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人教子的100法则
3760200000018

第18章 教育孩子的技巧(4)

我的小孩今年8岁,是一个快乐活泼的小男孩。在他读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开始有了兴趣班,当时孩子不懂什么兴趣班,也不知怎么选择,我们就问他学弹琴好不好,他说好。于是就学了一个学期的电子琴,由于没兴趣,一首曲子也没学会。一年级时,我们发现他对看书和数学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就在这方面积极配合他,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他都自己主动要求我们给他出数学题,我们从不主动给他加做数学题。现在他读二年级,周六的趣味数学班他非常喜欢,是他自己选的。有时周六中午在外地玩,他也会主动催大人不要耽搁上兴趣班。

他还很喜欢看书,很喜欢买书,我们一般都会满足。有一段时间电视上在放《奥特曼》,他也想买这类书,我们就没同意(因为我们觉得《奥特曼》太嘈杂),但我们并不是一口回绝,而是委婉告诉他,除了《奥特曼》,别的书可以买两本,这样他不但会欣然接受,更不会打击他的看书兴趣。

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会有一份快乐的心情,才会做得好。古往今来,凡是有大成就者都是把心思放在那些能让自己废寝忘食的事情上,虽艰苦卓绝,但乐在其中的。

(2)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前面说过,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思想小天地”。因而,要培养孩子主动好学的品质,必须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想孩子所想并加以引导。我在这里提供以下3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未知的东西太多了,许多孩子都喜欢问个为什么,这是个很好的开端,家长们一定要把握好每一次这样的机会,不要纯粹为了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而敷衍,更不要因为不知道,就回答一句“不知道”后就没了下文。我的孩子也会常常问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每一次我都会很认真回答,而且告诉他这是书上看来的,回答不了的就和孩子一起到书店买书看,一起上网查,这样孩子看书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我有时在和孩子下过围棋后,就会故意拿出一本围棋书来看,并自言自语说要学习新的“攻击方法”,我的孩子一听,也立刻找出围棋书看起来了。

其次,榜样的作用。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倾向,因此,在孩子面前,大人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有些家庭喜欢邀人打打牌,搓搓麻将,或者自己在看电视玩电脑,却叫孩子做作业,不让孩子看电视玩电脑,这怎么能让孩子安心学习呢?因此,我希望家长们在孩子做作业时,自己也能在一边看看书。家里也要多放点书,不要家里装修得很好,却连一个书架、一本书也没有。

第三,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自由是人类最美好的享受,是上天赋予每一个人至高无上的权利。自由自在的生活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和大人相比,孩子是更应该享受自由的。玩是孩子的天性,像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是天经地义的。一个健康的孩子,都会有一段美好的“玩”的童年。从孩子的天性出发,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就像把小鸟放飞到辽阔的蓝天一样,会让孩子的身心享受到无比的快乐,对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人格心理也是很有帮助的。没有必要让孩子小小的年纪就觉得受约束,孩子玩够了,“疯”够了,自然就会安安静静地坐下来读书学习了。

8.习惯教育法

──罗斯福的父母教子

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出身于富豪家庭,父亲学过法律,又经过商,很有钱。罗斯福的父亲比母亲大26岁,当罗斯福出生时,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罗斯福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可是很早就离家在外,罗斯福的降生给这个本来就十分幸福的家庭又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幼小的罗斯福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然而,罗斯福的父母并不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特别是罗斯福的母亲。因为罗斯福的父母知道,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多么重要。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简言之,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基本因素。

罗斯福的母亲为儿子安排了非常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早上7点起床,8点吃饭;饭后跟家庭教师学习二至三小时,然后休息。下午1点吃饭,午饭后又学到4点,然后自由活动。

仔细研究,发现罗斯福的母亲为孩子制定的作息时间是非常科学的,与现在学校的作息时间大同小异。学习和休息结合,时间安排合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整个上午的这段时间,注意力和记忆力特别好,上午10~11点最好;在下午2~4点逻辑思维能力强,特别是4点左右,创造力最旺盛。由此可见,小罗斯福的学习正是安排在这段时间里。这不仅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养成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这对他良好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罗斯福的父母对他也是非常严格的。罗斯福的家庭是一个商人、实业家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家里仆从甚多,如果要娇生惯养,完全有十足的条件,可是,童年的罗斯福在生活中就受到了严格而又充满爱抚的教导和训练。他才5岁时就开始自己独立地穿衣服,9岁时就必须自己独立洗澡;他每天都要花一定时间来完成父母为他制定的各项训练计划。他的母亲德拉诺·萨拉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并不让孩子做大量没必要做的事,虽说那些于他有益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严厉而严厉,实际上,我们暗中也感到骄傲,因为富兰克林似乎天生就不需要那样的约束。”家庭条件优越的罗斯福当然没有“大量没必要做的事”,但是,“有益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训练在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着。

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罗斯福的父母是不溺爱孩子的。罗斯福2岁半时,有一天,一家人围在餐桌边吃饭,他把盛牛奶的玻璃杯边沿咬掉了一大块。母亲立即将他推出餐厅,从他嘴里掏出碎玻璃片,并严厉地教训了他一通。母亲在日记中写道:“当我觉得他已经认错了才让他回到餐桌上来。可是一会儿,他又拿起刚换上来的高脚玻璃杯,闪着调皮的目光假装再去咬它。‘富兰克林!你的顺从哪里去了?’富兰克林庄严地答道:‘我的顺从已经上楼去了。’”

从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母亲对他是要求非常严格的,虽然他只有2岁半,用中国父母常说的话是:“孩子还小,不懂事。”可是,罗斯福的母亲不认为孩子太小,仍对他严格要求。难怪曾有家庭教育专家总结说,有的家庭教育孩子是“三部曲”:3岁以前“惯”,3~15岁“打”,15~18“放”。由此看来,对2岁半的孩子严格要求,就不至于在第二步用“打”才能解决问题了。

在严格的家庭教育下,罗斯福的家庭又是民主的。有一次,小罗斯福不满意母亲制定的严格作息制度,提出了抗议,要求母亲给他“自由”。母亲认真地考虑了儿子的要求,允许他“自由”一天。到了晚上,6岁的儿子满身灰尘,一脸疲惫地回来了。这一天儿子去干什么了呢?母亲没有过问。她知道,如果孩子有正确的行为习惯,就用不着为他事事担心了。因为孩子会根据自己的良好生活习惯来应付生活中的事。

罗斯福的母亲知道尊重孩子的独立个性,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对于孩子的要求,并不是一概满足,而是合理的才满足。因为他们家庭是一个富裕家庭,经济条件好。那么,合理的标准主要是看他的要求是不是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发展。父母的严格管理不等于束缚,仍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轻松愉快地松弛一下,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罗斯福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是有计划的、科学的。为了让这个计划更科学,他的母亲萨拉在他出世后不久就开始记日记,并坚持了20年。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小到儿子穿过的衬衣、鞋子、小袜子,写的信件、考试卷,都给完完整整地保存了下来。

罗斯福的父母还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一切。由于学校校长和老师们的教学是照本宣科,要求学生们死记硬背,几乎从来不用因材施教的启发式教学,所以罗斯福的各科成绩平均为C(不及格)。可父母并没有觉得这是孩子没出息,不以成绩论英雄,也没有过多地指责孩子,而是按既定的方向培养自己的孩子。

罗斯福在学校表现还是不错的,皮博迪校长向他的父母报告说:“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聪明和诚实的学生,也是个好孩子。”1900年6月,罗斯福的毕业评价是:“他是个诚实的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他在集体中的表现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他当时是一位沉着冷静的普通少年,他的才能要比许多同学要强一些,在班里表现比较突出,但还不是最优秀的学生。他的身体较弱,因此在体育方面没有成就。我们大家都喜欢他。”

就这样,细致周密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他良好的习惯、广博的知识、顽强的意志、缜密的思维,这些都成为他后来成功的重要条件。

教子感悟:

严格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尤为重要。人生要经过许多磨难,特别是要成就大事业。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于社会,更不能为社会献身,为他人造福了。因为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远不会成熟。

有的家长会说,孩子还小,没有必要这样严格地安排作息时间,这种习惯让他长大后慢慢再养成也不迟。其实不然,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培养起来的。没有规律的生活,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而且可能养成孩子懒惰、拖沓、随意的坏习惯。

如果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像样的人才,你最好是像罗斯福的母亲那样,帮孩子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把学习、生活和娱乐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孩子在精力最旺盛的时间里学习,在学习之余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严格的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尤为重要。因为人生要经过许多磨难,才能成就大事业。在优裕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缺少这种磨难的机会。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于社会,更不能为社会献身,为他人造福。因为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远不会成熟。

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说:“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陶行知先生也说:“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英雄汉。”但是,现在有些家长要么对孩子“事事包办”、“心太软”,“一条龙”、“全方位”、“系列化”服务,要么“期望过高”、“过分严格”、“盲目增压”、“急于求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殊不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培养出来的温室花朵,患了“软骨症”,经不起风吹雨打,结果难以独立;而不堪重负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全才”、“通才”,其实是心理疾病严重、感情脆弱的畸形儿。

在物质上如此,在精神上也是如此,不能让孩子养成任性的习惯,养成过分强烈的支配欲。比如在游戏中,孩子总想赢,总想让父母让着他。可是这种想法是不能成功的,罗斯福的父母注意到了这点,不让他的这种“为所欲为”的思想形成定势。有一次,母亲和他玩一种棋类游戏,母亲故意不让他,接连赢了儿子。罗斯福生气了,发了火。可母亲故意不去理他,并坚持要儿子道歉。结果,罗斯福认了输,道了歉。精神上不合理的要求如果得到满足,比物质上的不合理要求得到满足的危害更大。因为这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他可以主宰人们的意志,可以任性。这样,如果在成人后遇到挫折,他们会无法正确地面对。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

9.从小培养法──爱因斯坦的成长之路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1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6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相反,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已经3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当比他小2岁的妹妹玛伽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的时候,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被一些邻居认为是白痴。但是,担任电机工程师的父亲,却没有对儿子失去信心,他想方设法地让爱因斯坦发展智力。父亲为儿子买来积木,教他搭房子。小爱因斯坦每搭了一层,父亲便表扬和鼓励一次。在这种激励下,爱因斯坦一直搭到了14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