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齐
王裕齐(1913—1976),上海市人。曾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航空门。1936年8月毕业,与徐昌裕、许锡缵等一起分配到南昌航空机械学校。1937年6月,经航空机械学校军事训练和业务训练后,王裕齐留校担任基础课教官。1938年10月随航空机械学校迁往成都。
1941年8月王裕齐赴美国西部丹佛城劳莱机场接受军械设备的训练,在空中瞄准具研究方面打下了基础。
1942年9月,王裕齐回国,被分配在航空研究院任兵器组组长,他翻译了大量军械方面的专利,编写了手册,并亲自动手制作了模型、试验装置和设备。1946年曾调南京空军总部任军械处处长,后于1948 年1 月调回航空研究院。在地下党帮助下,成为航空研究院留下来为新中国航空事业服务的20 多名技术工程人员之一。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华东航空处所属航空工程研究室成立,王裕齐任主任。他调查了国民党空军航空工业的情况,并编写了《伪空军航空工业概况》的报告;草拟新中国航空工业工厂的建厂计划;编写教材、资料以配合部队作战训练;及时清理了江湾场的大批炸弹,以供喷气战斗机急迫驻防使用;配合防空与作战需要,协助抢修和扩建上海、福建等地的军用机场等。
1950年10月,王裕齐由华东航空工程研究室奉调至北京军委空军工程部修理处工作,任军械工程师。王裕齐等人筹备成立了一个实验室,并参与试制成功了当时十分急需的“电子闪光测速仪”。他还翻译了苏联的《光电式陀螺仪平衡器》,并编写出版了《真空管式投弹控制器》等书籍。
1956年王裕齐调入北京航空学院任教授并担任自动控制系特种设备教研室主任。1959年王裕齐参加南昌飞机厂强5型飞机研制,为强5型机上配装轰炸瞄准具做了大量工作。
1960年成立了光电自动导引专业,王裕齐主动承担了光学系统设计课程。1962年为了进行陀螺试验需要研制陀螺试验转台,王裕齐提出采用一种光电测试技术,获得成功并得到了应用。
1965年为了天文导航的科研需要,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他和另一位同事合作编译了20多万字的《天文导航》一书。
1965年,北京航空学院开始研制星体跟踪器,王裕齐负责光学系统设计,经过10个月的努力,设计完成组合式光学系统,在星体跟踪器总体完成后获得的性能数据测试要较美国在B-52飞机上装置的MD-1星体跟踪器的性能还高。
王裕齐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5年在劳动时突然咯血,经检查已是肺癌晚期,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76年4月18日去世,享年63岁。
王助
王助(1893—1965),字禹朋,中国航空先驱,中国航空工业奠基人。1905年考入烟台海军水师学校, 1909年毕业后赴英国留学。1910年考入英国阿姆斯特朗海军大学,开始接触飞机制造领域。后又进入德兰姆大学学习机械工程,毕业后又奉命赴美国深造,进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航空工程。1916年6月,作为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第二期毕业生,王助、巴玉藻、王孝丰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航空硕士学位,而那一期航空工程专业的全部毕业生不过10 余人。因当时国内政局动荡无法回国, 3人应聘在美国飞机工厂工作。1917年王助任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设计出一架有双浮筒双翼的B&W-C型水上飞机,成功地通过了美国军方的测试,被美国海军部订购了50架,使新成立的波音公司开始站稳了脚跟。
1917年冬,王助与巴玉藻、王孝丰回国,成为了中国最早一批留学归国的高级航空工程人员。1918年2月,中国首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马尾船政局海军飞机工程处成立,王助被任命为副处长。1919 年8 月,王助与其好友巴玉藻一起,为海军设计制造成功第一架水上飞机——“甲一”号初级教练机。1922年8月,王助又与巴玉藻合作,在上海江南造船所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水上飞机浮动机库——浮坞,成功地解决了水上飞行停置和维修的难题。1918—1930年的12年间,海军飞机工程处陆续设计制造出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飞机15架,并培养出我国第一代航空工程技术人才,马尾也成为中国初期航空工业的摇篮。
1928年王助调任海军总司令部上海海军制造飞机处处长。1929年应聘中国航空公司任总工程师。1929年9月,海军部复调王助回马尾,继任海军制造飞机处处长。1930年又先后研制出“江鸿”“江雁”号高级教练机。
1931年2月,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将海军制造飞机处从马尾迁往上海,王助辞职转入中国航空公司任总工程师,后又调入军政部航空署任上校参事,这是当时航空署最高的技术级别。
1933年8月,王助和钱昌祚、朱霖等人参与筹办杭州飞机制造厂。1934 年6月底中国杭州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王助被任命为第一任监理,是中方的最高负责人。他在任3年期间,中国杭州飞机制造厂修理、组装和制造飞机235架。
1938年10 月25日,武汉被日寇占领。航委会于1939 年1 月后撤至成都。7月,中国航空研究所在成都建立,王助任副所长兼任飞机组组长。在王助的领导下,研究所先后研制成国产层板、蒙布、酪胶、油漆、涂料等,创造出以竹为原料的层竹蒙皮和层竹副油箱,研制出以木结构代替钢结构的飞机,解决空军之急需。1941年8月研究所扩充为航空研究院,王助任副院长兼任理工系主任,分管气动、结构、设计、试飞及动力5个组。
1947年,王助出任中航总经理刘敬宜的主任秘书。1949 年5 月,国民政府命令中航迁往台南。11 月,“两航起义”后,王助接任中航总经理职务,并转往台湾。后因滞港,飞机转让给陈纳德的“民航空运队”,王助遂在台南隐居。
1955年,王助应聘去成功大学任机械工程系教授,讲授航空工程,任教10年。1965年3月4日在台南病逝,享年73岁。
文传源
文传源(1918—),湖南省衡山县人。1939年2月考取西北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原北洋工学院航空组), 194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航委会(后改为重庆国民政府的空军)桂林第四飞机制造厂和笕桥航校等担任技术工作和航空仪表教学。
1948年11月参加革命, 1949年12月在北京人民空军训练部工作,任机械参谋并为航校编写教材,编写出版《米格-15飞机构造》和《ДГMK-3远距陀螺磁罗盘》,合编著《航空仪表学》。1951 年因病转华北大学工学院航空专业组任讲师、副教授。1952年, 8所大学和学院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成北京航空学院,文传源转入北京航空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并历任教研室、研究室主任,系主任,名誉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文传源担任过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名誉理事;中国仿真学会理事长;国家科委自动化学科组成员;航空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军用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委员;航空科技基金理事会理事等社会职务。在无人驾驶飞机技术,仿真系统,系统仿真理论,飞行器主动控制、综合控制技术, CIMS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吴大观
吴大观(1916—2009),原名吴蔚升,江苏省江都县头桥乡人。航空发动机专家。1942年,吴大观赴长沙临时大学(后迁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航空系学习。1944年赴美国学习,先后在莱康明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和普拉特·惠特尼公司实习。1946年加入美国自动车工程师学会(SAE)。1947年回国后,曾任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广州分厂技术员,参加筹建工作。后由于看到国民政府的腐败和搞航空发动机事业无望而愤然离职。1948年,他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讲授航空发动机设计及齿轮设计和加工两门新课。1948年12月北平解放,他参加了入城接管矿冶研究所的工作。1949年11月任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1951年航空工业局成立,他在局机关参加发动机生产管理,历任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科长、处长等职。1956年调到沈阳航空喷气发动机厂组建我国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任沈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设计室主任、总工程师,领导设计歼教1飞机的动力“喷发”1 A发动机, 1958年8月1日该型4台发动机装在新设计的歼教1飞机上试飞成功。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 号喷气发动机上台试车。1961 年8月,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二设计研究所(现中航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成立,他担任技术副所长,主持发动机研制工作和试验基地的建设。1963年他被授予上校军衔。1978年底调任西安国营红旗机械厂任副厂长兼任厂设计所所长,负责英国斯贝发动机专利仿制工作,任斯贝发动机总装、持久试车、部件强度考核和整机高空模拟试车台考核试验的中方技术负责人。1979年底,斯贝发动机在国营红旗机械厂顺利通过了150小时持久试车。
1982年,吴大观从西安调到航空部科技委任常委,他总结在基层研制发动机的经验教训,分析研究设计工作的技术关键。他在近80岁高龄自学5年,钻研并掌握了现代发动机新技术,做了上百万字的笔记,写了心得和建议。
吴大观被尊称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动力分会委员,辽宁省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1991年受国务院表彰为发展我国航空工程技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 1992年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9 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09年3月18日,吴大观因病去世,享年93岁。
吴汝鎏
吴汝鎏(1907—1938),广东新会棠下区天乡沙田村人。1927年入广东航空学校第三期甲班学习, 1929年毕业,初任广东空军某队飞行员,后升任广东空军某队分队长。
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中,吴汝鎏率机队进驻杭州乔司机场,支援19路军在上海对日作战。战后返广东,后受聘于广西航空学校,任飞行教官、队长、副大队长等职。
1936年,蒋介石迫使陈济棠下野,吴汝鎏率机队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奉编为空军第3大队,任大队长,辖第7、第8、第32等3个中队。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对日作战。
1938年初发生津浦会战中,吴汝鎏奉命率领第7、第8两队飞机10架,赴山东临城一带配合陆军攻击日军。3月18日他驾驶飞机飞往阵地轰炸日军,并击落日机一架,受到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电传嘉许。同月24日率机14架参加台儿庄大战,共击落敌机6架,击伤敌机6架。之后又多次率队与日军作战。8月18日,吴汝鎏击落敌机3架。29日,他率机9架飞往南雄驻防。次日吴汝鎏率领的9架飞机与分批次轰炸粤汉铁路线的敌机相遇,敌机共29架并有10架战斗机掩护。吴沉着指挥,击落敌机4架,击伤1架,而吴汝鎏所驾飞机被敌机围击,飞机坠毁,吴汝鎏亦壮烈殉国,时年仅32岁。
吴云书
吴云书,教授。陕西高陵人。1942 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航空工程系。1945 年赴美国学习, 1947年回国。曾任西北工学院副教授、教授。1952 年后,历任北京航空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第三届理事兼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金属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北京电镀学会理事长,美国电镀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主持了我国第一个钛合金(TC4)及第一个装甲用铝合金板(5201)的鉴定工作。主持研制成功高强度可焊铝合金。译有《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组织和性质》,合著有《现代工程合金》等。
谢缵泰
谢缵泰(1867—1933),字重安,号康如,广东开平人,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中国航空先驱,第一位华人飞艇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