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乡情(吕伟达散文选)
3737600000007

第7章 山水篇二(2)

爬到驰名的五大夫松就在五松亭前。《史记》记载着秦始皇加封五大夫松的准确时间:公元前219年。五大夫实为秦代官阶的九品。传说,秦始皇登山封禅,到这里,恰遇大雨,幸这五棵松树,为这位始皇帝当伞遮雨。秦始皇龙颜大悦,当场就封了这五棵树。至于这五棵树是否是当年那五棵,我看未必。其实我认为是否是当年的树,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到此的人,已是气喘吁吁了,在这看看这五棵龙于虬枝,盘曲蜿蜒的松树,小憩一下,足矣。

在我国的众山之中,最受尊崇的莫过于泰山,其根源在于祭祀活动。古代是否有七十二王封禅泰山,《史记》到《封禅书》一卷有过记载。以后古代帝王无不效仿此举。所谓封禅就是一种受天命为社主之举。说白了,就是求得天降祥瑞,帝王为证实自己是真命天子、天地正统继承人的合法性的骗人把戏。自秦始皇以一统天下的皇帝登泰山封禅以来,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都效仿此举,这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所独有的山岳崇拜特殊形式,与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使我国的民族宗教——道教在这里扎根形成。

登上南天门,有好多感受真象大呼一声,诌上几旬打油诗,忽觉文化人还是弄点文化景,第一个想起的是李白,因他是历史上的诗圣,理当第一个想到他。他登上泰山曾说,“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如是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孔子却在此看到吴国都城门外系着一匹马,都烘托出岱顶拄天,满月苍翠的气势磅礴。我什么也没看见,只想找地方喝水吃饭,看来,我确是凡夫俗子。

攀上探海石,观四周,千岩送云,朵朵云深如黛,弥山盖顶;白云如雪,穿行山涧,起伏跌宕,汹涌澎湃。

泰山风从我耳边掠去,我的心顿时激动起来,我想起了李大钊先生曾对中西文化区别时说,“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化是动的文明”。

在这时我忽然觉得我象一个大哲学家,从心底里冒出了:历史已证明,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向泰山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也是几千年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修正、提取精华而产生的。历史还将证明:我们这个民族在泰山精神的鼓舞和影响下,将会前进在世界民族的前列。下面没有雷鸣般的掌声,只是松涛和着风声呼呼从我身边掠过。我忙从探海石上溜下来,不然摔下去,不用走了,真要在泰山变成瘸仙、瘸拐吕了。

瞻朱自清先生故居

在扬州学习将近月余,我因身体欠佳,又忙着为区委组织部写“福山区人文自然遗产”的电视脚本,好长时间没有出来游了。一日同窗王新新约我去拜谒朱自清故居,我欣然答应。急忙找出地图,查了又查,地图上没有。我们便信步出校门打听,好多人都推说不知。我灵机一动,拉王君上一脚踏三轮,用胶东的普通话告知:“上朱自清先生故居。”看来这一招还真灵,三轮车司机头一点,拉着我们飞奔起来。

朱自清先生故居,坐落在扬州东南隅,一条叫安乐巷27号的一个深深的小巷子里,黑漆的街门右旁挂着长条状绿色木牌,上刻“朱自清故居”。我们进时,一位老人给我们买了票,然后放我们进去。

这是一个典型南方特色的传统小院,几个小院组成了四个字:小巧别致。院落窄小,使我们感到透不过气来。我们可能是今天第一批游客,满屋子的潮湿气味告诉我们,这里门刚打开不久。我和王君先参观所谓第一展室,我们踏着吱吱叫的木板地,怦然心跳,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脚下和对面的小屋里,曾住着中国伟大的散文家?然而,墙上醒目地写道:朱自清从1903年6岁时随家移此,至18岁,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接着往下看,这个当代神童,曾在这里写下了《我是扬州人》……从里院回到外院,再从小小拱门入内,一架有蚊帐的南式睡床,一条茶几,一张书桌,两只瓷花瓶,告诉我们先生18岁那年冬天,在这间小屋娶了妻子,先后生下六个子女,两个夭折。妻子是一位极贤慧女性,终日操持,觉老是没有睡足,脸色腊黄,在婚后第12个年头,终因肺部烂了一个洞而在这里倒下。她没有捞着同先生话别。而在这不见阳光的小院里度过了她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先生为此很难过。为了酬答她的劳绩和表示自己内疚的心情,三年后先生写了一篇《给亡妇》的著名散文,口语白话,自然贴切,笃深的夫妻恩爱之情跃然纸上。

由此使我想起了另一对夫妻,那就是王懿荣与妻子黄兰。1862年王懿荣与黄兰在保定十家姑子庵街完婚。之后,因王懿荣酷爱金石古董,常常是家中无钱,黄夫人则将自己的裘葛、钗钏拿去典当,帮丈夫购回。

王懿荣久居京师,交游甚广,每日多有朋来造访互赠诗文而常设诗酒之会。多是黄夫人拔钗沽酒待客。

1877年,黄夫人患白血病,病逝于北京。王懿荣满怀深情写下了《诰封宜人元配蓬莱黄宜人行状》,追记夫人的懿行嘉言,寄托他的哀思。果真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吗?人生苦短,得一红颜知己难矣。

卧室有一个小的外间,所谓是堂厅,安放着先生的白色头塑像。严肃的面庞,犀利的目光;背影墙面陈旧,有一幅国画荷花叶茎挺拔,我仿佛看见先生在“荷塘月色”那清晰的“背影”在踱步沉思。

我徘徊着,沉重的心情支配着沉重的脚步,走出了那充满文人气的小院。四周的高楼耀眼,我脑海中一闪,不知这些豪华的高楼里是否能造就象先生这样的文学伟人?穿过几条小巷子,前面一座热闹的寺庙正在大兴土木搞扩建。一个个肥胖的和尚,满脸笑得开花。我不知道北京或其它地方还有没有朱自清先生纪念馆,如果仅此一地,这太不公平了。再没心情游下去了,我忿然朝学校——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走去。

三访古都安阳

1989年7月,为筹建王懿荣纪念馆,我第一次来到古都安阳,一是搜集王懿荣有关资料,二是复制几片甲骨。

安阳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先后有夏、殷、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八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它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甲骨文的故乡灿然于史册。

1899年,由农民翻地翻出了四十片甲骨,被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春清全部购下。他听说在北京任国子监祭酒的同乡王懿荣四处收购整片“龙骨”,便带着这些龙骨晋京,送他辨认,此为何物?不想,王懿荣审视后,大喜。不但用高价每片二两银子全部收下,还另给他六百两银子,叫他尽情去收。从此,古都安阳以一片甲骨而惊天下。王懿荣也是揭开这历史秘密的第一个人。

王懿荣所发现的甲骨上的文字,到底是么什么?经他断定和后人研究,原来是商王盘庚(公元前14世纪),自“奄”(今髓阜市)迁都于“殷”(今安阳市),至商朝灭亡,共传位8代12王,历时273年。盘庚迁殷后,使这里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都有了很大进步,成为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殷都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稳定疆域的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的国都,所以史称“中国第一都”。同时,这里还流传着盘庚迁都、武丁中兴、奴隶升相、妇好挂帅、文王拘而演《周易》、武王伐纣等等许多历史传说。特别是自王懿荣发现断定这里是商代文字,王室活动档案资料后,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在小屯第一次科学发掘至今,共出土16万片甲骨文,这共五千个单字记录着商王的活动和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也是中国真正文明的曙光在这里冉冉升起。

我到安阳,这里正在筹建甲骨文发现90周年纪念活动。安阳市政府正在组织人力物力在原有殷墟遗址上,复原商王朝的宫殿。我在小屯转了转,拍了些有关资料,听说河南省博物馆有位侯宇台先生复制甲骨有售,便匆匆赶到郑州去了。

1995年5月,为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95周年,烟台市博物馆和王懿荣纪念馆要联合到南京举办“甲骨之父、神州英烈王懿荣展”时,因馆中甲骨片太少,我又一次到安阳复制甲骨。这一次却不同了,一是安阳纪念甲骨文发现的博物苑已经开馆多年,颇有影响。听说安阳市正在开建安阳市甲骨文博物馆;二是1994年,王懿荣纪念馆在山东省文物局支持下,在福山联合举办了“王懿荣发现甲骨文95周年学术研讨会”,值此,邀请了安阳市甲骨文学会会长、安阳市文化局副局长党相魁同志、安阳市博物馆馆长、著名甲骨文书法家刘顺同志、安阳日报社记者、电视剧《甲骨魂》作者刘志伟同志前来福山参加了学术研讨会,成为甲骨文研究之盛事,已经建立较深的感情。所以不会象前5年那样。

一进安阳市市博物馆,刘顺馆长便放下书写甲骨文书法正浓的笔,热情地把我们让进了馆里会客室。然后,又把我们安排在安阳最好的宾馆。当天晚,便将安阳研究甲骨文的名家都请了来陪我们吃饭。第二天,又陪我们到袁坟、岳庙、差里城去转了转。几天里,刘馆长放下繁忙的工作,和刘志伟一直陪着我,使我非常感动。临行前,刘馆长根据我们需要复制甲骨文24片,全部赠给了我们,使我想起了“天下文物是一家”的那句话。之后,我们在南京展出获得巨大成功!如今刘顺馆长不幸英年早逝,使我一想起这位中原憨厚的汉子,书法界的才子,就止不住潸然泪下。

1999年8月20日,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继南京市、济南市、烟台市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活动之后,安阳市作为甲骨文的故乡,又一次掀起了纪念活动的高潮。

我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安阳市政府邀请,出席纪念发现甲骨文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阳市大大小小的街道上到处是:纪念发现甲骨文100周年字样的大幅标语。古安阳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上午9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到会并代表党中央讲了话。河南省副省长陈全国同志宣布大会开幕。来自日本、韩国、德国、美国、法国、欧盟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及国内184位著名甲骨学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和研讨21世纪未来的研究的新举措。在会议期间,我还分别拜访了甲骨学的一代宗师胡厚宣的儿子胡振宇先生、第一次科学发掘甲骨(1928年)的先驱者董作宾的儿子董玉京先生、著名甲骨文释文家罗振玉孙女罗琨女士,为搜集王懿荣有关资料与他们做了友好交谈。会议期间,我还拜访了殷墟博物苑,该苑杜久明主任向我详细介绍了该苑建馆情况,及对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宣传情况及意义,并建议我们双方扩大宣传的意向及今后合作的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