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治术
3752800000025

第25章 控权(1)

古人强调控制权力,认为只有在权力不受干扰的前提下,政治才能得以正常运转。韩非曾用马车来打比方,如果国家是车子,那么政权就是拉车的马匹,治政者就是车夫。他说:王良、造父,是天下最善于驾驭马车的人,然而,要是让王良掌握马缰绳的左边而大声吆喝,让造父掌握马缰绳的右边而用鞭子抽打,那么马车连十里也走不到,为什么?因为两个人共同驾驭一辆马车。以王良、造父技能的高超,共同掌握马缰绳去驾驭马车,却驱使不了马,君主又怎么能够与他人共同掌握权柄作为治国的手段呢?(《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在古人那里,权力运作采取两种基本形式,即集权和制衡,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的都是造就和维护权力的高度统一。

(一)集权

要义

集权就是所谓的大权独揽。大权,重大权力,这类权力不能分散,必须由责任人掌控。集权有多重含义:政出一门,属于集权;责权分明属于集权;不让他人与亲信染指,属于集权;放手让别人去做,赋予他充分的权力,也属于集权。总之,掌握应掌之权,运用应用之权,即为集权。

故事

责任与权位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国相。但管仲认为所担负的责任与权位不相匹配。

管仲对齐桓公说:“我担任了相国,尊贵是够尊贵的了,但还很贫穷。”齐桓公就把商业税的十分之三赐给管仲,而这部分收入按规定本来是属于齐桓公私人的,他把自己的利益让了出去。

过了一些时候,管仲又说:“我已经很富有了,但地位还很低。”齐桓公就把管仲的爵位提到高氏和国氏之上,这两家是上卿的地位。

不久,管仲又说:“我的地位已经很高了,但与您的关系还很疏远。”齐桓公就宣布管仲为仲父,意思是亲近的长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车队

中山国的相国乐池出使赵国,随行的马车有一百多辆。

乐池指定自己的一个门客为领队,他的智慧和能力是门客中最好的。不想没走出多远,车队就乱了。

乐池埋怨门客:“我认为你是有才智的人,所以命你带队,你怎么连个车队也管不好呢?”

门客便向他告辞,准备离去,说:“您不懂得治人的道理。掌握了使用刑罚的权力,别人才怕你;掌握了使用奖赏的权力,别人才追随你。如今我以年少而位卑的门客身份去管理年长而位尊的人,您又不给我赏罚的权力去制约他们,谁会听从我?如果我有这样的权力:听从命令的封为卿相,不听命令的拉出去杀头,管不好车队才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公子的师傅

齐景公有5个儿子,他给每个公子都找了一位大臣做师傅,赐给每个师傅100辆车子,晏子也是其中一位。

齐景公找来5个老师,一一拜托,分别对他们说:“好好干吧,我将从你们的学生中选择一位做太子。”

轮到叮嘱晏子,听齐景公说罢,晏子答:“大王把公子托付给我,我哪敢不努力,一定竭尽全力教育公子。然而,只要当上公子师傅的人,就配给100辆车子,简直成了国家重臣,并且每个大臣都以为自己的学生会做太子,将来登上国君的大位。这势必助长拉帮结派、树立党羽的风气,是亡国的道路啊!所以,我不敢接受大王的任命,请大王好好考虑。”(《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韩昭侯的处罚

韩国君主韩昭侯喝醉了酒,睡着了,管帽子的官员担心国君着凉,便在他身上盖了衣服。昭侯醒来后很是高兴,问左右:“是谁给我盖的衣服?”左右答道:“是管帽子的官。”于是昭侯同时处罚了管衣服的官和管帽子的官。

昭侯处罚管衣服的官,是由于他渎职;处罚管帽子的官,是由于他越权。昭侯不是不怕冷,是因为在他看来,超越职权的危害远远超过了自己着凉。所以英明的君主蓄养臣子,禁止他们超越职权去立功,禁止他们陈述不适当的意见。超越职权的就处死,陈述不适当意见的就惩罚。臣子坚守并且管好分内的事情,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情相符合,这样群臣就不能够结党营私、相互勾结了。(《韩非子·二柄》)

哪来的大王

战国时期,范雎到秦国游说,君主秦昭王决定召见他。范雎假装不识道路走入宫中巷道,迎面撞上秦王的轿舆,宦官命他回避,怒声呵斥道:“大王来了!”范雎说:“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哪来的大王!”秦昭王听了,屏退左右,下车跪拜恳求道:“请先生指教。”

就这样,范雎与昭王搭上了线。昭王日益亲信范雎,打算重用他。范雎说:“王是独掌国家权力的人的称谓,是决定利害的人的称谓,是控制生死的人的称谓。(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如今的秦国,太后随心所欲而不顾及大王您,穰侯魏冉与外国交往而不报告大王您,华阳君、泾阳君处事专断而不顾忌大王您,高陵君独来独往而不请示大王您,有这四种权贵而国家不危亡的,还从来没有过。也正是由于存在着这四种权贵,人们说秦国没有王。我又听说,果实繁盛,一定伤害树枝,树枝繁茂一定伤害树干;城邑强大一定威胁国家,臣子尊贵一定削弱君主。如今下至有品级的官吏,上到朝廷重臣,乃至大王身边的随从,哪一个不是相国魏冉安排的?我看见大王孤零零站在朝堂上,私下里着实为您深深担忧。大王百年之后,那时拥有秦国的人将不是您的子孙!”昭王深以为然,便废掉了太后,将魏冉、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到函谷关以外,任用范雎为丞相,封应侯。(《资治通鉴》卷5)

郡县制

秦朝统一天下后,承相王绾(wǎn)建议,在偏远的地区设立王国,封皇子为王,由他们治理这些藩国。

秦始皇把这件事下发群臣讨论。大家都赞成王绾的意见,认为这样便于朝廷对整个国家的治理。

唯独李斯不同意,这时他还是主管刑罚和治安的廷尉。李斯说:“从前周朝采取的就是这个办法,周武王分封了许多子弟以及同姓的族人为诸侯。但后来随着宗属关系的疏远,诸侯们相互攻击如同仇人,他们之间不断征战杀伐,周天子根本制止不了。如今仰赖陛下绝顶的声威,结束了诸侯纷争局面,使天下获得统一。全国各地都设立了郡县,而对皇子和功臣们,则用国家的赋税收入给予重赏,这样做,国家就容易控制了。使天下没有二心,这才是安定国家的根本方法。我的意见是,设置诸侯不便于治理国家。”

听了李斯的建议,秦始皇说:“天下人饱受战乱的痛苦,就是由于诸侯的存在。现在天下刚刚安定,又重新设立诸侯国,这无疑为战争埋下祸根。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天下的安宁,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

于是,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职。收缴天下兵器,熔化铸成大钟,又铸造了12个铜人,每个有千石重,放置在宫中。统一法律和度量衡,统一车辆规格,统一书写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

太学生的忠告

东汉桓帝时,宦官专权,政局混乱。太学生刘陶上书说:“陛下既不能为列祖列宗建立的制度增光添彩,同时又没有继承高祖(刘邦)的勤政之风,轻率地将赏罚、用人等权力让别人使用,将处理政务的权力委托给他人,致使一群丑恶的宦官和酷吏宰割小民,如同虎豹在鹿场中建立巢穴,豺狼在春天的园林中养育幼崽。秦朝即将灭亡的时候,授予宦官赵高中车府令的职务,君主丢掉了权力而自己还不知道,君主丧失了威势而自己竟然不顾。(权去己而不知,威离身而不顾。)古今相通,成功和失败的情势是相同的。希望陛下远看强大秦朝倾覆的往事,近看本朝哀帝、平帝时代政局的变乱,得失昭然若揭。”桓帝没有理睬。(《资治通鉴》卷53)

孙权的醒悟

东汉末年,孙权决定出兵袭击据守荆州的关羽,打算让孙皎和吕蒙分别担任左、右两军的都督。吕蒙说:“如果主公您认为孙皎有能力,应当让他统领全军;如果认为我有能力,应当任用我吕蒙(以蒙能,宜用蒙)。昔日周瑜和程普分别任左、右两部都督,率军攻打江陵,虽然军务由周瑜决断,但程普依恃自己是老将,而且两人都是都督,结果造成不和,差点坏了国家大事,这正是现在要引以为戒的。”孙权醒悟,向吕蒙道谢,说:“您做都督,让孙皎做你的后备。”(《资治通鉴·卷68》)

重臣和亲信

三国时,魏国中护军蒋济上书魏明帝,道:“臣听说大臣权势太重,国家就会有危险,身边的人太亲近,君主的耳目就会受到蒙蔽,这是古代至关重要的教训。(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过去大臣执掌朝政,内外动摇不定;陛下英明,亲自处理政务,上下无不整肃。大臣并非不忠诚,然而权威下移,大家对君主便会生出怠慢之心,这是情势之所然。陛下既然已经知道了大臣权势过重的危害,希望不要忘记身边亲信的威胁。他们在忠诚、正直和深谋远虑方面不一定超过大臣,而在讨好迎合方面,有些却颇为擅长。君主当然不可能一个人处理天下所有事务,一定要有所委托。要是委托给一个臣子,除非他有周公姬旦的忠诚,还要有管仲的公道,否则很难避免出现大臣弄权和失去官员拥戴的弊端。而今栋梁之才虽然少见,但德行可以称职于一个州郡,智慧可以应对于一个官职,做到忠诚、守信、服从,能够恪尽职守的人还是有的,不要让这些贤人遭到冷落,从而使圣明的朝代背上亲信专权的名声!”明帝不听。(《资治通鉴》卷74)

南北朝刘宋明帝时,骠骑大将军萧道成将明帝的亲信宠臣全部清理干净。

南北朝学者沈约评论道:“君主面南而坐,宫室九重,与世隔绝,早晚陪伴的是侍从。由于生活上接近,侍从受到恩宠,由于恩宠,侍从又获得信任。他们没有令人忌惮的外表,只有取悦于人的脸色。刘宋文帝、明帝虽然独揽大权,但司法和行政事务繁杂,不可能全部了解,不得不依靠侍从去看、去听。侍从们善于揣摩君主的心思,言行从来不违背圣意。由此君主便以为这些地位卑微的人不可能专权。然而却不知道,神台下的老鼠凭借神台而尊贵,跟着老虎的狐狸凭借老虎而威风(鼠凭社贵,狐藉虎威),就这样他们获得了势倾天下的权威,到了这个时候,君主仍不觉悟,以为他们无足轻重。到了明帝晚年,这些人为了能够长久窃取国家权力,便制造事端,挑起矛盾,造成皇室成员遭到屠杀的惨剧。刘宋天下很快倾覆,原因就在这里。”(《资治通鉴》卷134)

政出多门

西晋惠帝时,三公尚书刘颂上书说:“自近世以来,律令渐渐变成出自多个部门,政令很是不一致,官吏不知道应该遵守什么,下面也不知道不应该做什么。奸诈作假的人趁机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法令捞取好处,上级难以检查下属,一样的事情却出现不一样的处理意见,造成狱讼不公平。(法渐多门,令甚不一,吏不知所守,下不知所避,奸伪者因以售其情,居上者难以检其下,事同议异,狱犴不平。)一切都要以律令为准绳,然后才能使法律取信于天下,从而使民众没有疑惑,使官吏不能售其奸,使人们可以评议政事。”(《资治通鉴》卷83)

杀兄

十六国时,前秦君主苻生打算杀掉苻坚、苻法兄弟,二人联手除掉苻生。苻坚把王位让给苻法,苻法说:“你是嫡传嗣子,比我贤明,应该做王。”苻坚说:“哥哥年长,应该做王。”后来群臣按嫡系立苻坚为君主,苻法出任丞相。太后苟氏看见苻法宅前车水马龙,恐怕将对苻坚不利,于是与大臣们决定,赐苻法自尽。苻坚与苻法诀别,兄弟俩痛哭失声,口吐鲜血。苻法死后,谥号献哀公,儿子一个封东海公,一个封清河公。(《资治通鉴》卷100)

杀母

南北朝时,北魏国主拓跋珪打算册立齐王拓跋嗣为太子。按照北魏传统,凡是册立皇子继承王位,总是先把他的母亲杀死,拓跋珪便赐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自杀。拓跋珪把儿子拓跋嗣叫来,告诉他说:“汉武帝杀死钩弋夫人,是为了防止母后将来干预朝政,避免外戚乱政。你应当继承大业,所以我效法古人的做法,为国家的长久作安排。”(《资治通鉴》卷115)

宗悫的怒火

南北朝时,刘宋各州均设有典签。当时官员议政,将各自意见写在纸条上,汇总到某人那里,由其进行整理,此人就叫典签。典签由皇帝身边的亲信担任,掌握枢要,造成刺史不能独自行使职权。孝武帝时,宗悫(què)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吴喜为典签。宗悫在司法和行政上的一些举措,吴喜多有违抗。宗悫终于忍不住了,大怒,说:“我宗悫已经快60岁了,为国事竭尽全力,到现在才得到豫州这么一个斗大的地方,怎么能跟典签共同为政(不能复与典签共临之)!”吴喜叩头,流出了血,宗悫才止住怒火。(《资治通鉴》卷128)

比君主还厉害的幸臣

南北朝时,南齐君主郁林王宠幸中书舍人綦毋珍之等人以及宦官徐龙驹等人。只要是綦毋珍之提出的,就没有不准许的。朝廷内外要职,全都被綦毋珍之事先定下价格,进行权钱交易,没出一个月,家中便积累起千金之财。他擅自拿取官家物品和占用差役,无须诏旨获准。朝中官员相互说:“宁可抗拒皇帝的旨意,也不可违背綦毋珍之的命令。”(宁拒至尊敕,不可违舍人命。)郁林王任用宦官徐龙驹为后舍人,他常住含章殿,头戴黄纶帽,身披貂皮大衣,面朝南坐在案前,代替君主批阅文书,左右两边侍候,完全是君主的气派。(《资治通鉴》卷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