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四世最大的对手并不是蜗居在法国的教皇,而是来自波希米亚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1346年,在教皇克莱芒六世的支持下,查理四世被反对派选为对立国王。查理四世到德意志境内鼓动诸侯反对皇帝,并准备与路易四世在军事上一较高下。正当双方准备决战时,路易四世却突然在慕尼黑附近因中风去世。
二、诸侯对皇权的胜利
1.查理四世:来自布拉格的皇帝
查理四世(1346—1378年在位)是亨利七世的孙子,波希米亚国王卢森堡约翰的长子。1323年,年仅7岁的查理与法国国王菲利普六世的妹妹布朗歇结婚。后来又曾结婚两次。1331年,约翰把卢森堡王朝在意大利北部的领地交给查理四世统治。
1333年,查理四世成为摩拉维亚的侯爵和波希米亚军队总司令,1341年成为王储。
自从皇帝路易四世与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决裂后,皇帝与教廷的关系就一直不好。1346年,一部分德意志选帝侯在敌视皇帝的教皇克莱芒六世的支持下,选举查理四世为敌对国王,而查理四世承诺维护帝国选帝侯和教皇的利益,以获取诸侯和教皇的支持,对抗路易四世。路易四世当然拒绝承认查理四世的国王之位;波希米亚的领主们担心强势国王的出现,因此也对查理四世的当选予以了激烈地反抗。支持查理四世的法国军队在1346年的克雷西之战中被英国打得几乎全军覆灭,查理四世的父亲约翰老国王也在这次战役中丧命。查理四世本来想在帝国城市亚琛举行德意志国王的加冕仪式,但亚琛却拒绝了他的要求,并讽刺他是法王和教皇的傀儡。不过,路易四世在1367年的暴亡却改变了这个波希米亚人的命运。
路易四世死后,反对派选帝侯提出,应由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接替路易四世成为德意志国王。面对不利局面,查理四世谨慎地采取了应对政策,一方面争取到一系列重要城市的支持,另一方面与爱德华三世进行了谈判。事实上,爱德华三世对德意志的王冠并没有多少兴趣。
通过努力,查理四世终于得到了除维特尔斯腾巴赫家族以外几乎所有德意志选帝侯的支持,并最终成为35年以来首个无争议的德意志国王。
在查理四世统治时期,波希米亚(即捷克)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
查理四世把维护波希米亚的利益看做其推行帝国政策的重心,捷克也因此成为了14世纪的中欧强国。在查理四世的努力下,教皇克莱芒六世于1344年建立布拉格大主教区,显著提高了捷克教会的地位,布拉格也成为欧洲最美丽富庶的城市之一。横跨伏尔塔瓦河上的气势雄伟的“查理大桥”,驰名世界的布拉格大教堂以及其他各色教堂,还有在布拉格附近的“查理城堡”,都是在查理四世时代修建完成的。查理四世还把许多领地并入波希米亚,包括卢萨西亚和西里西亚、摩拉维亚、奥尔穆茨主教区、特罗波奥以及上巴拉丁的大部地区。由此,波希米亚的领土一直延伸到当时的金融中心纽伦堡,埃尔兰根也成为波希米亚的一个城市。
查理四世在布拉格还创办了一所著名的大学——查理大学。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所非教会大学居然诞生在捷克,这多少让人没有想到。继查理大帝的加洛林皇家学院、奥托时代的人才培养地科隆、弗里德里希二世在那不勒斯创办高等学府以后,布拉格成了德意志国家高级人才的汇集地。查理四世根据他从巴黎高等学府得到的经验,同时参照当时已经具有20个学院规模的牛津大学,建立了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学。查理四世认为,让帝国接受这所大学的关键,是把居民中的德意志特点以及斯拉夫特点(捷克人属西斯拉夫人)、基督教的特点结合起来。国王在财力上负担筹建大学的费用,并设立了财产基金。之后,教会团体也为大学大量捐款。数年以后,为建设和维持大学的日常设施,皇帝甚至允许向所有教士征收一种税,供布拉格大学支配。在那不勒斯,教师的薪金出自于学费,而查理四世大学教师的薪金则完全由校方负担。校长从教师中选举产生,所有教师以及旁听生、硕士生和大学生都有选举权。
这座学术机构明显充满了现代气息。学生包括四个平等的“民族”——波希米亚人、巴伐利亚人、波兰人和萨克森人。为了使大学摆脱罗马教会的监护,查理四世引进了除神学以外的综合性学习课程,并为此聘请了这些方面的专业教师。查理四世还为学校筹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图书馆。查理大学是原捷克斯洛伐克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也是中欧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查理四世在德意志和波希米亚建立了稳固的统治地位后,便开始将自己的目标瞄向所有中世纪德意志国王都梦寐以求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
查理四世曾试图说服教皇把教廷从阿维尼翁迁回罗马,但没有成功。1349年,查理在亚琛举行了第二次加冕仪式,并在此后不久决定进军罗马。1354年,他只带了300名骑士由波希米亚向南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恰好此时势力强大的米兰大主教去世,他得以兵不血刃地进入米兰,加冕为意大利国王。随后,查理四世于1355年正式在罗马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按照惯例,皇帝在加冕后,至少应在罗马驻留3天,以宣示皇帝的权威。但查理四世仅在罗马逗留一天,就匆匆忙忙,甚至是偷偷摸摸地返回了布拉格。查理四世之所以要赶快离开罗马,是因为他要避免卷入意大利政治或与教皇发生冲突。他的祖父亨利七世就因卷入罗马政治而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因此,查理四世此行就是为了捞得皇帝头衔和从意大利城市收取税金。罗马之行,终于使查理四世成为无可争辩的皇帝。
尽管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但查理四世对帝国事务却没什么兴趣。在位期间,他将帝国西部事务委托给有权势的贵族——大伯特里尔大主教巴尔杜因负责,自己则致力于管理王室领地和扩展卢森堡家族的势力。查理四世在王室领地上颁布限制贵族权力的法律,任命忠于皇帝的官吏,编制记录地产和收成的册簿。他通过联姻和购买等方法为卢森堡王朝大大扩展了领土,包括图林根和萨克森的一部分、下卢日策以及勃兰登堡边区。其中,勃兰登堡边区不仅和卢森堡家族原先的世袭领地西里西亚连成一片,还给这个家族带来了除波希米亚国王之外的第二张选帝侯票。
查理四世扩展领土,不仅出于恢复帝国版图的政治野心驱使,也是为了能从王室领地上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获得勃兰登堡边区后,他试图建立一条从布拉格沿伏尔塔瓦河、易北河,直至北海的航路,使布拉格成为汉萨同盟与奥地利和匈牙利、法兰克福与东欧之间贸易的枢纽。他通过豁免关税和自由贸易政策,吸引汉萨同盟诸城市在布拉格建立贸易基地。查理四世是继“红胡子”弗里德里希一世之后唯一一个访问过汉萨同盟领导城市吕贝克的皇帝,而当时吕贝克正处于其权势的顶峰。查理四世的这些政策加强了波希米亚与汉萨同盟的联系,使布拉格一度成为欧洲各路贸易的必经之地。随着皇帝贸易政策的实行,德意志商人也加快了向东移民和渗透的步伐。
查理四世曾制定了一个差点改变欧洲历史的东方政策。根据他的联姻计划,他的长子文策尔将与荷兰公主结婚,并继承他在波希米亚和帝国的遗产;而他的次子西吉斯蒙德则将迎娶波兰王位女继承人玛利亚,并继承卢森堡家族在勃兰登堡边区的属地。查理四世的意图是,卢森堡家族将来不仅会在中欧取得优势,还会在东欧统治一个由勃兰登堡和波兰组成的大国。然而,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让查理的这一安排未能实现。西吉斯蒙德的未婚妻玛利亚在姐姐去世后,被推选为匈牙利国王。波兰虽然不反对她同时继承波兰王位,但要求她必须迁都波兰。西吉斯蒙德和玛利亚不想离开匈牙利,就把玛利亚的小妹妹派往波兰任国王。与此同时,西吉斯蒙德还将勃兰登堡边区交给了霍亨索伦家族统治。就这样,查理四世盘算的东欧大国勃兰登堡—波兰被一个中欧国家勃兰登堡—普鲁士所取代,这一改变无疑对后来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查理四世因其对布拉格的贡献而受到今天捷克人民的爱戴,但他在布拉格也做过许多不光彩的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掠夺犹太人。
虽然中世纪时基督教教徒和犹太教教徒的关系一直不好,暴力排犹事件屡有发生,但法兰克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早期的皇帝们并没有像希特勒那样大规模屠杀、迫害犹太人。相反,一些皇帝还对犹太人在帝国的存在呈宽容和保护的态度。797年,查理大帝在一个派往阿拉伯哈里发的使团中专门配备了犹太翻译,因为当时犹太人因经商等原因与中东交往频繁。查理大帝把犹太人和其他帝国公民一样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800年时,他还聘请一位犹太学者出任他创办的犹太教法典学院院长。斯陶芬王朝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掌权后,一改往日教皇的反犹政策。他召开了一系列帝国会议讨论犹太人问题,并最终取消了一切对犹太人的指控。1236年,他将平反的文件交给了犹太社团。1103年和1157年时,皇帝亨利四世和“红胡子”弗里德里希一世曾先后颁布了关于犹太人保护的立法,而弗里德里希二世则将这一立法扩展到整个帝国。
1340年代,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黑死病爆发,30%的欧洲人因此丧生。绝望的基督徒迁怒于犹太人,认为这次瘟疫是这些“耶稣的谋杀者”触怒了上帝而引发的。帝国各地都发生了屠杀犹太人的事件,许多犹太人不得不躲在房子里点火自焚。犹太人为查理四世缴纳了大量的捐税,但他却对帝国境内迫害犹太人的行为无动于衷。实际上,是查理四世在纵容人们杀害犹太人,因为他也想趁机侵占犹太人那诱人的财富。帝国境内许多诸侯出于良心和维持秩序的考虑阻止迫害犹太人,但查理四世却没收了被害犹太人的全部财产,并把它们送给大诸侯以换取支持。直到最后,皇帝才开始劝说杀人狂们收手,因为他需要留着一些犹太人为自己的国库做贡献。
2.《黄金诏书》:皇帝要按规定选
帝国东部在查理四世精心治理下蒸蒸日上,帝国西部的各方面情况却每况愈下。连年战争和皇权衰落,直接影响了帝国西部的经济发展。14世纪初,德意志境内出现农业危机。由于城市价格垄断和行会制度的束缚,农产品价格低落,销售不畅。与此同时,大瘟疫“黑死病”席卷整个欧洲。有的地方,从领主到农奴几乎全部死绝。到14—15世纪,出现了田地荒芜、村落破败的景象。幸存的封建领主为了取得更多的产品,又加重了对农奴和自由民的榨取。自由民的境况明显恶化。
他们的田地被掠夺,牲畜被抢走。在德意志西部和西南部,农奴制得到进一步发展。领主集产权、法权、政权于一身,将农奴牢牢控制在自己的领地上,进行残酷剥削。
面对封建主的残酷压榨,德意志境内的农奴和自由民奋起反抗。
14世纪30年代,莱茵地区和阿尔萨斯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并吸引了部分城市市民参加。德意志西南部也烽火四起,成了农民起义的中心,起义者结成的同盟最盛时包括60多个城市和地区。他们摧毁领主城堡,袭击领主武装。
各地诸侯在政治动荡中也在极力扩展自己的权力,进一步走向独立和分裂。各封建领主给自己加上了具有割据性的伯爵头衔,并在领地中行使铸币权、贸易权、关税权、矿山权、森林权,逐渐形成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行政机构和自己的政治中心城堡。至14世纪中叶,神圣罗马帝国在统一的外壳下形成了一大批独立的诸侯邦国和邦君。
一直以来只重点关注自己皇室领地的查理四世既没有力量,也没有决心去重建帝国的统一。在帝国诸侯的压力下,查理四世于1356年1月和12月分别在纽伦堡和梅斯的帝国会议上颁布了确定皇帝选举制度和规定诸侯权限的帝国基本法。该法令除序言外,共有31章。因其上盖有查理四世的黄金印玺,故又名《黄金诏书》。
《黄金诏书》最主要的目的是规定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选举程序。
诏书规定:皇帝由权势最大的七大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老皇帝去世后,美因茨大主教必须在3个月之内召集所有选帝侯参加推选大会。七大选帝侯可自由进入法兰克福,并由该城市为会议提供资助。选帝侯们举行会议期间,法兰克福市政当局负责维护法律和安全,而所有非法兰克福市民则不得进入该城。如果选帝侯们未能在30天内做出决定,法兰克福将不再承担供应会议食品的任务。选帝侯们的投票顺序依次为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波希米亚国王、巴拉丁选帝侯、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区伯爵和美因茨大主教。在表决时,美因茨大主教占有优势地位,他不仅有权在选举前投出指导票,还可以在其他诸侯投票后再投出自己的一票。如果两位候选人票数相等,他即享有最终裁决权。帝位加冕礼在亚琛举行。为了防止选举权因继承而发生分割,《黄金诏书》还规定世俗选帝侯实行长子继承制且领地不可分割;如果选帝侯家族绝嗣,则其领地和选帝侯票将像其他帝国封地一样由皇帝重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