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中国航空工业大事记:1951—2011
3759100000036

第36章 恢复与振兴发展时期(1977—1999年4月)(6)

12月15日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学位授予工作,委员共41人,徐昌裕副部长为委员之一。三机部参加学位委员会评议组的有:理论力学季文美,计算机学康继昌,材料力学颜鸣皋,航空及航天技术张世英和何庆芝。

12月25日北京航空学院研制的新型高空无人驾驶侦察机无侦5,经国家常规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设计定型。

12月31日中国第一台微型汽车发动机在哈尔滨航空发动机公司诞生。

12月北京航空学院研制的涡喷11发动机经批准设计定型。该机是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的动力装置,推力8.3千牛,它填补了中国小推力发动机的空缺。1971年6月第一台涡喷11发动机在地面台架首次运转,1978年通过鉴定试车考核。1978年10月,该发动机转到岳阳长江动力机械厂试制生产。

12月上游2号(液)陆上遥测导弹发射成功。上游2号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舰舰导弹,分液体和固体发动机两种型号。上游2号(液)是小型化超声速舰舰导弹,装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南昌飞机厂从1970年开始研制,彭历生任主管设计师。1975年11月,上游2号(液)陆上模型弹试验发射成功。1980年12月,完成陆上遥测弹发射试验。

12月襄樊航空救生设备研究所研制成功飞机操纵系统模拟试验设备SC-13。该设备应用于歼6、歼8、水轰5、运10等机种操纵系统的试验,性能良好。

本年度航空工业初步进行体制改革,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至1980年底,部属企业114个,事业单位107个,职工人数461750人。固定资产原值524767万元;全年基建投资17760万元;全年工业总产值228300万元,其中民品产值35837万元;交付飞机388架,发动机1861台,导弹634枚;实现利润22047万元,销售收入214383万元,科研试制费13158万元。航空院校(不含厂办技校)拥有教职工16812人,其中教师4966人;毕业学生8486人,其中大学普通班1956人、专科生331人、中专生239人、技工生5863人、进修班97人。

1981年

1月4—7日三机部召开重点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会议。会议强调,航空工业一定要服从国家安排,贯彻落实调整方针,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压缩基建项目和研制型号等,改变长期存在的基建战线长和新机型号战线长的局面;同时要大力发展民品生产和外贸出口。

1月19日三机部成立标准规范审查委员会,由徐昌裕主持工作。

1月24日三机部首次颁发专用于民品的质量检验制度:《航空工业民品质量检验制度(试行)》。

1月26日三机部颁发《关于事业单位试行事业经费预算包干办法》,改革事业单位实报实销的财务管理制度。

2月16日航空工业评选出1980年145项获奖科技成果,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6项、三等奖86项。

2月17日直5直升机及活塞7、活塞8发动机停产。直5累计生产561架,支援了7个国家共86架。

2月贵州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贵州航空发动机公司和成都航空发动机公司开始联合研制涡喷13A发动机,作为歼8Ⅱ飞机的动力装置。

3月1—11日三机部召开1981年航空工业企事业领导干部会议,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经济上进一步调整的方针,研究确定了航空工业五年调整的奋斗目标。提出工作重点放在“三个一代”(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上,实现“三个转轨”(科研先行,质量第一,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三改方针”(改变生产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

3月19日三机部颁发《航空工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十年规划(试行)》,提出到1989年达到:普及教育,形成体系,全面控制,赶上先进,产品全优。9月24日,下发《航空工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和职责》,从组织上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稳步、持久、深入地向前发展。

3月28日三机部学位委员会和学科评议组成立,段子俊任主任委员,徐昌裕、吴仲华任副主任委员。1982年2月19日,8个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学院、航空研究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建立学位评定委员会。

3月三机部在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召开推广斯贝新工艺、新技术会议。4月,陕西省工办又在该公司召开了第二次推广会议。4月29日,国务院领导就斯贝新工艺、新技术推广一事批示:“这件事做得有意义。这种精神值得大力提倡。应当做出计划,把几年来花外汇引进的专利制造技术,打破部门、地区、企业界限,在全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移植。”

4月3日中国与巴基斯坦签订出口强5(加大航程型)飞机合同,改装后的飞机命名为强5Ⅲ(外销机)。

4月24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种全天候超声速歼击机歼8在沈阳飞机公司首飞成功,总设计师顾诵芬,试飞员鹿鸣东。1984年12月25日,通过航定委技术鉴定小组的设计定型技术审查鉴定。

4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听取国防工办湖南民品“三大件”会议情况汇报。当油江副部长汇报到民用飞机还没有出路时,薄一波说:“民用飞机……这个问题,还要准备进行斗争。自己搞的飞机不要,非要到外国去买,这怎么行!我们国家不知怎么发展到现在这样!工业搞起来了,反而成为负担。自己搞出来的东西,自己不用,是一件痛心的事情。苏联有个电影,说他们搞了一台走不动的拖拉机。斯大林还是高兴地坐在上面。他说有了走不动的,将来就会有走得动的。”

5月18—26日歼8Ⅱ飞机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部内外各有关部门100个单位350人。会议确定了歼8Ⅱ飞机总体方案,以歼8Ⅰ原型机为基础,改为两侧进气,加大腹鳍的气动布局,确定了整机的总体布置、结构安排、系统原理。

5月27日中国出口的歼6飞机在埃及贝尼斯维夫空军基地成功进行了飞行表演。

6月4日株洲航空发动机厂制造的运8飞机用的涡桨6发动机,首次成功进行1000小时延寿试车(原寿命为300小时)。

为做好涡桨6的延寿工作,该厂曾派人先后5次到高原,3次进西藏,在-40~-30℃的严寒条件下,进行各种点火起动试验。1983年做完进一步延寿技术工作,1986年又延寿到2000小时。

6月12日中央组织部任命王南寿为航空研究院副院长。7月13日,任命胡溪涛为航空研究院副院长。

6月29日—7月9日三机部在北京召开民品工作会议。会议确定:要积极发展民用飞机、航机陆用、军民通用产品,努力为国民经济技术改造服务;要组织好15项日用机电支柱民品的生产;要在5年内,使民品的年产值从3.7亿元增加到19.1亿元,占总产值比重从16%提高到50%。随后,航空工业开始调整生产线,大力增加民品生产。

7月4日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深圳工贸中心成立。三机部党组认为有必要建设一个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内外结合,以创汇为主的外贸进出口中心,作为航空工业的对外窗口。

7月21日三机部正式下达出口60架歼7改装飞机(命名为歼7M)的任务,歼7M飞机技术改装由成都飞机公司抓总,总设计师屠基达。1984年4月,经确认,电子和火控系统改装基本成功。此后,歼7M飞机到国外进行实弹射击、投放和空中格斗等试飞,经受了在国内未经受过的考验。试飞员说:“歼7M飞机操纵灵活性好,火控系统改装是成功的。”1985年5月,完成向歼7M的第一个用户交付60架飞机。

7月三机部首次授予111人高级工程师职称(后又补批2人)。12月,授予467人为高级工程师职称,同时授予1人为编审、1人为副编审、5人为副译审、4人为高级会计师。截至1983年1月,共授予1068人高级技术职称。

7月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研制成功雷达罩压注成形工艺,解决了强5飞机因没有雷达系统而严重影响作战性能的问题。

8月3日航空标准化工作会议在烟台召开。会议提出今后5年航空标准化工作,要充分利用国际标准和美国军用标准,积极稳妥地建立起我国自己的航空技术标准体系,逐步把50年代的标准过渡到70年代水平的标准。

8月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贵州航空工业基地作为歼7Ⅱ飞机的第二生产点,要求抓紧歼7Ⅱ的生产定型和转厂鉴定工作。后因调整,缩短战线,该基地歼7Ⅱ飞机生产144架后停产。

8月13日三机部上报《关于航空工业“六五”计划和十年轮廓设想(草案)的报告》。报告提出:航空工业今后5~10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建立起科研与生产、军品与民品(包括进出口产品)的合理结构和合理的管理体制,使航空工业能够协调发展,稳步前进。并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真正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在科研上有所突破;二是在确保军品的基础上,大上民品,首先在民用飞机和航机陆用、船用上有所突破。

8月15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签发任命书,任命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为国务院参事。

王士倬是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组的创始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发起人,为培育中国航空工程技术人才、开展航空技术基础研究和航空工业的奠基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个航空风洞、第一台航空发动机。

8月29日西安飞机公司研制的轰6丁飞机首飞成功。12月6日该机在遥测弹的靶试中全部命中目标。经过两年的试验训练,1983年底,在实弹打靶试验中取得4发4中的好成绩。1985年通过设计鉴定,转入成批生产,装备海军航空兵部队。

轰6丁是中国第一代携带空舰导弹的飞机,是在轰6甲飞机的基础上改装的,在左右机翼下各挂一枚空舰导弹,用于攻击敌人的舰艇。为此该机增加了导弹瞄准火力控制系统、自动领航轰炸系统、导弹加温系统和新式雷达等,并对一些结构做了加强。

9月12日中共中央任命莫文祥为三机部部长、党组书记。

10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沈阳飞机公司。他希望沈飞:“多生产优质产品,做到上天保祖国,着陆为人民。”

10月29日—11月7日三机部在北京召开政治工作会议,张爱萍、刘华清、邹家华参会。会议制定了《航空工业思想政治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莫文祥部长提出航空工业正在进行4个转变:即由单一军品结构转向军民结合的生产结构;由仿制过渡到自行研制;由主要供应国内转为内供外销结合;由单纯行政管理方法改革为同时采用经济方法。为实现4个转变,必须做到:继续坚持科研先行和质量第一的方针,加快产品更新换代;进一步落实军民结合的方针,在确保军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民品,尽快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出口,搞好技术引进;认真改革管理体制,搞好企业整顿。

10月31日—11月4日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第一个航空动力分析系统——航空结构动力分析系统Ⅱ型(HAJIF-Ⅱ)在北京通过航空研究院的技术鉴定。该系统于1979年11月开始研制,能满足航空结构固有振动和气动弹性分析的需要,主管工程师管德。

10月三机部在无锡召开奖励工作会议,推广企业内部奖金分配办法,使奖金同经济效益挂钩,以克服奖金分配的平均主义。

10月中航技与株洲航空发动机厂草签了《关于研制、生产、外销霹雳7导弹的合同》。12月,双方签订联合协议,由中航技提供贷款,株洲航空发动机厂为主承包单位研制霹雳7号空空导弹,总设计师吴沈铎。1982年3月2日,三机部确定该导弹以外贸贷款方式由工厂自主开发,产品试制全面展开。1984年12月进行导弹、飞机和发射架的联合飞行试验。1985年试制出20枚霹雳7号导弹,1986年底一次靶试成功。

11月23日三机部所属3所重点航空高校——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招收首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共计18名,其中北航9名,西工大7名,南航2名。

11月北京航空学院研制的“伞翼”5号飞机在河南安阳滑翔学校首飞成功。

12月9日中国独立改进改型的第一种空空导弹霹雳2乙导弹经航定委批准设计定型,投入成批生产。1978年该导弹改型试制在202空空导弹厂铺开。先后攻克微型半导体制冷、红外调像、白宝石干涉滤光片等10多项关键技术,到1979年底,制造完成3台导引头原理样机。截至1985年,共生产774枚。1986年停产。

霹雳2乙导弹是霹雳2号导弹的改进型,具有较大的攻击区,较好的抗太阳干扰能力,红外引信弹道稳定性有所改善,早炸率明显降低;探测距离、跟踪角速度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