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铁血王朝:德国皇室
3752400000039

第39章 德意志皇权的终结(4)

2.德国的困境与军事专政

1914年8月1日,德皇威廉二世在极度亢奋的状态中于柏林王宫的白色大厅郑重宣告:“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党派,我只知道我们都是德意志兄弟!”随后走出王宫,视线所及的是,大街上群众在狂热地欢送一批批身穿灰色军服、钢盔和枪管上套着花束的士兵开赴前线。当晚,德意志皇帝驱车前往离法德边界仅100公里的科布伦茨,设立德军大本营,等候德军凯旋的佳音。

德军按所谓“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起进攻,起初德军进展顺利。8月4日,德军进攻比利时的列日要塞,8月6日攻下列日直逼布鲁塞尔,并于20日占领布鲁塞尔。随后,近百万德军分5路挺进法国北部,法军与23日新到的英国远征军向后败退。9月2日,法国政府迁往波尔多。9月3日,德军占领兰斯,前锋距巴黎仅15英里,埃菲尔铁塔遥遥在望。陶醉于胜利的德意志皇帝,下令大本营前移至比利时的斯巴,以期一鼓作气直捣巴黎。然而,9月5—12日的马恩河战役德军失利,德第一、二集团军撤退到马恩河以北至凡尔登一线。协约国在作战中向前推进了60公里。这是开战以来德军的一次严重受挫。“施里芬计划”的主持者德国陆军大将小毛奇(为和他的叔叔老毛奇区别,称小毛奇)在德军撤退的当天给他妻子写道:“战争开始时给我们的巨大希望已经粉碎。”

在西线激战的同时,东线俄军未等动员完毕便首先攻入东普鲁士。虽然德第8集团军司令兴登堡及参谋长鲁登道夫先后取得在坦能堡等战役的胜利,歼灭了大量俄军,但俄国仍在坚持作战而没有屈服,继西线陷入僵持之后,东线也陷入了僵持。德国的速战速决计划破产了,因为它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又过低了估计了敌方的力量,导致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从总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看,中欧集团在战略上已处于不利地位,在战场上,380万德军和奥军面对580万协约国军队,后备役是610万面对1千万。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东线和西线进行的许多次会战都成了巨大的消耗。德国的兵力损伤甚大,官方统计,到1916年2月中旬,已战死67万人,受伤164万人,被俘或失踪32.3万人。物资的耗费更是惊人,凡尔登一役就倾泻135万吨钢,机枪、重炮、工程技术器材的配套也成倍地增长,刚研制、生产的新式武器、飞机、坦克、化学武器源源不断地投入运往前线。此外,还得给盟友输血。这些使本来并无打持久战、全面战准备的德国内外交困、危机四伏了。沉重的战争负担、国民经济的军事化、英国的海上封锁使得粮食和食品匮乏,当局不得不实行定量配给。

1915年实行面包凭证供应,柏林每人每周2000克面包或1400克面粉,儿童减半,婴儿不供应。到1916年冬,连最低标准的粮食、食品供应也难保证了,蔓菁成了主要食品,人们把这一年的冬天讥之为“蔓菁之冬”。1917年,德国的粮食产量仅为战前正常年景的一半。人民忍饥挨饿,怨声载道。1915年至1918年德国共饿死76.3万人,其中6岁至15岁儿童占55%!

在这样危险的局势前,威廉二世非但没有悬崖勒马,反而做出了疯狂之举。1916年8月29日,德皇任命兴登堡为参谋总长,东线方面军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副手,寄希望于他们会为德国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

然而,这两个疯狂的将军很快建立了军事独裁。

1916年8月底,最高统帅部以发布战事命令的形式公布了鲁登道夫起草的“兴登堡纲领”,其中心思想是,实行“军部独裁”。在这种“军部独裁”统治下,军事首领具有内政外交政策的决定权。11月1日,建立由格伦纳中将领导的军事管理局,控制德国本土、被占领区和一部分帝国盟友的经济。这是最高统帅部企图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干预、对全国人民的专制统治来保证最高军事纲领的贯彻。鲁登道夫甚至直接担负起政治行政职责,如保障国家安全、新闻和通讯检查、保证粮食供应和劳动安排等。战争初期人民仅有的一点点民主权利被剥夺殆尽。12月2日的“关于为祖国志愿服务法”规定:每个17到60岁的德国男子都有为战争服务的义务,在不直接为战争服务的机关和工厂工作的人都被强制为战争服务,取消自由选择工作和自由迁徙的权利。鲁登道夫同时严令:不准为工人提高工资,不准罢工,违者一律以叛国罪论处。无数的社会民主党反战分子惨遭迫害。整个德国,从国家政治、社会生活到经济活动,活像一座大兵营。

由于将权力交给了军方,皇帝寄情于享乐。大本营更像一座行宫,经常举行郊游、打猎,皇后也在这里,还有客人来访及参观、游览。皇帝每天听一小时汇报以后,就去享乐了。

威廉二世想用刺刀维持危机四伏的政权,以保证德国的总体战略。但结果事与愿违,军部独裁最终把帝国和威廉二世导向了灭亡。

3.千年皇权的终结

1917年4月,美国宣布参战,战争的发展形势已经很明显。

1918年1月4日,德国强迫苏俄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似乎有利于德国在西线的军事行动,但是结果西线也没有带来胜利。

经济困难,人民生活穷苦,上层的特权地位,权威者牟取暴利的行为,这一切都进一步扩大了贵族与下层之间、生活富裕的资产阶级与穷苦工人阶级之间的鸿沟。陆海军士兵对军官们的特权怀有敌意。这些因素在前线士兵和国内老百姓的情绪中反映出来。停泊在威廉港的“路易波尔特摄政王”号等舰上的水兵发动兵变,拒绝服役,被当局残酷地镇压,两位领导者水兵科比斯和赖希庇茨被判处死刑,50多名水兵被判处徒刑。最后有组织的工人也开始反对继续战争。

军事领导人这时决定把所有赌注都押在西线一场新的巨大攻势上面,这场攻势是1918年3月从圣康坦进攻开始的,德国在西线倾其全力孤注一掷,但被福煦元帅统一指挥的协约国军队以及大批来援的美国军队所粉碎,德国攻势完全失败。

1918年秋天,威廉二世已经认识到失败不可避免,鲁登道夫在最高统帅部会议上总结战争形势时指出:德军再也无力攻垮敌人,必须进行和平谈判来结束战争。在此情况下,威廉二世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稳定德国内部,防止革命的爆发。于是,思想比较自由化的巴登亲王马克斯被任命为宰相,社会民主党多数派、进步党和中央党的代表都被纳入他的内阁。新政府立即着手解除鲁登道夫的职务,修正宪法的一系列议案在10月6日通过,28日由皇帝签署,规定宰相要对议会负责,各邦国必须按此模式实行民主化。这样,德国就“转变”成一个君主立宪国家。但是,这种延误已久的“民主改革”为时太晚。

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水兵拒绝执行政府命令,举行起义,起义迅速席卷全国。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

威廉二世想调集军队进行镇压,陆军元帅兴登堡不得不告诉他:

“部队已经众叛亲离。”首相马克斯亲王要求德皇退位。但威廉二世却坚持说:“弗里德里希大王的后代决不退位。”他还想保住普鲁士国王的头衔。但首相自行做主,1918年11月9日公布了退位诏书。11月10日,威廉二世在高声叫骂“背叛,背叛”声中,被迫仓皇逃亡荷兰,德意志帝国被推翻。

威廉二世在荷兰过着隐居的乡居生活,在流亡的23年中,他时刻梦想着德国人把它召回去。1941年6月4日,威廉二世去世,**元首希特勒为他举行了国葬。

德意志皇帝的梦想与现实在1118年之后烟消云散,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