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需求多元化时代的青年利益满足
1. 当代青年群体的分化和需求多元化
当代青年成长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群体不断分化,青年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青年在身心健康、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社会参与、权利表达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年龄段的青年群体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同时,一些困难青少年群体,包括城乡贫困家庭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少数民族青少年、残疾青少年等,也需要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在青年群体分化和需求多元化的时代,青年的具体利益很难被一个组织所整合,原有的青年组织也很难满足青年的所有需求。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登记注册的社团组织由于受主管单位的制约,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青年需求的变化,它们自身还是运用原有的运作方式来服务青年,工作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欠缺,这很难满足青年的多样化需求,这就给自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空间。
2. 自组织对青年利益的满足
在青年群体分化和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青年对青年组织模式和活动的要求,更加轻松、多样、自由、务实、新颖、便捷和个性化。更大程度和更高层次上满足自我需要,是当代青年对青年组织的普遍心理和共同期望。?[10]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自组织在青年诉求和社会组织的缝隙之间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朝着更加自由化、多样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青年自组织的产生、分化和发展,打破了共青团、青联等“官方”组织联系青少年的唯一性,给传统青年组织提出了挑战,也给青年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青年自组织在发现需求、创设项目、跟踪服务、小微管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们往往在某一个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和经验积累。比如,青年自组织积极扶贫助困,解决青年的生活需求;开展青年婚恋交友活动,扩大青年交友范围;组织骑行、越野、徒步等青年喜爱的运动和活动;引导青年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青年自组织开展的活动,紧紧贴合了青年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体现了对青年需求的具体化、动态化、深层化满足,成为对政府和市场功能的有益补充。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自组织成员对青年自组织开展的活动给予高度评价,81.6%的青年表示自组织开展的活动受欢迎,76.0%的青年认为自组织的活动开展得好。
青年需求和利益的多元化也促进了青年自组织的发展。随着青年需求对自组织发展的要求,当代青年自组织不再拘泥于已有的正式化组织模式和数量较少、发展程度较低的非正式化组织模式,而是在原有组织模式基础上更加加快发展一些新颖、实用、为广大青年所喜闻乐见的非正式青年组织。?[11]这些青年自组织利用网络条件突破传统的时空限制,通过现代信息手段为青年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在这些自组织中,青年较少受到制约和束缚,青年可以平等自由地进行交流和活动,因此,青年自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更加迎合了青年的多样化需求,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年自组织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青年自组织为青年提供的服务将会更加专业和有针对性,对青年的吸引力将会进一步增强,青年自组织的作用将会体现得更加突出。
青年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主体性力量,相当多的社会组织以服务青年成长、解决青年问题为组织任务的重要内容,推动了新的青年组织生态的形成。青年与社会发生联系,越来越依靠青年社会组织作为中介和载体而实现。青年社会组织与共青团的关系,日益成为团青关系的重要内容和影响因素。共青团在破解“两大课题”和完成“两大任务”中,要以区域化组织格局作为枢纽作用的组织依托和物质基础,构建充分发挥共青团枢纽作用的新型青年组织体系。
一、青年社会组织日益成为团青关系中的重要主体和影响因素
社会组织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非营利组织,是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利益表达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组织化形式。伴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的“全球性结社革命”,社会组织已经发展成为继政府和企业之后的“第三部门”,为政府治理、社会自治和公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积极互动提供了组织平台。从政府角度看,有助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改善运行方式,提高公共行政的效率,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沟通;从市场角度看,有助于整合市场的分散资源和强化社会责任,提高市场配置的效率,实现市场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信任;从社会角度看,有助于对接政府让渡的服务职能和社会涌现的服务需要,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实现公众与公众之间的互助和社会资本的积累。
1. 青年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社会组织的主体性力量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已不断出现社会组织。当时,社会组织多由从领导岗位上退休或兼职的国家公务人员创立和管理,甚至由在职公务人员直接领导。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日益深入和政府治理理念的不断深化,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理论2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边界日益清晰,尤其是互联网等新科技日益改变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社会组织呈现井喷式发展,“青年逐渐成为社会组织的主体,青年作为社会组织的组织者或领导者的比重也不断增大”,?[12]青年社会组织在青年发展和团青关系中的地位和影响日益凸显。青年社会组织既是传统型青年组织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创新,又是社会建设向纵深突破后的社会结构创新,已成为新时期青年工作体系的新内容和新领域。
青年作为青年社会组织兴起和发展的最大受益群体,更是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主力。青年在社会组织成员中的比重,可以从社会组织的组织者或领导者、社会组织的正式成员以及招募的志愿者等三个方面来测定。从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看,由公民组建成立社会组织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平民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青年是社会组织成员的主体,尤其是参与度高的成员主体。2013年,广东省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42582个,比去年同期增长28.4%,其中60%以上由青年发起或参与。
2. 青年社会组织的三种特殊性表现
结社是社会成员组成利益群体来促进自身发展和利益正当化的途径和方式。青年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中带有特殊性的组织形式,也是青年合群性的外显化。当前,相当多的青年社会组织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运行的逻辑遵从市场规则,主要与市场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组织间或组织内的资源交换。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进程中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社会组织,具有三方面的明显特征。
一是青年社会组织在青年休闲空间和生活空间内更具亲和性和可及性。根据活动内容、方式和场域的区别,青年空间大致可以划分为工作(学习)空间、休闲空间和生活空间。在单位制下,共青团作为单位内的一种必备的内设机构,通过对青年工作(学习)空间的制度安排,实现对青年生活空间和休闲空间的全面嵌入和有机整合。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和社会分层分化,青年的工作(学习)空间、生活空间和休闲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分化、分离或分隔的多维态势。青年工作(学习)空间的职业(学习)场域与固定化、生活空间的社区场域与私密化、休闲空间的公共场域与友情化,打破了三位一体的传统局面;与此同时,青年生命时间分配格局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生活时间和闲暇时间在时间格局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工作(学习)时间的重要性地位有所降低。青年社会组织作为一种基于青年个体自由意志表达与选择的共通性表达,一般不会介入甚至主动避开青年的工作(学习)空间和时间,而是聚焦于日常生活、兴趣爱好、休闲娱乐与精神生活等领域,他们的活动相比共青团对青年群体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亲和性。这就形成了一种大致区分明显的青年组织分布格局:共青团的组织建构主要着眼于青年工作(学习)空间,青年社会组织则主要着眼于青年的休闲空间和生活空间。
二是青年社会组织在同业组织内的后发性。这种后发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青年社会组织后于共青团在社会结构中的生成,另一方面是青年社会组织的后发优势,其中,前者的影响更为深远。在社会框架内,青年社会组织总会受到共青团作为事先存在的结构化安排和制度化要素的多方影响。共青团作为政党青年组织,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执政党青年组织,已经纳入社会结构之中,成为制度安排的一种社会存在,形成了体系完整、结构庞大、影响广泛、联系宽广的政治性青年组织。大多数青年社会组织在成立和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组织成立、组织运行、组织资源交换以及组织成员发展等众多方面,都会受到共青团的影响,这是青年社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在发展运行过程中受到的社会结构的制约和影响。受到这种制度化安排的影响,部分青年社会组织故意绕开共青团或故意与共青团保持距离,造成了事实上青年社会组织与共青团进行联系整合的结构性屏障。另一方面是青年社会组织的后发优势。青年社会组织作为青年人自己的组织,较之其他类型的组织当然是对自己人更有吸引力。青年社会组织拥有参与和加入相对自由便捷、组织机构较为松散、组织生活也较为轻松等优点,对青年人来说也“更接地气”。青年社会组织也没那么官方,非政府性与非营利性增加了青年的亲切感。青年社会组织很宽容,能够凭借其低门槛性、开放性等特点,为各阶层、各领域青年提供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便利和服务。
三是青年社会组织相对明显的意识形态特性。青年时期处于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最后定型的人生阶段,青年群体是不同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相互竞争和争夺的重点。青年社会组织的组织章程、活动和主要组织者等传递的价值理念,对组织成员和同辈群体的价值观念的形塑具有比较强的影响力。因此,青年社会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活动内容与社会影响等方面更容易受到社会关注,更具有意识形态的敏感特性。在意识形态建设中,青年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向青年的非常重要的组织力量和中间环节,同时也有可能是西方意识形态和落后生活方式传播的途径和载体。因此,青年社会组织的意识形态特性,更容易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更需要通过共青团加强与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由于青年社会组织最容易涂抹上意识形态特性,导致青年社会组织的成长发展既会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也就有可能受到更多的监管和约束。
3. 青年社会组织日益成为团青关系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除了共青团、青联、学联作为较严格意义上的青年组织之外,更多的是受共青团领导和管理的外围青年社团,青年自组织和青年社会组织数量不多。共青团联系和领导的众多青年社团,其性质基本上属于单位内生型青年社团、共青团内生型青年社团、政府主导社会组织的依附型青年社团等传统型青年组织。共青团与这些传统型青年组织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联系与被联系的关系。共青团不仅是传统型青年组织的宏观管理者,而且还是资源提供者、直接运行操作者,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将行政权力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各个青年社团之中。共青团既是青年组织体系中制度规定的核心,又是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核心。青年的群体归属,基本上是由共青团直接组织和满足,传统型青年组织作为共青团工作的手臂延伸,是作为共青团组织的子系统或外围组织,与青年群体发生关系,是促进团青关系的一种边缘力量,但并未成为团青关系中的重要工作要素,在团青关系的格局中并未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青年社会组织程度的提高、资源获取渠道的多元化、组织形式的多样化,青年社会组织在青年生存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青年社会组织以其对象特定、目标明确、行动灵活等特点,迅速聚集了大批青年,在团结联系青年,促进青年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特定的作用。青年社会组织一般更能适应利益主体(包括青年)多元化的客观要求,能更灵活多样地提供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为弱势青少年群体开展公益活动和提供公益服务方面也具有自身优势。共青团不再是青年对组织需求满足的唯一选择或首要选择,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正式社会组织或非正式社会组织,青年群体的各种需求在不同社会组织中也得到了较好的满足。青年群体的优势也日益在青年社会组织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中得以彰显,又借助青年社会组织的力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