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在朝鲜的良好表现,就没有袁世凯后来的小站练兵。当时的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得一败涂地,于是练兵成为国家头等大事。这么大的一个事情交给谁呢?选来选去,还是袁世凯最合适。袁世凯练兵确实很有一套,没有辜负朝廷的期望。但是他却因为自己的出色表现而险些遭到杀身之祸,这究竟又是为什么?
甲午战争,刺伤了谁的心
袁世凯这一走,朝鲜就彻底沦为日本人的天下。
1894年7月23日,日军闯入朝鲜皇宫,将国王李熙抓住。为什么要抓李熙?因为这个人虽然懦弱,但好像不太理解皇军,不懂得伺候皇军。
那么谁比较懂日本人呢?李熙的父亲,大院君李罡应,长君比年轻国王成熟, 对时势看得清。如果大院君完全是个傀儡的话, 日本人还是满意的。可惜大院君并非一个废物,日本人感觉这个老头子不太配合,年底又将他流放了。
控制朝鲜后,日本非常高调地宣布:朝鲜从此不再隶属于清朝,朝鲜已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不必向清朝纳贡, 中国的所有军队必须离开朝鲜。
老谋深算的李鸿章面对蛮不讲理的日本人,也再无法子了,一场大战在所难免。不战的话,李中堂还不被国人骂死;战的话,胜算确实不大。纠结啊,李中堂。
就在李鸿章备战的时候。
7月25日,日本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域突然袭击中国军舰,没有宣战就开打,丝毫不讲任何游戏规则。李鸿章是个斯文人,碰到这帮蛮不讲理的小鬼子,难免要吃亏。
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爆发。
中国是个奇怪的国家,论说两国交战这么大的事情当然是政府高层和全国人民都积极支持,但这次战争好像只是李鸿章一个人的事情一样。慈禧太后脑子里全是自己六十大寿的庆典,对这场关系国家存亡的战争毫不上心。下面的情况也是这样。也许是李鸿章太有本事了,大家对他很放心,不过这种“放心”让人感觉很悲剧。
李鸿章开始调集自己一切的资源谋求战争的胜利,这种关头,袁世凯自然不能闲着,他主要负责后勤和运输。拿袁世凯的本心说,他是不主张和日本人打的,其实李鸿章也是这样想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人家已经打上门了,打不打中国人说了不算。打是挨打,不打也是挨打。
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中国惨败。袁世凯的好友丁汝昌因为战败服毒自杀,对于争强好胜的袁世凯,甲午战争极大地刺伤了他的民族自尊心。这场战争的失败,李鸿章便成替死鬼,许多人骂他是汉奸。李鸿章和日本人签订《马关条约》后,更是千夫所指;袁世凯也没能幸免,许多人把甲午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他在朝鲜的肆意妄为。
日本凭借这一战,一下子成为亚洲的暴发户,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则跌入谷底,大量的赔款更是让清政府处于破产边缘,从此不得不举债过日子。日本不仅财源滚滚,占领了朝鲜和台湾后,对我国的东北和华北构成了直接威胁。
李鸿章在和日本人谈判之前曾遭到刺杀,受了枪伤,尽管李鸿章据理力争,最后还是签订条件苛刻的《马关条约》。这次条约,中国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赔款日本两亿多两白银。
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在唾沫声中回到天津。此一时彼一时,昔日红得发紫的李中堂这时却门可罗雀,大家躲避他还来不及。不过,有一个人却不顾舆论压力,前来拜访李鸿章。这个人就是袁世凯,见到袁世凯的时候,李鸿章感慨自己当初果然没有看走眼。
人们反思甲午战争之前的朝鲜外交时,倾向于认为袁世凯和日本人斗争时是成功的。1895年8月2日,光绪帝召见了袁世凯,光绪惊讶于袁世凯的外交能力和军事知识,决定让他为帝国培养出一支精锐的军队。
当之无愧的近代陆军之父
甲午的惨败,让年轻的光绪皇帝产生一种深刻的危机感,他意识到,强国的第一件事就是训练一支精锐的军队。
人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袁世凯虽然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进入“督办军务处”,但由于对军事和战争的了解,再加上在朝鲜的出色表现。他被命运选中了!
督办军务处是一个专门负责练兵的机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给军队升级。甲午战败让有识之士意识到,要想强军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袁世凯在当时确实是个不二人选。
很多事情光有能力还不行,资历尚浅的袁世凯必须得学会更多。处于督办军务处权力核心的是:恭亲王奕为督办,庆亲王奕劻为帮办,翁同龢、李鸿藻、荣禄为会办。
这些人都是大清位高权重的人物。恭亲王奕不必说,道光的第六个儿子,很受宠爱,差点继承大统,年轻时是个激情勃发渴望强国的六王爷,现在却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政治生活磨平了他昔日的棱角和理想,此时的他,对于政治已没有什么激情。虽然他是头,但其实是个不管事的头。
庆亲王奕劻,是个贪财的主,会弄权,但没什么真本领。这种人是袁世凯必须要巴结的,只要银子开路就行了,碰到贪财的人好对付,赠送银子让他多说好话。
翁同龢这个人,有性格,极力主张对日战争,但是对于真正的军事和战争知识又一窍不通。但他为人清廉政治,贿赂肯定是不行的,幸好这人和袁世凯的叔父袁保恒颇有渊源。
李鸿藻是个旧派人物,虽然为人清正,但是对于西洋那一套非常反感,早年李鸿章搞洋务运动,他就是反对最激烈的人。对这种人怎么办呢?袁世凯主动拜访他,处处尊敬,这是对待老式人物最好的方式。
荣禄出生于军人世家,是慈禧除掉肃顺集团的得力臂膀,眼下正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慈禧有意让他取代李鸿章的位置。对荣禄这样的人物,袁世凯没必要巴结他,因为二人有共同语言。袁世凯和他大谈西洋军事,以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让荣禄刮目相看。
这些人一致推荐袁世凯,袁世凯想不上位只怕也难。
1895年12月8日,朝廷正式任命袁世凯赴天津接管胡燏棻的定武军十营,着手训练新兵。为朝廷练兵,这是袁世凯理想的工作,这工作在当时是通往权力之路的捷径,有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为证。
12月16日,袁世凯来到天津的小站镇接管定武军。定武军是什么样的一支军队呢?这些士兵主要是由甲午战争后淮军的一些溃勇组成,人数有4750左右,溃勇就是一些溃败和逃跑的士兵,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但袁世凯并没有灰心,他到任后将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并扩招兵源至七千多人。
这支新建陆军就是日后北洋军队的起源。袁世凯是怎么进行军事训练和建制改革的呢?
他充分借鉴德国和日本的军事体制,将军队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辎重兵等若干兵种,打破了中国传统军队的“混元”模式,让军队的分工更为细化。其中,步兵是主力,有五千人,分左右两翼;炮兵一千人,分三个大队:左翼快炮队、右翼快炮队、接应马炮队;骑兵五百人,分成四队;工程兵五百人,负责工事、桥梁、修理、测绘、电报等方面的工作。
武器装备方面,袁世凯很重视,朝廷也舍得花钱,所以新建陆军的装备在当时中国是一流的,全部采用德国最新武器,配备世界上最先进的马克沁机关枪。
他还模仿日本军官,给营内军官都配备了挂刀和左轮手枪。袁世凯对于军队的重视在当时中国是数一数二的,他不仅重视武器装备,也重视其他的一切配套的装备,比如军服、皮靴、毛毯、帐篷、望远镜、电话机、药品等。
袁世凯是一个不喜欢含糊的人,这种态度是一个军事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军事和政治不一样,来不得半点含糊和敷衍,因为一上战场,一个小的疏忽可能会让成百上千的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训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保证新兵的素质,袁世凯特地聘请了十多名德国军官做教练。大家知道,德国是一个最崇尚严谨的民族。在这种全方位都很给力的情况下,这支军队很快就变成一支纪律严明、装备先进的强势军队。当时英国海军少将查尔斯·贝思福曾参观过这支军队,称赞说:“按照西方的标准,袁世凯的军队是中国唯一装备完善的军队。”
在中国当时的背景下,袁世凯能创建出这样一支先进的军队,确实需要非同一般的能力和素质。说他是中国近代陆军之父一点也不过分,看着这支整齐划一、斗志昂扬的军队,袁世凯明白:奋斗了这么多年,终于出了实质性的成果。
“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毛主席的精辟论断,这句话在任何时代都适用,谁手握军队,谁就掌握着权力和主动权。袁世凯也认识到这点,他很清楚这次练兵的成功给他积累的政治财富远非靠钻营、投机所能比得上的。
新建陆军将来必定成为全国练兵的楷模,而他所训练的这些军官将来会成为其他新军的教官,到时自己“桃李满天下”,必定成为全国军事上的领头羊。
怀着这股热情和理想,袁世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他几乎是事无巨细、滴水不漏地对待这份事业。他与士卒同甘共苦,不断完善军规和训练,为此不顾个人的健康,因为他看到了强国之路和理想之路。
人才!人才!
现在企业谈发展的时候首先会强调团队的重要性,团队说白了就是人才的一个组合。
袁世凯作为新建陆军的CEO,对人才的重要性那是非常地明白,能不能招揽更多的人才,是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袁世凯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品学兼优”,换句话说,他需要的人不仅有能力,而且对他忠诚。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相当于后来的黄埔军校,袁世凯也像很多优秀的企业一样,到大学里去开招聘会,挑选适合的人才。袁世凯选的这所学校就是李鸿章的北洋武备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