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铁血王朝:德国皇室
3752400000018

第18章 王权选举制与德国的分裂(3)

在《黄金诏书》颁布之前,历代国王均由贵族推选,尔后得到众人拥戴。在大多数情况下,国王在位期间都会指定自己的接班人,而他们所指定的下任国王往往就是自己的儿子或亲属。因此,虽然德意志国王一直是选举产生,却又往往具有世袭性。在选举时,国王一般都是得到一致推选,以象征着他具有独一无二的才能。成为国王后,再由教皇为其加冕,以便从宗教和政治意义上确立其地位。但《黄金诏书》规定,当选国王的人,只需要七大选帝侯根据简单多数通过即可,而不再必须得到选帝侯们的一致同意。如果其中某位选帝侯也是国王候选人,那么他当然可以投自己一票。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黄金诏书》所强化的选举程序,进一步淡化了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世袭性。

《黄金诏书》还将选帝侯会议变为帝国常设监督机构,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和主持,每年召开一次,为期一个月。过去不定期的帝国会议演变为定期的帝国会议,由3个议院组成,即选帝侯全体会议、帝国诸侯全体会议、城市代表全体会议。会议有权就战争、税收、立法等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做出决定。《黄金诏书》还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邦国的分立体制。它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独立的、不准臣民到帝国其他地区受审和帝国高等法庭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未经特别许可,不准城市结盟;不准封臣反抗领主;选帝侯还拥有监督帝国的职权。

《黄金诏书》颁布之后,神圣罗马帝国就再也不是一个帝国了,东法兰克王国以来的德意志君主政体演变为各独立贵族组成的邦联政体。

《黄金诏书》是中世纪时期德意志最重要的宪法性文献之一。当然,这并不是指近代意义上的宪法,而只是表示为国王推选制订明确程序的一系列机制。《黄金诏书》的效力一直持续到19世纪。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黄金诏书》也宣告作废。

三、更迭频繁的王朝

1.卢森堡的文策尔:被废黜三次的国王

1378年11月29日,查理四世因中风在布拉格去世,其子文策尔(1378—1400年在位)开始亲政,文策尔在1376年就已经当选为德意志国王。

自斯陶芬王朝结束以来,还没有哪个皇帝可以指定自己接班人的。《黄金诏书》没有规定皇帝活着时不可以选举国王,因此,为了确保儿子能顺利地当选,查理四世与选帝侯和教皇进行了一系列的妥协和斗争。当时,卢森堡家族已经手握波希米亚国王、勃兰登堡边区伯爵和萨克森3张选帝侯票。查理四世通过一系列让步,又获得了3位神职选帝侯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文策尔于1376年顺利地当选为德意志国王,并最终获得了教廷和德意志贵族的认可。

由于虑事不周、脾气急躁,文策尔未能把父皇留给自己的宏大基业处理好。

1385年,布拉格的市民与贵族之间发生斗争,文策尔迁怒于犹太人,下令烧毁犹太人全部的债券,还对他们进行了大规模的财产掠夺和政治迫害。文策尔的做法并未能平息市民和教会的不满。于是他又下令逮捕布拉格代理大主教约翰·内波穆克,并把其投入伏尔塔瓦河,这一做法直接导致了布拉格市民的起义。就在文策尔被布拉格的动乱整得焦头烂额之时,1394年,文策尔堂弟摩拉维亚侯爵约布斯特又领导贵族发动叛乱,将文策尔囚禁于奥地利达3个月。复位后,文策尔被迫于1396年宣布堂弟约布斯特为摄政王,并将王国行政大权交由贵族组成的皇家会议。

1402年,文策尔的波希米亚王位被他的弟弟西吉斯蒙德废黜,并再次被囚禁。几年后文策尔又复位,但全部权力仍属于皇家会议。

不仅是在波希米亚王国,文策尔在教会和德意志事务处理上表现得也很糟糕。地位不稳的他对长期的教会分裂问题束手无策。迁回罗马的意大利籍教皇乌尔班六世奉行强权政策,引起了非意大利籍枢机主教的不满。1378年,在法国的支持下,部分枢机主教在阿维尼翁选出新教皇克莱芒七世与乌尔班六世对抗。天主教陷入大分裂。文策尔曾试图拉拢莱茵选帝侯,在德意志建立一个全力支持乌尔班六世的联盟,但这一计划却因法国支持克莱芒七世而失败。乌尔班六世去世后,文策尔又在法国国王劝说下不再支持罗马的教皇,因此引起德意志诸侯们的强烈不满。文策尔无力调停德意志各阶层之间的冲突。他试图用先王们的方法,通过颁布《埃格尔帝国国内和约》来调停冲突。但事实表明,这种和约对冲突双方的约束力都是有限的。再加上文策尔忙于处理王室领地和家族事务,整整10年没有到过德意志,致使这片国土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帝国诸侯们越来越反感这位只顾及家族利益的东方国王,都希望通过更换国王来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力。

1400年,选帝侯们以国王荒废国政、才疏学浅为由,废掉了文策尔,另立巴拉丁选帝侯鲁佩特三世(1400—1410年在位)为德意志国王,并于1401年1月在科隆为鲁佩特三世加冕。

鲁佩特不希望自己和前任文策尔一样坐视教会的大分裂而不管。

早在1386年,他就创建了海德堡大学,企图为自己所支持的罗马教皇提供精神支持,同时也为被阿维尼翁教廷所排斥的学者们找一个庇护所。1401年加冕后,鲁佩特奔赴意大利,希望得到教皇的加冕,同时拥立罗马的教皇为天主教正统首脑。在意大利期间,他联合佛罗伦萨国王,攻击米兰公爵。但这位志大才疏的国王很快就被击败,狼狈地逃回德意志。直到1403年10月他才被教皇承认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鲁佩特去世后,德意志出现了三个国王并立的情况。德意志诸侯们分别选出了文策尔的弟弟西吉斯蒙德(1410—1437年在位)和堂弟约布斯特作为鲁佩特的接班人,而此时文策尔依然活着。不过,由于约布斯特的早逝和文策尔的软弱,真正能继承鲁佩特行使国王权力的只有卢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

2.勃兰登堡的西吉斯蒙德:结束三教皇鼎力的国王

1378年,10岁的西吉斯蒙德被封为勃兰登堡侯爵。12岁时,他和匈牙利国王路易一世的女儿玛利亚结婚。他的岳父死后,王太后伊丽莎白想悔弃婚约,将玛利亚另嫁他人。为了确保与未婚妻完婚,西吉斯蒙德曾攻入匈牙利。

1389年,土耳其人推翻大塞尔维亚王国,征服了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成了保护西方国家的前线。西吉斯蒙德在教皇的帮助下,组成由西欧天主教各国参加的反对异教徒的十字军。

1396年9月,由于意见分歧,指挥混乱的十字军在尼柯波尔会战中遭到了彻底失败,西吉斯蒙德逃跑,1万多名骑士被俘。奥斯曼帝国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半岛。

1402年,土耳其人在安哥拉会战中失败,才停止了大规模扩展的步伐,给了西吉斯蒙德喘息之机。

1410年,帝国选帝侯先后选举西吉斯蒙德和约布斯特为德意志国王。

1411年,约布斯特去世,文策尔宣布放弃帝国,西吉斯蒙德顺利获得诸侯的公认。1415年,西吉斯蒙德将勃兰登堡侯爵和选帝侯爵位送给了他的主要武将霍亨索伦家族的弗里德里希,在不经意间为后来德意志帝国的重新统一和崛起奠定了基础。

即位之初,西吉斯蒙德不仅要解决德意志3个国王并立的问题,还要应对天主教3个教皇并存的局面。

在西吉斯蒙德上台的前一年,阿维尼翁和罗马两教廷的枢机主教们为了实现教会的统一而擅自召开会议,废黜了两地的教皇,新选出亚历山大五世为教皇,亚历山大五世去世后,又选出约翰二十三世。因此便形成了约翰二十三世、本笃十三世和格里高利十二世并立的混乱局面。西吉斯蒙德从土耳其人的威胁中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消除天主教世界的分裂,联合东正教徒,才能拯救西方。与此同时,新国王也希望通过消除教廷分裂来抬高自己的声望。怀着这种目的,西吉斯蒙德于1412—1413年间出征意大利,并劝说鼎立的3个教皇之一的约翰二十三世在康斯坦茨召开会议,解决西方基督教会的分裂问题。1414年,在亚琛加冕为德意志国王后,西吉斯蒙德参加了这个会议。西吉斯蒙德命令重兵把守各城门,以武力逼迫教皇和会议顺从自己的意志。西吉斯蒙德在会上废黜了3个鼎立的教皇,结束了教会的分裂,确立了天主教公会议凌驾教皇之上的原则。大会最终选出了新教皇马丁五世。

会议期间,西吉斯蒙德还邀请捷克的宗教改革家胡斯赴会讨论信仰和宗教改革问题,并承诺保证他的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