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的才人,怎样在李治的后宫翻云覆雨?又是什么使她进入权力的漩涡不可自拔?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强烈反对之下,又是谁丢给她一根救命稻草,让她登上皇后的宝座?
夫妻双双把贿行
在皇宫之中,武则天已经扫清了一切障碍,不管是萧淑妃还是王皇后都已经无法对她构成威胁。但是废立皇后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皇帝拍板,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合法化,要完成这些程序,就需要朝廷大臣的支持。
在朝廷上武则天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家族力量,她的母亲只生了三个女儿,大姐守了寡,小妹结婚不久就去世了,在这一点上完全帮不上忙。
武则天唯一的依靠是李治,而李治这个皇帝也当得不是那么自由。父亲当初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性,给他指定了一大批“肱骨之臣”,这些为他当皇帝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在这个时候却成了他的障碍。
在这些人中,最让他头疼的一个就是他的舅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就已经享有了位极人臣的待遇。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长孙无忌和李世民,两个人是发小。后来李世民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两个人更是亲上加亲,成了郎舅。从李渊父子晋阳起兵开始,长孙无忌就和李世民站在同一个战壕里。不过他的主要才能并不在行兵打仗上,所以一直到玄武门政变之前,他都没有立下什么显赫的功劳。
当李渊坐上帝位之后,他的几个宝贝儿子就开始上演了一幕幕明里暗下的皇位争夺战。李世民的才能使他越来越不安心屈于一个秦王之位,他的大哥和四弟对他过于突出的表现产生了妒忌和怀疑。
对于兄弟三人的明争暗斗,李渊想管,却也只能是有心无力。开始是李建成企图先发制人,干掉李世民,但是没有成功。对于大哥的行为,李世民十分不满意,不过毕竟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要下狠手,着实有些不忍。再说,兹事体大,一时间让他下定决心实在很困难。这个时候,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杜如晦等坚定地站到了一起,劝说李世民起事。
矛盾中的李世民找到李靖和李世绩——两个掌握兵权的人,希望取得他们的支持,但是他们都没有答应参与。这让李世民感到十分犹豫,但是迫于形势的原因,李世民最终还是决定起事。在这个过程中,地位并不高的长孙无忌,为此四处奔波,不辞辛劳。
发动玄武门政变过程中,很多守将都持观望态度,但是长孙无忌不仅坚定劝说李世民起事,还在政变当天陪在李世民左右,直接参与了诛杀太子李建成的活动。
可以说在玄武门政变中,长孙无忌功劳最大,因此,虽然他文不及房玄龄和杜如晦,武不及二李(李靖和李勣)。但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他赫然列入首位。
在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对长孙无忌大加封赏,为了避免外戚专权之类的闲言碎语,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很低调地婉拒了皇帝的赏赐。由于次数太多,皇帝后来只得无奈地写了篇《威风赋》来昭告天下,让大家不要对长孙家指指点点。
自从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长孙无忌就成为他最信任的人,在贞观年间,他历任尚书仆射、司空、司徒等职位,并与房玄龄等人一起修《贞观律》。
后来李承乾、李泰两个人为皇位大打出手,让李世民心力交瘁,绝望中想要立小儿子李治为皇帝。但是想到这个孩子过于仁懦,心里又十分放心不下,这个时候又是长孙无忌站出来,坚定地支持了李世民的决定。并且帮助李治顺利地完成了皇位的交接,稳定了政权。
李治即位之后,便册封长孙无忌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对于这个舅舅的忠诚度,李治没有怀疑。当年如果没有他,自己也不可能顺利地坐上皇位。在内心深处,李治对这个舅舅是充满感激的,但是渐渐地,他的心里也开始别扭起来。
因为他发现,自己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没有舅舅的首肯,那肯定就无法施行。那些大臣毋宁说是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不如说是以国舅长孙无忌为中心的。虽然长孙无忌对这个外甥是忠心耿耿,出发点是为了李治好,但李治毕竟已经是个有好几年执政经验的君王,不再是那个在李世民刚刚去世时候,扑在自己怀里痛哭的雉奴小外甥。
武则天参与朝政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对朝廷的形势她看得很清楚。自己要想当皇后,首先就得寻求这位国舅爷的支持。
就这样,在武则天的怂恿下,李治夫妻就以到舅舅家串门的名义来到了长孙无忌的家中。虽然长孙无忌位极人臣,又是皇帝的舅舅,但是对于皇帝夫妻的到来,长孙无忌还是很重视,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和欢迎晚宴。
李世民曾这样评价长孙无忌,说他虽然不善于统兵作战,但是能够巧妙地避嫌,对突发事件能够迅速地想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换句话说,长孙无忌会做人,会协调关系。这一次,皇帝和武昭仪来自己家里的意图,长孙无忌是再清楚不过的,虽然没有亲自和武则天交过手,但是在之前钻进他耳朵的那些事情,让他对这个女人不敢小觑。
对于皇帝妹夫的信任和托付,长孙无忌一直不敢怠慢,严格按照李世民生前的规划执行。对于外甥的私生活,长孙无忌本不想干涉,但是这个女人的行为已经超过了一般的后宫争宠。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从先皇的一个才人变成李治的昭仪,而且还图谋皇后的位子,在朝政上也时不时地参与建议,这一切都让长孙无忌十分不满意。
尽管心里跟明镜似的,长孙无忌对于皇帝和他的宠妃还是十分殷勤的。武则天对于这个可能会决定自己命运的国舅爷,也不惜手段进行笼络。她热情地邀请长孙无忌的几个儿子一同参加晚宴。
在与几个表兄弟的觥筹交错之中,李治趁机提出了送给几个表弟朝散大夫的官当当。朝散大夫虽然只是个从五品,也没有什么实质权力,但却是一般读书人奋斗很多年也未必能达到的官职。
对于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李治的几个表兄弟或许心怀感激,但是舅舅长孙无忌却丝毫也高兴不起来。长孙无忌位高权重,但是他并没有找关系,把自己的儿子们安插到政府的机要部门工作。除了大儿子娶了李治的亲姐姐长乐公主,官职稍微高一点以外,其他的都与政治相距甚远。
长孙无忌的特长就是装蒜,对于李治的封赏,自然说是无功不受禄,想要很委婉地辞谢。武则天见棋逢对手,干脆直接出马,因为只有长孙无忌接受了高宗的美意,自己当皇后这件事情他才可能会帮忙。
看到舅舅接受了给表兄弟们的封赏之后,李治开始很含蓄地向舅舅提起废立皇后的事情。但是接受了礼物的长孙无忌仍然装蒜,并且把话题岔开了,就这样第一次行动以无果告终。
武则天当然不是这样容易放弃的人,对于她来说,不达目的不罢休,是她能走到现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了一段时间,高宗又专门请画师给长孙无忌画像,并且亲自题字赞扬他。对于这样的讨好,长孙无忌继续发扬装糊涂精神,千恩万谢地接受了皇帝的赏赐,但是却没有作出任何妥协的行为表示。
见这种隐晦的行贿行动无效,武则天夫妻干脆直接就派人给长孙无忌拉去十几车金银珠宝,绫罗锦缎。对此,长孙无忌依旧发扬忍者神龟精神,对于这样明晃晃地行贿意图视若不见,只当是皇帝对他勤勉工作的奖赏,表示感谢之后就收下了。
这个时候,武则天对于长孙无忌恐怕是恨得牙痒痒,但是想到他对自己的前途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就不得不再一次忍气吞声。
对于长孙无忌这个钉子户,武则天虽然衔恨在心,却又无可奈何。如果不啃下这块硬骨头,自己这高楼大厦就盖不成。想到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武则天无法放弃,只好派自己的母亲多次到长孙无忌家里去游说,对于杨夫人的游说长孙无忌依然是置若罔闻,始终不松口。
明里暗下,各种途径都试完了,长孙无忌始终不松口,一时间,武则天陷入了动弹不得的状态,她仿佛看到了当年在李世民后宫中,停留在才人位子上数十年如一日的惨淡光景,心里一片灰暗。
与宰相团的第一次交手
在武则天和李治的糖衣炮弹攻击下,长孙无忌保持着嵬然不动、与己无关的态度。这是武则天重新回到赛场之后的第一场拉锯战,面对长孙无忌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武则天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况。
当然,如果就这样放弃,那么历史上就不会有武则天这个人,最多就是李弘、李贤的母亲武昭仪而已。她没有放弃,所以历史从此改写。
既然无法拿下长孙无忌,武则天开始寄希望于绕开他,寻找新的出路。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宗在某一天退朝之后,找了四个宰相进行单独谈话。
本来唐朝有个惯例,就是在下早朝之后,宰相级别的核心领导成员要到门下省的议事堂开会。这个时候,朝廷上有七位宰相,但是皇帝仅仅把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和右仆射褚遂良四个人留下了,并没有召见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和崔敦礼。
这些人既然能坐到这个位子,自然是有相当的政治敏感度,所以不用说都明白皇帝今天多半是为了武昭仪的事情。在皇帝来之前,四个人就开始讨论,准备统一口风,以及主要发言人和发言顺序。
于志宁首先发言说:“长孙太尉威望高,应该由他先发言。”
这个时候褚遂良就站出来说:“太尉是皇上的亲舅舅,太尉的意见要是让皇上很生气,就不好了。这样就会让领导背上违逆舅舅的坏名声,我看让太尉发言不太妥当。”
于志宁接着说道:“那你看这英国公,是皇上最器重的人,他说的话,皇上应该比较听得进去,我看就由他先说。”
褚遂良又说:“司空是国家元老级的功臣,如果由他来说,惹怒了皇帝,皇帝在气头上骂了他,那不是让领导背负辱骂功臣的恶名吗?我看于公您也别说了,这个苦差就让我褚遂良来干吧!当年先帝临死的时候,拉着我的手让我保护太尉,辅佐皇上,这个时候我如果不能挺身而出,替先帝尽忠,为各位解难的话,以后哪有面目见先帝于九泉之下呢?”
当褚遂良以为大家都意见统一,正在商量发言顺序的时候。一直没有说话的司空李勣却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找了个借口离开了。
李勣走了之后,皇帝才来,对着这剩下的三个人,李治不知如何开口,最后只能用乞求的目光看着长孙无忌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皇后和我结婚这么多年了,但是一直都没能给我生下个一男半女的。现在亏武昭仪,她给我生了两个好儿子,让我不至于背上不孝之罪。所以我想立她为皇后,你们觉得怎么样?”
三个人按照商量好的计划,由褚遂良率先发言,他说道:“皇后出身名门,是先帝亲自给皇上定下的亲事,先帝在世的时候,她就能够尽心侍奉,没有做过什么有违妇道的事情,是个称职的好儿媳妇。陛下可曾记得当年先帝临死的时候,拉着臣的手对我说,‘这是朕的好儿子、好儿媳妇,遂良啊,你要代朕好好照顾他俩’。这是陛下您也在场的事,现在没过去多久,皇后又没有犯什么过错,恐怕不应该就这么把她废黜了吧!臣不敢违背先帝的遗愿,对于陛下的意见,臣不敢附和。”
听完褚遂良的话,李治心里十分不痛快,转而用希翼的眼光看着于志宁,但是于志宁看看皇帝,又看看太尉长孙无忌,犹犹豫豫不敢发言。知道这次努力又没戏之后,李治只得闷闷不乐地宣布散会。
李治回去把这个结果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怒火中烧,但是仍然不肯放弃这件事,让李治第二天还把他们招过来重新谈话。这一次,武则天决定亲自出马,在后台给李治加油鼓劲。
这次褚遂良见皇帝废后的意志比上次坚定许多,便说道:“皇上,您要是实在想重新立个皇后,臣也不敢一味地反对,但是你又何必非要立武昭仪呢?天下间名门大族里美女多得是,您可以从她们里面挑一个出来当新皇后嘛!这个武昭仪,她曾经是先皇的人,要是让人家知道您立了自己老爸的女人为皇后,您的脸还往哪搁啊!而且千秋万代之后,历史上会怎么说这个事?立武昭仪为皇后,不仅让陛下您背上不孝的骂名,还会对后世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这个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啊!”
褚遂良自然知道这番话的严重性,一不小心就是要掉脑袋的。因此他又表示,自己现在的行为确实是很犯上的,违背了皇帝的意思,实在是罪该万死,但是自己这么做实在是为了国家和社稷,是为了不辜负先帝托孤的一片信任,如果皇帝要治他罪的话,他也毫无怨言。
说完这些之后,褚遂良心里也是一片惶恐,把上朝时候的笏放在殿下,跪倒在地,如捣蒜般在地上磕头,直到额头都流血了。边流血磕头还边威胁李治,让李治不答应的话就,收了他的笏,罢了他的官,让他回家种田。
这让高宗又气愤又无奈,只得让人把褚遂良给带下去。坐在帘后的武则天可没有这么好的脾气,这个褚遂良居然拿自己出身说事,还把自己是李世民小老婆的事都搬出来了。就这样,这些日子积攒下来的怨气在这一瞬间爆发了,她忍不住在后面大声说道:“怎么不把这个人给我杀了?”
武则天这么一句话,把在场的所有人都给震住了,以一个昭仪的身份躲在后面干预政事,偷听皇帝和大臣的讲话本身就是大罪,而她居然敢这么高调地说要处死大臣,这样的事情确实是让在场的人震惊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