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铁血王朝:德国皇室
3752400000031

第31章 双雄并立与近代德国的统一(2)

梅特涅一心想使旧世界复活。自维也纳会议伊始,他打起建立战后“欧洲持久和平”的旗号,追求两大目的:一是恢复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王朝,镇压任何革命运动和自由主义运动,为此他支持神圣同盟在这方面的使命;另一个目的是恢复奥地利在中欧的大国地位,为奥地利取得尽可能有利的领土瓜分。为此他力求在法国周围建立一些缓冲国;阻遏俄国增长起来的扩张实力;确保奥地利在德意志和意大利的领导权;以及保持奥斯曼帝国“不可侵犯”等。他不想过分削弱战败国法国的力量,更不愿使战胜国俄国的势力和领土过分膨胀。他力图建立起一种大国之间相互牵制的“欧洲均势”。镇压革命和维护欧洲均势就是梅特涅“持久和平”体系的实际内容。

梅特涅反对德意志统一,因为只有德意志内部分裂,相互牵制和抗衡,才能使奥地利成为德意志联盟中的领导力量,才能同经济实力迅猛上升的普鲁士相抗衡。

因此,德意志战后复辟时期是在梅特涅名字下度过的,他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均势政策”客观上有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欧洲保持30到40年的和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阻止沙俄向西方的扩张。而他镇压革命和镇压自由运动的政策,则阻碍了德意志的统一。

德意志人民赢得了民族解放,却未能实现民族的统一和自由。然而,经过法国大革命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德意志大地上新的发展潮流已不可逆转,全德人民关于民族统一和自由的愿望再也无法消除。

二、奥普争霸与第三德国

在德意志联盟的38个邦国中,奥地利和普鲁士占主要地位,由谁领导德意志是奥地利皇帝与普鲁士国王争论的主要话题。德意志联盟议会主席一职由奥地利代表担任,这意味着奥地利取得了对普鲁士的暂时优势,但后起之秀的普鲁士绝不会在奥地利面前俯首称臣,随着其实力的进一步加强,普鲁士国王必然会继续挑战奥地利,夺取德意志的领导权。

在德意志的统一问题上,普、奥两强态度也截然相反。普鲁士领导了反对拿破仑帝国的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于是成为了德国统一的象征,普鲁士的中坚醉心于由自己统一德意志,早在1813年,普鲁士克劳塞维茨少将就写道:“德意志实现政治统一的道路只有一条,这就是通过剑,由普鲁士支配其余所有各邦。”但是,德意志的民族统一无疑会威胁到哈布斯堡君主国的独立完整,德意志统一不符合奥地利的利益。

德意志联盟里的中小邦国,如巴伐利亚、汉诺威等,被人称为“第三德国”,他们的君主害怕普鲁士武力统一的图谋会威胁到自己的特权和邦国的割据,愿意与代表分离势力的奥地利站在一起,但是,由于普鲁士的政策日益代表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又不敢公然忤逆民意对抗普鲁士。因此,“第三德国”摇摆于奥、普之间,与双方若即若离。

19世纪20—60年代,德国经济和政治领导权一直是奥、普两国争夺的焦点。

1.争夺德意志经济霸权

奥、普两国争夺对德意志的经济霸权,主要体现在关税同盟的主导权上。在这一方面,普鲁士明显占了上风。

1815年成立的德意志联盟,仅仅虚构了一个统一的外貌,各邦仍保持绝对的独立性,内政外交各行其是,这导致了币制混乱,税卡林立。

从柏林到瑞士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从马格德堡到德累斯顿须过16道关卡,从汉堡经易北河到德累斯顿的货物须纳35次过境税。更有甚者,各邦(包括普鲁士)内部也存在严重的关税壁垒,直至1818年,普鲁士境内还有60个税卡。

尽管《联盟条例》规定各邦在贸易与交通方面要采取一致行动,然而囿于私利的大大小小邦国却迟迟未能就统一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达成协议。

在这种状况下,德国历史学家李斯特关于建立全德关税同盟并为德意志的民族统一国家准备条件的观点,对普鲁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感到完全可以率先统一普鲁士关税,以此影响全德关税的统一。

1818年5月26日,普鲁士财政大臣马森制定并颁布普鲁士关税税则,邦内实行统一税制,取消省际和城市间复杂混乱的税收,同时实行低进口税的统一税则和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标志的出口免税制,以鼓励经济的发展。与此相反的是,征收高额过境税,从而迫使邻近各邦与普鲁士订立通商条约。

自19世纪20年代初起,普鲁士一批高级官员已经认识到,借助1818年关税税则和地理位置条件,普鲁士可以越过德意志联盟甚至与之对立,使普鲁士可能用商业政策的手段建立一个地域广泛的关税同盟,然后借助关税同盟实行独立的民族统一政策。

1828年初,普鲁士与黑森—达姆斯塔特缔结了关税同盟。这是普鲁士的一个重大成就,第一次有一个中等邦加入它的关税体系。不久,安哈尔特—柯滕公国,安哈尔特—德骚公国加入了普鲁士—黑森关税同盟。

在普鲁士构建关税体系的同时,“第三德国”也在进行类似活动,中德关税同盟和南德关税同盟相继建立。中德关税同盟将普鲁士东西部领土隔开,又切断了普鲁士与南德的来往。同盟规定不与非同盟成员缔结关税条约,并对普鲁士征收高额过境税。

普鲁士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再次摆脱困境。在中德关税同盟建立之后不久,就与萨克森—希尔德堡豪森公国和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缔结了关税条约,为建立一条从普鲁士通往南德的免税通道准备了条件。

1829年夏,普鲁士与南德关税同盟缔结条约。条约规定对缔约双方几乎一切货物均予免税。因此,这一条约使中德关税同盟陷于孤立并加速了它的瓦解。

1831年8月25日,加入中德关税同盟的黑森—卡塞尔转入普鲁士关税体系,这就打通了普鲁士东西领土之间的壁垒,建立了一条通往西部的免税桥梁,而且反过来给中德商业同盟各邦之间设置了障碍。

1833年3月22日,普鲁士—黑森关税同盟与南德关税同盟合并为德意志关税同盟,1834年1月1日生效。

德意志关税同盟开始包括18个邦,占德意志领土的3/4,有2300万居民。参加同盟的各邦彼此免除一切关税,对于没有参加同盟的其他各邦,如对待外国一样,实行统一的进口税制度。关税收入的款项按居民数目多少在各邦予以分配。关税同盟建立后。其他一些邦也逐渐参加进来。到1836年,关税同盟已拥有2515万居民,占1871年统一时德国居民数的85.6%。一个巨大的德意志国内市场建立起来了,普鲁士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向往的中心,普鲁士开始跃居德意志经济上的领导地位。

1841年,梅特涅看到普鲁士巧妙地利用经济手段为政治服务,并认识到,关税同盟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奥地利处于被孤立的境地。因为关税同盟正在打破维也纳会议以后在德意志形成的奥地利、普鲁士以及其他中小邦国组成的“第三德国”三足鼎立的均势,使普鲁士在德意志日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此,梅特涅再也不能坐视不管,他要设法加以阻止,但是收效甚微。

1849年10月26日,奥地利商业大臣曾提出“中欧关税同盟”计划,其中谈及包括建立关税联盟和经济联盟在内的中欧大经济区思想。奥地利新任首相施瓦尔岑堡将这一计划看成是孤立普鲁士、搞垮普鲁士在德意志联盟中的经济领导地位的一剂良方。因为在施瓦尔岑堡看来,普鲁士支配下的关税同盟是普鲁士这一竞争对手贯彻其德意志政策的最强有力的基础,基础一旦不复存在,普鲁士争霸德意志的威胁就会自然解除。

然而,奥地利的主张在德意志其他邦国受到冷遇。第一,奥地利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要使自己成为德意志统一的关税区的一分子,其真正的用意是保持奥地利在德意志的势力。正是出于这样一个动机,奥地利提出了将它的非德意志地区也包括进德意志关税和经济体系中的主张。这一主张倘若实现,势必造成奥地利在德意志的压倒性优势,这自然是普鲁士所不能接受的。第二,奥地利的商业机构和经济界有顾虑,害怕德意志工业家们的竞争,始终不愿放弃保护关税政策,这显然是德意志其他邦国难以容忍的。普鲁士则相反,它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受到各邦的欢迎。各邦资产阶级纷纷对本邦政府施加压力,要求重申关税同盟条约有效,南德和西德各邦甚至出现了请愿风潮。普鲁士驻德意志联盟议会的公使俾斯麦也对社会舆论施加影响,争取南德各邦支持关税同盟。因此,在1851—1853年间进行的一系列有关革新关税同盟的谈判中,奥地利收效甚微。

1852年11月,关税同盟条约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但奥地利并没有被接纳为成员。其最大收获就是在1853年2月18日与普鲁士签订了贸易协定。该协定虽然在原则上宣布关税同盟和奥地利是统一的关税区,但是在事实上并没有实行,普鲁士保持着自己在“小德意志”地区的优势,这场斗争也表明中小邦国已经无法奉行自主的政策。

从以上关税同盟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仅就经济上而言,普鲁士已经打败了奥地利,获得了在德意志的霸主地位。

当以普鲁士为首的关税同盟在德意志日益发展壮大的时候,它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很快得到了巩固。1837—184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先后与荷兰、希腊、土耳其、英国、比利时等签订了商业协定,尤其重要的是,1862年3月普鲁士与法国缔结了自由贸易条约。根据这一条约,不在关税方面给予奥地利优惠政策。虽然德意志的各中等邦国对于在法国支持下的普鲁士称霸有所疑虑,但是考虑到普鲁士和法国联合的强大力量以及本身的经济利益,它们同意给予法国最惠待遇而放弃顾及奥地利,甚至在极端反普鲁士的萨克森政府也为了自己的工业和莱比锡的商业利益而不得不参加了普、法贸易条约。奥地利则由于坚持保护关税政策而被置于局外。1865年,普鲁士政府在与奥地利缔结贸易条约时,就像对待外国一样对待奥地利。直到1866年,奥地利才在降低关税的基础上同法国签订了一项贸易条约,但已经太迟了。

2.普鲁士的耻辱与反击

普、奥两国在争夺经济领导权的同时,也在加紧争夺德意志的政治导权。

1815年以后的德意志联盟中,奥地利占有联盟主席一职。奥地利相梅特涅在维持维也纳体系的幌子下,实际上操纵着联盟的事务。

鲁士在德意志事务中只是一个配角,这当然是普鲁士所不愿意的。

此,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以及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普鲁士决打垮奥地利,将德意志纳于自己的霸权之下。

普鲁士统一德国的首次尝试,是利用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公国问题做文章。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总决议,两个公国是通过麦国王个人的关系与丹麦联合。在两公国中,整个荷尔斯泰因和石苏益格南部的居民为德意志人,荷尔斯泰因还是德意志联盟的成。1848年1月,丹麦国王弗里德里希八世即位后,试图进一步密切两国和丹麦之间的关系,结果却引发了两公国争取从丹麦分离出来的族运动。丹麦政府出兵镇压。普鲁士政府遂以“德意志民族利益维者”的形象出面,向丹麦开战,企图吞并两公国,以此提高自己在德意志的威望。4月,普军不宣而战,开进两公国,击败了丹麦军队。然而,普鲁士的举动遭到俄、英、法等欧洲列强的一致反对甚至武力威胁。俄国不想看到普鲁士在波罗的海势力的增强,英国也不愿比丹麦更强的普鲁士控制丹麦地峡,法国更不能坐视邻邦的强大。沙皇甚至命令俄军,如果普军“不结束和丹麦的战争,就进军普鲁士”。在列强的联合压力下,普鲁士只得与丹麦停战,归还了两公国。

1848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并迅速蔓延到整个德意志地区。3月13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爆发革命,赶走了首相梅特涅。3月18日,普鲁士首都柏林也爆发革命。普鲁士国王面对革命形势的压力,宣布召开国民议会,制定宪法,改组政府。

但是到了1848年11月,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拒绝承认柏林革命后制定的宪法,拒绝做自由主义的皇帝,而要恢复施行专制统治,因此他发动政变,镇压了柏林革命力量。由于汉诺威、萨克森统治者无力镇压革命,便向普鲁士求援。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试图仰仗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利用尚未平稳下来的中欧混乱局势迅速扩大普鲁士的势力和影响、取代奥地利在德意志地位,故而欣然同意。

1849年5月,普鲁士、汉诺威、萨克森的国王组成三王同盟。三王同盟协议规定: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是德意志的全权代理人,组成上下两院的议会,普鲁士和所有各邦都参加这个同盟。6月,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又强迫29个公国加入同盟。7月,普鲁士王储威廉亲自指挥普军镇压了萨克森、巴登、普法尔茨等地革命,因其暴行人民送他“霰弹亲王”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