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一场反对“狮子”亨利的战争开始了。当皇帝率领诸侯大军攻入萨克森时,公国内各路诸侯纷纷倒戈。原先忠于“狮子”亨利的丹麦国王和波美拉尼亚邦君也加入了皇帝的阵营,为的是让皇帝正式承认他们对各自邦国的封地权。众叛亲离的“狮子”亨利不得不在1181年11月投降,弗里德里希一世废黜了他的公爵爵位,没收了他的财产和领地。
“狮子”亨利的倒台标志着斯陶芬家族终于战胜了强大的韦尔夫家族。
这一事件对德国皇室家族的兴衰交替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神圣罗马帝国的未来也有着巨大的意义。“狮子”亨利在帝国东北部建立了强大的行政管理机构,这个系统的崩溃,对日耳曼向易北河移民产生了不小的阻碍。与此同时,在“狮子”亨利垮台的过程中,得到好处最多的不是弗里德里希一世,而是应招出兵的各路诸侯。皇帝是依靠诸侯的军队才征服强大的萨克森公爵的,因此皇帝必须向这些诸侯做出让步。
弗里德里希一世没能将“狮子”亨利的领地划入王室领地,而是被迫将它们分给了其他公爵。从此,在德意志形成了一种惯例,即被没收的公爵领地只能短期为皇帝所拥有。
2.不服从的结果:六次征伐意大利
征服意大利是弗里德里希一世国王生涯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使富饶的伦巴第诸城市成为帝国的税收来源,恢复帝国和皇帝的地位、声望,弗里德里希一世长期执行侵略意大利的政策。他对意大利进行过六次军事入侵(1154年,1158年,1163年,1166年,1174年和1184年)。
1154年,弗里德里希一世首次出征意大利,以求获得皇帝头衔。
当时罗马正发生政变。商人、手工业者和小骑士联合起来,从教皇手中夺取了城市政权,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布累斯齐亚人阿诺德成为永恒城的实际首领。阿诺德既反对教皇,也反对来自德意志的皇帝。教皇尤金三世写信给弗里德里希一世,指责起义者重新选举出元老院议员和执政官以及自行拥戴一个皇帝,同时,要求弗里德里希一世速进罗马,讨伐阿诺德。来信正中弗里德里希一世下怀,他立即与教皇特使签订了《康斯坦茨条约》,向教皇尤金三世许诺:坚决与反叛的罗马人作战到底,反对威胁教廷的西西里诺曼人,防止拜占庭皇帝重新在意大利夺取桥头堡,全力维护教皇的地位。教廷则支持弗里德里希一世取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并维护帝国的权利。《康斯坦茨条约》包含了国王对罗马的政策和教俗两界相互帮助的意愿。
但当弗里德里希一世到达罗马时,罗马教廷已经江山易主。一个精力旺盛的英格兰人哈德良四世刚刚坐上教皇的宝座。1155年6月,新教皇与德意志国王在苏特里举行了首次私人会见,双方是骑马而来,双方的态度是互相猜疑。哈德良四世登位才一年,对自己在罗马的地位深感不稳。正因为如此,他才亲自骑马出来欢迎德意志国王。以便在国王的保护下一起回罗马举行皇帝加冕仪式。按传统,身为德意志国王的弗里德里希一世应为教皇牵马,在教皇下马时为他扶蹬。但弗里德里希一世没有这样做,哈德良也因此明确拒绝给国王以和解之吻。弗里德里希一世曾经发誓要解决罗马问题、诺曼人问题和拜占庭问题,保护教皇的安全。他拒绝做教皇的马夫,让《康斯坦茨条约》的有效性产生了问题。好在罗马教廷态度谦卑,一再解释这只是一个礼仪之举,才打消了“红胡子”的猜疑之心。作为国王扶蹬的交换,哈德良四世许诺将英诺森二世时对国王有侮辱性的油画统统销毁。
在从苏特里继续向罗马进军的路上,罗马元老院的一个使团迎着国王和教皇而来。罗马人在致词中,委婉地要求国王和教皇发誓要遵守古罗马时代的法律,不让非基督教徒和蛮族破坏它。另外,罗马人还要求弗里德里希一世为自己在永恒城的加冕支付一笔高达5000磅金子的费用。弗里德里希一世国王对这些类似于战前通牒的要求给予了拒绝。在弗里德里希一世看来,自己在罗马加冕,就和伟大的查理大帝和奥托大帝一样,完全是靠自己的实力取得的,而那些懦弱无能、整天借上帝之名混日子的罗马人根本无权从他手里得到任何东西。弗里德里希一世对罗马的使者说道:“你想知道吗?你的罗马昔日荣誉何在,元老院的尊严何在,勇敢和规矩何在?不屈不挠的战斗勇气何在?你看看我们……只有在我们那里这一切都保留完整。这一切与帝国一起为我们所继承。”在教皇的支持下,弗里德里希一世于1155年拿下罗马。反抗首领阿诺德被活捉后处死,成千的罗马人被打死或掉进台伯河淹死,无数人受伤。弗里德里希一世没有兑现《康斯坦茨条约》中的许诺,帮助教皇对付西西里诺曼人。加冕称帝后的弗里德里希一世迅速返回了德意志,只留下教皇与诺曼人孤军奋战。于是,原来投靠皇帝的教廷反过来与诺曼人结盟,共同对付强大的帝国。教皇的背叛引发了皇帝与教皇之间长期的对抗。
1156年,弗里德里希一世与勃艮第联姻,取得了勃艮第大部分土地的宗主权,并接管伦巴第。同年10月,教皇哈德良四世写信给弗里德里希一世,提醒他注意皇帝权力是由教皇赐予的,不可滥用。他还在信中使用了兼具“恩惠”和“封地”两种含义的拉丁词汇,将帝国说成是教皇给皇帝的封地。这种提法引起了帝国教俗诸侯的强烈不满。在诸侯的支持下,皇帝也发表宣言,坚定地驳斥了罗马教皇的观点,宣布帝国独立于教会,皇帝的权力只来自于上帝和诸侯的自由选举。哈德良四世曾试图争取德意志主教们的支持,但遭到拒绝。
1158年,为了恢复帝国在意大利的权力,弗里德里希一世第二次翻越阿尔卑斯山。
在帝国外交官的努力下,大多数北意大利城市都对再次驾临意大利的皇帝表示效忠,只有米兰除外。因此,弗里德里希一世发动了一场打击米兰的可怕的“三光”战役。帝国士兵不仅用刀剑、长矛杀死敢于反抗皇命的敌人,还用斧头、锄头消灭他们的橄榄林、果园和葡萄园。
庄稼全部遭到践踏,寸草不留。所有家畜都被宰杀,所有通道都被封锁。仅仅40天,帝国军队就把原本繁荣的郊区变得荒芜一片,米兰城内哀鸿遍地。在此期间,皇帝召开龙卡利亚会议,剥夺意大利各城邦的自由。他用从意大利征得的税金,招募雇佣兵。这一系列举措遭到垂死的教皇哈德良四世的坚决反对。
1159年,弗里德里希一世支持枢机主教奥克塔维安为教皇,称维克托四世。同时期枢机主教罗兰多在大多数主教的拥护下,被推选为教皇,称亚历山大三世。弗里德里希一世企图趁教廷的这次分裂将教皇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宣布召开所谓的普世天主教公会议,表面上是要公正地解决教会的分裂,实际上却偏袒维克托四世,将亚历山大三世革除教门。而亚历山大三世则想建立一个独立于皇帝的教皇统治,因此他针锋相对地将皇帝和对立教皇革除教门,并唆使伦巴第的大多数城市起来反抗弗里德里希一世的征服。
1162年,弗里德里希一世对米兰发动新一轮进攻,并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建立政权。米兰被帝国军队占领后,受到了弗里德里希一世可怕的报复,这是“红胡子”皇帝执政期间所作的最不光彩的一件事。3月6日,曾经英勇抵抗帝国军队的米兰人民投降,以俘虏的身份被迫离开自己的城市。米兰的城墙被推倒,碉堡被夷平,居民则被迁入附近的四个村庄,受到帝国行政官的严密监视。夷平米兰和控制意大利的举动导致了皇帝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长期对抗。
“红胡子”的征服欲和残暴无情使他成为了德国****和希特勒追捧的对象。1941年**进攻苏联的计划,就是以这位皇帝来命名的。据说希特勒为了让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保佑自己的**帝国称雄世界,特意将计划的代号由“奥托”改成了“巴巴罗萨”。
1163年,弗里德里希一世第三次兵临意大利,企图一举征服罗马和西西里。由于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叛乱,这次征讨无果而终。
1166年,西西里国王去世,弗里德里希一世认为打击亚历山大三世和西西里王国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开始第四次出征意大利。
1167年,弗里德里希一世在图斯库卢姆之战中大败教皇与西西里的军队,再次成为永恒城的主人。在屠杀了9000多名罗马人之后,弗里德里希一世和自己的第二任皇后在圣彼得大教堂举行了第二次加冕。
然而,胜利庆典和皇帝加冕之后,一场可怕的瘟疫无情地席卷了弗里德里希一世的军队。地中海炎热的8月突然反常地降下暴雨,数日不停。
士兵中最先出现疫情,后来官员们也大批死去。皇帝最亲近的大臣,包括侄儿士瓦本公爵弗里德里希、韦尔夫六世年轻的儿子韦尔夫七世和莱茵兰、法兰克的许多贵族都死了。这是在黑死病之前,西欧所记载的最严重的一次瘟疫。罗马的大街上,台伯河里全都是死尸,整个城市被尸体散发的恶臭笼罩着,令人作呕。瘟疫成了最凶狠的敌人,把不可一世的“红胡子”赶回了德意志。
为抵御弗里德里希一世,意大利城邦组成了伦巴第联盟,该联盟得到了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大力支持。而“红胡子”为了恢复帝国对意大利北部的统治,先是假意向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示好。在遭到拒绝后,他立即采取手段分化、瓦解支持教皇的阵营。1171年2月,弗里德里希一世与法王路易七世建立了斯陶芬—卡佩联盟。不久之后,威尼斯也在皇帝使节的威逼利诱下脱离了伦巴第联盟。
1174年,弗里德里希一世认为打击伦巴第联盟和教皇的最终时机到了,他开始了第五次南下战役。
但是,胜利女神并不总是站在弗里德里希这边。在1176年5月的尼亚诺战役中,米兰人获得了胜利。弗里德里希一世的马在战争中被长矛刺中,他从马上摔下来受了重伤。战场上到处流传着皇帝战死的消息,群龙无首的德国人一败涂地。弗里德里希一世本计划立即报仇雪恨,但他的军队再次发生瘟疫,不得不与对手停战。作为战败之君的54岁的皇帝做出全面让步。
1177年的夏天,弗里德里希一世被人领着穿过罗马的大街,在圣马可教堂门口见了教皇。教皇身着正装坐在宝座上,曾经不可一世的弗里德里希一世把亚历山大三世奉为上帝在世间唯一的代言人,甚至还扑倒在教皇的紫袍前吻他的脚,教皇则动情地扶起18年来一直相互仇视的宿敌,以示接受皇帝的忏悔。当他们在大弥撒之后离开教堂时,弗里德里希一世为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扶镫牵马。亚历山大三世企图趁皇帝向自己低头之机,彻底解决教皇的选举问题。120年来,皇帝、贵族和罗马教士在选举教皇时所施加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枢机主教和高级教士,而根据教皇利奥九世和格里高利七世的主张,这些枢机主教才应该是负责提名新教皇人选的。
1179年,亚历山大三世为了防止皇帝干预教皇的产生,制定了新的选举法,规定必须有2/3的枢机主教同意,候选主教才能当选教皇。同时他动员各国的教会鼓吹教会的权力至上。皇帝为了赢得时间,并拆散伦巴第与教皇之间的同盟,对教皇扩张自己权势的举动给予了默认。当然,就像以前萨利安王朝时那样,等到皇帝及其后代,一从危机中摆脱出来,就会立即翻脸不再承认教皇的这些要求。
1184年9月,弗里德里希一世开始了他对意大利的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远征。这次远征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皇帝与教皇在财产和主教叙任权上的争夺。
弗里德里希一世希望将帝国在意大利的财产交由斯陶芬王朝的家臣直接管理,但遭到教皇的反对。与此同时,在特里尔大主教的人选问题上,皇帝与教皇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征服主要是以谈判的形式进行。在谈判期间,弗里德里希一世作出了让儿子与西西里王国公主结婚的决定,这种类似包围罗马的行为显然为教廷所不容。因此,皇帝与教皇之间的和谈最终破裂。愤怒的皇帝命令儿子进军罗马,但教皇却教唆德意志诸侯在后院掀起叛乱。最终,弗里德里希一世不得不放弃对教廷的压迫,返回德意志。
除了六次远征意大利外,“红胡子”的威名还来自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的杰出表现。在阿拉伯帝国衰落之后,同样信仰真主安拉的埃及人再一次占领了圣城耶路撒冷,十字军国家的宗教热情也再次高涨起来。弗里德里希一世决定,作为基督教世界的领袖,他必须要用手中的剑去解放圣城。弗里德里希一世为这次出征作了充分的政治和军事上的准备。他让长子士瓦本公爵随自己出征,以报天恩;让次子、已经即位为德意志国王的亨利六世摄政国内,稳定后方;同时又让另外的3个儿子到各地担任世俗和神职职务。1187年,弗里德里希一世带着德意志十字军正式出征。在拜占庭做短暂停留后,他进入小亚细亚,直扑圣城耶路撒冷。埃及苏丹闻讯大惊,主动撤退。但不幸的是,在一次骑马渡河时,弗里德里希一世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一说是淹死在河中)。
弗里德里希一世孔武有力,据说在年过花甲之时还亲自骑马,带兵冲杀。再加上他最后是在为上帝而战的过程中死去的,后来人们逐渐将“红胡子”神化,传说他并没有死,而是一直带着忠于自己的武士隐居于深山神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