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3740600000023

第23章

霸言第二十三

[原文]

夫欲用天下之权者,必先布德诸侯。是故先王有所取,有所与,有所诎,有所信,然后能用天下之权。夫兵幸于权,权幸于地,故诸侯之得地利者,权从之;失地利者,权去之: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是故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任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世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权;以遂德之行,结诸侯之亲;以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因天下之威,以广明王之伐;攻逆乱之国,赏有功之劳;封贤圣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夫先王取天下也,术术乎大德哉,物利之谓也。

以上摘自《管子》第九“霸言第二十三”

[译文]

要掌握天下大权,必须先给诸侯们施加恩慈。所以先王总是有所取,有所与,有所诎,有所信,然后才能掌握天下大权。军事胜利在于有权,有权在于得了地利,所以诸侯有地利的就有权,失去地利的就会丧权。

在争夺天下的时候必须先争取人心,以天下人心为大的能得人心,只打小主意的则失人心。得天下人拥护的能成为君王,只得半数人拥护的能称霸。因此圣明的君王总是谦恭地对待天下贤士并加以任用,均分利益吸引天下的百姓使之成为自己的臣民。所以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世人却不认为是贪心的,就是因为拥有得天下的大计。

用天下的财物来使天下人得到利益,用威力的震慑来集中天下的权力,以实施德政的行动来赢得诸侯的亲附,用惩办奸佞的刑罚来规范天下人的思想,用天下的兵力来扩大明王的功绩;攻取逆乱的国家,赏赐有功劳的臣下,封立圣贤大德之人,展示天子的德行,这样老百姓就会安定了。

先王以此取得天下,那是了不起的大德呀! 那就是人们所说的利及万物!

[实例应用与分析]

欲取于民则先施于民

“《管子》第九”中的上文部分为管子对统治者如何掌握天下大权的分析与阐述:“想要掌握天下大权,必须先给诸侯们施加恩慈。所以先王总是有所取,有所与,有所诎,有所信,然后才能掌握天下大权”,这就是管子指导统治者赢取民心掌握大权的策略。

“攻取逆乱的国家,赏赐有功劳的臣下,封立圣贤大德之人,展示天子的德行,这样老百姓就会安定了”,说明要想体现出统治者的德行,就要对臣下有所给予,“赏赐有功劳的臣下、封立圣贤大德之人”就是首要前提,这也是让百姓甘心被统治的前提条件。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欲取于民则先施于民”。

在这里,管子对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作了“施”与“取”的分析,告诉统治者,要想在人民那里取得什么,必须先施予人民利益,让人民认识到统治者的深厚德行,从而景仰统治者的品行,乐于受到统治者的管制,如此一来,统治者就有了人民给予的“权”,统治地位也得到了巩固。

因而说,统治者“欲取先施”是非常正确又深刻的大道理。

清代“圣人”曾国藩就深谙先施后取之道,他认为,善于夺心者无不从利害入手,因为只有当对方认为某件事有利于己时他才可能接受,如果认为对自己不利则一定会拒绝。曾国藩据此形成了他“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制人夺心术。

蒋介石曾说过:“满清王朝之所以能够中兴,太平天国之所以归于失败,其原因并不是人才消长的缘故,而实际上是道德事业兴盛衰替的证明。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和韦昌辉等人的才略,难道比不上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和李鸿章等满清大臣吗?然而曾国藩标榜传统的思想品德,力体躬行,以为一世的先导,其结果竟然能够变易风俗,挽回颓靡的风气。

暂且不去讨论曾国藩等人在当时应对时变的手段、思想的新旧,事业成败过程如何,而他们的苦心和毅力,自己要立身,也要扶持造就别人也能立身;自己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之道,就足已成为我们的老师了。”

曾国藩一生不爱钱财,但他主张以“利”来获得军心,以厚赏来得兵将之勇。因此,他不惜精力,多方努力,坚持实行了一种“厚饷养兵”的政策,这使他拥有了一支勇猛无比的精锐之师。

早在组建湘军之初,曾国藩就认识到,绿营兵腐败无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兵饷太低。绿营马兵月饷银二两,绿营步兵月饷为一两五钱,而绿营守兵的月饷仅有一两,这点饷银在清朝初年,还能勉强维持生活,至道光帝以后,米价猛涨,这些钱已不够维持生活之需,到了晚清时期,就更无法依靠于此来维持生计了。

曾国藩为了刺激湘军士兵的斗志,在最初办团练的时候就规定口粮,操练日给予一钱,出征本省剿匪,每日一钱四分,出征省外公务,每日一钱五分,队长哨长以次而加。养伤补贴为重伤三十两,中等二十两,轻伤十两,阵亡抚恤金为六十两。

曾国藩坚决执行厚饷养兵的政策,湘军的军饷是相当优厚的。湘军士卒的月饷一般都是绿营兵月饷的三倍。曾国藩的这个政策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湘军士兵的军饷除个人生活花费外还可补贴家用,因此士兵们个个安心操练,战斗力得到了提高。

在如此优厚待遇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报名参军,贫穷的农民甚至认为找到了可以翻身的机会,人人踊跃参与进来。他们把曾国藩当成了他们的衣食父母,湘军也因此成为一支百战百胜的“曾家军”。

曾国藩胜就胜在善于把握时机,循循善诱,以利诱之,步步深入,最后让别人乖乖听命于自己,他的这种技巧,便是先施后取的典型表现。

欲取于人必先施于人,施与是收获的开始,好人终有好报。一个不懂得施与的人是得不到别人恩惠的。

东汉初期,有个主管长安集市的官员叫第五伦,他为人正直,因此常和那些不法商人发生冲突。他的朋友经常劝他说:“天下欺诈的事多了,何况是见利忘义的商人呢?你对他们不利,小心他们报复你啊!”

第五伦听后总是笑着说:“如果仅仅是为了我自己,我是不会和他们作对的。这些人欺行霸市,坑害百姓,我如果放任而为,上天都不会饶恕我。”

那些不法商人们为了收买第五伦,暗地里给他送去了一份厚礼,送礼的人对第五伦说:“只要您点点头,我们商人的日子好过了,您就会富足起来。您现在有权不贪,实在不值啊!”

第五伦听后生气的将那人赶出了门,然后召集那些商人说:“我严格约束你们,其实也是为你们着想。你们想想看,百姓都是穷苦之人,生活都很艰辛,你们还骗他们的钱财,这难道不是在作孽吗?一旦有一天他们联合起来,你们就后悔莫及了。”

这番话说的很有道理,但那帮赚惯了昧心钱的商人们根本就听不进去,他们依然是我行我素,欺瞒百姓。

第五伦再次召集他们说:“我做的事,都是在拯救你们。如果你们执迷不悟,一旦我有所动作,你们可就没有退路了。”

鬼迷心窍的商人们还是不把第五伦的话当回事,第五伦给他们设下了改邪归正的最后期限,可是还是无人理睬。期限一过,第五伦亲自率人把不法商人一一抓捕,关进了大牢。集市恢复了公平交易,老百姓对第五伦也是感激万分。

后来,第五伦升任会稽太守。当地杀牛祭祀鬼神的风俗盛行,第五伦对此加以劝阻,他对当地人说:“牛是种田人的主要依靠,为了虚无的祈福而宰杀它们,真是太愚蠢了。”

当地人认为第五伦对鬼神不敬,不少人暗地里诅咒他。第五伦的朋友对他说:“你的初衷是好的,可惜没人相信你的话,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不要再做了。”

第五伦说:“身为本地的父母官,眼见百姓迷信愚昧,我心有不安呐。我诚心为了他们好,不管他们理解不理解,这事我都要做到底。”

接着,第五伦写了篇檄文,遍发所属的各县,明确禁止杀牛祭祀,违者从重处罚。时间不长,老百姓认识到了牛的重要性和杀牛的错误,这种风俗也就根除了。

后来,第五伦被人诬陷而获罪,在他被押送的路上,当地百姓无不为他喊冤,人人争着向朝廷上书陈述真相。汉明帝得知这种情况后被深深震惊,下诏取消了他的罪名。

第五伦真心为百姓做事,不计较得失,他这就是施于民。在他遇到危难的时候,百姓都站出来为他说话,这便是取于民。欲取于民则先施于民,如果不懂得“施”,自然也就不会有“取”了。

平时许多和成功不沾边的善举,其实都是为收获成功而埋下的种子。为官者只要把眼光放长远,努力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小人物”,日后或许就有大的福报。孟尝君善待宾客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战国时期,齐王孟尝君广招天下的宾客,不管宾客有无名气,他都一律盛情款待。有人因此劝他说:“你志在招徕贤才帮你建立功业,如今却混进来许多无才无德之辈,他们就是来骗吃骗喝的,你不能视而不见啊。”

孟尝君说:“大才之人,世上罕有,哪能一下子就招来的?我这样做,只想让天下人知道我求才的诚意。”

在孟尝君的这些宾客中,自然有不少品行低劣者,他们终日无所事事、混吃混喝。孟尝君的手下几次想赶他们出去都被孟尝君制止了,孟尝君解释道:“任何人都有他们的用处,不能轻易鄙视别人。留下他们,我只不过破费些钱财,可赶走他们,他们就会怀恨与我,谁知道会有什么祸事发生呢?”

孟尝君如此大义,可有的人就是不领情,一个宾客竟和孟尝君的小老婆暗地里私通。孟尝君知道后很平静地说:“男人喜爱美色,这是人之常情,要怪也得怪我的那个小妾太淫荡无耻了。如果她遵守妇道,这种事就不会发生了。”孟尝君不但没有惩罚那位宾客,反而推荐他到卫国做官。那人感动万分,誓要寻找机会报答孟尝君的恩情。

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恶化,卫国国君欲联合其他诸侯攻打齐国。此时,那位宾客冒死进谏卫王道:“我并没有什么才能,多亏孟尝君的推荐才得到大王的器重。大王和齐国交战,一则违背了盟约,恐失民心,二则齐国很强大,我们也不会占什么便宜,大王不能鲁莽啊。大王今天如果坚持攻打齐国,我就死在大王的面前。”卫王权衡利弊,最终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齐国度过了危机。

孟尝君宽以待人,深得民心,他的这种看似没有必要地施与,其实是为自己换来了丰硕的果实。那些只知索取不知施与的人应借此明智。

没有人喜欢和自私的人交朋友,一个处事大方、事事照顾他人、懂得帮助他人的人才会受到欢迎。自己不愿吃亏、不舍得付出,就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深受人们的爱戴。他自幼便拥有过人的器量,和别人下棋时,明明是自己赢了,为了不让人难堪,他总是故意认输,人们都很喜欢他。

长大做官以后,子产仍旧是处处让着别人,吃亏的事也从不对别人说。他当上相国之后,还是喜欢把朝廷的赏赐分给众人,他的亲信对他说:“你现在没有求助别人的地方,别人只会来求你,你为什么还要讨好他们呢?”

子产说:“没有众人的拥护,我的相国之位怎么能稳固呢?只有众人都来支持我,我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啊!”

当时,朝廷有许多暴政针对百姓,百姓对朝廷多有怨恨。子产建议朝廷废除这些暴政,他对国君说:“国家如果不为百姓着想,只知剥削牟利,那么百姓就视朝廷为仇家了,这样的国家是不会兴旺发达的。朝廷给百姓一些好处,好比放水养鱼一样,国家看似暂时无利,但实际上大利却在后边啊。”

国君听取了子产的建议,让子产制定了许多惠民的政策,又让百姓畅所欲言而不加以禁止,郑国渐渐安定起来。

郑国大族公孙氏拥有很高的威望,为了安抚他们,子产格外照顾他们,甚至把一座城池作为礼物送给了他们。子产的下属不解地说:“让国家吃亏而讨公孙氏的欢心,天下人会认为你出卖国家,这个罪名可不轻啊。”

子产微微一笑说:“每个人都有他的欲望,只要满足了他的欲望,我就可以使用他了。公孙氏在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他们怀有二心,国家的损失会更大。我这样做可以促使他们为国效力,对国家并无损害啊。”

郑国在子产的治理下,日益强盛起来。子产为了长远利益,甘愿吃亏,这是他成功的秘诀。正是因为他前期的付出才换来了后来的回报,这是因与果的关系,不容颠倒。

有些看似办不到的事情,只要肯先施与一些东西,局面往往马上就会改变。这就是利益驱动一切的道理,只有先给予“利”,才能有“取”的可能。于人于物都是如此,这也正验证了那句名言:欲取于民则先施于民。

霸言第二十三

[原文]

夫权者,神圣之所资也。独明者,天下之利器也。独断者,微密之营垒也。此二者,圣人之所则也。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圣人之憎恶也内,愚人之憎恶也外,圣人将动必知,愚人至危易辞。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知者善谋,不如当时。精时者,日少而功多。夫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是以圣王务具其备,而慎守其时。以备待时,以时兴事,时至而举兵。

以上摘自《管子》第九“霸言第二十三”

[译文]

权谋是神圣君主所能凭借的。独到的明智,如同天下的利器。独到的判断,如同严密的营垒,这二者正是圣人所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