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品读管子管理之道
3740600000004

第4章

秦王想了想,认为司马唐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取消了伐魏的打算。

魏文侯以尊贤的举动彰显了自己的仁德,天下的百姓都拥戴他,天下的士人也都乐意归附他,这就是为君之道。有了这样的“道”,任何霸业都能成功,多么强大的敌人也都不在话下了。

为臣和为君相似,做事也讲究“道”,这为臣之道用好了,不但可以使自己平步青云,而且还可以在一些棘手的问题上起到一招致胜的效果。

古代时,有个固安县县令叫梅衡湘。固安县的宦官们,并不把一个小小的县令看在眼里,经常故意刁难梅衡湘,梅衡湘却都能心平气和的从容应对。

一次,一位宦官送给梅衡湘一副猪蹄子,目的是想要梅衡湘为他讨债,于是梅衡湘命人烹调猪蹄,设宴款待宦官,并把欠钱的县民叫到官府来,斥责他们欠钱不还。县民们却纷纷哭诉自己的贫穷,梅衡湘大声怒骂说:“宦官大人好心借钱给你们,你们竟敢哭穷赖债,今天你们一定要还清所有债务,否则我就打死你们!”县民们都哭丧着脸离去。

一旁的宦官不免有些心软,梅衡湘察觉宦官态度没那么强硬了,再度把欠钱的县民叫来,皱着眉对他们说:“我也知道你们很穷,但是我实在出于无奈,现在为了偿清债务,只有卖掉你们的妻儿来还钱,但我也不忍心让你们骨肉分离,所以就宽限你们一天,今夜就与妻子诀别吧,此生恐怕不能再相聚了。”

县民们听了,忍不住痛哭失声,宦官也不禁掉泪,当场打消讨债的念头,并且把借条都撕毁了。其实,这正是梅衡湘所要的结果。

还有一次,一位胡人酋长拿着几十两铁来进献,对梅衡湘说:“这是我们沙漠新产的铁。”梅衡湘心里暗想:“根本不会有这种事,他们是希望我放松禁铁的命令啊!”

梅衡湘没做声张,而是慰劳了酋长并将他送回。梅衡湘用铁铸了一把剑,剑柄刻上某年某月某王赠,同时发了一个公文到边界地区,称胡人地区已经产铁,今后不必再卖给他们铁锅。

后来胡人缺锅,又派人提出要铁的请求。梅衡湘说:“你们国已有铁了,可以自己铸锅嘛。”胡使者知事情败漏,慌忙认罪,再也不敢在梅衡湘面前说谎了。

为官之道重在为民,有时候为了群众的利益,甚至可以“不择手段”,此道便是机智、便是擅于变通。此外,还要 “见什么人,行什么道”,梅衡湘利用自己的机智让胡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就是智道。

除了智道,为臣者还需磨练自己忍的功夫,这便是“忍道”。有时候,为了国家的利益,个人的利益不得不暂时放在一边,这需要虚怀若谷的心境,也需要宽阔豁达的胸怀。

郭子仪是唐朝时的名将。当朝皇帝唐代宗宠信奸臣程之振和鱼朝恩。程之振专门在朝内坑害正直的大臣和将领,鱼朝恩则掌握了朝中军权。安禄山反叛时,郭子仪率军平叛,收复失地,屡建奇功。鱼朝恩对此很是妒嫉,他多次在代宗面前进谗,郭子仪遂被罢免了兵权。

公元763年,吐蕃党项人大举入侵,一时边关告急。吐蕃兵很快攻入了长安,郭子仪收拢各路散兵四千余人,号召将士拼死一战。郭子仪亲率这支残兵直取长安,吐蕃兵望风而逃。收复长安后,郭子仪因功勋卓著而更加受到鱼朝恩的嫉恨。鱼朝恩常在唐代宗面前说郭子仪兵权过重、不可不防之类的话,想将郭子仪置于死地。郭子仪为人宽宏大量,一心为国为民,一点也不与鱼朝恩一般见识。

后来,吐蕃又以数万之众围困灵州,郭子仪率军解了灵州之围。郭子仪的名声从此更大了,而鱼朝恩见郭子仪又立了大功,不由得气愤之极。鱼朝恩派人将郭子仪父亲的坟给挖了,这在古代是极其侮辱人格的行为。郭子仪权衡再三,在这国难当头的局势下,他还是选择了隐忍。

因为郭子仪以大局为重的高尚品德,加上他的英勇善战,唐王朝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吐蕃兵暂时不敢轻易来犯了。由于郭子仪对唐朝做出的巨大贡献,唐德宗即位后郭子仪被尊为“尚父”。

郭子仪的为臣之道便是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够为了国家的利益而顾全大局,这种品德真的是非常难得。

纵观古今,那些讲究为君之道的帝王都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那些讲究为臣之道的官员们也都能把任务完成的很出色。可见,有了“道”,事情也就变得简单起来,做事还需讲究做事之道。

形势第二

[原文]

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

以上摘自《管子》第一“形势第二”

[译文]

万物对于人类,是没有亲疏远近之分的,所以聪明的人用起来有余,笨拙的人用起来不足。顺应天道行事的,天就帮助他;逆天道而行的,天就会违背他。得到天帮助的,弱小可以变为强大;与天违背的,成功可以变成失败。

顺应天道的就能够成功,违背天道的则会招致灾祸,而且无可挽救。

[实例应用与分析]顺天道者生,逆天道者亡

“《管子》第一”上文部分中,管子告诉世人,“顺应天道行事的,天就帮助他;逆天道而行的,天就会违背他。得到天帮助的,弱小可以变为强大;与天违背的,成功可以变成失败”,说明“顺应天道”才是成事的前提。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理解为:“顺天道者生,逆天道者亡”。

管子的大智慧对于为政做官者来说,是实实在在的至理名言,“顺天道者生,逆天道者亡”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夏、商的灭亡及周朝的兴旺就是最好的实例说明,凡是顺应天道的,天就帮助他,人民也拥护他;凡是逆反天道的,人民就会反对他,成功的也会转变为失败的。

和那些丧失人性的恶人不同,真正的仁人智士都会把握住一条原则,那便是顺应天道,先立人道。人道在先,以德服人,做事便会得到众人的响应。有了群众的支持,事情就成功一大半了,这便是顺应天道的结果。

士尹池是楚国人,有一次他出使宋国,司城子罕留住他,请他喝酒。子罕的家,南面邻家的墙壁挡在前面,把房子前面都遮盖了,而西面邻家所排泄出来的臭水,也流经他的房子。

士尹池十分奇怪,堂堂的朝廷官员怎么会在这么差的环境中居住呢?于是他忍不住地问子罕是什么原因。

子罕回答道:“南面的一家,是制作皮革的工人,我本来想要把他们迁移到其它地方去,但他的父亲说:‘我们靠皮革过日,已经有三代了,现在假如搬到其它地方去,宋国要买皮革的人就不知道我的地址,如果没有了生意我们便没饭吃了,希望相国考虑我们的处境。’为了这个,我没有叫他们迁移。而西面邻家地势高,我的房子地势低,沟水经过我家,那是必然的现象。所以我没有责怪他们。”

士尹池回国后,楚国正欲发兵进攻宋国。士尹池立刻上书劝谏楚王说:“不可以去攻打宋国呀!它的君主贤明,它的宰相仁慈。贤明的君主能得人心,仁慈的宰相能够任用人才。攻打宋国,不但徒劳无功,反而会引起天下人的愤怒。”

楚王于是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人道往往是收买人心最好的东西,按人道行事,顺风顺水,人人相助;人道也是最让敌人感到畏惧的东西,谁拥有人道,谁就有了立世和称霸的基础。

顺天道者生,逆天道者亡。古代那些贤明的帝王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做事处处小心谨慎、讲究仁德,这样的帝王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唐太宗就曾说过:“身为国君必须先以人民的生活安定为念。压榨人民而自己却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无疑像割取自己腿上的肉一般,虽然吃饱了但身体却也糟蹋了。倘若希望天下安泰,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姿态。迄今为止,尚未听说直立的身子却映出弯曲的影子来,也没听说过端正的君主治理下的政治,百姓会胡作非为。”

唐太宗还说:“历来君王自取灭亡的原因不外乎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罢了。吃山珍海味,又沉溺于歌舞升平与美色之中,则欲望会越发膨胀,如此一来,不但无暇顾及政治,甚至会使人民陷于困苦之中。结果,只要国君说出一点不合理的话,人民的心就马上起伏不定,谋反的人就出现了。有鉴于此,我极力压抑自己的欲望。”

唐太宗以勤奋的态度来处理政事,努力端正自己的行为,虽然已经十分努力了,但他仍然怀疑自己做得不够好。

他向魏征说:“我一直努力端正自己的行为,但是不管怎么努力,我都赶不上古代的圣人,因此不得不担心是否会受到后人的耻笑。”

唐太宗的仁厚勤政换来了唐朝的大治,他不因为自己是万人之尊就忘乎所以,而是勤勤恳恳地治理国家和百姓,这种负责任的作风定会得到天助人帮,国家走向繁荣也就水到渠成了。

做君主的应该明白,国家存在的重点在于人民安居乐业,只有顺应了这个规律,处处以民为本,时时不忘为民谋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而无亡国之虑。

李悝是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魏文侯对他很器重。

有一天,魏文侯问他道:“如何才能招募更多有才能的人到魏国来呢?”

李悝反问文侯道:“主公,您看以前传下来的世卿世禄制怎么样?”

魏文侯说:“其中的弊病甚多,需要改变。”

李悝点头应道:“这个制度不变,就不可能吸引真正有才能的人到魏国来。”

世卿世禄制是指奴隶主贵族的封爵和俸禄是世代相传的,即父死子继制,即便儿子没什么本领,对国家没什么贡献,一样可以领受到封爵和俸禄,拥有贵族的特权。而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却因为不是贵族子弟,便被这种制度压制了,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李悝把这个问题讲给魏文侯听,文侯很赞成他的看法,李悝又说:“我们一定要废除这种不合理的法制。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只要是有才能的人,都有机会领取俸禄。对那些既无才干又无功劳而又作威作福的贵族,应该撤掉他们的俸禄,用这些俸禄来招揽人才,这样,四面八方的能人贤士便会到魏国来了。”

魏文侯对此大加赞赏,委托李悝起草改革的法令,不久便在全国执行了。这次改革,取消了腐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给予了新兴地主阶级参预政治的机会,为魏国的巩固创造了条件。

接着,李悝又出谋划策了一场经济改革。他对文侯说:“一户五口之家的农民,耕种一百亩地,每年收到的粮食,除去交租纳税和自己家的口粮之外,就剩不下多少了。如果遇到生病、灾害,或是国家增加税赋,他们的生活就更难了。如何改变老百姓的生活呢?必须增加粮食的产量。现在魏国大约有几百万亩土地,除去城、邑、山、河,可耕种的土地也就六百万亩。如果农民认真耕种,每亩可增收三斗粮食,相反,则会减产三斗粮食。这一增一减,全国便相差三百六十万斗粮食。因此,我们应该实行‘尽地力’的政策,即通过积极兴建水利,改善耕种方法来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

另外,李悝还搜集整理了各国新兴地主阶级制定的法律,编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用法律的形式将封建制度固定下来,以保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权利。通过这些改革,魏国很快便富强起来。

李悝所推行的改革之所以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他的改革处处维护全国人民的利益,尽可能让所有人都在公平的基础下自食其力,这便是顺应了天道、顺应了民心,统治者顺应了天道和民心,国家哪有不强大的道理呢?

人道是天道的基础,拥有了人道的人,必然会遵循天之道。一个连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没有的人,还怎么去做出顺应天道的事呢!庞涓的下场就说明了一个道理——逆天道者必然灭亡!

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拜纵横家鬼谷子为师,在他的门下学习。后来,庞涓成了魏国的大将,他多次向魏王推荐孙膑,请求魏王起用他。魏王遂下诏令孙膑入朝为官,孙膑对此十分感激庞涓,他对庞涓说:“你不忘旧情,为我谋取前程,以后我一定要誓死报答你。”

接下来的共事中,庞涓发现自己的才能和孙膑相差很远,他不禁有些自危起来。他对心腹说:“魏王喜好贤士,万一孙膑被魏王重用,是否会冷落了我呢?”

他的心腹说:“您有这样的顾虑是应该的,您当初不该向皇上介绍孙膑,这会危及您的前途啊。一旦孙膑得势,他即便忘不了您的举荐之恩,但也总比不上自己风光实在。何况人心叵测,您怎么就能保证他会报答您呢?”

庞涓越听越觉得害怕,马上变得对孙膑戒备起来。为了清除后患,他竟然又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心存不轨,使孙膑惨遭膑刑,导致双腿残废。

庞涓表面上对孙膑还是以前那般热情,对其嘘寒问暖,其实都是虚情假意。他让孙膑写兵法,蒙在鼓里的孙膑为报答庞涓,日夜默写兵书。书写到一半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受骗被害的事情,他机智地装疯卖傻,骗过了庞涓,最后逃到了齐国。

孙膑在齐国受到重用,后来,齐国和魏国交战,孙膑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屡出奇计,打得魏军落荒而逃。庞涓在马陵道中了埋伏,自杀而死。

庞涓丧失了人性,拥有再大的权利还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孙膑为人忠厚,虽遭遇不公,但其德符合天之道,因此能大难不死、报仇雪恨。可见,违反天道行事,必会落个玩火自焚的下场!

有时候,所谓的顺天道,就是以自己本来的面目去踏踏实实的做事,如果为了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的话,迟早会遭到报复。王衍因虚伪瞒人而被杀的故事就很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