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
3750700000006

第6章 总报告(6)

七、关于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的思考:政社关系的重构与共生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结构的复杂程度、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程度、社会组织的活跃程度都呈现前所未有的新态势。传统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单一管理体制亟须向现代的、多方参与为特征的合作治理模式转变,加强社会管理就是要调整政社关系,政是政党、政府。我们认为,促进中国青年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有三个重要前提,即充分认知社会成长的必然性和复杂性,重新构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及人民团体的枢纽作用。

1. 充分认知社会成长必然性和复杂性

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正统观念和计划经济格局的影响,人们对于社会组织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对于相当多的普通民众(包括很多青年人)来说,总认为体制内的是正牌,国有的就是好的。很多社会管理者也认为,纳入体制之内的组织才是可控的、放心的,加强社会管理主要是加强控制。不少基层政府一心抓经济,对社会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有的基层干部仍然将社会组织定位为“二政府”,甚至认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花钱买太平”,把社会组织看成了“伙计”“雇员”,而不是平等合作的“伙伴”。

大家知道,青年社会组织不是凭空而来,而在于市场经济对人们生活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政府转型所带来的政治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民间力量的张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已经“多元化”,政府遇到挑战,很难平衡利益,社会组织的出现是必然的。的确,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甚至风险,比如结社目的是否正当,经营范围是否合法,资金运作方式是否合规,有无国际敌对势力的背景,等等,这也是一个时期以来很多党政部门不愿做其业务主管的主要原因。但从目前社会组织(包括未注册的)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是在法律范围内合法运作的,官方大可不必谈“组”色变。

2. 重新构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什么样的政社关系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呢?当然不再是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而是合作共生的关系。以前是“大政府”,政府管制过多,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社会组织的生存空间被挤占无遗。当前社会事务纷繁琐细,社会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政府早已无法负荷“完全包管”的社会管理方式。随着民间社会的成长和社会力量的发育,志愿者、民间组织、社区等社会力量融入社会管理已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社会组织能在教育、卫生、行业服务、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外来工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所作为也已成为共识,这需就要政府放权一些服务领域,切实拓展“大社会”的空间。

当然,政府放权并不意味着“甩包袱”,社会组织的发展也不能“泛市场化”,放权社会之后政府如何培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显然更加重要。由于民间组织自身存在很多局限,政府需在人、财、物等方面为其创造更为有利的生存发展环境,需要在制度政策上为民间组织的良性竞争创造条件,需要帮助他们凝练远景,提供场地项目,培育维护组织生态,等等。

在“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的过程中,原来政府管控社会的观念应该让位于政府为社会制订规则、指导业务、监管评判的观念,政府对社会的单向管理也应该让位于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共治。需要强调的是,不论党组织也好,政府部门也好,团组织也好,一定要摆正与社会的关系,对社会组织的过度爱护会影响其个性化成长,捧着哄着长不大,输血多了就不会造血了。作为官方,一开始是跳进去,后来就要跳出来,回到制定规则的位置上。社会组织不要过分依附政府,政府也不要把社会组织当儿子。

3. 发挥好党的基层组织及人民团体的枢纽作用

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总数达到420.1万个,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社会中的组织也很庞大。这些组织都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30年,整个社会都在政治统领之下,基层党、团组织常常以意识形态介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以此来引导民众、整合民众。改革开放后,基层民众的聚合导向是经济利益,党、团的基层组织一下子失去了抓手,在游离与嵌入之间纠结着。我们认为,目前正在探索的官方组织重新嵌入社会的基本逻辑是:在社会组织的酝酿期就与其建立联系,提供服务,在有条件的社会组织中健全建立党、团组织,并能够在维护社会成员利益时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顺势施以引导。

对于党组织来说,各类社会组织数量庞大,在城市要注重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及各类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在农村在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组织,实现“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的统一,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共青团组织来说,联系青年、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是其重要职责。对于青年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是一条重要的有效路径。各级共青团要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孵育基金和基地,根据青年社会组织的意愿和发展阶段,在帮助注册、提供场地、业务指导、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服务,在具备条件的青年社会组织中推动团组织的建立。

网络类青年自组织,又称为网络青年自组织,是青年以互联网络为载体而自发组织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它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现象,尤其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手机上网已成为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信息传播与分享的即时性特点,使网络类青年自组织出现了迅猛的发展态势,且对青年的成长与社会化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密切相关,与手机上网的便捷密不可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手机微博用户为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7]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8]仅仅半年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网民规模增长迅速,手机上网人群比例提升较大。由此可以看到互联网络载体与技术发展的迅猛,其为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与无限的可能。如果说几年前上网还要受计算机所处的空间位置限制、受宽带网络设置的限制、受有限的网络空间限制的话,那么现在传播技术与载体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突破上述限制的现实状态。无线网络的发展、手机上网的快捷、网络空间的延展等,可以为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形成提供便捷有效的条件。手机上网使青年在网络上联结出现了可以超越时空的即时性特点,创建网络群落也是轻而易举总报告3网络类青年自组织发展报告

的事情,同时参与多个网络自组织活动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对于处于同伴依恋、追求自我认同、喜欢独立自主的青年人来讲,网络青年自组织往往是自我内在诉求的归属与依靠,是自我认同的场所与平台,是内在能量释放的有效空间,也是自我隐秘的心灵一隅。

一、网络类青年自组织发展的现状

只要能够接触到网络的地方就有青年参加相应的网络自组织,而网络自组织的类型杂多,不同的青年群组参加的网络青年自组织不同,因为他们兴趣、爱好与关注点不同。青年参加网络自组织状况的普遍性调查有很大的难度,我们锁定的青年群体为大学生,因为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络具有普及性,通过了解他们参与网络自组织的情况,基本上能够大致推断出目前青年网络自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以2012年10月至12月在山东五所高校的调查数据为分析的实证性依据。该调查发放学生问卷27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91份,回收率为92%。个案访谈学生16名,小组访谈4组。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该调查基本上能够反映高校一至二年级学生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现状。高校一二年级学生是现实中网络青年自组织最为活跃的群体。通过了解他们对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参与情况,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的现实状态,能够据此分析得出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的特征。

1. 个体参加网络青年自组织的数量

调查数据显示,参加的网络青年自组织在两个及以上的占82.2%,只参加一种网络自组织类型的仅有372人,占14.9%,明确表示没有参加仅占0.3%。

这与被调查者对网络青年自组织概念的理解有关,实际上他们参加的数量明显要高于他们认为参加的数量。他们参加网络自组织主要是看现实的需要,是需要决定数量。以QQ群为例,调查结果表明,52.7%的调查者参加QQ群数量在6个以上。一李姓同学说:我参加的QQ群很多,上大学前就有中学同学QQ群,考上学后没报到我们就建了QQ群,所以报到后很多同学尽管见了不认识,但我们都是老相识了,哈哈。报到后又加入了班级群,老乡群,社团群,自考群,现在的群很多,只要有需要我们随时可以建个群,便于大家联络与交流。

2. 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类型

调查数据显示,参加比较多的网络青年自组织依次为:QQ群、飞信好友、微信好友、人人网、微博粉丝、YY、新浪UC、CF游戏战队。参加人数占前三位的分别是QQ群85.25%、飞信好友65.5%、微信好友42.4%。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网络青年自组织,如QQ陌陌、QQtalk、QQ语音、英雄联盟、DNF群或公会、红心大战、剑灵、炫舞家族、梦三国团队、DOTA战队、CS战队、旺旺、天龙八部、梦幻、梦想世界、传奇、梦幻国、跑跑卡丁车、超凡、街头篮球、反恐精英、online游戏战队、红警游戏战队、米聊、翼聊、百合网、世纪佳缘、开心网、MSN等。但总的概括起来这些各种各样的网络青年自组织可以分为兴趣爱好型、情感交流型、学习求知型、游戏娱乐型、社会实践型、公益服务型、地域亲缘型等类型,其中以兴趣爱好型与情感交流型为主。

3. 参加网络青年自组织的规模

他们所参加的自组织规模并不是很大,多为10~50人(40.4%)。这种规模的自组织能够保证成员相互之间沟通的方便,有利于成员之间的凝聚与分享,也是能够保证自组织正常运转的常见规模。

4. 参加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动机与目的

被调查者参加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动机复杂,目的明确且多样。调查结果发现,其在选择网络青年自组织时最看重的因素排在前五位的是:信息丰富程度、自己的兴趣爱好、资源共享程度、情感交流和休闲娱乐。除了所列举的因素外,他们认为进行自组织选择时还看重能否丰富业余生活,是否能获得实际收益或获得帮助等。他们参加网络自组织主要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及追求,方便及加强同学、朋友间的联系,结交朋友,宣泄情绪,获取各种有用的信息等多样而明确的目的。

5. 参与及自主创建网络自组织的情况

被调查者个体往往参加了多个网络自组织,但是自主创建的却比较少。在2491名被调查者中,有2411人对该问题进行了回答,其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创建网络青年自组织,占89.3%,而自己创建网络青年自组织的仅占10.7%。他们建立的QQ群多是班级交流群、兴趣爱好群、游戏群等,名称既有比较直白的如“高三五班”,也有比较诗意的“童年就是光”“梦里花落知多少”等。

6. 网络青年自组织呈现的状态

大多数网络青年自组织呈现明显的松散性特点,往往没有负责人,成员加入几无准入条件,登记程序不严格,这使得网络自组织的质量良莠不齐,组织成员的素质参差不一,组织中所发布或共享的信息内容有时会比较低级,组织缺乏相应的稳定性。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所参加的网络青年自组织中过半数的组织没有自己的负责人,占50.8%,有负责人的占49.2%。即便有负责人也以2~3人为居多(6 6.1%)。加入这些组织多半不需要任何准入的登记程序(占54.9%),即便有登记程序,程序也大多“一点儿都不复杂”(占64.3%);加入这些组织也多没有准入的条件(82.4%),即便有准入的条件,也基本上是一些不很严格的条件,比如身份验证必须是管理员认识的同班同学、朋友或校友,游戏战队有等级限制,有的则需要志趣相投,有的则需要填写个人的基本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