缆车呢,还是继续爬呢。一看表才上午9点钟,心一横,不到极顶心不死,爬,爬,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