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大王能够对燕国的力量和地位有充足的信心。”苏秦开始了他的谈话。“燕国,东边与朝鲜、辽东接壤,北边与林胡、楼烦为邻。”林胡和楼烦都是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布在从山西省北部到内蒙古自治区一带。“西边挨着赵国的云中、九原,南边有滹沱、易水与邻国相隔。”云中和九原都在山西省榆林地区附近。滹沱河和易水都是在今河北省西部的河流。“地域也足有两千多里,军队有几十万人,战车六百,骑兵六千。存粮可以用好几年。燕国可以说是个天府之国。并且,这些年来,燕国平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外国的侵犯,没有大的战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有赵国作为屏障保护着它的南面。这些年来,秦国与赵国发生了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赵国胜了三次。由于秦国与赵国相争,所以燕国才能躲在后面不受侵犯。秦国如果要进攻燕国,要经过一千多里。就是占领了燕国的城市,也很难守得住。但是,如果赵国要进攻燕国就不一样了。用不了十天,赵国的几十万大军就可以抵达燕国首都的城下。所以,我认为大王外交的重点不在千里之外的秦国,而在百里之内的赵国。大王应该与赵国联合起来,一致对付秦国。这样,燕国就会安全无患了。”燕文侯说:“先生说得倒是不错。我们燕国确实是个小国,西面有强大的赵国,南面有强大的齐国。”苏秦乘机插上一句说:“我们可以把天下的各国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嘛!”燕文侯觉得,如果苏秦真能说服赵国、齐国合纵,那对燕国是十分有利的,就说:“如果先生要去进行合纵的活动,我们燕国就算一份。”于是,燕侯送给苏秦一些车马、金钱、布帛,支持他的合纵活动。
苏秦这一次出去,同以前可大不相同了。不但有了钱,不那样寒酸了,而且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一次他是以燕国的使者的身份到各国去访问的,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游说活动了。他到了哪个国家,人家也不大好拒绝接待他了。
他从燕国出来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他刚刚离开一年的赵国。这也是距离燕国最近的一个目标。这一年,赵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接待苏秦并对他的话不感兴趣的奉阳君已经去世。这一次苏秦又是以燕国使臣的身份到赵国来,所以赵肃侯亲自接见了苏秦,两人进行了长谈。赵肃侯继位不久,还是一个很年轻的国王。
“天下无论做官的,还是平头百姓,都很尊敬您,”苏秦很懂得国王们的心理,他们都愿意听奉承话,“很长时间以来,他们还都愿意听您的教导,向您陈述自己的看法。虽然以前奉阳君忌妒大王,又不愿意多做事情,弄得宾客不敢向您陈述自己的一些看法,但现在奉阳君已经去世,大王您又可以直接与普通的士人和普通的百姓亲密无间地交谈了。难怪赵国的人都说大王爱民如子。”苏秦有意停顿了一下,赵肃侯很得体地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寡人向来愿意与民同乐。”
“秦深知大王仁慈,所以愿意把自己的愚见进奉给大王。为大王考虑的根本问题,就是让百姓安定。选择友好的国家,是使百姓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赵国把齐国和秦国都树为自己的敌人,百姓就很难得到安定。如果靠近秦国反对齐国,或者靠近齐国反对秦国,百姓同样不会得到安定。如果大王您能听我的一句话,我保证让燕国向您奉送出产优异皮毛的地方,齐国向您奉送盛产鱼盐的大海,楚国向您奉送盛产柑桔的土地,韩国、魏国、中山国都能向大王进贡奉献。”苏秦看出来,赵肃侯被他的话吸引住了,直勾勾地瞅着苏秦,希望他讲下去。苏秦进一步分析,指出如果赵国与秦国友好,秦必然设法削弱韩国、魏国。如果与齐国友好,齐国必然设法削弱楚国和魏国。魏国被削弱了,就会把黄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秦国,这就会使赵国与西方的交通被隔断。楚国如果被削弱了,赵国就会失去一个牵制秦国的力量。当秦国因为削弱了这些国家而强大起来的时候,就会反过来把矛头指向赵国。“到那时,战争就要打到邯郸城下了!”苏秦的这句话是颇有几分恫吓力的,这使得赵肃侯不寒而栗,因为邯郸就是赵国的首都。
“赵国是秦国以东最强大的国家。北方的燕国是个弱国,不足为敌。而受秦国威胁最厉害的就是赵国。但是,秦国为什么不敢出兵进攻赵国呢?因为有韩国和魏国在赵国的后面。那么,如果让秦国削弱韩国和魏国又会怎样呢?当这两个国家支撑不住的时候,就必然向秦国臣服。没有韩国和魏国在后面,赵国就会大祸临头了。”
“那么,先生可有什么良策?”肃侯这回是真心讨教了。
“我看了一下地图。六国的地方是秦国的五倍。我又计算了一下,六国的兵力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的秦国,肯定能打败秦国。那些主张联合秦国的人都提出割地给秦国的意见,大王可要慎重考虑。”
肃侯说道:“我怎会愿意割地给秦国呢?那只是不得已时才能考虑的办法。”
苏秦觉得他的话确实起作用了,就接着说:“我建议大王把韩、魏、齐、楚、燕、赵六国的力量联合起来,把六国的元首和将领召集到洹水之上,立誓结盟,签订条约。如果秦国进攻楚国,齐国和魏国就派出精锐部队支援楚国,韩国断绝秦国的粮道,赵国渡过黄河和漳河,燕国坚守常山之北。如果秦国进攻韩国和魏国,楚国就断绝秦国后路,齐国派精锐部队支援赵国,仍可渡过黄河和漳河,燕国守住云中……如果六国中有人不遵守这个条约,其余五国就有权共同讨伐它。这样,六国联合起来对付一个秦国,秦国怎敢越过函谷关一步?赵王您不是就可以因为这次会盟而称霸于诸侯了吗?”
赵王确实被苏秦的方案打动了:“寡人年轻,接手管理国家的时间也很短,我还很少听到这样能够使国家得以发展的计划。既然先生有护卫天下的决心,寡人愿意以寡人的国家加入合纵!”
赵王下令拨给苏秦一百辆车、五千镒黄金、一百对白璧、一千匹锦绣,去邀请诸侯赴会。苏秦此行更加不比从前,就是与从燕国出使赵国时的气势相比,也已经大大地不同了。
这时,正是秦国商鞅变法取得重大成功的时候,虽然商鞅已经被杀害,但秦国的力量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连偏安在洛阳的周天子也特意向秦国赠送了祭祀用的肉,以表示对秦国强大起来的祝贺。秦惠王派兵东进,夺取了魏国的雕阴等地,虎视眈眈地看着东方各国。苏秦担心秦国进攻赵国,便首先来到韩国,面见韩宣王。他同游说其他几个国家时用的方法一样,先肯定韩国的强大和优势以及韩国人民的英勇无畏,以帮助韩国确立自己的信心。接着,他说道:“韩国这样强大,大王您这样英明,如果向秦国低头,侍奉秦国,全韩国都会感到羞耻,全天下都会讥笑大王的。”苏秦观察了一下,觉得韩王似有所动,就进一步说道:“大王如果服从了秦国,秦国肯定会要求韩国拱手向秦国让出宜阳等城池。这一次大王答应他了,下次他还会有新的割地要求。如果给他,他的要求不断,给到何时是个尽头?如果哪一次不给他了,那么就会得罪于秦,以前给他割的地等于白割。大王的土地是有限的,可是秦国的要求却是无限的,这同花钱买怨恨和祸患是一样的,等于没有发生战争而给人家割让了土地。有句俗话,‘宁为鸡口,不为牛后’。鸡口再小,处处领先;牛尾巴再大,时时落后。如果大王向秦国让步了,他给您的待遇再好,也是牛后。像韩国这样强大,像大王您这样贤明,如果被人讥为牛后,您不感到耻辱吗?”
韩宣王听罢苏秦的话,涨红着脸,瞪大了眼睛,以手按剑,长叹一声说道:“寡人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决不会向秦国屈服!先生既然是奉赵王的指示前来邀请我国联合行动,我们韩国一定参加!”
苏秦又用类似的方法说服了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至此,六国全同意参加联合抗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合纵。六国一致推举苏秦为纵约长,即主持合纵工作的首领,并任命他为本国的丞相。所谓“佩六国相印”就是指这件事。于是,苏秦成了名扬天下的大人物。苏秦完成了联合六国的使命,急着赶回赵国,向赵王禀报此行的情况。
苏秦的车队浩浩荡荡,在他们还没到达洛阳的时候,各国就派了使节准备在这里迎送,规模不亚于迎送哪一个国王。在洛阳苟延残喘的东周显王听说了,有点害怕。因为不久前他还给秦王送礼,祝贺秦国的强大。现在各国联合起来抗秦,本来也是符合他的心愿的,但他怕苏秦因为他前一段的表现而瞧不起他。于是,他就派人到洛阳城外远远地去迎接和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