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氏家族全传
3751400000064

第64章 间谍大战(2)

“夫人,演达被捕了!”

“啊——”宋庆龄大吃一惊,“快坐下,是怎么回事,你们详细谈谈!”

“事情是这样的!”俩中年一五一十地道出了邓演达被捕的经过,最后,他们断定:“一定是有叛徒告密!”

“现在演达在哪里?”宋庆龄又问。

俩中年摇摇头说:“不清楚。”

“你们先回去,”宋庆龄说:“后面的事,我来处理。”

宋庆龄终止了写信。她脑海里反复浮现着邓演达的形象……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曾做过多次振奋人心的演讲;流亡苏联时,他们一同总结经验教训,一同又扯起了革命的旗帜,他是位干起工作不要命的好同志;在流亡柏林时,为研究中国的农民革命运动,他又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往往在沉闷中又偶出妙语,幽默含蓄;回国后,他又积极地投身到反蒋的洪流中,尽管她不赞成他的第三政党的观念,毕竟他是一个革命坚决的好同志;他创办的《革命行动》报,言辞之激烈,无疑是投向蒋政权心腹的一柄利剑……这一切,都在促使着宋庆龄下决心要营救邓演达。

可是话说过来,此事谈何容易!要知道,营救邓演达,必须亲自向蒋介石求情。求情的事,宋庆龄从来没干过,而且这次求情不是求同志而是自己的敌人。大革命失败后,她曾发表过谴责蒋介石并宣布不与其同流合污的“七一四”声明;孙中山遗体迁回南京时,她又反复重复这个声明,致使蒋介石对其愤愤不平。眼下真的要求情了,还真难为了宋庆龄。

宋庆龄经过一段痛苦的斗争后,革命情、同志情、战友情终于占了上风。于是,她从上海出发,乘上了去南京的火车,开始营救邓演达的行动。尽管事情复杂,她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9月的南京,天高气爽,风和日丽。但只要稍稍留心,就不难看出其恐怖的气氛来。宋庆龄以其特殊身份,终于见到了蒋介石。

蒋介石闻听宋庆龄求见,心里一怔,他对宋庆龄的印象是出污泥而不染,失败面前不低头,为笼络她使他绞尽脑汁,包括中山陵工程的修建,并没有感化宋庆龄。如今宋庆龄自己找上门来,他还以为她受了感化,才降服于他呢!

接见是在南京总统府内,这是蒋介石的刻意安排。宋庆龄来到总统府会客厅,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蒋介石示意宋庆龄坐下,与以往接待客人的情形不一样的是蒋介石亲自端茶奉水,一口一个“二姐”叫得好甜好亲。

“二姐,只要你来政府工作,我一切都听你的。”蒋介石奉上茶水道。

“工作之事暂且不谈,这次来主要是为邓演达的事。”宋庆龄道,“现在国难当头,你与邓演达的矛盾,我来给你们调解好不好?”

“啊,原来,二姐是为这事而来呀?”蒋介石好扫兴。

“对。请你把邓演达叫来,我们三人当面谈。”

“……”蒋介石默不作声。

宋庆龄又道:“如果你觉得这里谈不方便的话,就派人陪我去见邓演达,我先同他谈谈,然后咱们三人再谈?”

“……”蒋介石的脸上肌肉抽动着,仍默不作声。

最后,宋庆龄一定要见邓演达,蒋便耍一个花招道:“我还不知道此事哟,要找你去问陈立夫,兴许他会知道的。”当宋庆龄找到陈立夫时,陈又推说只知道邓演达关在南京,但具体位置还不太清楚。

宋庆龄愤然离开总统府。

杀害邓演达,是在夜深人静的夜晚

为营救邓演达,宋庆龄于11月25日又登上了去南京的列车。这时,她经过多方打探,才得知邓演达被关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已受尽了酷刑。

一下车,便由孙中山侍卫副官马湘和范良陪同,直奔位于郊外的中央军人监狱。该监狱长名叫胡逸民,在北伐战争时,与邓演达私交颇深,十分敬佩邓的为人和才华。听了宋庆龄的口述,十分同情邓的不幸:“夫人此行,有什么要求?”

“我想见邓演达一面!”宋庆龄道。

“那好。”胡逸民见是国母宋庆龄要求,岂有不准之理。于是他在没有事先请示蒋介石的情况下,便命令左右大开绿灯。

会见是在胡逸民的办公室里,胡逸民安排宋庆龄坐下,奉上茶水。接着又传邓演达过来。这在宋庆龄看来已经是最高的礼遇了。

“夫人,想不到还能见到你!”战友相见,邓演达喊道。

“演达,我的好同志。”宋庆龄望着浑身血迹的邓演达,泪流不止。许久许久,才控制住了自己。

“当初,你的告诫我没听进去……”邓演达也痛哭起来,“不过,我也死而无怨啦!”

“我们正在设法营救你,希望你好好配合,坚持到底。”说到这里,宋庆龄再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两人挥泪而谈,时而激昂陈词,时而垂泪痛哭,情景极为悲壮。

就在宋庆龄离开狱牢之后,早有人把邓演达与宋庆龄秘密会见一事报到蒋介石处。蒋介石大怒:“娘希屁,这还了得!他胡逸民胆大包天,敢不请示我,问他有几个脑袋?”当下便派侍卫长王世和急急忙忙赶到中央军人监狱,找到胡逸民。

“胡狱长,你好大胆啊!”王世和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

“国母求见,岂有不见之理!”胡逸民解释道。

“你真糊涂啊,”王世和道,“我看你已经干到头了。”

……

接着,一场横祸降落到胡逸民头上。反过来,宋庆龄与邓演达的会见,使蒋介石感到宋庆龄插手此案,夜长梦多,日后难以收拾。恰在这时,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全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汹涌澎湃的爱国救亡运动,一浪高于一浪,迫使蒋介石下决心快刀斩乱麻。他立即召来陈立夫,下达密令,先软化,软化不行再“斩决报来”。接着,又派李熙元与邓演达谈判释放条件:“要释放您,好说。”李熙元开口便说。“但要讲个条件。”

“什么条件?”邓演达问。

“你保证不写反蒋文章,再奉劝宋庆龄支持党国工作。”

邓演达听后哈哈大笑,许久才止住笑声道:“我写反蒋文章,不是我邓演达要写,而是中国人民要我写的!至于要夫人支持你们政府,那是人家的事,管不了,两个条件,我一个也答应不了。要杀要关,随便吧!”邓演达浩气在胸。

“请你再考虑一下!”李熙元再次劝道。

“没有什么可考虑的!”邓演达一口咬定。

谈话不欢而散。

紧接着,蒋介石便下了处决的密令。

1931年11月29日,那是一个阴沉的晚上,外面刮着寒风,风声像一个临死的人在呻吟;一阵骤雨鞭打着牢房的窗户,时而隔着一段死一般的沉寂的时间。

牢房的门“哗啦”一声被打开了。五个士兵在徐恩曾的带领下,把邓演达解出,秘密地押至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残酷地杀害了他。邓演达留下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豪言壮语。时年仅36岁。

起初,宋庆龄闻此消息,并不相信,还以为蒋介石下野,孙科任行政院长后,邓演达即可释放。这时,宋庆龄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立即乘车去南京,找蒋介石询问,蒋介石道:“你已经见不到他了。”宋庆龄听后勃然大怒:“你们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说完,一抬手把茶几掀翻在地,蒋介石急急逃上楼去,宋庆龄愤然离开南京返沪。

血雨腥风伴随着邓演达壮烈牺牲的消息,在华夏大地传开。人们觉醒,反蒋的浪潮一浪高于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