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3758600000119

第119章 刘时勇 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

刘时勇(1969.6—),四川仪陇人,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成飞)部装厂飞机铆装钳工,高级技师,歼10飞机1号油箱段产品线负责人。1988年11月参加工作,199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刘时勇爱岗敬业,勤奋好学,勤于琢磨,勇于创新,在歼10飞机和“枭龙”飞机的试制生产中,攻克了一个个技术关键,解决了一道道试制难题,1998年获歼10飞机01架原型机首飞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个人三等功。2002年获成都市青年岗位能手。2004年获全国国防邮电工会岗位创新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同年参加了中航工业劳模考察团赴法国调研学习。

刘时勇1988年进入成飞公司部装厂,先后参与了歼7系列飞机后机身结构装配制造、干扰弹箱改装、“枭龙”飞机1号油箱段、中机身段、后机身段及歼10飞机1号油箱段结构装配工作。

刘时勇爱岗敬业,勤奋好学。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为了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他积极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职业技术培训班学习。为了保证学习质量,他努力克服自己文化基础差给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困难,坚持白天工作、晚上上夜校,很多时候都是加班到很晚了还坚持要消化当天上课所学习的内容。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刘时勇先后完成了职业技术初级、中级到高级专业班的培训学习,取得了成飞技校的初、中级技术证书和高级技术证书。

刘时勇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勤于琢磨,勇于创新。他先后进行飞机装配技术革新20多项,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价值近5万元,特别是在歼10飞机1号油箱段的生产中,他以其丰富的操作经验和职业意识,及时发现油箱炮梁工装定位错误,并向有关技术部门汇报,仅此一项就为公司挽回经济损失近万元。歼10飞机研制过程中,后机身急需进行“瘦身手术”减重,整个过程需要对飞机某机加框进行整体拆换,并要求按原有技术状态要求换装一套试验框。更换过程中,如何确保发动机吊挂梁交点孔与试验框上协调孔保持同轴同心成了此次“瘦身手术”的关键工序。在发动机吊挂梁交点孔已经成为状态固定的终孔的条件下,如果操作上稍有失误便会产生错孔质量问题,甚至影响到飞机“瘦身手术”的成败。面对困难,刘时勇开动脑筋,开始琢磨起试验加工方案。一次一次改进加工方案,一次一次修正操作细节。最终,刘时勇协调工艺特制钻孔工艺衬套压入吊挂梁交点孔,采取一次钻孔定位,再借助导向钻套将新框协调孔一次性扩孔到位的加工方案,100%确保了制孔的质量。在歼10飞机鸭翼舱地板与鸭翼接头协调制孔工序中,细心的刘时勇发现原有先安装托板螺母后配钻地板和鸭翼接头的操作流程极易产生“8”字孔质量隐患,造成产品质量缺陷和返工。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及时调整优化装配流程,将地板与鸭翼接头先行架内配钻,分解拆卸再装托板螺母。这一优化方案的实施不仅有效地稳定了此项工序产品质量,同时也使工序装配周期缩减为原有周期的3/4,获得了相关领导的好评。

刘时勇有极强的攻关精神,越是技术难度大的部位,他越是争取去干。在“枭龙”飞机后机身装配铆接过程中,由于飞机技术平台的提升,装配铆接面临三大技术难点:一是结构复杂;二是对合精度要求高;三是装配公差范围小。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刘时勇连续几天熬夜搞测试,取实样,探索加工方法,并自行设计可拆卸钻模板,有效地提高了后机身机加框的钻孔精度,确保了产品的铆接质量。他针对飞机某些部位操作空间狭小,施工难度巨大,常规操作无法实施等困难,他认真消化技术图样资料,反复推敲自制划线定位器、定位样板,自制多用途顶铁20余项,并将先进工作方法及工具推荐到其他工段,极大地提高了飞机装配效率,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

刘时勇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坚守着“航空报国”信念,以阳光心态抒写责任人生。几年来,他完成工时一直是本工段人均完成工时的1.5倍以上,并从未出现过产品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一次交检合格率也年年名列专业厂前茅。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他始终坚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人生信条,不仅出色完成本职工作,而且利用各种媒介主动学习,领悟国内外先进的飞机铆装技术。在自身成才的同时,刘时勇主动承担起“导师带徒”的职责,带动身边的青年朝着高素质、高技能、高文化的方向发展。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青年骨干快速成长起来,成为飞机装配方面的技能骨干。2002年,他以名列榜首的优异成绩被公司聘为飞机铆装钳工高级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