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
3750700000010

第10章 专题篇(1)

专题1上海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及工作创新研究报告

青年社会组织是指由青年发起成立,并以青年人为活动主体的民间结社形式。上海作为我国青年社会组织的主要发源地和活跃地,十年来,青年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目前,青年社会组织及其发起的城市行动、公益事业已逐渐成为一股影响上海城市社会的重要力量。面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上海共青团作为我国最早介入青年社会组织工作的地方共青团(之一),近年来进一步积极作为,在引导、凝聚和服务青年社会组织方面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本文对近年来上海青年社会组织发展与上海共青团青年社会组织工作创新做相关梳理和小结,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近年来上海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的环境进展

青年社会组织要获得发展,一方面需要其内在成员,特别是领袖具有“社会活动家”的精神和气质;另一方面,要拥有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与2004年左右的青社组织初创时期[1]相比,上海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已有重大改观。政府、企业、社会舆论已从对青年社会组织的不见、不懂,甚至是不理解、抵制,逐渐走向宽容、帮助、支持。社会组织的外部环境改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党政群团的支持

虽然目前在社会组织注册方面并没有重大突破(注册仍需挂靠单位),但是,上海从上到下已形成了一整套虽不完善却已涵盖方方面面的社会组织支持体系,从而推动了青年社会组织发展。

(1) 政府购买资金支持

2004年左右,上海青年社会组织普遍面临生存难的困境(这一问题当然目前也有),很难从政府得到相关资金帮助,政府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给予社会组织资金支持,当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是一个新名词。如今,上海市属各条线、各部门,各区、街道都已开始或准备开始将政府购买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承载形式,并且一些地区和部门在这方面已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工作。上海参与政府购买相关部门较为广泛,不仅包括如民政、司法、文化等政府部门,还包括了文明委、统战部等党务部门,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不仅包括了市级部门机关,还包含区、街镇。党务、政府、群团各条线和市、区、街镇三级购买公共服务,就使得上海政府购买的内容较多,较为全面。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上海市进一步行动,目前上海浦东新区塘桥街道已制订出上海第一份街镇层面的政府购买三大目录(《政府职能转变目录》《社会组织承接服务资质目录》《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目录》),进一步推进了政府购买的规范化、体系化。政府购买力度的加大,事实上使包括青年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获得了相应资金支持,使得社会组织可以因为项目而存活下来,并进一步发展,是目前社会组织获取资金来源的重要“融资”渠道。

(2) 社会组织落地支持

上海青年社会组织在2004年左右普遍存在的第二大外在难题是落地困难,主要是没有相应办公场地,甚至是活动场地。上海商务成本较高,社会组织由于没有资金来源,承担不起相应租金。近年来,这一问题也得到有效缓解。目前,上海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相关街镇已组建了大量的公益服务园、社会组织服务园,以推进对社会组织落地的直接支持。目前中间较为著名公益服务园和中心的包括有:上海浦东新区峨山路“公益一条街”、黄浦区丽园路“公益新天地”、上海市闵行区“古美路街道府组织服务中心”、徐汇区虹桥街道“虹梅庭”、上海市长宁区平塘路社会组织创新实践园,等等。上海市闵行区由区委办公室统筹,要求每一个街镇都要成立相应社会组织服务孵化机构(服务中心、服务园)为社会组织孵化和落地提供便利,从而使该区社会组织落地形成了一套良好的运作机制。提供办公场所并免收租金(或给予房租补贴),免费提供活动场地,并给予政策咨询、信息交流、从业培训、评估指导等各方面的相关支持,使大量青年社会组织入驻服务园而享受到了组织发展的后勤保障。

(3) 多级平台搭建支持

目前,上海已经逐步形成了通过一些大型的社会组织公益活动和大型枢纽型组织。2012年,由青年报社和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青年公益联盟”,旨在整合政府、社会、企业、公益组织、媒体和志愿者等各方资源,成为青年公益和青年社会组织的枢纽,发挥公益资源共享、公益项目孵化等平台功能。目前,已有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等31家公益组织成为首批加入青年公益联盟的NGO,还有25家单位成为首批加入的爱心企业。2012年,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的领导下,由上海市教卫党委文明办具体指导,依托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相关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又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高校志愿服务育人联盟(筹),主打“育人”主题。这些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建立,给予青年社会组织大量的指导、交流、资源,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

2. 社会舆论倡导

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舆论支持。有良好的社会舆论社会,青年社会组织发展才能得到更多企业、官员的理解和支持,也才能得到更多公众的认可。近年来,随着公众对青年社会组织及公益活动的关注热度逐渐上升,上海相关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已把公益作为抢占舆论关注点的重要内容,报道了大量优秀的公益项目、青年社会组织,展示相关社会组织领袖、公益人物,并策划了大型公益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除此之外,在上海学术界,近几年来青年社会组织研究、公益研究也越来越热。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相关高校,一批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对(青年)社会组织及公益给予了持续关注,在课堂上传播社会组织相关知识,实践中参与相关学术咨询,并组织相应研讨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2012年共青团上海市委特别依托上海团校(青干院)专门成立了上海青年公益人才学院,着眼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进一步提出了要形成公益研究、青年社会组织研究的“上海学派”“东方学派”。

3. 企业社会责任支撑

一批热心公益的企业,通过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支撑了社会组织的成长。除此之外,一些企业还直接给予社会组织及相关活动相应的资助,对青年社会组织的集体性、平台性活动给予相关资助。

二、上海青年社会组织发展概况

在政策环境趋好的背景和共青团组织的推动下,近年来,上海青年社会组织获得蓬勃发展。以下结合笔者参与并主笔的共青团上海市委相关调研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总结上海近年来社会组织的发展。

1. 数量估算

目前上海究竟有多少青年社会组织很难统计。据上海市社团局相关数据,截至2013年6月,上海市共有社会组织(含民非、社团和基金会)共计11019个(市区两级合计),中间约一半组织为青年社会组织(即以青年为主要工作成员的社会组织)。因此,初步估算,目前上海青年社会组织注册数量大约在5000个左右。如按1∶10配比模型计算,目前上海青年非注册的青年社会组织、青年圈大约有50000家。

2. 活动领域

青年社会组织主要活跃在教育发展、运动旅游、生命健康、助老助残、城市融合、生态环保、文化倡导、交友娱乐、公共安全、权益维护十大领域。下表总结并列举了十大领域的具体内容及典型青年社会组织。

3. 组织类型

上海青年社会组织按服务对象分类,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为青年服务的青年社会组织,主要是青年自己服务自己,类似于车友会、教育培训等相关机构都可以划为这一类型,当然还可以按照仅服务于组织内部成员和服务于外部成员对这类青年社会组织再进行细分;第二类则是为社会服务的青年组织,这类青年组织和社会其他要素之间发生相应联系,组织青年服务社会,活跃于公共安全、助老助残、生态环保等青年社会组织属于这一类型。

按内在性质分类,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互益型组织,这类组织之所以成立,主要是满足组织成员之间的互相交友、信息交流、娱乐等方面的需要。青年社会组织创造了其相互认识、集结兴趣的平台,其内在的动力是人的群体性需要,交友娱乐型的青年社会组织主要是互益类组织。第二类是公益型组织,这些组织除了满足群体性需要以外,往往还进一步表现出对公共利益的关怀。而这中间又可以再分为两小类:第一小类是业余型青年公益社会组织,这些青年社会组织的成员主要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相关活动,把参与公益活动作为自身的职业外爱好;第二小类则是职业型青年公益组织,主要是涉社会工作的相关机构,与前述青年社会组织成员主要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公益活动不同,他们则是全职性从事相关活动,并将之作为自身的事业和职业(生活来源)。

4. 从业人员

从领袖和骨干情况来看,目前呈现的是三大特点:一是上海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学历普遍较高。据调查,目前上海青年社会组织领袖中97.03%是大学(含大专)及以上学历,2.97%为高中(含中专)学历。二是政治面貌比例均衡。调查显示,上海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及业务骨干中,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群众的比例均在30%左右,其中民主党派占2.02%。三是来源特征不明显。上海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及业务骨干来源包含了各行各业,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外资、民营等各类企业(金融、广告、物业管理、营销策划、内部审计、医疗等),还包括了一批自主创业者、部分已实现财务自由的外资企业员工。由于青年社会组织成立时间较短,目前,还较少(但已有)呈现一开始工作于大型青年社会组织,后来再自己成为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的相关情况。

从一般工作人员,调查显示,其情况与领袖骨干基本相同:学历普遍较高,大学(含大专)约占80%,研究生约占8%;政治面貌方面,62.68%为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工作人员职业来源不明显,具有较强的异质性。成员包括了包括社会工作者、行政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包括IT、教育培训、网络推广、食品管理等),在职业型青年社会组织中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个体在其中占了大多数。

5. 组织治理结构

目前上海青年社会组织日常决策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理事会或董事会等正式决策机构决定组织的活动计划,由主要成员协商决定,由两个以上的负责人协商决定,由负责人个人决定。调查显示,目前上海青年社会组织中,理事会或董事会等正式决策机构决定组织的活动计划、由主要成员协商决定是最主要的两种方式。27.88%采用理事会或董事会等正式决策机构决定组织的活动计划, 38.46%采取由主要成员协商决定的方式。除此之外,领袖有较大的决策权,大部分组织管理人员的产生主要由发起者(55.91%)或前任负责人(6.45%)来决定。

6. 社会动员方式

目前的青年社会组织的社会动员方式也较为多样,青年社会组织聚集青年的渠道主要包括有:网络聚会(16.96%)、朋友介绍(18.02%)、慕名加入(17.67%)、区域联系(14.84%)、广告和宣传(11.31%)、征集志愿者等方式(21.20%),以上各种方式都会在不同的场合被适当地利用。

三、上海青年社会组织的新型特征

上海青年社会组织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发展已呈现出若干新型的特征。

1. “地面”化

上海青年社会组织大多是青年自组织,草根性原本是其重要特征。因为种种原因,这些组织以往并不愿意登记注册,因此,过去都是非正式组织,处于“地下”状态。但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转变,上海青年社会组织逐渐从“地下”转为“地上”。上海2004年左右活跃的相关“地下”组织,目前基本都“地面”化,注册成为正式化的正规组织。下一步,随着国家对四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登记政策的放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社会组织登记注册。

2. 项目化

从十年前的情况来看,青年社会组织往往并没有项目,或者是没有相应的品牌项目。有一定共青团背景的青年组织(主要是大学生社团),由于人员变动太快,组织“兴也勃焉,亡也忽焉”。它们的活动多是零星的、零散的,很难坚持。即使是一些职业性青年社会组织,或由于缺少规划或资助方转变,其活动也往往形随势走。但从当前情况来看,一些社会组织的活动已逐渐开始形成相关品牌,有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关注点。例如益优中心(创益家)的“赶碳号”低碳乐园、久牵中心的久牵农民工子女潜能培育项目、上海零售点青年公益创业发展中心的黑苹果青年公益创业支持,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的平安共治家园等都成了重要品牌项目。品牌项目或活动已成为青年社会组织,特别是成功青年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