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3740600000028

第28章

君臣上第三十

[原文]

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而不劳,下之事也。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则有司不任;为人臣者,上共专于上,则人主失威。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智能聪明者,下之职也;所以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是故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君身善,则不公矣。人君不公,常惠于赏,而不忍于刑,是国无法也。治国无法,则民朋党而下比,饰巧以成其私。法制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纳其忠。是以不言智能,而朝事治,国患解,大臣之任也。不言于聪明,而善人举,奸伪诛,视听者众也。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选贤论材,而待之以法。举而得其人,坐而收,其福不可胜收也。官不胜任,奔走而奉,其败事不可胜救也。而国未尝乏于胜任之士,上之明适不足以知之。是以明君审知胜任之臣者也。故曰:主道得,贤材遂,百姓治。治乱在主而已矣。

以上摘自《管子》第十“君臣上第三十”

[译文]

判定才干、衡量能力、考虑德行而加以任用,这是君主之道;专心专意、谨守职责而不怕劳苦,这是臣子该做的事。

身为君主的,如果干预下面官吏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主管官吏就无法负责了;做臣子的如果联合起来掳夺君主的权力,君主就会丧失威信。所以有道的君主,会端正自己的道德来治理人民,而不使用智慧、才能和聪明。智慧、才能和聪明,是臣下的职责。而如何使用臣下的智慧、才能和聪明,才是君主之道。

居于上位的人要阐明上面的道,居于下位的人要遵守下面的职,上位与下位的职责互不同,却又融合为一个整体。所以知人善任的能做君主,而善于将事情办好的只能做受人指使的臣子。君主事必躬亲,就不会公正;君主不公正,往往会偏爱行赏而不忍用刑,这样国家就没有法制了。治国没有法制,人民就会在下面拉帮结派,作假谋私。如果法制正常,人民就不会分散,而能靠拢朝廷,完完全全献出忠心。

因此君主不讲究个人智能而能办好事情、解除祸患,是因为任用大臣的缘故;君主不讲究个人智能而使好人得用,奸人被除,是因为近臣子中有聪明和智能的人多的缘故。

所以做君主的,就是掌握万事原则、授予众人职事的人。选拔贤能,评定人材,还要按照法度来对待。用人得当,可以坐而得福,好处收不尽。如果官吏不能胜任,即使卖力奔劳,也会坏事而难以补救。

国家并不缺乏胜任的人材,只是君主还看不到他们。因此圣明的君主总是察访胜任职事的臣下。所以说,君主之道正确,贤才就能得到任用,百姓就能得到治理。国家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理或者是混乱都是取决于君主的。

[实例应用与分析]

君臣得位能相得益彰

“《管子》第十”中的上文部分为管子对君与臣如何各司其职才能相得益彰的分析与指导。“判定才干、衡量能力、考虑德行而加以任用,这是君主之道”,而“专心专意、谨守职责而不怕劳苦,这是臣子该做的事”,说明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职责是互不相同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知人善任的能做君主,而善于将事情办好的只能做受人指使的臣子”,说明上级与下级之间是等级分明的;“所以说,君主之道正确,贤才就能得到任用,百姓就能得到治理。国家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理或者是混乱都是取决于君主的”,则说明君与臣又是相互关联的,统治者能否行权得当、使君臣之间相得益彰,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命运。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君臣得位能相得益彰”。

如何任用与统领臣子,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一项很基本的任务,统治者需要大批得力的臣子协助其治理国家与人民,需要臣子们根据他的指示实施其意志,可以说臣子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重要工具。没有得力的臣子,统治者的思想就无法得到很好的传达,命令也无法得到很好的执行,那么其统治也就不可能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来说,统治者需要对臣子们加以正确的管理和使用,管理时首先要“端正自己的道德”,不耍卖弄自己的聪明而让臣子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臣下职责范围内的事不滥施干涉等,这样才能够达到“君臣得位、相得益彰”的境界。统治者能否做好这些,是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

得力的臣子是国君最不能缺少的,如果君王能有良将贤相辅佐,那就是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反之,如果君王身边没有得力的臣子出谋划策、协助其治理,则如同没有左膀右臂般做事不能得心应手。

因此说,英明的君主必须懂得招揽贤臣良将,此外还须懂得如何正确任用、合理使用贤臣良将,行权得当才能君臣得位,进而相得益彰。

姬职,公元前311年继位,战国时期的燕国国君。在当时,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一个。公元前314年,燕国的国君哙让位给燕相子之,在国内引起骚乱。齐宣王乘机发兵,杀死燕王哙,占领了燕国。

燕国的人民不甘心亡国,就努力反抗,最后把齐国赶走了,并找回了燕国太子姬职,立了他为燕昭王。燕昭王即位之后,与百姓同甘苦,以卑身厚币招贤纳士为治国方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变成了强国。

燕昭王刚即位时,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他立志不惜一切代价,复兴燕国,等待复仇雪耻。但是他深知,要治理国家,首先必须广招人才,有了人才,才能百废俱兴。

燕昭王得知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叫郭隗,就前去请教他招贤之策。

燕昭王问到:“先生,齐国趁我国之乱,攻入我国,抢走我们的财宝,使得社会混乱不堪。但现在我们国家还势单力薄,国破民穷,还没有办法马上报仇。我想先招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和我一起治理国家,改革政治,等实力强大以后再向齐国讨还血债。请您指点我,应该从哪里着手呢?”

郭隗没有立刻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先从有什么样的国君就有什么样的臣子谈起,讲起了君主重才的道理。

他说道:“能成大业的君主,总是与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在一起;能行王道的,总是和自己的良友在一起;亡国的君主,他身边一定有趋炎附势的奴才。我认为,一国之君,是否能招来贤士,完全取决于他能否对人以礼相待。只有礼贤下士的君主才能招揽到治国之才,在用人上千万不可盛气凌人。”

昭王听了非常高兴,急忙问道:“那您看,我眼下应尊重谁?该拜谁为师呢?”

郭隗说:“古时候,有个君王想买一匹千里马,买了三年也没有买到。最后,他手下的人花了五百两黄金买了具马骨,这个君王很困惑,手下的人对他说:‘您就等着吧,马骨都用五百两黄金买,何况活千里马呢?天下有千里马的一定能找上门来的。’果然,不到一年时间,那个君王就得到了千里马。”

燕昭王明白了郭隗的意思,郭隗是说,要得到贤才,应不惜重金,并厚礼相待方可。

郭隗说:“您如果真的想得到贤才,就先从我身上做起吧。让天下人都知道,像我这样没有大才的人都能受到您的尊重,何况那些才能超过我的人呢!这样,有才之士就会来找您了。”

燕昭王觉得郭隗讲的非常在理,马上就给郭隗盖了一座宫殿,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亲自请郭隗住进了宫殿。从此以后,燕昭王就把郭隗当成老师那样,每天都去探望他,经常当面请教他问题。他还按照郭隗的意见,建了一座“黄金台”,里面堆得都是金子,专门用来招贤纳士。

很快,燕昭王爱贤、招贤的美誉就传开了,很多人都从四面八方纷纷来到了燕国。这其中就包括当时著名的阴阳五行家邹衍。邹衍研究天人之理,著书五十六篇,是位很有影响的人物。

邹衍先后游历列国,都受到了很高的待遇。当年,魏惠王亲自迎接他,尊他为贵客;赵国的君王,侧着身子走过来欢迎,用衣袖抹去他座位上的尘土。燕昭王听说他要来,便早早的等候在城外,看到邹衍,燕昭王用衣服袖子裹着扫把,为邹衍清扫道路。

邹衍入座时,燕王把他请到了老师的座位上,自己却坐在弟子的位置上。为了表示尊敬,燕昭王还特意为他盖了座宫殿,其礼遇的隆重比魏王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每次燕昭王有事,总是先到邹衍的住处,豋门请教。

燕王卑身求教的精神,使邹衍深为感动,邹衍于是就在燕国长期的住了下来。这件事在有学识的人当中引起了很强烈地反响。

很快,魏国乐羊之后乐毅也应招来投。乐毅是名将之后,他精通兵法、才学出众,是难得的人才。听说燕昭王能“屈身下士”,便前来拜见,他果然受到了隆重地接见,被任命为亚卿,后任讨伐齐国的上将军。

燕昭王执政期间,严明法纪、加强练兵、笼络民心。他兢兢业业奋斗28年,燕国终于强大起来。

在燕国强大的同时,齐国因君王昏庸而走向衰败,为了燕国讨伐齐国创造了良好的时机。在行动之前,燕昭王前去请教乐毅,乐毅建议道:“齐国虽然衰败,但地大人多、实力雄厚,不宜单独攻打。大王想攻打齐国就必须联合其他国家,才能取胜。”

燕王采纳了他的建议,遂联合五国之军,由乐毅率领,在济水西岸大破齐军。这时,其他四国将领因打了胜仗,也占领了齐国的几个城池,心满意足地驻扎下来。只有乐毅率领的燕国军队乘胜追击,杀死齐王才算罢休。

乐毅出征半年,就占领齐国七十多个城池,只剩下两个地方还没有收复。为了笼络民心,乐毅采取了济民安良的政策,很得人心。但乐毅的胜利引来了小人的嫉妒,燕国的大夫就乘机唆使太子在燕昭王面前进言道:“齐王已经死了,齐国就剩下了两个城池,他半年就能打下七十多座,他是不是故意的?听说他怕齐民不服他,还去感化他们,时间一久,他不就能称王了吗?这样的人不能留啊。”

燕昭王一听大怒,不但骂了太子忘恩负义,还打了二十大板,他说道:“先父的仇都是人家给报的,你不但不感激,还污蔑人家,就算人家当上齐王也是应该的。以后你要再听信谗言,我绝不饶你!”

打了太子之后,燕昭王下令使者去齐国拜见乐毅,并立他为齐王。乐毅非常感动,但他对齐王之封宁死不受。于是燕昭王就改封他为昌国君。

燕昭王是英明的国君,他懂得拥有得力臣子的重要,既能不惜重金招贤纳士,又能够合理行权,端正自己君主用人的态度,信任臣子而不越权乱加干涉、胡乱猜疑,可谓是君王之中的楷模,只有这样,臣子们才会更加尽心尽力,使君王的江山更加坚固,此为“君臣得位能相得益彰”。

刘秀就是一位行权有道的君王,他将自己统治者的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将自己的帐营治理得井井有条,真正达到了“君臣得位、相得益彰”的高境界。

刘秀是历史上东汉的开国皇帝,由于他英明有道,帐下猛将如云,而他也能很好地判定才干、衡量能力、考虑德行而加以任用,使将士们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力量。

刘秀平素十分注重观察每个将领的特点,通晓他们的才干与长短,凭此加以合理的任用。刘秀手下有一员大将叫贾复,他作战勇敢,但比较自负、易轻敌。因而,刘秀在任用他的时候,只让他作副将,这样能保护他,不至于行事太轻率而遭遇不幸。

后来,贾复在一次战争中受了重伤,可能危极生命,刘秀流着泪痛惜地说道:“我从不让贾将军作主将自领一军,就是担心他会轻敌失事,我实在是不想丧失这名爱将啊!”

当时,刘秀的妻子正怀着孕,为了安慰贾复,刘秀便与其指腹为婚,结为儿女亲家,好让贾复安心。

后来,贾复康复了,更加卖力地为朝廷效力,之后便屡立奇功。刘秀又针对贾复一方面英勇善战、一方面易轻敌的特点,让他率军远征,深入敌境,刘秀还常常会亲自随军督导,以免贾复失事。如此一来,贾复虽然不能独挡一面,却也很好地发挥了他勇猛善战的长处。

此外,刘秀得知将领之一王霸很是不一般,不仅很有独挡一面的大才干,而且而对士卒们关怀备至,并曾脱下衣服为死去的将士下葬,从而深受爱戴,刘秀便决定重用王霸。于是,刘秀将五校起义军的大任交给了王霸,王霸果然不负重望,虽然当时的战争环境很复杂,他还是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像刘秀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帐下将士的才干,并小心谨慎地合理任用的统治者,并不多,因而他手下的将士们几乎都一个顶十个,将“君臣得位、相得益彰”发挥到了极致,可谓统治者当中的楷模了。

秦穆公重用百里奚等一批贤臣良将的故事,同样是很好的例子。

春秋时期,晋国攻打虢国,而晋国要想到达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晋国遂派人给虞国送来了厚礼请求借道。虞国的国君贪图晋国的礼物,答应了晋国的要求。晋消灭虢国后了,又回过头来消灭了虞国,虞国的国君和大夫百里奚都被俘虏了。百里奚被俘虏后不甘心忍受晋国的屈辱,晋献公就把他作为女儿的陪嫁奴仆送往秦国。

在去秦国的路上,百里奚趁人没有防备,逃到了楚国苑县,被楚国当成奸细抓了起了,派他去看牛喂马。后来秦穆公发现少了一名陪嫁的奴仆,仔细的查问后,才知道是具有才能的大夫百里奚,于是想用重金把他赎回来,但又怕楚国的人知道他有才能而不给。于是就派去使者对楚人说:“我夫人陪嫁的奴仆逃到了你们那里,我愿意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