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杨子荣传记
3738400000003

第3章 穷困返乡

1943年——1945年

1943年,扬子荣赤手空拳从东北跑回家乡,在牟平峭峡河村大槐树底下三间茅屋里跟邻村一个叫许万亮的姑娘结了婚,又开始了务农生活。

当时,螞峡河村是游击区,离城很近,日伪军时常下乡抢掠骚扰。杨子荣早就恨透了日本侵略者,他回乡以后,受到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影响,迅速提高了阶级觉悟,积极参加了抗日斗争。他在村里秘密加入了民兵组织,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反敌特,埋地雷,封锁牟平城,表现十分突出。

1945年8月5日,日本人宣布投降。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也彻底破灭。牟平城里的日本人趁着夜幕逃往烟台,还打死了前来阻击的牟平独立营营长。鬼子跑了,这使得牟平城各路民兵恨得要命,螞峡河的民兵也不例外,民兵队员杨子荣和青妇队员、妻子许万亮更是义愤填膺。

8月18日晨,农救会长孙承祺从城里飞骑回村,告诉村民八路军已正式人城的消息,村子里顿时一片欢腾,人们从各街巷里涌出来,好事的还把锣鼓家伙也搬出来了,“咚咚锵锵”敲个不停,鞭炮也噼噼啪啪地响起来。

这时,大路上,一支八路的队伍踏着整齐的步伐,挺着胸,昂着头,唱着歌,往城里开去。杨子荣默默地看着,心中波澜跌宕起伏。他想到自已已经二十九岁了,走南闯北,一事无成,不免嘘嘘感叹,怅然若失。这天晚上,杨子荣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脚,躺了一会儿,从炕头摸出一本卷了边的《三国演义》来看。妻子许万亮躺在身旁,雪亮的眼睛忽闪着,静静地看着丈夫。胜利了应该高兴,可丈夫怎么有心事,不知他的心里在想啥。

“睡吧。”许万亮轻轻地劝丈夫,又伸手摸摸丈夫光滑地脊梁。

丈夫就着油灯,静静的没有动。

“鬼子投降了,咱也该过几天舒心日子了,咱娘还等着抱孙子呢。”

杨子荣掉头盯着妻子,看到她眼里闪着泪花。

许万亮羞涩的笑笑,看着杨子荣,又劝:“睡吧,啊。”

杨子荣看着妻子,“噗”地吹灭灯,一边往下躺,一边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在儿女子手中耶?”

“别转了,”许万亮听不懂,扑哧笑出声来,说着,把身子紧紧地贴着丈夫身边。

杨子荣长长地嘘口气,伸出胳膊把妻子揽进怀中。1945年9月,抗战胜利的这年秋天,秋庄稼长得特别好,绿油油地盖满了坡岗,老人们也说这世道真的是变了。在秋庄稼地里,杨子荣和农救会长孙承祺说着闲话,孙承祺告诉杨子荣,政府来了任务,要动员人参军。

杨子荣听后怦然心动。他连忙问什么时候报名,什么时候集中。孙承祺说:“只要跟我说了就算报名,明天就去集中。”

杨子荣高兴地回答说:“那我就算报名了,明天走时叫上我。”

农救会长说:“那可不行,你还没跟你老娘和你媳妇商量呢。”

杨子荣回答说:“没事,回去我就去说,保险说通。”农救会长想了想说:“好吧,明天上午,你到村公所找我,家里的工作你可要说通。”

当晚,杨子荣在家出来进去,十分为难。他想跟老娘和媳妇实说,可他知道那肯定不行。老娘常说:“南跑北奔,不如在家搂草拾粪。”他饱受闯关东之苦,也深知老娘说得是金玉良言,再说,老娘已经风烛残年,她决不会答应再次忍受离别之苦。

他想跟媳妇说,可他知道那也不成。半岁的女儿患惊风夭折不久,媳妇一想起来就哭。正梦想和自己再生个大胖儿子,她怎么能够同意自己离去呢?

第二天天不亮,杨子荣就起了床,他上了山,给黑驴打来满满一筐草,又把院子扫净,水缸挑满。媳妇起来后,笑着问男人:“你今儿怎么这么勤快?”

杨子荣也笑着说:“今天民兵有当差的,我也去。”

杨子荣吃完了早饭,又到哥哥家,对哥嫂说:“哥,咱娘上了年纪了,身子骨像是不如原先硬朗。”

哥哥回答说:“是啊,俺的孩子都一大帮了,咱娘还能不老?”

哥哥说着这话,似乎觉得兄弟话里有话,但他没有多问。

“他爹!”嫂子给哥哥使了个眼色。哥哥心里立刻明白了,他看了一眼兄弟,想起夭折不久的小侄女,心里暗暗责备自己说话不注意。

杨子荣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默默无语,轻手轻脚退了出来。

9月18日,杨子荣和家人告别后,匆匆来到村公所。

村公所里,另外一位准备报名的青年韩克利正在等他。还有一位报名青年于洪典因故未来。

当老娘和媳妇知道杨子荣正式参军时,杨子荣已经在离开报名地王从村到县城的雷神庙集合了。当娘俩急匆匆赶到雷神庙时,杨子荣和新参军的青年们披红挂花,骑着大骡子,那个威风啊。看到杨子荣,老娘和媳妇一个劲的抹眼泪。杨子荣一个劲的给娘和媳妇赔不是,说不应该瞒着她们。然后,又劝她们说:“让我去吧,八路军是好队伍,是咱穷人的队伍,眼下咱胶东是好过了,可是苦水泡着的地方还多着呢!娘,俺当兵绝不会给你老丢脸,你老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儿子在这里给你敬礼了。”

事已至此,老娘和媳妇只得收住眼泪,再三嘱咐他到了队伍上,早些给家里打信。

杨子荣和新参军的青年们披红挂花,排成队伍开出雷神庙,往南去了。媳妇拉着婆婆,跟了一程又一程,直到队伍消失在天边。

过了两天,本村没走了的青年于洪典接到杨子荣托人捎来的纸条,告诉他,如果他还想参军,可到东北来找他,如果找到到辽宁鞍山千山一带,打听他时,还用老名杨宗贵,过了千山,再往前找的话,他就已经改名叫杨子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