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3740600000024

第24章

圣人会提前警惕坏事的萌芽,而愚蠢之人要等坏事明白地显现出来才知道害怕。圣人憎恶坏事内在的本质,而愚蠢的人只知道憎恨坏事的表面。圣人能预知将来的安危,而愚蠢的人死到临头还懵懵懂懂。

圣人能促使时机到来,而不能违反时机。聪明人善于谋划,不如抓住时机。善于抓住时机的人,花费的时间少而取得的功绩多。谋事没有主见就会出现困境,办事没有准备就会遭到失败。

因此圣明的君王办事前务必做好准备,并且小心谨慎等待时机。以充分的准备等待时机,按适宜的时机开创事业,时机一到就举兵作战。

[实例应用与分析]

深谋远虑才能把握时机

“《管子》第九”中的上文部分为管子对统治者如何谋事、成事的指引:“独到的明智,如同天下的利器;独到的判断,如同严密的营垒。这二者正是圣人所依据的”。

谋事、成事是有讲究的,“聪明人善于谋划,不如抓住时机;善于抓住时机的人,花费的时间少而取得的功绩多。谋事没有主见就会出现困境,办事没有准备就会遭到失败”,这就说明了把握时机与做好准备的重要性。

“因此圣明的君王办事前务必做好准备,并且小心谨慎等待时机,以充分的准备等待时机,按适宜的时机开创事业,时机一到就举兵作战”,很显然,这才是聪明者成大事的方式。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深谋远虑才能把握时机”。

管子在这里对谋事、成事的谋略是很有高度的,站在很高的角度去分析谋事的方式、把握成事的关键,让谋事者变被动为主动,“因此圣明的君王办事前务必做好准备,并且小心谨慎等待时机,以充分的准备等待时机,按适宜的时机开创事业,时机一到就举兵作战”,这样一来,就占全了“准备充分”与“把握时机”两个关键因素,如此行事,怎会不成功!

战争上讲求“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任何一项都能左右战争的胜负,地利在于对地形的熟悉和运用,人和则在于个人的仁德及领导能力,而天时的选择,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选好了,事半功倍、兵不血刃;选不好,则事倍功半、难以取胜。下面的两个小故事就充分说明了把握时机的重要性,而选择时机的背后则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战国时期,韩、魏两国发生了一场战争,双方互相攻打了一年也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很为此发愁,因为他想凭借着自己的实力来阻止这场战争,但一直没有想出太好的办法。有一天,楚国谋臣陈轸前来拜访,秦惠王便向他征求意见。陈轸听秦惠王诉说完自己的烦恼以后,给秦惠王讲了一则寓言故事:

从前,有个人叫卞庄子,以经营旅馆为业。卞庄子生的虎背熊腰,喜好勇猛,敢只身斗虎。有一天,卞庄子正忙着算账的时候,一个小伙子气喘吁吁地跑来对他说:“不好了,不好了,山坡上有两只老虎正在争着要吃我的牛呢,你快帮帮忙把它们赶走吧!”

卞庄子一听有老虎,马上热血沸腾起来,他提起宝剑随小伙子一起来到山上。到了山坡上,只见一大一小两只老虎正咬住一头牛撕扯着,显然它们都希望自己能够独占这头牛,互不相让地扑咬起来。卞庄子拔出宝剑就要前去刺杀老虎。

这时,另一个小伙计拦住他对他说:“两只老虎正争着要吃牛,尝到了甜头,必然会争抢起来。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死’。死的那只肯定是小老虎,大老虎也势必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刺杀那只受伤的大老虎,岂不轻而易举吗?”

卞庄子觉得小伙子说的有理,于是站在一边看两只老虎争斗。果然不出所料,两只老虎越打越凶,小老虎很快就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伤。这时,卞庄子抽出宝剑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从而赢得了刺杀双虎的美名。

陈轸讲完故事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相攻,一年了也没停止,这必然使一国受伤、一国灭亡。大王讨伐受伤的大国,这不就一举消灭了两个国家吗?”秦惠王听后不禁击掌叫好,自称茅塞顿开了。

第二个事例说的是北宋名臣曹玮“让敌休整反胜敌”的故事。

曹玮做渭州州府时,有一次出征取胜后,敌军撤退逃走了。曹玮确定敌军已逃远了后,才带着士兵们收拾俘获的物资。敌军听说曹玮大军贪图俘获的物资,行军缓慢,于是不加以整顿,马上掉头回来袭击曹军。

当敌军快要赶上他们的时候,曹玮派人去对敌军说:“你们远道而来,一定非常疲惫了,我也不趁机和你们交战,以免落下乘人之危的骂名。请你们稍事休整,我们再进行决战吧!”敌军一听觉得这是难得的机会,于是很高兴地解甲休整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曹玮又派人通知敌军说:“现在休息好了,可以开战了。”

于是击鼓带兵,一举大破敌军,取得了完胜。曹玮事后对手下说:“我知道敌人已经疲惫,所以装作贪图战利品来引诱他们前来。等他们到达时,虽然他们已经走了几百里了,但他们的锐气正盛,如果此时交战,我们恐怕难以取胜。行远路的人,稍微休息之后,必定会脚疼得不能站立,人的精神也会松弛下来,这样的军队还有什么战斗力呢?我就是趁这个时机打败了他们。”

手下听后,无不竖起大拇指表示钦佩。

通过这两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深谋远虑才能把握住最佳时机,从而一举取得成功。

对时机把握的好坏往往左右着战争的胜负,在选择时机时,只有深思熟虑、纵观全局,才能掌握主动、把握先机。庄公就是位擅长把握机会的国君。

春秋时期,郑国的皇后武姜有两个儿子,长子出生的时候难产,武姜为此差点丧命,因此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寤生,武姜很不喜欢他,而是偏爱自己的小儿子共叔段。但是按照惯例,长子应被立为太子,武姜为此曾多次向皇帝提出要让共叔段当太子,但都被皇帝拒绝了。

皇帝死后,寤生继位称庄公,武姜与共叔段密谋欲杀了寤生。武姜对庄公说:“你现在是一国之君,应该有权给自己的弟弟一块封地了吧?”

庄公爽快地答应了,并对她说:“除了国家的军事重地以外,共叔段可以任意挑选封地。”

于是,武姜帮共叔段挑选了一座地势险要、经济发达的城市作为他的地盘。

庄公的谋臣对他说:“此城对郑国举足轻重,你不应该把它给共叔段,他若是以后羽翼渐丰,岂不是郑国的一大祸患!”

庄公冷静地答道:“我若是不答应他们的请求,母后必然会和我闹个不停,我还怎么去处理朝政呢?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们若谋反,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共叔段得到封地后,开始招兵买马、扩张势力,日夜为谋权篡位的勾当而计划着。当地的百姓有的跑来向庄公告状,庄公表面上对这些事表示不相信,心里却早有了应付他们的策略。庄公还乘他们不备之时,暗中派人打探他们的行动,对他们的意图了如指掌。

直到确定得到了共叔段要造反的确凿证据后,庄公才突然起兵,打得共叔段措手不及,共叔段最终被杀,武姜也被关进了大牢。

庄公明知共叔段会谋反,但他并没有着急逮捕他,因为他当时还没有证据,如果只凭别人的几句话就把弟弟抓起来,天下人自然不会心服。庄公把握住了时机,让共叔段和武姜败得没有话说,这真是惟有深谋远虑的君主才能做的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就算是机会来临了,由于没有事先的规划,也很难把握得住。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就是因为看的长远,才有了后来进封唐王的历史机遇。

隋朝末年,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当时,农民起义很频繁,社会乱象已显。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劝李渊造反,李世民说:“当今皇上乃无道的昏君,他对父亲也深怀戒心,如果父亲一味地愚忠下去,将要为昏君陪葬啊!”

李渊深思熟虑了一番,他对儿子说:“我深受皇恩,任何时候都不能犯上作乱,你再提此事,我一定要把你交到官府治罪。”

其实,李渊嘴上这么说,心中并不是完全没有反心,只是他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如果贸然起兵,势必难以成功。

当时,全国上下起兵造反者甚多,但他们多是占山为王,力量很分散,并未形成太大的气候。隋炀帝朝中有七八十万的军队,李渊决不是他的对手。

李渊还清醒地认识到,朝廷没有用力围剿造反之军,是因为杨广身边都是一些奸臣,他们报喜不报忧,怕说有人造反的事会惹杨广生气。但如果自己起兵造反,因为自己世封唐公的地位,便没有人敢瞒住不报了,到那时,杨广一定会全力围剿自己。

李渊表面上做出愚忠的样子,暗中却积极地准备着起事。杨广始终对李渊心存戒备,于是派太原留守副使王威、高君雅等人监视李渊。李渊为了让他们解除戒心,天天陪他们饮酒作乐。李渊还送给他们重金,央求他们说:“我无才无德,只想保全家小,如果有人说我的闲话,还请你们替我周全啊。”

王威、高君雅在给朝廷的密报中,极力替李渊说好话,杨广渐渐地消除了对李渊的猜疑。

直到后来,隋王朝气数已尽,败局已定时,李渊才果断地起兵发难,只用了几年时间便平定了全国,建立了唐王朝。

李渊老谋深算,他用外表迷惑了隋炀帝,在敌人面前示弱从而麻痹他们,然后在紧要关头果断出手,从而一举奠定了胜局。可见,只有深谋远虑才能把握时机。

“机会总是喜欢光顾那些有准备的大脑”,机遇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吕不韦看的长远,他倾其家产帮助异人,后来又被异人封为相国的故事,足以体现出一个人有深谋远虑对成功的重要性。

战国时期,大商人吕不韦在邯郸街头遇到一个落魄的年轻人,吕不韦见他气质不凡,便走上前去与那人攀谈起来。

那人名叫异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安国君的儿子。吕不韦得知他的身份后马上对他敬重起来。他回家后对父亲说:“秦国的公子沦落在赵国,我想帮助他,父亲认为如何?”

吕不韦的父亲说:“我们是商人,做事要讲究有利可图。一个落寞的王孙不能给我们带来利益,你不该做这种赔本的事啊。”

吕不韦说:“父亲您说的是眼下,就目前来说,他是不能给我们带来一点利益,可日后他若做了国君,我们还怕没有利益可图吗?我现在吃亏帮他,是为了以后的大利,这是放长线钓大鱼,平常人是发现不了这个机会的。”

吕不韦于是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给异人疏导关系,在他的一番操作下,异人终于被立为太子,后来当上了秦国的国君。异人封吕不韦为文信侯,让他做了相国。

吕不韦不惜血本,只为谋取更多私利的做法虽然并不完全可取,但这至少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长远的计划,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只有深谋远虑才能发现机会、把握机会。

凡是深谋远虑的人都能发现或大或小的机遇,而那些目光短浅、小富即安的人则会一次次的让机会从身边溜走。韩信本来有次能使自己登上高位的机会,可惜在他的优柔寡断中错过了。他没想到错失了一次机会,却连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

楚汉相争时,韩信是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韩信在攻打齐地的时候,听说刘邦已派郦食其说降齐王,韩信便准备收兵。韩信的谋士蒯彻很有远见,他对韩信说:“凡事都要考虑在先,精心设计才没有失误,现在你如果退兵,就让郦食其一人享功了,人们会说你无能啊!你身为大将,只有多打胜仗,多占土地,这才能让人敬服,眼下齐地近在身边,你不能放弃这次立功的机会啊!”

韩信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发兵进攻,很快就攻占了齐地,韩信自立为代理齐王。

韩信作战勇猛,可是缺乏深谋远虑的智慧,刘邦为了利用他,便封他为齐王,韩信为此高兴地几天睡不好觉,对这个地位很是满足。

有一次,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形势很是危急。项羽派人游说韩信说和自己结盟,共同对抗刘邦。说客对韩信说道:“你现在深受刘邦器重,只因天下未平,刘邦只想利用你的才能罢了。一旦形势发生变化,你功高震主将大祸临头。如果你和我家大王联合,不仅可保富贵,你还有当上天下之主的可能。”

韩信对此不予理会,把说客骂走了。蒯彻知道后对韩信说:“一个人的命运不能全靠上天决定,你有什么长远考虑吗?”

韩信说:“我只管多打胜仗,没有时间想那些闲事,我立功多了,还怕官职不大吗?”

蒯彻说:“我学过相面术,依我看来,你最高不过封侯,却又面临凶险。但从你的背相看来,你就贵不可言了。你为什么不重新审视自己,去追求更大的目标呢?”

蒯彻进一步劝韩信脱离刘邦,自己独立,他说:“你现在兵力雄厚,你帮助刘邦则刘邦胜,你帮助项羽则项羽胜。如果你自己成为一股势力,天下三分的局面就会形成,这是天赐良机,万万不可错过啊。”

韩信却称不忍心背叛刘邦,以刘邦对自己的恩情深厚为由,放弃了蒯彻的建议。蒯彻失望地对韩信说:“一个人不考虑利弊,不追求远大的目标,以后的事就难以把握了。你做事不想长远,现在不为自己谋划,你的前途实在令然担忧啊!”

果然,天下安定后,韩信被废去齐王位,降为淮阴侯,后来又被吕后杀死。韩信临死前曾说:“后悔不听蒯彻之言,以致死在女子手中!”

韩信对刘邦的为人没有充分的了解,自己又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深谋远虑就把握不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最终只能以悲剧告终。可见,深谋远虑才能把握时机。

霸言第二十三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