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航空史,应该历史客观地看待中国近代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列强连续不断地侵略和掠夺中国,逼迫旧中国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侵犯中国主权,割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的财富,从而造成中国经济落后,山河破碎,军阀混战,国势衰微,人民长期陷于社会动荡之中。虽然这里有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政府的政治腐败等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有人一提到旧中国航空工业时,就认为不过是在国民党时期的十几个设备简陋的小厂,修理和装配了少量的飞机,谈不上有什么航空工业。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中国航空工业起步并不晚。早在1911年,中国就拥有自制的飞机,比俄、德、日等国都早,仅在美、英、法3国之后。中国在1914年制成第一架飞机,当时世界上能造飞机的国家屈指可数。这是因为在美国、欧洲的一些掌握了航空工程技术的中国专家纷纷回国效力,使中国能越过制造飞机的最初探索阶段,有较高的起点。像冯如、潘世忠、巴玉藻、王助、杨仙逸等都是从美、英、法等国家归国的一流航空人才。孙中山倡导“航空救国”对民国时期航空事业也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造成中国的经济落后,基础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虽然中国航空工业的萌芽出土较早,但因缺乏基础工业的支持,很难得到健康发展。
中国的航空工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910年,当时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航空的重要性,开始在南苑成立飞行器研究所,设厂制造飞机,并且已取得一些进展,但后来由于辛亥革命爆发而中断。1920年前后,中国航空工业又开始起步,并且在北京、福建、广州、东北蓬勃发展。当时具一定规模的飞机工厂共有3家,分别是:福建海军马尾船政局下设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北京清河航空工厂;广东东山飞机制造厂,以及东北航空工厂庞大计划。
福建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成立于1918 年2 月,由留美归来的巴玉藻任主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任副主任。巴玉藻、王助和王存丰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航空工程专业第二届毕业的硕士生,也是我国最早学习航空工程的留学生,他们在美期间都很有成绩。巴玉藻曾先后担任过寇蒂斯飞机公司和通用飞机公司的飞机设计师,王助曾被威廉·波音聘为波音公司第一位总工程师,设计成功波音公司第一种军用飞机C型飞机,共建造了56架。他们4人是抱着“为国开厂造机,要与欧美并驾齐驱”的理想回到祖国来的。为了办好厂,他们还办了一所“飞潜学校”,训练了中国第一批具有大专程度的航空工程技术人员。工厂利用造船厂的部分厂房和设备以及熟练工人,在成立之后不久,就于1919年8月造出第一架飞机。这个厂职工最多时达到200多人。在1918—1929年的11年间,共设计制造了14种飞机。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对利用国产航空材料,如木材、油漆和蒙布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很有成绩。遗憾的是,由于军阀割据和内战造成海军经费拮据,没有搞起自己的航空队,所造的飞机又都是瞄准海军使用的水上飞机,所以飞机没有人买,使得这个厂不能得到发展。
北京清河航空工厂是第二家有规模的飞机制造厂。1913年,北洋政府在北京南苑建立航空学校,附设有飞机修理厂。1914年南苑飞机修理厂厂长潘世忠和飞行教官厉汝燕各设计制造一架飞机。潘世忠设计制造的飞机,发动机装在机身后部,机首装一挺机枪,取名“枪车”,但没有成批生产。1919 年10 月,北京清政府与英商维克斯公司签订了购机合同(总额1803200英镑,预订大小飞机135架),由于南苑工厂面积小,不能满足维修和制造大型飞机的要求,因此清政府决定在北京北郊清河镇西北面利用旧营房建设新厂。建厂时员工约150人,工厂的机器设备是由英国维克斯公司提供的,进口了不少航空器材。原南苑航空工厂厂长潘世忠担任厂长,从英国聘请了6名技师,工厂技术力量较其他飞机修理厂强,中国早期航空专家朱霖就曾在清河厂任过职。到1920年时,清河厂已发展到相当规模。1920 年7月,爆发了直皖战争,直奉联军推翻了北京段祺瑞政府(皖系)后,直奉两系军阀瓜分了南苑航校的飞机,奉军将南苑航空工厂的设备、家具全部运往东北沈阳。翌年,取消了清河航空工厂。
广东革命军政府于20世纪20年代初成立了航空局。1923年设立了飞机制造厂,杨仙逸局长兼厂长,聘请了美、德、俄籍的技术人员和中国工程师卢维溥(巴玉藻等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班同学)。该厂初期规模很小,只有三四十人。1923年7月制成乐士文飞机一架,以后又制造了2架。杨仙逸逝世后,陈友仁接任局长,将飞机制造厂改组为飞机修理厂,专门维修飞机。后迁至广州市东山皮革厂,故又称东山飞机修理厂。1929 年陈济棠掌管广东大权后,注重发展航空,除增加了飞机机队外,还在航空处下增加了飞机设计科,并筹划较大规模地制造飞机。1932年底,拟订了空军发展3年计划,要大举购置民用飞机,建设航空基础设施,训练航空人才,扩大空军作战编制等。为此,东山飞机修理厂扩充了厂房面积,增加了制造设备和设计人员。到1932年初已造出9架“羊城”号飞机,作为教练和侦察之用。1934年春,广东空军决定建立韶关飞机制造厂,并将东山飞机修理厂改建成能成批制造飞机的工厂,并向美商订购了两套中型飞机制造厂的设备和器材。1934年下半年,东山飞机制造厂又仿制了阿维安式教练机,装备广东航校。到1938年,这个厂所造的教练机、侦察机、驱逐机和轰炸机已达60架左右,而且都装备给部队和学校使用。陈济棠的3 年计划到1936 年已基本上完成。当时在用的飞机虽不到150架,如果加上新订购尚未到货的飞机,以及韶关飞机制造厂订购的器材准备制造的飞机,甚至超过此数。有些航史研究家提到广东航空,一般不提陈济棠,是不公正的。1938 年11 月,日军南侵,广州形势危急,东山飞机制造厂迁到云南祥云,人员和设备在搬迁中造成极大损失,使这个很有成绩的制造厂元气大伤。到云南后,不但没有得到发展,而且沦为只做一般修理工作的小厂了。
当时航空实力比较强的是东北空军。1920年夏,奉系张作霖将北京南苑航空工厂的全部维修设备运回奉天(沈阳)后,在奉天东塔的原农业试验场建起了机场及机库、办公室、宿舍、厂房等配套设施。1921年4月,东三省航空处成立,开始进行飞机的简单修理,标志着东三省航空维修技术开始萌芽。1923年9月,张学良任东三省航空处总办,购进了一批进口维修设备。这时各种修理机器渐形完备,委任邢契莘为航空工厂厂长。东北空军除了从军阀混战中抢来几十架飞机外, 1920—1930年10年间买了200多架飞机,到1931年还尚有飞机150架左右。奉天航空工厂不仅能胜任一般修理工作,而且能制造许多零部件,甚至附件和仪表。20 世纪20年代末,张学良意识到长期靠买外国飞机建立空军并非久远之策,决心在东北建立一座飞机制造厂,一时曾被日本****者攻击为“航空狂”。1931年4月,东北边防军司令兼航空军司令张学良与荷兰福克公司达成协议,签订了合办股份有限公司的合同。公司定名为东北航空工厂,厂址设在沈阳,福克公司向东北航空工厂转让3种飞机(单座、双座战斗机,双座侦察/轰炸机)的制造专利技术。合办工厂及转让专利技术的先决条件是,中方要买福克公司的设备,以及轻轰炸机30架和战斗机30架。合同有效期8年,期满后,中方可收回自办。正在筹建东北航空工厂之际,“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中国第一座大型飞机制造厂的建设计划遭到彻底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