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氏家族全传
3751400000084

第84章 海外拾零(4)

位于台北阳明山的陈氏的庭院里,小孙女阿琳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的惊叫着跑过来,向爷爷报告,她发现院落后面的那棵铁树开了花。是啊,打种下来,已经有十三四年了吧,几乎与阿琳的年龄一般大,就没有看见它开过花。今天开花,着实稀奇。它那高高的枝上,靠近尖处缀满了花蕾,一嘟嘟的,像是白色的绒毛球一样非常好看;顶上端的三个花蕾已经绽放,淡淡的清香,引来几只蜜蜂在上空翻飞,时落时飞,嗡嗡地叫个不停……

这时读大学的孙子阿春也放假在家,正在看报,《中国时报》上的一则新闻标题吸引了他。新闻的标题是《枯树发芽,铁树开花》,讲的是世纪老人陈立夫把“海峡两岸统一案”抛向国民党第十一届中央评议会,可称为枯木发芽、铁树开花。

听到妹妹阿琳的喊声,阿春也手拿报纸跑了过去:“真的,铁树开花!”阿春说完又道:“爷爷,你看,这报纸上说你是铁树开花哩!”

陈立夫接过报纸,戴上花镜一看,哈哈地笑出了声:“这记者真会形容,我也成了铁树开花啦。”

且说在国民党的阵营里,陈氏兄弟可以称得起铁杆的反共派,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几十年的恩恩怨怨,使他与共产党不共戴天。今天他要提出两岸统一案,不但是铁树开花,还是奇闻。

这则新闻在台湾飞传。

再说这个提案,是陈立夫联合蒋纬国等32名“议员”提出来的。主要内容是:“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以投资共同实行国父实业计划,建立自信,并以争取大陆民心,以利和平统一。”

在这个提案中,陈立夫明确指出:“中国之统一为台湾海峡两岸及海外全体同胞之共同愿望,故仅为时间问题。”

陈立夫等还提出:“中国的统一必须以由中国人以自力达成之,非第三者所愿成能助成者。谋求统一,必先建立共信,有了共信,自信乃生。自信生,自会团结统一。”在这方面共信是重要的。因为“中国文化为建立共信的最佳条件”,所以陈立夫等人明确提出以中国文化作为实现祖国统一的基础。

关于实现祖国统一的进程,陈立夫等人认为,在自信的基础上,以台湾的科技潜力,与大陆的人力、物力资源,“共同成立国家未来计划经济委员会”,开展两岸的经济合作,进而双方在各方面之敌对行为全部去除,在此基础上,通过“政治整合之协商”,实现两岸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合作,从而达到海峡两岸统一。

为了建立自信,陈立夫等人主张:“唯若统一有望,有限度的接触,则不可避免。”

从这项提案可以看出,陈立夫等已经放弃了原来“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主张,首次公开肯定国、共两党可以通过中华文化同根的认同,经济合作互惠,消除敌对,建立互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政治合作、和平统一。

陈立夫的提案对国民党长期坚持的“三不”政策是一个有力的冲击。然而,陈立夫等人的提案,却遭到了台湾当局的否定。

陈立夫又一次感到了失落,尽管他知道自己的“中央评议委员”的头衔是虚的。

但是,陈立夫等人的提案公布后,在台湾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报刊发表专文,表明对这一提案的看法。台湾的《新闻》周刊刊登陈杰夫的署名文章《反共老人要做联共先锋》,更是引起了轰动效应。

在大陆,中国共产党对陈立夫等人的提案表示欢迎。《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认为该提案是“顺应两岸人民强烈要求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历史潮流的……这种谋求祖国统一的积极态度令人感佩”。

社论认为如果该提案能付诸实施,“必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产生积极影响”。

一石激起千重浪。所有这些都对陈立夫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此后,陈立夫在多种场合,对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发表多次谈话,希望国共两党不计前嫌,再度合作,以诚相待共同携手。希望两岸进行接触,希望统一之日早到来。

1988年,已是垂暮之年的陈立夫,在海峡两岸再次成为新闻的焦点人物。

这一提案后,陈立夫等又提出向大陆提供50亿到100亿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以支持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但台独者李登辉却置之不理。面对着李登辉的种种“台独”表演,陈立夫迎头痛击,他千方百计在一些公共场所或报刊上发表演说和文章,揭穿“台独”的阴谋诡计,极力宣传“用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主张”。他曾理直气壮地说:“蒋介石一生反共,但也没有提出台湾要独立,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台湾应该始终在中国的版图上。”

陈立夫时刻关心着祖国的统一,也时刻关心着大陆的建设和发展。

1991年,为了挖掘和开发传统的中华中医学,中国第三届唯象中医研究会于1月7日在深圳举行年会。

陈立夫收到大陆邀请信后,十分高兴,他本想参加会议,顺便到大陆观光,但通过多种努力,未能如愿,他感到十分遗憾,在大会开幕之际,他从台湾发来了贺电:

唯象中医学研究会邹伟俊先生暨全体会员公鉴:

中医学原于易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生于天地之间,象与形在变,人亦受其影响而变,变而失去中和则病,使之恢复中和曰医。

……

谨此祝大会成功,与会诸公身体健康。

陈立夫

贺电中,表达了陈立夫希望祖国中医药学发扬光大的愿望,也表露出他对祖国的向往之心。

与时俱进。1992年9月5日,为打开海峡两岸新闻界双向交流的大门,首批大陆记者代表团访问台湾时,陈立夫十分愉快地接受了大陆记者的专访。

9月9日。风和日丽。

下午3时,大陆记者团驱车来到台北郊外风光秀丽的阳明山下,一幢白色二层小楼便出现在面前,这就是陈立夫的住宅。

记者们下车后,兴冲冲地进入客厅,宽畅的客厅充满着高雅之气,孔夫子的画像、三凤开屏的璧雕,几尊古董器皿,一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对联,还有置于高几之上的兰花,把客厅点缀得幽雅别致,充满了书香气息。

3时30分,93岁的陈立夫准时步入客厅,这天他穿一身黑灰色西装,配着碎花领带,白皙而清瘦的面庞上浮现出自然的笑容,虽已年过九旬高龄,但背不弯腰不弓,步态稳健,气质不减当年,从他的步履和神态看出,他是一个精神旺盛且会保养身体的人。

陈立夫和来访者一一握手,显得热情、大方而真诚。

陈立夫让大家入座,并让家人给客人端上饮料和水果。

陈立夫说:“我和毛泽东先生、周恩来先生的交往,至今记忆犹新。第一次合作,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北伐,打倒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我们的目标是抗日,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陈立夫喝一口茶,接着说:“国共两党当时目的一致,平等合作。现在,我认为我们的目标,是用中国同源同根的文化迎接21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目标更为伟大。我们应该抓住机会,争取在文化、经济方面为世界做出贡献。现在苏联解体,美国又有经济问题,这是中国发展唯一的机会。”

陈立夫接着说:“等中国站起来,不仅在文化上帮助全世界,也可以在经济上帮助全世界!”他说着,有力地挥动了一下右手,精神十分振奋。

有记者问:“陈立夫先生,你倡导用中国文化来统一中国,这是一个新鲜的命题,特别是由你这样一位国民党党务专家提出来,就更难能可贵,那么,你认为要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应该采取哪些步骤呢?”

陈立夫坦然地说:“我主张国共两党应先坐下来谈判,要走出第一步,真正从民族的利益出发,在文化、经济上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繁荣。”

有记者问:“陈先生离开大陆40余年了,又曾在美国定居多年,请问您想不想回大陆看看?”

陈立夫非常感慨地说:“很可惜我和邓小平先生没见过面,若为了国家统一,只要两岸人民需要我,我就会去大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安乐。在世界上,有些强霸不愿意看到中国的统一,说明他们不愿意让中国强大,而越是这样,我们就越盼海峡两岸统一,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强国。”

1993年,陈立夫又长了一岁,越是盼祖国统一,越是思乡情浓。他常做回故乡的梦,那里有他童年的伙伴,那里有他童年的追求。往事的记忆,历历在目,想忘也忘不掉。这年的夏天,他的长子陈泽安应邀到大陆讲学。临行前,儿子问老爸:“爸爸,你不是做梦都想家吗?要不,咱们一块儿去吧,中途也有个照顾。”

陈立夫道:“我现在还不想回去。”

儿媳反驳道:“不是你不想去,是你的官太大了,人家不让你去。”

陈立夫只是笑,道:“北京那边已经正式邀请了我三次,都让他们给谢绝了。”

儿子又道:“爸,你去不了不要紧,我会摄影,全拍照下来,回来让你分享。”

陈立夫连声赞成:“这个办法好,这个办法好,也让爸爸回一次大陆。”

儿子要上路了,陈立夫唠叨起来没个完,千嘱咐万叮咛,生怕儿子漏掉一个景点。

风儿送儿走,心儿随儿行。

儿子回到了大陆,陈立夫的心也回到了大陆。儿子从大陆回来时,陈立夫第一句说的是,把照片拿来让我看。

为了满足老爸的思乡情,儿子拍了近千张照片,让老爸大饱眼福。

面对一幅幅照片,陈立夫看得认真、看得仔细。在每幅照片上,他都留恋很长一段时间,眼下的现实与脑中的历史交织在一起,看到绝妙处,他禁不住拍案叫好:“只要大陆的经济搞上去,中华民族就将无敌于天下!”有时他把儿子叫回来,讲述大陆的所见所闻,他像个小学生一样,听得如痴如醉。

面对爸爸这般痴情样,儿媳说:“爸爸,你一定要活到祖国的统一,亲自回大陆看一看。”

陈立夫点点头,道:“我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这叫两岸统一是潮流,不返故里誓不休。”

2001年2月8日,陈立夫在台中市病逝,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