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3759300000051

第51章 中国近代航空人物名录(10)

1921年11月赴美国马丁飞机工厂实习1年8个月。1923年10月再入密歇根大学航空工程研究院,于1924 年6 月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于密歇根大学学习航空时,受波兰籍教授波拉斯基影响,于1924年11月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研习航空物理, 1925年7—11月入容克斯飞运公司学习空中运输。1926 年2 月,入法国莫拉纳·索尔尼埃飞机公司附设的飞行学校学习飞行。8月,获高级飞行执照。秋冬,于法国飞行学校结业。返国后赴沈阳东北航空处任职。1927 年10 月,南下任航空署上海(虹桥)航空工厂厂长。1928 年6 月,与北伐军航空司令部参谋长蒋逵赴德、法考察航空、发动机工厂及购买飞机,并留法国包台斯飞机工厂监造所购之飞机。1929 年3 月返国,任上海航空工厂总工程师。1930 年4—8月,任中央军校高教班教官。9 月,任兵工署汉阳兵工厂机器厂主任(署长陈仪)。1931年4月,任兵工署上海兵工厂(高昌庙)研究室主任。11月,任炮弹厂主任。9月任汉阳兵工厂制枪厂厂长。1932 年10 月,军政部航空学校奉令改名为中央航空学校在杭州笕桥成立,任该校附设飞机修理工厂厂长。1934年4月1日,航空工程界在杭州创立中国航空工程学会,任总干事。7 月,随毛邦初赴欧美考察空军及航空工业(计有意、法、俄、波、德、英、美7 国,前后8 个半月)。1936年1月,航委会迁南京, 3月,继钱昌祚先生之后,为航委会技术处长(主任周至柔),与航空机械学校教育长王士倬及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监理王助,共同参与南昌风洞之设计制造讨论。1937年9月,任航委会第二修理工厂厂长。1937年11月,任空军机械学校教育长。1939年7月1日,任航委会参事,并负责主持秘书处航空组,主要负责与美国联洲公司的交涉。又以参事之灵活身份,常来往中、美之间,负责大定发动机厂最初开办经费和与莱特发动机公司接触洽谈等事务。他是发起筹设大定厂的主要推动者之一。1942年1月19日,任中美合资之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以租借贷款向美方购买之飞机;开辟航线,肩负驼峰运输。1943年春因重庆民用珊瑚坝机场事件于8月卸职。改任交通部专门委员,审查部内《战后四年运输计划》,继派国际民航组织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参加1944年11月于芝加哥召开之世界民航会议。该会讨论战后国际民航合约及国际民航机构、技术标准、航线等,中国当选为大会副主席。继于1945—1949 年先后代表政府,参加美国旧金山之国际民航暂时组织及后来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民航组织,任中国理事。

从1952年起在美国华昌贸易公司工作,于1965年退休, 1989年1月4日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90岁。

王宏基

王宏基(1912—1996),江苏省吴江县(今吴江市)人。1929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学院电力门学习, 1933年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及劳培德奖金。1934 年考取留欧公费生赴意大利学习航空工程。1935年夏—1936年夏在意大利都灵皇家最高多科性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7年抗战开始不久,王宏基奉召回国,奉命到成都空军机械学校任教官。1940年后赴贵州遵义在国立浙江大学任教授。

1944年,王宏基又应聘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任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航空工程系教授。同年暑期就为航空系与电机系讲授材料力学,后为航空系讲授工程热力学、内燃机、流体力学和航空发动机原理等课程,并为造船系讲授工程热力学。1947年起,王宏基教授兼任航空工程系主任。这期间,他筹建了反作用式活塞式航空发动机试车台,以Kinner五缸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为试验对象。该设备在以后的华东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成立初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华东高教局任命王宏基继续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教授兼主任。

1952年冬,受华东高教局任命为华东航空学院航空发动机系主任,一边从事活塞式航空发动机设计、涡轮喷气发动机原理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边积极参与学院的筹建工作,同时还翻译国外的教科书。

1957年夏,他参与筹建西北工业大学,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系教授兼系主任,组织建设喷气发动机试车台,建成或购置了单、双级轴流压气机试验器、扭力测功仪、激光测速、激光全息测试等实验设备。亲自参与了专门用于研究发动机燃烧情况和燃烧学实验的D-72 燃烧试验器的设计、建造和调试工作。

1959年冬,国防科委在航空工程类院校选聘部分专家学者组成航空技术委员会,王宏基被聘为该委员会成员。他还负责编写了《航空叶轮机原理》、翻译了美国NASA SP-36修订版《轴流压气机的气动设计》等著作。

1980年起任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系名誉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直至1989年退休。

1996年12月在西安病逝,享年85岁。

王俊奎

王俊奎(1908—),字醒园,山西省广灵县人。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36年公费留学考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于1937年和1938年先后获机械工程和航空工程双硕士学位。1938年,他考入美国斯坦福大学,于1940年获航空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飞机工厂工作。曾任美国科学研究学会高级会员、美国《应用力学学报》评论员、中美工程师协会副主席。

在1947年太平洋恢复通航后返回祖国。临行前,他向所在工厂要了一架崭新的P-61“黑寡妇”夜战机(后因无运费,未成)和一整套“战时科学研究报告”(200余本),以及各种飞机照片带回祖国。

回国后,他便积极投身于教育和科技发展事业,开始在西北工学院任教授和航空系主任,讲授空气动力学,同时还兼任西北农学院教授,讲授结构力学。1948年,到北京大学工学院担任了机械系教授和系主任。同年暑期,王俊奎受西北工学院的邀请,到该校讲授板壳理论。这是在国内首次开设的重要课程。1950年,王俊奎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签署的任命书,先后担任了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同年,担任华北大学航空系教授和系主任。

1951年全国院系调整后,王俊奎来到北京航空学院担任教授。建校初期担任建校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等工作。1952年后,历任北京航空学院教授、副教务长、分院院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至三届常务理事、秘书长。

20世纪50年代末,王俊奎担任了正在筹建中的热强度研究室主任,他领导建成了全国高校中一流的热强度实验室,为航空、航天器结构的研制发挥了重大作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王俊奎又致力于复合材料力学方面的研究。他在《中国科学》《航空学报》《复合材料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应用数学和力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以及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为了更有效地推动我国复合材料科学的发展,他还发起并组建了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担任该学会首届理事长。

此外, 1954—1978年,他还担任了北京市政协委员、常委。1964—1983 年期间,担任过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二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81—1990年,曾任《航空与航天工程学报》主编, 1984 年任《复合材料学报》主编, 1985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固体力学分支学科编写组主编等职务。

由于王俊奎在力学研究和教育上的重大贡献, 1990年,他被评为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

王立序

王立序(1893—?),号殷民,安徽舒城人。早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工科。毕业后入北京南苑航空学校学习飞行技术。1920年赴东北,参与创办空军。1924年任东北空军飞豹飞行队队副。1925年3月任东北航空处附设的航空学校教官。1925年秋任东北航空处总务处处长。1927 年任北京航空司令部总务处处长。“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央航空学校教官,空军独立第十三中队中队长。1935年9月7日叙任空军中校。后任国民政府航委会参事、主任参事,晋升空军上校。航委会改组为空军总司令部后,王立序于1946年8月1日出任空军总司令部督察室督察长, 1948年1月16日改为督察处处长。同年9月22日晋升空军少将军衔。1949年赴台湾, 1952年10月退出现役。后不详。

王培生

王培生(1916—),江苏省宜兴市芳庄人。193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航空专业学习。193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45年,通过“中英庚款”留英第8期统考,赴美留学。1948年5月,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3月回国,聘为中央大学航空系教授,从此开始了他毕生的航空教学与科研生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在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任教授。1957年调往西北工业大学,历任教授、科学部主任、教务部部长、副校长等职。

王培生教授是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长期从事航空方面的弹性力学、结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教学与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流体力学,特别是对边界层利用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造诣的,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对飞行器表面发汗冷却,就是人造卫星冲上大气层以后的一些理论研究都作了开创性的贡献。培养了一批空气动力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王士倬

王士倬(1905—1991),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作为中国航空发展的标志性人物,他主持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风洞,协助培养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大批航空科研工作者,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享年86岁。

王叔铭

王叔铭(1905—1998),本名醺,号叔铭,山东诸城人。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后进入广东军事航空学校第一期学习飞行,成为第一批飞行员。1925年7月毕业,被广东革命政府派到苏联,进入第二航空学校飞行科继续深造。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5月毕业后到苏联空军高级战斗轰炸学校驱逐科进修。1928年又入苏联将校飞行视察专门学校学习,并曾到苏联空军部队中见习,掌握了当时空军的战斗、轰炸、侦察等飞行技能,成为具有全面飞行技术的第一流空军技术军官。

1931年秋毕业回国。1933年2月进入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高级班飞行科第一期深造,毕业后留校任上尉飞行教官, 7月调任空军第二队代理队长。1934年1月晋升少校,7月航委会在南昌设飞行训练班,王叔铭以空军第二队队长兼任该班班主任。1935年8月,受派赴意大利考察空军及航空业。1936 年4 月回国后,任中央航空学校洛阳分校主任,兼空军轰炸机第二队队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年底国民政府在成都筹建空军军士学校,蒋介石兼任校长,张有谷任教育长,王叔铭任教育处长。1938年5月王叔铭赴苏联任大使馆空军武官,洽购各式战斗机及武器装备,为争取苏联空军的大量援助做出了很大贡献。

1940年8月王叔铭回国接任空军第三路司令。1941年1月任空军军士学校教育长。4月空军增设第五路(驻昆明),王叔铭任上校司令官兼云南省防空副司令、昆明城防副司令。8月任中美混合航空联队(即飞虎队)参谋长。1942年7月,国民政府宣布美国志愿队所有飞机与人员并入美国陆军第10航空队第23战斗大队,与刚派驻中国的一个战斗机队和一个轰炸机队组成美国援华空军特遣队,由陈纳德指挥,王叔铭任国民党航委会美国空军志愿大队中国人员管理主任,与盟军协同作战。1943年4月8日,任空军第三路(驻成都)司令官兼空军参谋学校教育长,曾指挥空军参加过滇西、鄂西、豫西、鄂北、中原诸战役。1945年5月任航委会副主任、代理主任。

1946年5月31日国民党航委会改组为空军总司令部,王叔铭任空军副总司令兼空军参谋长、空军总部物资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并兼任北平行营副主任。1948年5月31日继续担任空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9月22日晋任空军少将。12月25日,新华社公布“罪大恶极,国人皆曰可杀”的43名战犯名单,王叔铭列第五位。王叔铭在空军30年,个人出击记录230余架次。

1949年初去台湾,先后任“空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台湾“国防部”防空司令部司令、“空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国民党第七届中央委员、“国防部参谋本部”参谋总长、国民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等。

1998年10月28日,王叔铭在台北病逝,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