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还规定,苏联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按期完成各企业70%~80%的设计工作,其余20%~30%的设计工作,由苏联帮助中国设计机构完成。苏联提供各企业设备总值的50%~70%,其余设备由中国自己制造。苏联无偿地把协议附件中所列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制造特许权给予中国。
4月13日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委员有王世光、王诤、安东、刘亚楼、李强、钱志道和钱学森,安东兼秘书长。委员会统筹领导飞机、火箭和导弹的研制生产。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正式成立,专门从事导弹的研究设计。随即任命钱学森兼五院院长。
4月17日第二机械工业部召开第一次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航空工业系统107人),由朱涤新副部长主持。随后航空工业代表于4月19—20日集会,王西萍局长在会上号召大家重视产品质量,在生产高潮中不能只图多、快而忽视质量,忽视节约和安全。
4月23日二机部批准航空工业局新建18所技工学校。后因生源不足等原因,实际只办起13所(西安、兴平、成都3所第二技校及宝鸡第二、第三技校未招生)。后来由于基建投资紧缩,张掖3所、德阳3所、兰州2所于1957年停办,兰州第三技校搬到太原后也停办了。西安第三技校、兴平第一技校也都相继停办。最后在18所技校中,只保留了宝鸡、成都的2所技校。
4月28日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南京航空学院,吴继周任院长,范绪箕、邓永清任副院长。同年,苏州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并入南航。
4月29日二机部批复航空工业局同意新建:苏州航空工业专科学校,西安、天津、昆明、株洲、德阳、成都、兰州、上海第一、上海第二航空工业学校及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共计11所学校。苏州航专规模1800人,学制两年半,接收苏州工专改建。航校规模各为2400人,学制3年。天津航校因校址问题未办成;上海第二航校因无校址并入上海第一航校;兰州航校借西安航校校舍上课。各校筹建工作于3月开始,9-10月开学上课。
4月国家根据“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始对企事业和国家机关进行一次较大的工资改革。通过这次改革和升级,航空工业虽然取消了航空企业津贴,但整个工资水平平均增长24.5%,增长最多的工厂达34%,增长最少的工厂也在20%以上。
5月1日9架高级滑翔机编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的检阅。
5月15日王西萍局长署名向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呈送《关于航空工业发展现状与今后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总结了航空工业执行“一五”计划的成绩和经验,提出了存在的矛盾和解决的途径,建议加速自行设计和科研建设。
5月16日王弼、钱学森、沈元、任新民、杨劲夫、昝凌、黄志千、张世英、王玉京等研究拟定《关于开展航空科学研究中心问题的说明书》。文中强调,飞机和导弹各有短长,不能偏废。目前我国不大力发展导弹是不对的;完全放弃飞机也是不对的。
5月21日党中央副主席、国家副主席朱德视察太原航空仪表厂。朱德看到该厂利用阎锡山在太原三营盘的马厩改建的简易厂房,在厂长于辉的领导下,一面完成修理任务,一面试制新产品,仅用半年时间,便在1954年制造成功中国首批航空仪表——空速管和磁罗盘。他盛赞这一成就是“马槽里飞出金凤凰”。
5月26日航空材料研究所正式成立,在北京东皇城根临时所址召开建所大会。魏祖冶任所长(所主任),马全生任副主任兼党总支书记,不久又调铸造专家荣科任副主任。
航空材料研究所于1955年4月开始筹建,曾先后选址沈阳铁西区,北京德外苇子坑、东皇城根等处,1957年4月正式定址在京郊太舟坞冷泉村。
5月27日北京航空学院召开第一届科学讨论会。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钱学森在会上做了“航空技术展望”的报告。1956年7月及1957年4月,南京航空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亦分别组织了首届科学报告讨论会。1956年11月,北京航空学院院长武光随中国高教代表团去苏联考察访问,并与莫斯科航空学院及列宁格勒航空仪表学院签订了友好互助协定。从此,新中国航空高等院校开始了国际科技学术交往活动。
5月28日中国生产的第一种喷气式发动机——涡喷5(仿苏制维卡-1爱夫型)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新厂)和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老厂)试制成功,通过验收试车并投产,技术负责人程华明、虞光裕。该机于1956年2月完成首批3台份发动机零件制造;4月26日通过100小时长期试车。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七个能制造喷气发动机的国家。
涡喷5发动机最大推力约26千牛,加力状态推力约37千牛,净重[1]989千克,装用于歼5飞机。
5月航空工业局与中国科学院、空军、北京航空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单位协同开展喷气和火箭技术研究,并就空气动力学、压气机、结构力学、燃烧过程、垂直起降飞行器、自动操作、航空医学等40个课题进行了分工协作。
6月1日以李富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苏谈判关于苏联对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援助问题。有关航空方面的谈判由赵尔陆负责,郑汉涛、王晓光、油江等参加。这次在苏联谈判期间,苏联不仅不支持中国搞航空科研项目,还不让参观空气动力研究院、发动机研究院和大型锻件厂。
6月11日朱德副主席视察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并题词:“为国防现代化而努力!”
6月20日国务院批准总参谋部《关于组织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的建议》,委员会由聂荣臻、黄克诚、肖劲光、王树声、许光达、赵尔陆、黄敬、张爱萍、刘亚楼、陈锡联、万毅、王诤等12人组成,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任副主任。委员会下设军械、航空、海军、无线电技术器材4个组,万毅任各组组长。航空组由王秉璋、万毅、杨春甫3人组成。委员会的职责是:审批新式武器及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组织新产品定型验收和批准成批生产;审批成批生产装备的重大改进改型,协调生产、使用部门的关系。6月24日,二机部颁发《关于新品试制定型要求》,从而使新产品试制定型
工作更加正规。
6月30日航空工业局航空器材专家莫洛斯托夫任满回国。他在任期的3年之内,为改进中国的航空材料管理,促进航空材料立足于国内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并帮助中国航空工业从苏联解决最急需的关键器材。为了培养我国的航空物资供应管理人员,他根据自己在华工作实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近20万字的《供应人员手册》。
6月中国国产第一种高温合金GH30在抚顺钢厂试制成功。新建的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参加了试制工作。7月,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用国产GH30高温合金板材制成火焰筒,装在涡喷5发动机上,通过了长期试车。
7月19日沈阳飞机厂试制的中国第一架喷气歼击机——歼5(时名56式,仿米格-17爱夫型)首飞成功。这是一架高亚声速歼击机,于1955年4月8日开始运用苏联成品进行试装配。1956年7月13日,完成第一架全部自制零件的飞机“中低档101”号总装。7月26日,通过静力试验。8月2日,完成最后一次验收试飞。9月8日,歼5飞机经国家鉴定验收试制成功,可以进行成批生产,交付部队使用。9月10日,在沈阳举行祝捷大会,聂荣臻元帅前往参加,在赵尔陆、史良陪同下为我国试制成功的歼5飞机剪了彩,并与试飞员吴克明合影留念。9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9月15日,制造出4架歼5飞机。至1959年停产,共生产767架歼5型飞机。
为歼5装配的涡喷5发动机,也于1956年6月通过试车鉴定,投入成批生产。中国航空工业从此跨入喷气时代。
8月15日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和航空发动机设计室分别在沈阳飞机厂和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组建。徐舜寿任飞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黄志千、叶正大任副主任设计师;虞光裕任发动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张世英任副主任设计师(未到任)。11月2日,吴大观任航空发动机设计室主任,虞光裕任副主任。飞机设计室成立后随即聘请北航教授张桂联、哈军工教授马明德为顾问工程师。
此两个设计室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一批技术力量,一方面学习苏联的产品设计资料和有关的基本规范,掌握设计计算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工厂进行生产实习,熟悉生产工艺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始进行部件或整个产品的实习设计,为将来建设飞机、发动机设计所准备条件和培养干部。
9月12日航空工业局在沈阳飞机厂召开飞机、发动机设计工作座谈会,徐昌裕主持。沈阳飞机厂副厂长熊焰,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副厂长程华明,飞机设计室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发动机设计室虞光裕以及两厂的苏联专家等参加。会议对飞机、发动机设计工作发展的技术途径、方针、人才调集、计划安排等进行了研究讨论。一致认为,自行设计应尽快开始。10月9日,徐舜寿等人呈报《关于开展飞机设计工作的报告》,提出设计并制造前三点起落架的亚声速喷气教练机(即歼教1)方案。
9月28日航空工业局在北京举办成果展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聂荣臻、徐特立等领导人前往参观。徐特立说:“看来航空工业聚集了各种工业的精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八大)代表参观后留言说:“希望航空工业迎头赶上,早日达到国际水平。”
航空工业展览开始是为了接待八大代表参观。航展地点在故宫奉先殿,共有飞机、发动机、制造工艺、特设和材料馆。从9月28日预展到11月18日结束,共接待中央领导、八大代表及各界人士12000人次参观。后来展览搬到中南海瀛台。
9月中国的冶金工业已试制成功75%的航空用钢、合金及其半成品,已由生产普通钢发展到生产中级及高级合金钢。
9月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航空工厂停止实行“一长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9月航空工业局第二任总顾问切尔尼柯夫因病提前回国。在苏联援建期间,航空工业局曾先后聘请三任总顾问、副总顾问,即总顾问波斯别霍夫、切尔尼柯夫、索科洛夫,副总顾问戈尔捷也夫、诺维科夫、施莫特良科夫。大部分专家工作积极热情,认真传授技术业务,真诚帮助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切尔尼柯夫对我国航空科研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波斯别霍夫在航空工业创建初期,对六大重点厂的选定,以及通过雅克-18仿制加快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进程发挥过作用。索科洛夫,虽然他来华不久中国即进入“大跃进”时期,接着中苏关系又出现分歧,但他仍能配合我方需要进行工作,尤其在图-16飞机的引进和初期的试制中,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10月1日首批4架国产歼5飞机,飞越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广大人民群众检阅。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兴地对外国友人说:“我们自己的飞机过去了。”
10月11日高教部正式批准沈阳飞机厂、沈阳航空发动机厂、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111厂)、哈尔滨飞机厂以及北京211厂的夜大学为业余工学院。翌年4月,又批准哈尔滨航空发动机厂、南昌飞机厂、株洲航空发动机厂的夜大学为业余工学院。至此,航空工业8个主机厂均创办了从小学到业余大学的整套教育体系。
10月南昌飞机厂、株洲航空发动机厂、沈阳飞机厂和沈阳航空发动机厂、哈尔滨飞机厂和哈尔滨航空发动机厂的基本建设工程,分别于1956年10月、12月和1957年4月陆续由国家验收委员会鉴定验收,工程质量均为优良。至此,航空工业最早提出的3~5年规划中的6个重点厂的基建工程,全部验收完毕。
10月航空仪表、电器、附件工厂总工程师会议召开。这是继1955年冬仪表、电器、附件工厂生产准备会议之后,又一次辅机工厂的技术性会议。会议强调,要在好的基础上求快,加快辅机新品试制,要“克服落后,跟上需要”。
10月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在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县三亚机场附近建立航空材料大气试验站。这是该所根据与苏联航空材料研究院协同工作的科研项目,为研究航空材料在中国气候条件下的性能情况而建立的。此后,该所又陆续在南昌、沈阳、北京、青岛以及青海格尔木等地建立了大气试验站。
11月23日航空工业局做出《关于加强仪表、电器、附件工作的决定》,加快了一批机载设备新厂建设和老厂改造工程。要求机载设备的老厂和新建厂,在边修理、边建设的情况下,积极开展新产品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