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铁血王朝:德国皇室
3752400000019

第19章 王权选举制与德国的分裂(4)

胡斯出身于下等阶层,1402年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神父和布拉格大学文学院院长。他拥护和宣传英国威克里夫的主张,抨击天主教会,提出一般信徒在圣餐礼中也可领受圣杯等观点。不过,胡斯并不接受威克里夫对天主教教义的修改,他借用威克里夫的观点只是为了自己能够改革成功。胡斯提倡用捷克语讲道,并把讲道和学术活动结合起来。在布拉格大学,德意志保守派与胡斯派之间斗争激烈。1409年,胡斯派取得胜利,布拉格大学改组,胡斯出任校长。胡斯派的胜利,不仅是宗教改革的胜利,也是捷克民族主义的胜利。

布拉格大学的分裂使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之震惊。

1410年,在教皇亚历山大五世和德意志贵族的指使下,布拉格大主教斯宾内克在布拉格广场焚烧威克里夫著作,并开除胡斯教籍。没想到此举反而使胡斯成为捷克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1411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派人到捷克销售赎罪券,并发出通谕,声称凡参加征讨其政敌那不勒斯国王者,可免费得到赎罪券。胡斯对天主教长期以来的赎罪理论提出质疑。他认为,金钱不能代人赎罪,人能否得救应由上帝决定。结果胡斯又被约翰二十三世开除教籍,并被迫离开布拉格,退隐乡村。和后来的马丁·路德一样,他在归隐期间用本民族文字捷克文翻译了《圣经》,并完成其代表著作《教会论》。

1415年,虽然西吉斯蒙德曾保证胡斯的人身安全,但由于胡斯坚持自己的改革言论,还是被康斯坦茨宗教会议判为异端并烧死。这一消息传到捷克,群情鼎沸,支持胡斯的捷克公众纷纷集会抗议康斯坦茨宗教会议暴行,拒绝该会议的通谕,并驱逐德意志教士。

1416年2月,胡斯派掌握了布拉格教会,运动迅速遍及全国。捷克人民将反对波希米亚天主教会的斗争和民族解放斗争结合在一起,终于发展成为波希米亚武装斗争,史称胡斯战争(1419—1434年)。

1419年,激进的胡斯派教徒在布拉格要求释放被捕的胡斯派教徒,他们冲进市政府,按捷克人古老的传统把议员们从窗户里扔到楼下摔死,历史上称为“第一次抛出窗外事件”。捷克贵族、平民和大学师生在普通信徒也可以“领取圣酒”的口号下团结起来,驱逐布拉格城中的德意志人和天主教徒。依旧担任波希米亚国王的文策尔在这场动乱中因受惊吓而去世,西吉斯蒙德继任为波希米亚国王,但遭到波希米亚人民的强烈反对。

1420—1431年间,罗马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曾组织5次十字军,镇压胡斯派,但均因捷克人民的激烈反抗而失败。由于10年间与胡斯派的斗争大多失败,所以西吉斯蒙德迟迟未能得到教皇的加冕。眼见波希米亚的内战在短时期内无法结束,急不可耐的他决定先进军罗马,完成当皇帝的心愿。

1431年,西吉斯蒙德加冕为伦巴第国王,之后开始与新当选的教皇尤金四世就加冕问题展开谈判。在英法两国的支持下,尤金四世终于在1433年11月同意为西吉斯蒙德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扭转波希米亚的战局需要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1431年时,皇帝只能通过颁布特别法令,才能从帕骚的列昂哈特主教那儿讨来帅柄长矛用于讨伐胡斯派。这令西吉斯蒙德感到非常不快。在1434年末法兰克福帝国会议上,西吉斯蒙德提出了军事改革的纲领,要求改变帝国军队软弱无力的状态。他表示,为了对付胡斯派以及其他内外部的威胁,必须修改现存兵役制度的不完备之处,切实建立一支常备雇佣军。具体办法是各帝国诸侯按其邦国大小提供雇佣兵,如不出兵,则必须筹措补偿费用。显然,这种改革是有利于加强皇帝和帝国中央权力的,因此它遭到大多数与会诸侯的反对。

虽然兵役制改革无果而终,但皇帝头衔还是为西吉斯蒙德解决胡斯战争带来了足够的政治资本。他首先与右翼胡斯派达成妥协,签订了《布拉格条约》,许诺将这一派的仪式推广到波希米亚全国,然后集中力量对左翼胡斯派给予彻底打击。1436年夏,西吉斯蒙德终于能够以公认的波希米亚国王身份重返布拉格。

重返布拉格的皇帝本以为可以享受一下胜利的喜悦了,但此时发生了一件对他心理造成严重伤害的事件:密探告诉他,他的第二任妻子在布拉格策划了一场阴谋,企图夺取波希米亚的王位。年迈的西吉斯蒙德不得不把王后逮捕,这是德意志历史上第一位被丈夫囚禁起来的皇后。在这次打击之后,西吉斯蒙德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

1437年,西吉斯蒙德知道自己命不长久,竟穿上丧服在御座上发号施令。

3.哈布斯堡的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家族重掌帝位

1437年西吉斯蒙德驾崩后,卢森堡王朝绝嗣,德意志王冠又回到了哈布斯堡家族手中。

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圣罗马帝国帝位后,继续保有奥地利与施蒂里亚为领地。哈布斯堡家族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并在14世纪中叶开始自称“大公”,但该称号未得到皇帝查理四世的承认。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两位兄弟,阿尔布雷希特三世和利奥波德三世签订协议。阿尔布雷希特的子孙将拥有奥地利大公国(后来被称为下奥地利),即今日的奥地利中东部;而利奥波德的后裔则分得外奥地利公国,统治领域包括今日奥地利西部、南阿尔萨斯和位于德国西南的领地。直到15世纪末,哈布斯堡家族领地才由施蒂里亚支系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重新统一。

1422年,生于维也纳的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女儿伊丽莎白,为其继承德意志、匈牙利、波希米亚三国王位和神圣罗马帝国帝位奠定了基础。1404年,阿尔布雷希特五世继承了父亲的领地奥地利大公国。西吉斯蒙德去世后,他在1438年1月1日加冕为匈牙利国王,6个月后又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1438年3月18日,德意志选帝侯在法兰克福选举他为德意志国王,改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1438—1439年在位)。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权力主要局限于奥地利和匈牙利,他始终未能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未能在德意志和波希米亚建立有效的统治。

1438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纽伦堡召开会议,企图结束由诸侯私人争权而引起的一切宿仇,加强国王权威,维持德意志的和平。诸侯同意将整个帝国划分为4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都任命一个由法律规定地位的、侯爵级的首脑,负责维持区内的和平。然而,诸侯们却坚决反对行政区的首脑由该区各等级选举产生,因为这样会大大削弱诸侯在自己领地中的主权。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这次帝国会议没能取得实际成果,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状况依然如故。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波希米亚的行动也同样受阻。西吉斯蒙德在位时,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就曾积极支持皇帝镇压胡斯运动。1437年,他继承波希米亚王位后,曾企图在波希米亚进一步扑灭胡斯运动,但被右翼胡斯派打败。之后,胡斯派捷克民族主义日益崛起,阿尔布雷希特二世不得不放弃控制波希米亚的企图,而是将心思花到了巩固家族领地上来。

1439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派军队入侵匈牙利,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抵抗入侵的战争中死于匈牙利境内的内斯梅里。1440年4月,德意志选帝侯一致推选皇帝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曾孙弗里德里希(1440—1493在位)为德意志国王,称弗里德里希三世。

这位哈布斯堡家族的新首领弗里德里希三世与教皇关系很好,他曾支持教皇反对旨在推行教会改革的巴塞尔公会议。作为回报,1452年,他与新婚的妻子葡萄牙的埃林诺前往意大利接受伦巴第铁王冠,并由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了最后一位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但是,弗里德里希三世对帝国没有什么兴趣。由于德意志的一切都取决于那些各自为政的诸侯,所以虽然他在位长达53年,但几乎没有在德意志内政方面做出什么重大决定。弗里德里希三世把精力全集中在了扩大哈布斯堡王朝自身的领地上。1477年,弗里德里希三世安排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与勃艮第公爵的女儿玛丽结婚,并组织军队与勃艮第贵族交战,以确保哈布斯堡王朝得到勃艮第。在弗里德里希三世的努力下,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日益强大。值得一提的是,弗里德里希三世在组织军队与外国势力作战时,始终高举起的是日耳曼民族的旗帜。

1493年,78岁的弗里德里希三世去世。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和弗里德里希三世的当选,为哈布斯堡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后,哈布斯堡家族一直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皇位(1742—1745年间除外),直至帝国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