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找个带头大哥是革命第一要务,李敬业因为是英国公李勣的嫡长孙,身份高贵,所以当仁不让地成为带头大哥。这几个人中魏思温最足智多谋,充当了军师的角色。
起事总得有个名目,经过大家开会商议,暂时拟定以匡扶庐陵王为口号,讨伐武则天。考虑到扬州是交通要道,物产丰富,又远离政治中心长安,统治力量相对薄弱,所以便选定此地为首义地。
在一切商量妥当之后,怎样迈出起义的第一步开始成为核心问题。
这个时候魏思温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立马就想到了自己的旧同事兼好友——监察御史薛仲璋。
这唐朝监察御史虽然只是个正八品,没有具体的人事任免方面的权限,但是却有弹劾百官的权力,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纪委书记。
监察御史的监察对象上至王子皇孙,下至郡丞县令,不管是叛国谋反还是冤假错案,他都有监察和质疑的权力。
监察御史柳范就胆敢向李世民弹劾三皇子李恪。李恪爱好田猎,在打猎的时候伤害了农民。李恪被李世民称为最像自己的儿子,所以对他也是疼爱得紧。
这李世民是个好皇帝,当然不能说柳范不该告发自己的儿子,只能说都是权万纪的错。身为吴王府的长史,平时不好好履行责任、规劝吴王,导致吴王犯错误。
柳范却不依不饶地说:“这怎么能怪权万纪呢?宰相房玄龄都不能阻止您打猎呢!权万纪怎么管得了吴王。”
这李世民气得直吹胡子,气冲冲地就走了。李世民能成为一个被人称颂的明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自我反省。所以过了没多久,李世民气就消了,把柳范叫过来好好地表扬了一番。
薛仲璋不仅是权力很大的监察御史,还是第一宰相裴炎的外甥,这样的身份对于他们办事来说真是太方便了。
薛仲璋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主,对于魏思温的邀请是欣然应允。他利用自己监察御史的权力,跟舅舅申请,说:“舅舅啊,最近我想到扬州去巡查巡查,看下那里的地方官有没有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舅舅想这小子估计是想到扬州旅游去,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想去就让他去呗。就这样薛仲璋就以巡查的名义到扬州参与了谋反事宜。
有了监察御史的身份就好办事多了,魏思温随便打发一个人去向薛仲璋告发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就这样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陈敬之当做嫌疑犯收押起来。
李敬业本来是要去当柳州司马的,借着这个机会,他谎称自己是朝廷新派来的扬州司马。新上任的扬州司马,立马就奉“密诏”把高州酋长冯子猷给逮捕了,罪名是谋反。
就这样,他们轻而易举地接手了扬州。通过和平演变占领扬州之后,他们把那些关押在牢里的犯人以及服奴役的工匠给释放出来,给他们配备兵器,将他们编入起义部队。
在公元684年的时候,这些人以中宗用过的年号 “嗣圣”为年号,改元嗣圣元年。设置匡复、英公、扬州大都督三府,由李敬业任匡复府上将。
这个时候武则天正在大踏步向帝位迈进,由于动作幅度太大,引起了很多人的警醒和不满。所以这个以匡扶李氏江山为己任的口号,吸引了不少人的投奔,在短短的时间内,起义部队竟然达到十万之众。
李敬业带领这十万多人发动武力革命,骆宾王就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文字宣传,于是著名的《讨武氏檄》便劲爆出炉了。
其中列举了武则天狐媚惑主,导致李治父子乱伦;杀害自己的哥哥和姐姐、毒死母亲和丈夫,心肠歹毒;包藏祸心,觊觎皇位等罪状。
当然在揭露武则天的同时,也提出了这次战争的正义性和必然胜利性,并进一步对尚被蒙在鼓里的臣民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他们一起站到这支正义之师中来。
这片檄文写得是文采飞扬,读来令人觉得酣畅淋漓、汪洋恣肆,一时之间红遍全国,直达武则天手中。
扬州起义竟然形成不小的规模,山阳、盐城、安宜等县纷纷投附。
对于这场来势汹汹的叛乱,武则天丝毫不敢大意,但是这么多大风大浪过来的她也绝不可能让自己翻在这个小河沟里。
她立即派李孝逸率兵30万讨伐李敬业,后来又委任黑齿常之(朝鲜半岛的百济人,时百济为唐朝属国,黑齿常之为李唐效力)为江南道大总管出兵征讨。在强大政府军的攻击下,李敬业带领的这十几万乌合之众在转战南京之后,就迅速地溃不成军。一个月的时间就将叛乱平定,李敬业兄弟、骆宾王、唐之奇、魏思温等人相继投降被捕。
这些被逮捕的带头人全部被处死,李敬业祖父李勣不仅被削除官爵,连坟墓都不能安宁。武则天把他陪葬在昭陵的坟墓掘开,将李治赐给他的那口大棺材劈开,然后把尸首拖出来扔出昭陵。
裴炎之死
李敬业等人发动的扬州叛乱,是武则天面临的一次重大考验。但正所谓“祸兮福之所托”,这场考验同样也给她带了机遇。在这次叛乱中,她又一次化险为夷,并且将阻挡在自己前面的又一个绊脚石——裴炎给除掉了。
尽管武则天连皇帝都敢拉下马,但是对于裴炎她始终不敢动手,只是采取贿赂拉拢的办法。虽然说她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但是她的权力的合法性全部来自于李治遗嘱中的一句模棱两可的遗言。因此作为唯一的顾命大臣——裴炎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拉拢他,武则天不惜下了血本,把裴炎从尚书令挪到中书令之后,把最高级别的政治会议召开地——议事厅,也从门下省挪到中书省。
这显然就有裴炎在哪里,权力到哪里的意思,这样的待遇连当年的长孙无忌都没有享受过。但是对于武则天的拉拢,裴炎一方面十分享受,一方面也自有打算,不肯完全倒向武则天。这样暧昧的态度弄得武则天心里很不爽。
但是碍于裴炎托孤重臣的地位,以及他在朝中的势力,她只得再三隐忍。要不是裴炎,她也不可能这么容易就把李显给废了。
虽然表面上武则天把裴炎放在很高的位子上,但是在内心深处,她对裴炎的不满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了。
裴炎并不反对武则天掌权,甚至在关键时候还帮了武则天一把,但是他的心始终是向着李唐王朝的,他并不希望武则天当皇帝,只是他属意的君王,并非纨绔子弟李显,而是另有其人。
武则天在把李显拉下皇位之后,为了杜绝有人拉李贤入伙,反对自己,就干脆把自己这个最能干的儿子给杀了。
紧接着,她又听从侄儿武承嗣的意见,想要追封自己先祖,给她的七代祖先立宗庙。这俨然是赤裸裸地表达了当皇帝的意愿。
看到这个情况,裴炎对武则天说:“太后你母仪天下,应该表现出大公无私的态度,而不能让人以为你很自私一样。”
说完这些还不过瘾,又拿吕雉的例子来说事。武则天狡辩说自己是追尊死人,主要就是缅怀一下先辈,没有什么其他的意思。
裴炎便振振有词地说:“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积累起来的,我觉得还是防微杜渐比较好。”
武则天心里气得直想问候裴炎的祖宗,但是考虑到裴炎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也只好忍了下来,暂缓修建武氏庙。
杀死李贤之后,李家的嫡系子孙中就只剩下李渊的儿子——韩王李元嘉和鲁王李灵夔两个人最为年长德高。
武承嗣和武三思兄弟劝说武则天斩草除根,把这两个人给杀掉。当然,武则天也有这个心思,屡屡向大臣们表达这个意愿,其他人都不敢做声,只有裴炎据理力争,这让武则天在心里更加恨他。
对于这些事,武则天还是能忍下来的,毕竟在最艰难的时候裴炎拉过自己一把,关键时候没有掉链子。
最终,最让武则天恼火的是,裴炎在李敬业叛乱中表现出了极其消极的态度。
武则天虽然经过大风大浪,但是李敬业等人在扬州掀起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大动乱,还是让她心里有些没底,毕竟之前风浪仅止于“和平演变”,这么大规模的暴力革命还是头一遭。于是,武则天就满怀期望地向德高望重、有多年从政经验的裴炎传递了求助的信号。
谁知道裴炎不仅不帮自己,还有些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的意思,说道:“这群人起事的原因是皇帝已经成年了,但是却不能亲自理政。依我看,这事您根本不用管,只要把权力还给皇帝,这群人没有理由了,自然就散伙了,哪里还需要派兵讨伐呢?”
裴炎的话,让朝堂顷刻间陷入了尴尬的沉默,武则天只能用期待的眼神扫视着底下的大臣们,希望有个人能站出来给自己个台阶下。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监察御史崔詧(chá)站了出来。看到领导期盼的眼神,崔詧脑瓜一转,就想到了一番说辞:“裴炎你身为顾命大臣,负责总理国家大事,现在发生了叛乱,你不但不想办法解决,反而借故要挟太后,你这个行为实在是居心叵测。”
其他的要求,武则天或许还可以跟裴炎慢慢商量,但是要她放弃权力,这就触到武则天的底线了。武则天心里是前仇旧恨齐齐涌上心头。
受了崔詧的启发,武则天立马就宣布:“裴炎谋反!”当场就让人把他给抓了起来。
裴炎为官清廉,在同事和下级中有很好的口碑。所以除了凤阁舍人李景湛和崔詧两个人之外,大部分人都支持裴炎,不相信他谋反,还为他求情。
纳言刘景先和凤阁侍郎胡元范,左卫率蒋俨都为裴炎辩护。胡元范说:“裴炎是朝廷重臣、国家栋梁,立下了汗马功劳,对皇帝和太后也是尽心竭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我不相信他会谋反。”
武则天对他们说:“你们不要说了,裴炎是有造反的理由的,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
听了武则天的话,几个人面面相觑,心想,他到底有什么理由啊?无非是得罪了太后你呗!但是这话能说吗?只得无奈地说:“如果非要说裴炎造反,那我们跟他是一伙的,那肯定也是造反的。”
哪知道武则天不吃这套,说:“这裴炎造反我是知道的,但是,我也明白,你们没有跟他一起造反。”
对那些给裴炎求情的人,武则天一概置之不理,毅然决然地在十天之后将裴炎斩首示众。
在处理了裴炎、平息了李敬业等人的叛乱之后,武则天就开始收拾那些与裴炎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人。依照她的作风,这些人全部都没有好果子吃。
这些人中,宰相刘景先被贬为吉州长史,随后又遭到酷吏陷害,由于受不了非人的折磨,自杀了。凤阁侍郎胡元范被流放到琼州,郭侍举贬为岳州刺史。
立下赫赫战功的程务挺也写信为裴炎求过情,对于这样手握重兵的武将,武则天本来就不放心,这下更是容不下他。将他作为裴炎、李敬业的同党处斩。
处理完这些人之后,武则天就开始在大殿之上训斥她那些手下:“你们说下,我跟着高宗皇帝二十多年,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为国为民殚精竭虑。你们哪一个人的富贵不是我给的。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这不都是我辛苦工作的结果吗?但是你们呢?心里有没有一点感激之情?竟然就在你们这群国家干部中出了这么多反对我的人,你们说,我哪点对不起你们了,你们对得起我么?”
武则天的话让一干大臣们半句声也不敢吱,看到这个情况,武则天决定趁热打铁,继续教育道:“你们自己好好想想,你们这些人中还有谁比顾命大臣裴炎的官还大?有谁的家世比李敬业还显赫?又有谁带兵打仗比程务挺还厉害。这三个人跟我作对,我都能像碾死一只蚂蚁一样把他们杀掉,何况你们?你们要是谁还想像他们一样不怕死的,就继续跟我对着干,我可是在这等着呢!”
这一席话,把那些属下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从此,大臣们就只能在武则天的高压统治下俯首帖耳。
河图现,神皇出
李敬业叛乱的平定以及裴炎的伏诛,让大家意识到武则天的威严是多么神圣不可侵犯,再也没人敢违逆她的意思了。这样,武则天又可以大张旗鼓地继续为她的武周革命做准备了。
经过李敬业和裴炎的事,武则天也意识到单单是通过施恩和施威并不能让大臣们站在她这边,支持她当皇帝。就算她给那些人好处,但是这些人在心底还是不能接受一个女人的统治,在关键时候肯定是要掉链子的。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武则天开始着手进行思想教育,打算让臣民们从心底认可她的统治。于是她将主管教育的国子祭酒改为均祭酒,并且让武氏子弟或者驸马们担任祭酒的职位。将以前祭酒上任要讲五经的惯例改为判祥瑞案三道。
武则天这样做的意图就是想通过高层教育的方式,传达出自己是承天受命要当皇帝的,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顺应天意。
我们形容教师的熏陶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武则天推行的这种教育渗透方式也是这样的,虽然教育措施已经被实施了很久,但是这种和风细雨式的方式并不能让所有人“幡然醒悟”、“痛改前非”。
公元686年的时候,在新丰县有废山踊出,武则天表示这是祥瑞。很多官员接受到上级暗示,就投其所好,纷纷上表祝贺,认为这是太后的功劳,是她应天顺人、使阴阳得以调和的结果。
在这个时候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又出现了。有个叫俞文俊的平民偏偏要站出来跟武则天唱反调,说这哪是什么祥瑞啊,是太后一直霸占在皇帝的位子上不肯下来,让上天动怒了,地气不和,才弄出这个凶兆来示警。
这当然把武则天气坏了,立马就把这个胆敢“妖言惑众”的刁民流放到岭南去了。
看到利用自然现象牵强附会没有说服力,武则天索性让人给弄些明显的祥瑞来。
虽然武则天和自己两个哥哥关系很恶劣,但是毕竟“打仗亲兄弟、上阵亲父兵”嘛!武则天要打天下,还是得靠武家人。对她当皇帝这个事情最上劲的还是侄子武承嗣。所以造祥瑞这项光荣任务就交到武承嗣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