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二世宣称,“海洋对德国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在海洋问题上,在它的任何一个遥远的地方,如果没有德国,没有德国的皇帝,决不允许作出任何重大的决定”,“一定叫海神手上的三叉戟掌握到我们手中”。
1898年3月24日,帝国议会通过第一个海军法案,根据该法案,德国将在1898—1903年的6年中建造11艘舰队装甲舰、5艘装甲巡洋舰、17艘有装甲板的巡洋舰和63艘驱逐舰。
1900年,德国通过第二个海军法案,规定到1915年,德国将拥有7艘战列舰、11艘重型巡洋舰、34艘轻型巡洋舰和100艘驱逐舰,使德国海军力量达到英国的水平。
1906年,根据英国建成新式的无畏舰这一新情况,德国赶忙通过第三个海军扩建法案,规定今后建造的一切新式战列舰都必须是无畏舰级军舰。
1908年和1912年,德国又通过新的扩建海军法案。根据1912年的法令,德国海军预计要增加到41艘战列舰、20艘装甲巡洋舰、40艘轻巡洋舰、144艘驱逐舰。
德国大力扩建海军的举动首先引起海上霸主英国的关注。英国害怕由此而动摇自己的海上优势,于是和德国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尽管英国声称要保持对德国的海军优势,然而,这个正在走下坡路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这场角逐中有些力不从心。财大气粗的德国则咄咄逼人,声称要建立一支足够强大的舰队,以使最强大的海军强国在发动进攻时也要冒很大的风险。
到1908年,英国有8艘无畏舰,德国有7艘,旧式装甲舰的对比为5124。德国海军已经从1897年时仅位居世界第七的“婴儿舰队”,一跃成为几乎可以向英国的海上霸权发起挑战的世界第二大舰队。
随着“世界政策”的推行和扩军备战的加剧,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形式的民族沙文主义,将旧形式的民族沙文主义、反犹主义以及张伯伦的新种族理论结合在一起,呈现出膨胀的趋势,形形色色的要求向外扩张的殖民组织纷纷出笼。
泛德意志协会的建立便是德国民族沙文主义膨胀的典型表现。这一组织的前身是成立于1891年的日耳曼总同盟,1894年改组成一个汇集了大德意志帝国狂热鼓吹者的联合体“泛德意志协会”。协会的宗旨为:
(1)联合世界上所有德意志人组成一个庞大的泛德意志国家;(2)支持政府在欧洲和海外推行强权利益政策;(3)主张由“伟大的德国”统治世界,并同一切阻碍民族发展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泛德意志协会是威廉二世进行沙文主义宣传最有影响的组织,它在企业界和政府要人中,以及侨居世界各地的德国人中都广有影响。
它也是各种民族主义组织,如海军协会、陆军协会、殖民协会、青年德国同盟的总参谋部。泛德意志协会的领导人中有军界、工业界的重要人物,有国家官员、帝国议会议员以及大学教授。另外,许多重要报纸如《每日展望》、《德意志日报》、《莱比锡最新消息报》以及《莱茵—威斯特伐利亚报》等都遵循泛德意志路线,连篇累牍地发表民族沙文主义文章,鼓吹泛德意志主义的理想。泛德意志协会有27个分会,散布于欧洲、美洲、亚洲、澳洲。这个沙文主义组织,狂热地宣扬反人类的人种优劣论、德意志民族优越论。
毫无疑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意志上空弥漫着沙文主义、民族扩张主义的阴霾,毒害着各阶层的人民。在一个具有严重的****传统和历来对民族问题至为敏感的国度里,这种猖狂的沙文主义宣传无疑对发动侵略战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国皇权的终结
德皇威廉二世妄图以武力称雄世界,借萨拉热窝事件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料却亲手断送了霍亨索伦王朝和德意志帝国,德国千年皇权至此终结。
1.萨拉热窝事件与一战的爆发
1914年6月28日,意欲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到萨拉热窝检阅军队,此举目的是在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因为这一天是塞尔维亚民族的“哀悼日”。1389年6月28日,塞尔维亚人及其同盟者同土耳其奥斯曼人发生大战,塞尔维亚大败,其首领拉扎尔大公被土耳其人生擒杀害。从此土耳其统治巴尔干国家达500年之久。塞尔维亚人民为雪国耻,将这一天定为全国“哀悼日”,每年举行纪念活动。因此,奥地利皇储此举引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愤怒,受塞尔维亚黑手党支持的波斯尼亚大学生普林西普在这一天刺杀了大公夫妇。
萨拉热窝事件震惊了世界,奥匈帝国统治集团大叫:
“拔出宝剑,对准塞尔维亚!”
奥匈帝国决心利用这一事件把战争强加给塞尔维亚,以达到吞并的目的。但是,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知道奥、塞开战必然会引起俄国干预,因此决定先征询德国的意见,希望得到德皇威廉二世的首肯。德国决意抓住这次机会向法、俄挑战,照德国总参谋部估计,俄国要在1916—1917年才能完成军备计划,而英国则一直想避免一场欧陆大战,这次必定取中立立场无疑,所以即使对俄国开战也是一场仅有法国参加的局部战争而已。因此,德国决定赶在俄国战略准备完毕之前先发制人。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威廉二世接见奥地利驻柏林大使以示哀悼,表示自己将戎装佩剑站在奥皇陛下身边,并说:“如果奥对塞尔维亚妥协谈判,那就会被人解说为示弱。这将影响到奥匈帝国在三国同盟中的地位和德国今后的政策”,“必须清除塞尔维亚人,就在现在。”
7月6日,德皇召集首相及军政要员,部署战争动员。
7月23日,在得到德国履行同盟义务的明确答复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条件苛刻的最后通牒。
7月25日,奥匈断绝同塞尔维亚的外交关系,奥皇签署了军事动员令。就在这一天,德国海军奉命,从国际航行中调回公海舰队,所有军官取消休假,立即归队。
7月27日,在德国的催促下,奥皇签署了对塞宣战书,次日11点,奥正式向塞宣战。奥对塞挑战,引来俄国介入。
7月29日,俄国进行局部动员。德向俄发出警告:“俄国人的动员如再继续下去,则将迫使我们也进行动员。”俄国置之不理,7月31日进行总动员。当天,英国外交大臣格雷邀见德国大使,说只要冲突仅限于俄、奥之间,英国可以站在一旁。但如果德与法国也要牵涉进去,情势就会立刻改变,英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会迫不得已采取紧急决定。英国态度的变化使威廉二世大为震惊。然而,已走到这一步的德国欲罢不能了,迅速的军事行动已把它推入战争的深渊。参谋本部以每10分钟开出1列军车的速度,在15条复线上,总共运行1.1万列军车,把40个兵团的200万人运往前线。
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同日,德国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遭到拒绝。
8月3日德对法宣战。同一天,德国向比利时发出借道西进的最后通牒,遭拒绝后,德军越过比利时边界。
8月4日,英国向德国发出尊重比利时中立的最后通牒,实际是正式对德宣战。
8月5日,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角奥匈帝国在德国催促下,向俄国宣战。随后,英、法先后对奥匈帝国宣战。意大利、罗马尼亚先持中立态度后加入协约国集团,保加利亚、土耳其参加同盟国集团。一场以欧洲为主战场的世界大战就此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