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
3750700000009

第9章 总报告(9)

(1) 认同感的需要

参加网络青年自组织是融入一定群体的方式,这种融入可能是现实交往的需要向网络方式发展与深化的一种延伸,也可能是对现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一种代偿性的行为方式。但无论是哪种类型,都是其与他人联结的一种方式,是自我认同感这一内在需要在网络平台上的直接表现。以实名参加网络青年自组织的个体,参加网络自组织往往是为了维系现实友谊的一种理性选择与常规化的行为,所加入的自组织其成员往往都是现实熟知的朋友与同学,这种由现实为基础发起、在网络上联结密切的网络青年自组织往往具有一定闭合性的特点,其对不认识或不熟悉的他者的开放度低。当然也不能排除以实名的方式参加网络青年自组织,其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在现实中的交友面,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是为了寻求与自己内心契合的朋友,这也是获取现实认同感需要的一种表现。以非实名参加网络青年自组织的青年,往往参加网络青年自组织只是为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可能是为了排解现实中的孤独与压力,也可能是随机地为了一时的消遣与开心,这往往形成了网络青年自组织中的活跃分子在现实中并不活跃的现象。之所以在网络青年自组织中活跃,是因为网络虚拟平台具有遮蔽人们真实视线的功能,具有隐藏身份不为人知的神秘感,具有可以让自己想象或扮演自己想象人物角色的无限性空间,增加了多层面多角度展现自己的机会、多角度多渠道了解与认同自我的平台、多种形式尝试与满足自我需求的载体。网络的虚拟性增强了青年内心的安全感,使其打消了在现实中的种种顾虑与限制,参加网络青年自组织就是一种内在压抑力量的释放,是一种追求自我认同的隐蔽性方式,是演绎自我表达自我的重要渠道。同时,参加网络青年自组织最为关键的还在于网络能够给他们提供共享资源与交流的便捷平台,既是其获得信息的最佳场阈,也是其进行信息分享的最好载体,他们的想法与感受能够得到即时性的回应与反馈,这可以满足他们强烈的认同感,使他们的需要能够得到即时性的满足,而使需要的延迟性大大降低。尽管在调查参加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动机时,被调查者回答为了归属感的仅占14.6%,这只是这些青年自己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内在的真实需要而已。

(2) 娱乐休闲需要

参加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有相当部分人是为了娱乐与休闲。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个体在选择网络青年自组织时最看重的是信息丰富的程度、兴趣爱好、资源共享程度、情感交流与休闲娱乐这五个方面的因素。而兴趣爱好、资源共享程度与休闲娱乐三者往往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实际上都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娱乐身心。有关大学生参加网络青年自组织类型的调查结果再度证实了这样的特点:加入网络青年自组织类型中55.7%为兴趣爱好型,26.7%为游戏娱乐型,两者共占82.4%。兴趣爱好与游戏娱乐在大学生身上很难有具体的界限,因为休闲时间往往就是满足兴趣爱好、娱乐身心的主要时间,这样的娱乐需求会使大学生主动寻求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网络自组织,大家可以是现实中认识的人也可以是不认识的人,但一定是有着共同兴趣诉求的人,这也是个体参加网络青年自组织对自组织所组织活动感到满意的原因所在。而这种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在网络上的联结与活动,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共同活动的高度参与性及线上活动的满足感,而忽视线下的联系与活动,出现参与个体在线上异常活跃而线下“很宅”的现象;第二种是因为共同活动中的契合与默契可能出现除了线上的交流与活动,还要组织线下的联系与活动,但这种线下活动往往是有限的个别现象,而在有限的线下活动中,主要还是以吃、喝、玩等交流方式来实现。对线下活动满意的青年会更加密切线上的交流与沟通,但线下活动不满意的则可能会断绝线上的交流与活动。第三种是从线上招募线下活动的方式,如骑车、登山、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凡是招募到的参加线下活动的成员,都是愿意参加线下组织的各种活动的个体,共同的兴趣与爱好、充实与丰富自己闲暇生活是他们能够在线上连结线下相聚的主要原因,而在现实的青年自组织的调查中也发现休闲娱乐需要的主要特征。现实的青年自组织的类型中57.8%为兴趣爱好型,33.1%为交友娱乐型,二者合计为90.9%。这些自组织往往通过现实的交往而形成,组织活动时往往采用网络联系的方式,或者通过现实与网络双重联结的方式,或者就是网络自组织的线下存在方式。

娱乐与休闲就是为了业余生活的充盈,只不过青年的娱乐休闲需要在不同个体身上表现不同,仅仅为了寻求开心是一种浅层的要求与娱乐身心的需要,而在此之上寻求自我成长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如简单地玩游戏与参加公益活动是两种不同的休闲活动,但是两者所表现的境界与目的明显不同,一是为了玩而玩,是个体身心的娱乐与放松;一是通过活动提升自我,使自我价值能够在活动中得以实现,是利他奉献的方式。

(3) 益智增能的需要

益智增能是网络青年自组织形成的一种重要的主体性诉求,尤其是高校学生,它体现了这一群体对学习及能力提高的学业追求。在对有关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动机的调查中,有31.8%的大学生认为参加网络青年自组织是为了拓展与丰富知识,26.9%的认为是为了学术或学习交流,合计为58.7%。其中有的大学生是为了获取考研或工作的信息,有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专业理论与知识,有的是为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这种具有明显学习动机与诉求的大学生的网络联结,基本上只是网络上的交流与沟通,或者是在现实的学习交流基础上向网络交流的延伸与发展。当然除了少部分学生是在学习的动机下出现了由网络自组织转为线下的联系之外,多数学生几乎没有时间与精力与其他自组织成员有更多的除了学习之外的交流。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网络青年自组织,也是凝聚力不高的自组织,自组织成员只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而有目的地参加活动与联系。但是因为现实的学习关系如同一个专业的同学或同一个班级的同学而结成的网络青年自组织则表现出较高的凝聚力,他们在学习上的资源共享更多是源于友谊以及友谊发展的需要。而在对现实的青年自组织的调查中表现了基本一致的特点,42.9%的大学生参加学习求职类的自组织,24%参加的是行业类的自组织。这些青年人之所以参加网上或现实中这类自组织,是源于他们对自己未来之路的一种理性选择与提前准备,他们更加关注与自己未来就业方向有关的一些信息,愿意和那些将来可能从事同样职业人群的交流与沟通,目的就是澄清自己对未来选择的模糊认识,形成一定的人力资源。

(4) 追求时尚潮流的需要

追求时尚潮流,是青年的一大特点。他们喜欢新生事物,喜欢受人关注,喜欢引领潮流。网络为他们追求时尚潮流提供了最佳的表现平台,一夜走红,在网络世界中绝不是神话。网络载体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与各种支持软件,为时尚潮流的追求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网络自组织则提供了相应的人力支持。如网购这一时尚潮流,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消费的时代,仅淘宝在“双十一”间的销售额近3年表现为:2011年为60多亿,2012年为191亿,2013年达350亿,这种网络购物神话的出现是与网络经济的繁荣与人们消费习惯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青年是网民的主力军。网络上巨大购买力形成的原因,一是商家看好商机,提供低价的商品,二是网民对网络商品的分享作用与购买行为,三是能在“双十一”购买低价商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有些青年早在“双十一”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专等开始疯狂网购时刻的到来,不同网络自组织成员之前就为此做了更多的分享,甚至成立了“双十一”网络购物相互支持的购买方略。谁能快速顺利地抢到自己青睐的商品,谁就有成功的喜悦与满足;谁如果买不到自己心仪的商品,谁就会有失败的沮丧与无奈。千军万马在虚拟空间疯狂抢购,这是多么令人刺激的事情!于无声处的博弈与拼抢,加上青春个性的张扬,网络成为他们张扬与实现自我的战场。不仅是购物,其他如穿着打扮、流行话题等,都有可以加入的自组织存在,在那里,他们可以找到现实中无法找到的“专家”与“粉丝”,也可以发现从未关注过的热点与盲点。网络是青年能够发现与引领时尚潮流的最佳场所,也是他们通过自组织这种弱关系联结而逐渐转化为强关系的重要载体。

网络青年自组织正是基于以上几种需要的基础之上而自发形成、自在生长与演化的开放性系统,自组织成员都是具有主体性地位的平等个体,他们是有着充分自我决定与选择权利的个体,也是受更多他者影响的个体。

三、结语

有人说,现实中有多少个青年自组织,就会有多少个网络青年自组织存在,这是网络尚不普及、发展较为缓慢时的观点。但在今天,一个现实中的青年自组织,可能会有N个网络青年自组织存在,它会以呈现青年多种需要的状态而存在;或者,一个青年可以同时参加N个网络自组织的活动。网络青年自组织有其存在的自足性条件与基础,因为网络平台的便捷,也因为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交往是主要的社会化方式,通过网络进行多样化的人际交往成为青年成长的必然需求。自组织与青年两者所特有的特征就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直接影响着青年的成长。同辈群体之间的影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仅仅是通过现实交往的方式与渠道来产生,虚拟空间的往来与群组活动因不受时空的限制对他们的成长更具有实质性的影响。网络青年自组织可能就是一种随时自生自灭的乌合状态,也可能形成超越时空的广泛性联结。这种联结与青春的冲动等特点结合就可能会产生我们无法预测与想象的非线性结果,如伦敦青少年的暴乱;可能出现我们认为无法实现的现实,如人肉搜索等。网络青年自组织会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也是我们了解与把握青少年群体的重要载体。了解青年的思想脉搏,监测舆情事件的发生,把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发展趋向,形成有利于青年发展的网上网下环境,成为共青团组织在新媒体时代必须高度重视的工作内容。

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的繁荣状态,已经向我们昭示这样的现实:青年成长的环境出现了新的巨大变化,青年在环境构建中自我构建的功能越来越明显,人类学家马格丽特·米德所言的“后喻文化”时代已经来临!

注释

[1].参见全国青年社会组织工作会议上的《上海青年社会组织工作情况汇报》,2014年2月20日。

[2].王鹏:《当代青年为什么乐于加入自组织?—对青年加入自组织的机理分析》。

[3].参见《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138页。

[4].谭建光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青年自组织》,载《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3期。

[5].康晓光、冯利主编:《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96页。

[6]. [美] 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7]. 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1/15/c_124233840.htm

[8].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7/17/c_125023329.htmnavigation=1

[9].参见《腾讯微信用户量突破3亿耗时不到两年》,http://tech.qq.com/a/20130115/000179.htm

[10].《系统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系统科学大辞典》,云南科技出版社,1993年版,第690页。

[11].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