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发迹史
3745200000015

第15章 直隶总督袁世凯(1)

朝廷对义和团的纵容最终酿成了灾难,义和团所到之处无一不是鸡飞狗跳,烧杀抢掠。义和团进入北京城后,京城彻底陷入了混乱的局面。一场无止境的动乱开始了,最终引来八国联军。面对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义和团的刀枪棍棒毫无用武之地,清军也不堪一击,慈禧西逃。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出现,将中国从灭亡的边缘拉了出来。这个人死后,选定的继承人是袁世凯。

李鸿章保住半壁江山

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此时的袁世凯还只是个小巡抚,大厦将倾,他也无力回天。此时的中国确实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但最后又是如何度过难关的呢?袁世凯在这期间又发挥了什么作用?

这时候,袁世凯还只是一个后辈,指望他能有什么大的作为,不现实。

危难之时,李鸿章站出来了,此时他已是78岁的老人。当时,慈禧的命令是全力抵抗洋人,李鸿章站起来说不,因为这样只会亡国。在李鸿章的带头下,东南十余省和列强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李鸿章此举实际上保住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当时中国是如何也干不过列强的,一旦鱼死网破,中国恐怕会全部沦陷。

这一事件被称为“东南互保”事件,袁世凯所在的山东也立即加入“东南互保”的阵营。

12月,八国联军继续向直隶南部进军,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山东百姓人心惶惶,询问袁世凯该怎么办。袁世凯和德国公使联系,得知八国联军不会侵犯山东,心里那块石头才落地。袁世凯安定百姓,不要慌张,洋人不打我们,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

其实,袁世凯对洋人并不信任,他命人日夜赶造大量石碑,上面刻着山东某县某村的字样,然后将这些石碑矗立在与直隶的交界处。这一招还真有效,八国联军看到山东境内的招牌,还真的停止前进。看来袁世凯之前的对外政策是成功的,洋人对他颇有好感,所以这次才不侵扰。

八国联军侵华后,袁世凯对义和团更加反感,这一次,更加不留情面。

洋人那边稳定后,袁世凯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危了。之前慈禧让他北上勤王,他一再拖延敷衍,毫无疑问,生性猜疑手段狠辣的慈禧一定会秋后算账。如何化解这个危机呢?

袁世凯四处派人打听慈禧的行踪,得知慈禧一干人像丧家犬一样逃到太原,处境十分凄惨。袁世凯忙派人给慈禧送去银子、衣物、美食,这真是雪中送炭。慈禧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女人,心胸狭窄也有心胸狭窄的好处,那就是有仇报仇有恩报恩。袁世凯就这么用柔术化解了和慈禧的矛盾。

与此同时呢,李鸿章再次被起用,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代表大清朝与列强谈判。李鸿章虽然权倾一时,但身处矛盾漩涡,很痛苦;无知“妇孺”不懂政治和外交,搞得一团糟,这烂摊子总让他来收。

李鸿章虽然是个传统文化人,但对于西方了解得也挺多。此时,中国正处于危亡关头,一些人提议让他出任大总统,取消满清政府。孙中山就这么对他说过,张之洞和刘坤一也支持他。经过反复考虑后,李鸿章还是拒绝了。

经过几个月的艰难谈判,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总数超过10亿两白银,李鸿章当场吐血。

条约签订后,整个中国都沉入悲痛中,唯独慈禧高兴地差点跳了起来。因为洋人不仅没有要把她“法办”,还允许她继续执政,这确实出乎她的意料之外。于是,她高高兴兴地准备择选良辰吉日回京。

不久,李鸿章在悲愤交集中撒手人寰,临死前他反复说着一句话:“毓贤误国!”

李鸿章的接班人

接到李鸿章的死讯,慈禧和光绪都失声大哭。整个世界似乎都为李鸿章之死感到悲哀,美国人称赞他,日本人称赞他,中国的名士悼念他……

李鸿章临死前,给慈禧上了一道奏折,内容还是“举行新政,力图自强”,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奏折还附了一道密折: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

确实,在当时的中国,像袁世凯这样的人才太少了。即使没有李鸿章的推荐,袁世凯上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1901年11月7日,袁世凯接任李鸿章,成为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署理就是代理的意思,让你先干着,干得出色就做正式的。

袁世凯所以发迹得这么快,一方面是因为他了解官场潜规则,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是前提;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善于做事,处理各种棘手的问题,既有铁腕,又懂柔术;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手中握有精兵,他有能力保护慈禧。

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清军的战斗力大家都看到了。此时,整个帝国只有两个人手中握有强大的兵力。一个是张之洞,张之洞的自强军装备了德国新式武器;还有一个就是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不仅配备有新式装备,还进行过严格的西式训练。在担任巡抚期间,袁世凯就将军力扩大了一倍。

1901年10月,慈禧太后带着一帮逃难的官员开始由西安返回北京。两个月后,到达直隶境内。八国联军一战让慈禧声名扫地,不过袁世凯丝毫不敢怠慢,他早已做好迎接慈禧的准备,将保定的行宫布置得富丽堂皇,由此可见,袁世凯这人会做官啊!

袁世凯把慈禧一行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还亲自护送他们进京。他为慈禧准备了当时最豪华的专列,布置之奢华,连老外看了都瞠目结舌。慈禧和光绪各用一节车厢,车厢内用豪华黄缎铺饰,御用的瓷器和杯盘都是特别制作的。在雄壮的军乐声中,火车驶出保定,开往北京。

到达北京马家堡车站后,朝廷大员早已恭候多时,列队恭迎。就这样,慈禧风风光光地进了紫禁城。老女人被袁世凯伺候得舒服了,一高兴,赏他一件黄马褂,还给予他在紫禁城内骑马的权利。

有意思的是,慈禧坐的这趟专列十年后成为孙中山的专车,再过十六年,张作霖就是坐这趟车被炸死的。

慈禧再次回京后,对义和团不再姑息,袁世凯可以放心剿匪。这时,国内都在剿匪,义和团基本被扑灭。不过,在一个叫景廷宾的人带领下,义和团的残余势力又开始起事,这时候打出的旗号是“扫清灭洋”,公开反对清政府。袁世凯命令段祺瑞、倪嗣冲剿匪,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将这支义和团铲除,景廷宾被凌迟处死。

这事做得让老佛爷很满意,1902年6月,袁世凯成为正式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年他44岁。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袁世凯将总督衙门移到天津。到天津后,袁世凯第一件事是为李鸿章修祠堂,并亲自写了一副对联:“受知蚤岁,代将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阳,敢诩临淮壁垒;世变方殷,斯人不作,万古大名配诸葛,长留丞相祠堂。”

袁世凯把李鸿章比作三国时的诸葛亮、唐朝的郭子仪,这副对联也有明志的意思,我现在接任李中堂,成为中国的丞相,一定会将你的精神发扬光大的。

继承遗产

李鸿章留给袁世凯的不光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职位,还有一笔丰厚的遗产,这笔遗产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袁世凯能否继承,关键还得看自己的能力。

精神方面就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一点袁世凯一直是坚持的。

物质方面,便是李鸿章留下的巨大产业:淮系集团。这批人马可是李鸿章一手带出来的,袁世凯驾驭得了吗?

精明的袁世凯清楚,如果驾驭不了李鸿章的旧部,不仅自己的强国梦想很难实现,中国很有可能面临分裂的危险。对李鸿章的老部下,袁世凯不敢摆半点架子,态度谦逊,礼贤下士。每天他都会抽出一段时间和这些老部下谈话,谈话是在一种完全平等友好的氛围下进行,李鸿章这些老部下感觉不错:这袁世凯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能做大事。

笼络人才需要的是胸怀,袁世凯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我们可以看看袁世凯这方面的成绩。

李鸿章旧部里有一对兄弟俩,人称杨氏双杰。哥哥叫杨士骧,字莲府,安徽泗州人,进士出身,是李鸿章非常信赖的一个幕僚。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派李鸿章议和,杨士骧也随同赴京。

据说,议和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深夜,李鸿章在院子里踱步,不时发出叹气声。杨士骧见了,忙问总督大人为何烦恼。原来洋人开了一个赔款单,李鸿章算来算去,可是跟洋人开的数目始终对不上,而且悬殊很大。在李鸿章看来,赔些银子还在其次,但如果因此被人嘲笑就丢面子了。

杨士骧学过一些西洋算法,愿意帮李鸿章重新算算。结果杨士骧算的数目与洋人所开的数目完全一致。李鸿章询问其中的缘故,杨解释说:我们的算法是用加法,利息是一年年加上去的,而洋人用的是利滚利的算法,结果当然不一致。李鸿章听后,点头称善,更加欣赏他的才干。

杨士骧成为袁世凯亲信后,和袁世凯讨论时势说:现在中央权力日渐衰弱,地方督抚实权越来越大;现在这时代,有枪就有权力;袁公你只要牢牢握住枪杆子,地位就可以得到稳固;现在帝国内唯一可以和你竞争的就是张之洞,不过他的实力比你还差一截。

杨士骧的弟弟杨士琦,也是个才子,干了十多年的铁路建设工作,1899年,投奔李鸿章,得到重用。杨士琦是个左右逢源之辈,为人机敏多智,袁世凯将其纳入智囊团,跟李鸿章一样重用。

孙宝琦,浙江杭州人,当过户部主事,后改任候补直隶道员、军机处官报局局长,创设育才学堂及开平武备学堂,是李鸿章的属吏。1901年,袁世凯向朝廷推荐孙宝琦,说他才器开朗,奋发有为,是个难得的济世之才,这一年孙宝琦调任驻德、澳、法等国使馆随员。 1902年,升任出使法国大臣。1905年,他代理顺天府尹(相当于北京市市长,顺天府就是北京地区)。1908年,在奕劻的力荐之下,朝廷任命孙宝琦为山东巡抚。民国后,孙宝琦又与袁世凯结成了姻亲,历任外交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要职。

赵秉钧,河南汝州人,早年投奔左宗棠,后来升为巡检。1889年到直隶,历任新乐典史、东明典史、天津北仓大使及直隶保甲局总办等官差。1901年,李鸿章委派他为淮军前敌营务处,兼统带巡捕三营。这人善于缉捕,曾剿杀许多义和团首领。袁世凯认为他不仅有手段,心思缜密,委派他创办巡警。此后,这人便成袁世凯身边的戴笠。

由于袁世凯不拘一格用人才,陈壁、胡惟德、朱家宝、吴重熹、齐耀琳等人也都转入袁世凯集团。同时,周馥、胡燏棻等淮系大官僚也都和袁世凯互通声气,结为一党。袁世凯的势力开始形成,羽翼逐渐丰满。

成立北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