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氏家族全传
3751400000021

第21章 扶助孙文(2)

据曾任江苏都督、出席各省代表会议的代表袁希洛回忆:

陈其美任沪军都督后,发起组织各省代表团,商议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陈其美主张代表由各省都督指派,江苏人士则主张由各省临时省议会或咨议局推出代表,因此两者之间发生了摩擦,进行了明争暗斗。

此电发出的当天,立即得到了各省的热烈反应。江苏代表雷奋、沈恩孚,浙江代表姚桐豫、高尔登接电的当日,就提出建议,建议在中央临时政府未成立之前,先推举伍廷芳为革命军各省临时总代表,负责办理外交,争得外国承认。

接着,15日,上海热闹非凡。江、浙、赣、湘、皖等七省代表带着使命,齐聚上海。

上海都督府,华灯初上。

在陈其美的主持下,七省代表畅所欲言,协商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会议正开到热闹处,内务局的同志进来把一份电报呈给陈其美。电报内容是:湖北军政府黎元洪邀请各省代表到武昌开会,商讨革命军成立国民临时政府一事。

陈其美看了看电报发出的时间是:11月9日。上海收到已过了六天。

陈其美说:我们已经相聚上海了,是再到武昌去,还是怎么办?听听大家的意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七省代表的意见是:武昌是革命首义之地,理应表示尊重。不过武汉一地正在激战,安全第一,会议地点仍是上海为宜。再说“上海一埠,为中外耳目所寄,又为交通便利,不受兵祸之地,急宜仿照美国第一次会议方法,于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机关,磋商对内、对外妥善之方法,以期保疆土之统一,复人道之和平”。

七省代表又建议“以武昌为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在中央政府未成立之前,先推举湖北都督黎元洪代行中央职权,请其委派伍廷芳为临时外交总代表”,一致诚恳要求黎元洪速派代表来沪开会。

电报发出后,上海七省代表仍开会,等待黎元洪的到来。这一天,代表联合会通过了《革命军各省代表大会组织大纲》,规定革命军各省派代表二人,由都督府、咨议局各派一人组成代表大会。这种规定把清政府所设的咨议局与革命军都督府并列,同样有选派代表之权,陈其美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但是基于大多数的同意和大局观念,他没有坚决反对。这也表明当时时局的复杂性和彻底推翻清政权的艰巨性。

总统人选是成立全国性中央政府的首要问题。在武汉主持战事的黄兴主张成立以孙中山为总统的中央政府,并派专人于11月10日将电稿送至沪军都督府,“嘱转发大北公司,催孙中山返国,并报告军情”。11月16日,陈其美发表通电,公开提出选举孙中山为临时总统。18日,陈其美又致电各省都督,转告江北都督来电的意思,称“大统领一席,非孙中山莫属”。

孙中山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对此连一些立宪派和旧官僚也是承认的。江苏都督程德全11月14日致各省都督的电报中也称:“大局粗定,军政、民政亟须统一,拟联东南各省军政府公电恳请孙中山先生迅速回国,组织临时政府,以一事权。”但他同时又指出:在孙中山回国以前,应由黎元洪代理。

11月24日,陈其美又收到了湖北方面黎元洪的电报,见到了黎元洪特派员居正先生,转告他们认为代表会议一定要在武昌召开!

陈其美又让七省代表商讨。

最后统一意见:为尊重湖北军政府意见,决定各省到沪代表一人赴鄂参加代表大会,一人留守上海担任联络事宜。

11月30日,革命军11省代表齐聚汉口。

代表大会在敌人炮声的“祝贺”中开始了。

三镇危机四伏。此时的汉阳已经失守,会议原计划在武昌召开,不料武昌也开始炮火连天,只好暂时迁移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召开第一次革命军各省代表大会。会议公推湖南代表谭人凤为议长。

正说话间,一发拖着长长尾巴的曳光弹带着呼啸从洋行的窗外飞过。

黎元洪镇静自若,他把英国领事建议南北两军停战三日的来文念给大家听,让代表商讨。

来文转达北方所提的两个方案:一个是全国性的,由袁世凯内阁代表清政府,希望独立各省公推全权代表一人,与之进行全国和平谈判;一个是局部性的,由北洋军将领冯国璋代表湖北前线北洋军,黎元洪代表湖北革命军,先进行湖北地区的停战谈判。

英国领事还转来北洋军所提的局部地区的条件,其中有“匪军必须退出武昌城十五里,所属炮舰必须卸下炮栓交英国领事代保管”等条。这哪里是什么停战条件,纯粹是迫降书。而且条件中仍称革命军为“匪军”,是对革命的极端轻蔑!与会代表针锋相对,提出:“清军必须退出汉口十五里,其运兵火车必须交英国领事代封存。”

对于英国领事转来北洋军所提的局部地区的条件,大家当时就炸锅了。这个说:“娘的,把我们当成‘匪军’,太不正眼拿人看了!”那个谈:“还要我们退出武昌十五里,什么他妈的条件?”“把炮栓交给英使馆,必须他先交。”……

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把北洋军阀的条件驳了个体无完肤,而作了“以硬对硬”的回答。但应该看到,这次来武汉的代表多为立宪党人,他们还没有把脚站到革命军的一边,对革命仅是同情,对袁世凯的议和派抱有强烈的幻想。只要袁反正倒向革命军一边,清王朝就可以顷刻轰倒,革命军就可以兵不血刃马到成功。

于是,12月2日,代表会议竟然作出决议:“虚之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世凯反正来归。”会议通过时,陈其美以黄兴曾提议孙中山为临时总统为题,进行了说明:“孙中山虽流亡海外,他的威望和威信,推为临时总统当之无愧!”

结果,应声者没能过半。

民国京都之争:是武昌还是南京

隆冬的汉口,虽然冰天雪地,但清军的炮声还是响彻云霄。

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灯火通明,11省革命军代表大会仍在正常进行。

12月3日,代表大会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2月4日,在汉阳失守、武昌告急的情况下,传来了特大喜报:东南重镇南京都城光复,被革命军攻下。听到这个突来的消息,大家欢欣鼓舞。正在这时,一阵炮弹打来,惊天动地。有的代表当场提议:临时政府应该迁到南京,南京曾是几代皇帝的都城!

不少人附和:我们的会议应该搬到南京去开!这样也避开了清军的炮声。

有人不同意:此地为首义之区,离开这里,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说是四不像了。

这时,又是一阵清军的炮声响起,比刚才的声音更大更强。

清军的炮声,以及战场形势的变化对于临时政府所在地的争议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陈其美和宋教仁等人本来就不愿意各省代表去武昌开会,更不愿看到黎元洪在湖北成立中央政府,当南京光复的消息传来,他们就集议将临时政府所在地由武昌改为南京。这时又传来黄兴在湖北督师失利,将要回上海,陈其美立刻表示:作为东道主的上海,我们由衷地欢迎:“克强为革命领袖,果来,吾辈当竭诚欢迎之,并以全力拥护之。”

再说,伍廷芳则因武汉形势不好,不愿到汉口与清廷谈判,希望唐绍仪到上海进行谈判。唐又满口答应下来。于是,代表会议又决定改以上海为议和地点。

黄兴抵达上海时,“英士及上海同志,欢迎拥护,一如其言”,让黄兴甚为感动。次日,在沪军都督府召开了一次重要的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除陈其美外,还有黄兴、宋教仁、章太炎、程德全、汤寿潜以及各省留沪代表。

会中,关于临时政府的地点,黄兴主张南京,章太炎主张武昌,二人相持不下,争个脸红脖子粗。

陈其美的天平还是南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提议由黄兴担任大元帅,并向江浙的立宪派作出让步:提议程德全担任江苏全省都督;张謇出任两淮盐务总理。结果是大家一片掌声。

12月4日,陈其美与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三位,以及赵凤昌、章驾时、章太炎、王一亭、蔡元培、顾忠琛等知名人士,和留沪各省代表在上海的江苏教育总会集会,决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并选举黄兴为暂定大元帅,黎元洪为暂定副元帅仍驻武昌。

但选举黄兴为大元帅的动议,仍遭到了一些与会代表的非议,一位老名士说:“黎宋卿在武昌首义,劳苦功高。先头赴武昌一部分代表,已举黎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都督,事实上为大元帅。今反被选为副元帅,在黄兴之下,太不合理矣。”程德全的代表,湖南人章驾时感情冲动,极力附和其说,坚决要求推翻成案,以黎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但陈其美等人没有理会这些反对意见,他一面为黄兴布置行辕,调遣军队,一面与程德全及各省代表准备召开欢迎大元帅大会。但黄兴鉴于反对意见很多,不肯贸然担任大元帅一职,经陈其美、程德全再三劝说,“大元帅为一时权宜之计,将来中华底定,自当由全国公选大总统”时,黄兴才勉强答应就任大元帅。

当天,陈其美与会代表致电武昌:

临时政府前经议定武昌;现在南京光复,鄂军务适紧,援鄂之师、北伐之师待发,亟须统一。今同人分议不如暂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举黄君兴为暂定大元帅,黎君元洪为暂定副元帅兼任鄂军都督,藉色动摇而牵大局,俟赴鄂代表同到南京再行发表。所有编制日内并力准备,俾进行无滞。事关紧要,不得不从权议决,务乞鉴谅,并请转达到鄂各省代表,请即日来沪会议。

在汉口的各省代表听了这个消息,大多表示反对。他们对黄兴任大元帅一职非常不满,要求黎元洪以都督名义通电全国取消上海方面的选举案。最后这个方案两方都做了妥协。同时他们还认为留沪代表违反了11月24日代表联合会议的决议,那次会议决定留沪代表仅负联络之责,并无组织政府之权,此项选举应作无效。

陈其美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说:“代表不分留沪赴鄂,权力地位完全相等。你们一去无消息,自行怎见得上海的就不能行使正当权力呢?”他力劝黄兴出来承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