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1951—2011
3759100000016

第16章 初创与快速发展时期(1951—1965)(15)

1月14—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正式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会议表明,“大跃进”的方针实际上已经停止执行,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

1月21日国防工业委员会党组成立,党组成员有贺龙、孙志远、赵尔陆、张爱萍、方强、赵启民、薛少卿、张连奎、刘鼎、钟夫翔、刘寅、刘秉彦、刘淇生、杜星垣、郑汉涛、朱光等16人。贺龙任党组第一书记,孙志远任第二书记。国防工委党组暂不设常委。之前,已将原三机部的机构合并到国防工业委员会,三机部的党组被撤销。

1月27日国防工委确定初教6作为初级教练机的试制机型,不再仿制雅克-18A型飞机。6月1日—10月15日,飞行试验研究院完成2架经过改进的初教6定型试验机定型试验。

1月27日国防工委决定按苏联的技术资料重新试制米格-19C(后国内命名为歼6)飞机,同时决定停止米格-19П飞机的仿制和改型生产。

1月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任命孙志远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

2月6日三机部所属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南京航空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等6所国防工业高等学校,划归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

2月8日罗瑞卿总参谋长视察西安飞机厂、西安航空发动机厂,询问工厂的建设情况。他强调:“一定要把基建工程质量、试制准备工作搞好,要文明生产,抓好设备维护工作。”

2月8日成都航空发动机厂用国产航空煤油在涡喷6发动机上进行录取性能试车和长期试车成功。

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任命唐延杰为国防部航空研究院(六院)院长。此后,周恩来总理7月24日任命韩顾三、王厉,10月10日任命徐立行为航空研究院副院长。

2月24—25日贺龙副总理视察南昌飞机厂,就工厂发展方向、产品质量、整风、新机研制、民品生产,以及关心群众生活和抓农副业生产等问题做了指示。

2月根据国防工业三级干部会议决定,由国防工委、空军,以及有关省、市委组成250人的工作团,分赴各航空工厂开展以整顿思想、质量、基层队伍和组织纪律为内容的整风运动。航空工业从1961年1月底就开始了整风的准备工作,3月整风运动全面展开,7月,根据国防工委制定的八条标准,对企业整风进行检查验收,至10月结束。这是航空工业第一次大规模产品质量整顿。

2月以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为团长,徐昌裕、丁仲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联谈判转让米格-21飞机(国内后称歼7)制造权问题。3月30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苏联向中国转让米格-21飞机生产权的协议书。苏联政府将给予中国米格-21飞机及其发动机和卡-13空空导弹制造技术的生产特许权及全套生产技术资料,同时提供120架份成批生产飞机和发动机、导弹所需材料、成品及附件,还有1架样机、2台发动机,共需人民币9032万元。

3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聂荣臻先后视察兰州航空机电厂,参观了装配车间和计算机车间。

3月14日陆军守备22师师部带2个团机构调给空军,作为组建航空研究院的基础。航空研究院曾昭敏等到广东汕头接收,交接工作5月5日结束。该师师部人员分批于6月到达北京。

3月17日三机部副部长薛少卿兼任航空工业局局长。

春季华东航空学院教师王适存获得莫斯科航空学院副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解决了旋翼在前飞时的流场计算问题,被命名为王适存涡流理论。

4月4日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孙志远、范慕韩、刘西尧、谢北一、汪道涵等组成国防尖端五人小组,负责研究和处理有关国防工业各部门基本建设和科学研究、试制的调度。

4月5—20日国防工委党组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孙志远主持,贺龙作重要讲话。会议决定的事项有:1.总结和进一步部署企业的整风运动;2.讨论和通过了1961年生产和基本建设计划;3.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在工业交通企业中建立政治工作部门的指示,决定在国防工业系统中建立各级政治部,首先在12个重点整风企业中进行建立政治部的试点工作;4.国防工委同三机部各管理总局的职权范围的划分。会议确定,将三机部的权力下放至各管理总局,增强国防工委的“委”性,加大各管理总局的“部”性。

4月6日刘秉彦副部长写信给段子俊副局长说:“导弹同飞机在一个厂不能长期共存;在一条生产线上更不能和平共处。要想为我军提供一定数量的技术装备,必须另建新厂,或者彻底改组一批老厂,才能完成批生产任务。”

4月21日国防工委党组向党中央、中央军委提出,在国防工业系统中立即建立政治工作部门。

4月21—29日航空研究院院长唐延杰召开座谈会,讨论航空研究院的组织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内容是:建院方针、主要任务、院的组成与设计研究工作规划。其中,院的组成为:组织体制基本采取院、所、室三级制,但行政组织采取院、所、处、科四级制,院部设科学技术部、设备器材部、政治部、院务部,在建院阶段设一基建处或部。

4月30日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在北京西郊冷泉成立,首任所长刘毅,党委副书记肖以清,总工程师葛庭之。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是在原三机部航空材料研究所代管的六室、三车间和原北京第二航空工业学校3个单位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

4月30日航空计量检定所成立,首任党委书记兼所长王槐秋。计量检定所的前身为二机部四所的第六研究室,1957年划归航空材料研究所代管。

5月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和全国妇联副主席康克清视察宝鸡航空仪表厂。

5月5日三机部第四局(航空工业局)正式改为三机部第四管理总局。

5月10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吕鸿为国防部航空研究院政治部主任。

5月12日中央军委专门讨论国防建设“山、散、洞”建设方针的执行情况,并决定:今后修建工厂、学校、营房,必须坚决执行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设方针,并不准再占用良田。同日,国防工委党组指出:结合国防工业的具体情况,还要求实行“中、小、少”3个字,即:以中、小为主,少占土地。“山、散、洞、中、小、少”六个字就是“靠山、分散、隐蔽”方针的具体化。

5月17日宝鸡航空仪表厂试制成功霹雳1号空空导弹自动驾驶仪,经三机部鉴定后,于11月4日批准定型转入成批生产。到1969年止,累计生产1000余套。

5月26日—6月3日航空工业局在北京召开财务副厂长会议。会议回顾和检查了航空工业在“大跃进”时期的财会工作,着重讨论如何贯彻三机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成本管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经济活动分析的暂行规定》、《关于改进工业生产财务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利润留成资金管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流动资金管理的暂行规定》等6个财务制度。这次会议对统一“大跃进”期间财会管理的认识,整顿当时财会管理混乱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

6月19日中苏两国签订《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关于苏联在技术上援助中国建设和扩建55个工业和其他项目的协定》,对以前的援建项目进行了调整,确认了全部和基本完成的项目,撤销了一批项目,保留了一批项目,其中继续给予中国航空工业技术援助的项目有6个。苏方设计的项目有4项:172厂设备交付剩余部分;430厂设备交付剩余部分;六所,1961—1962年交付设备;505厂黑色锻件年产10万吨。中方设计的企业有2项:132厂、420厂。

1962年5月13日,中苏双方又签订《关于1961年6月19日中苏协定和议定书执行问题的议定书》。

6月30日航空研究院在北京东交民巷正式成立。该院建制直属国防部,由国防科委领导,日常工作则由空军党委领导。成立大会后,贺龙、罗荣桓、聂荣臻、罗瑞卿等接见了全体代表。

7月1日三机部接收河南开封五金线材厂改为航空滤网厂(巴山机械厂)。1965年搬迁至陕西安康,利用一个罐头厂扩建,1966年建成,1983年安康大水后迁至河南新乡。

7月18日总参谋部批准国防部航空研究院成立10个研究所。其中新组建6个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飞机附件及地面设备设计研究所、航空科技情报研究所、航空兵器研究所、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另外4个已建立的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西安飞行试验研究所、航空特种设备研究所整建制划归航空研究院。

7月18日航空兵器研究所在西安正式成立,首任所长朱辉,政委赵巨明,技术副所长何培明。

该所开始暂设在西安五机部844厂内,1962年8月迁往河南洛阳。1984年4月23日,航空工业部决定以该所为基础成立洛阳空空导弹发展中心。

7月18日—8月14日国防工委在北戴河召开国防工业工作会议,贺龙、聂荣臻、罗瑞卿主持。周恩来、李富春到会做了重要讲话。航空工业根据会议精神,认真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坚决缩短战线,彻底调整生产、科研、基本建设计划。

7月26日航空工业局在北京召开各厂总工程师会议,讨论如何加快生产优质产品。陈少中副局长在会上提出“思想上过硬,技术上过关,做法上过渡”的“三过”方针和疏导方针。

7月空气动力研究所在沈阳正式成立,首任所长陈御风,副所长韩志华,副政委王绪彦。

该所前身是沈阳飞机厂空气动力研究室。1961年6月,该室划归航空研究院建制并组建成空气动力研究所。1964年12月,国防工办决定重新组建该所,定址洛阳。1965年开始在四川安县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

8月3日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正式成立,首任所长刘鸿志、政治委员翟曾平,技术副所长徐舜寿、叶正大,总设计师黄志千。该所主要由沈阳飞机设计室、哈军工“东风”113飞机设计室及空军第一研究所3部分组成,定点在沈阳市。1968年该所归国防科委建制。

该所被誉为“中国飞机设计师的摇篮”,培育了大批科技人才,涌现出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顾诵芬、管德、屠基达、程不时、陆孝彭、李明、陈一坚等一批著名飞机设计师。

8月6日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正式成立,首任所长刘苏,政治委员张显,技术副所长吴大观,总设计师虞光裕。该所由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室、沈阳发动机研究院、哈军工“东风”113飞机发动机设计室3部分组成。1968年划归国防科委建制。该所先后设计了喷发1A、涡喷6、涡喷7、“昆仑”等型发动机。

8月7日三机部刘鼎副部长提出国防工业集中力量消灭技术差距、实行技术改造的建议。

8月18日中国共产党航空研究院临时党委成立,由唐延杰、吕鸿、王厉、韩顾三、余启龙、曾昭敏、许明修、周交臣、张显、刘子英、刘鸿志、熊焰等12人组成。唐、吕、王、韩、余、曾、许、周等8人组成常委会,唐延杰任党委书记。

1962年1月31日和3月5日分别增补徐立行为航空研究院党委委员和常委,王振乾为党委委员、常委和第二书记。

8月飞机附件及地面设备设计研究所在西安成立,首任所长陈御风、副政委刘平。

该所8月开始组建,暂在西安航空发动机附件厂内,1962年迁至洛阳。1965年1月部院合并后,该所撤销,部分人员返回西安航空发动机附件厂。1967年1月恢复该所建制,定址在湖北襄阳。

9月初聂荣臻副总理视察飞行试验研究所,观看初教6飞机飞行表演,并指示:“初教6型飞机是自行设计的飞机,试制成功,可以解决空军教练机的供应问题,今后不再依赖别人,要走自行设计的道路,要好好总结初教6试飞经验。”

9月14日因航空附件厂赶不上主机生产的需要,国防工委决定将一些学校陆续改为航空附件和仪表厂。

9月14日,合肥航空工业学校改为航空氧气仪表厂,1962年2月正式改厂。9月20日,襄樊航空工业学校改为航空附件厂,后又改为头盔和高空代偿服厂。12月5日,成都航空工业学校改为燃油附件厂,后又改为机械仪表厂。12月5日,哈尔滨第一航空工业技术学校改为航空附件厂,后又改为磁电机和点火装置厂,1962年2月学校正式改厂。12月11日,宝鸡第一技工学校改为机械仪表厂,后又决定撤销,并入宝鸡航空仪表厂。12月26日,乌鲁木齐航空工业学校原决定改为航空液压附件厂,后改为新厂筹备处,1962年4月决定停办交地方。12月29日,沈阳第二航空工业学校原决定停办,1962年2月改为航空液压附件厂。

9月18日罗瑞卿副总理和孙志远部长视察南昌飞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