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多彩的人生
3760500000011

第11章 走上工作岗位(2)

1957年,曹春晓为激励自己进一步勤奋学习、汲取知识营养,为今后的科研打好基础,曾以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名诗《春晓》为原型,改其意作了一首“曹氏”《春晓》:

春学勤于晓,人起未惊鸟。夜来朗朗声,书读知多少。

曹春晓认为,孟浩然的诗《春晓》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好诗,也是他最喜爱的一首唐诗。这不仅是由于诗名与他的名字相合,更因为这首诗的绝佳意境和韵味,吟诵时朗朗上口。但曹春晓同时认为,不同的人或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触及同一事物,很可能会抒发出不同的情感,表达出不同的想法。曹春晓当时对未来充满憧憬,正踌躇满志地抓紧时间学习和工作,他敏感地感觉到孟浩然的诗不能反映他当时的情愫。春天的早晨,多么宝贵的时光,到处都可听到鸟啼声了,怎么还能睡懒觉,“不觉晓”呢?于是,曹春晓仿其原型,利用原韵,把诗的意思改了:抓紧利用春天早晨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用这首“改版”的唐诗,述景言志,足见曹春晓当时的刻苦精神。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曹春晓胆敢“改版”名诗,也说明了他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敢于大胆创新的可贵精神。

曹春晓作了这首“曹氏”《春晓》后,意犹未尽,又接连写了歌颂工、农、兵的三首新仿《春晓》。

其一:

春到更觉晓,鸣笛胜啼鸟。工地隆隆声,汗流知多少。

其二:

春耕贵在晓,田间闻啼鸟。风传劳动声,锄落知多少。

其三:

春防倍慎晓,英姿伴啼鸟。夜来弹雨声,歼敌知多少。

后三首,一来是歌颂工农兵,二来也是激励自己勤奋工作。曹春晓觉得,只有一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才能为祖国、为人民做出最大的贡献。

喜结良缘

张琲联的留苏愿望未能实现后,经曹春晓多方联系,最后分配到北京,和曹春晓在一个单位工作。张琲联的父母只有这么一个独生女,很希望她能留在上海,一家人也好互相照顾。张琲联从小就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对父母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为了事业和爱情,她最终选择了离开上海、离开亲爱的爸爸妈妈。

张琲联报到后被分到锻压实验室。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曹春晓和张琲联不时利用星期天,游故宫赏宝,登景山俯瞰,在北海泛舟,到天坛回音壁传话,了解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体验精彩的世界和美好的人生。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搬到温泉乡的冷泉村后,距颐和园、香山较近。从附近山上翻过去不到一小时就可爬到樱桃沟、卧佛寺,既可松弛绷紧的神经,又能锻炼身体。利用假日出游的机会,曹春晓、张琲联畅谈学习、工作的体会,互相帮助解决各种思想疑虑,进一步增进了彼此的情感,他们的心连得更紧了。

曹春晓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一旦爱的火花碰撞,爱情之火便熊熊燃烧,他热烈地爱着张琲联。曹春晓认为,爱情能使人的生活增光添彩,纯洁美好的爱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幸福的精神生活。但曹春晓同时又是个非常理智、善于自控的人,他不是那种爱情至上主义者,他懂得怎样把爱情摆在恰当的位置。早在大学三年级他们刚刚建立恋爱关系时,他就和张琲联达成共识:爱情应当成为鼓舞人的一种精神力量,而不能让其影响学习。因此,他们没有太频繁的接触,把主要精力仍然放在学习上。参加工作后,他们仍如以往,抓紧一切业余时间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他们不仅是情侣,更是同志、战友。

随着爱情的不断发展、成熟,一些同事经常开玩笑问他俩:“什么时候请我们吃喜糖啊?”曹春晓也觉得应该把结婚、把建立家庭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好在那时结婚人们都很简约,两个人的行李往一起一放,齐了,就这么简单!

曹春晓和张琲联商定后便一起去领了结婚证。婚礼由研究所负责在食堂举办,与他们同时结婚的还有一对:于家琪和陈灿章。两对新人一起举行婚礼,婚礼由研究所的金属科科长刘多朴主持。

刘科长在讲话中,代表研究所领导祝贺两对新人爱情美满、婚姻幸福,并希望更多的青年在这里结婚、安家、生儿育女、培养接班人,希望青年们把航空材料研究这块阵地作为创业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好的舞台。

在新郎新娘为大家表演节目的时候,曹春晓勇打头炮。

“好,我来唱个‘敖包相会’。”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在曹春晓先期来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而张琲联还没有来的一个多月里,他日夜思念着心爱的姑娘,闲暇之余,他常常哼起这首家喻户晓的电影插曲。

婚礼结束后,实验室里的几位热心人陪伴着新郎新娘回到新房。新房是研究所分的一间房,两家合住一个单元,每家卧室面积为12平方米左右,厕所共用,封闭式阳台权当厨房。新房的门框上早已贴上了好友们制作的大红喜联。

上联:志同道合成连理

下联:情深意厚结良缘

横批:永结同心

新房正面的墙上贴着一个大红“喜”字。床上铺着双方父母送给他们的新被、新褥子、新床单。在喜庆的气氛中,朋友们和新郎新娘打趣逗乐,欢声笑语不断,热闹异常。

魏所长没有来得及参加婚礼,他当时有个重要的会议要参加,等他开完会急匆匆赶到食堂时,婚礼已举行完毕,于是他就径直往两家的新房奔去。魏所长还没上楼就听见人们热闹的欢笑声。有人发现所长来了,就喊了起来:“魏所长来了!”屋里顿时静了下来。

新郎新娘赶快走上前去问候魏所长:“您那么忙,还来看我们,非常感谢!”魏所长和新郎新娘握手后,亲切地说:“本来是要参加你们婚礼的,临时要开个会就没来成,抱歉!”

接着魏所长发表一段热情洋溢的讲话。

“今天是你们大喜的日子,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新的开端。人生有两件大事:一是立业;二是成家。现在,这两件大事你们都打好了基础。今后就是如何把这两件事做得更好。希望你们在事业上,立大志,敢闯敢干,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在夫妻关系上,要学习周总理和邓颖超的8个互:互敬、互信、互助、互爱、互让、互勉、互谅、互慰。在共同的生活中使爱情磨合得更加默契,更加牢固。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使两人之间的相爱成为激励对方、鼓舞对方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祝你们新婚快乐!”

魏所长殷切的祝愿和关心,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

“时间不早了,让新郎新娘早点歇息吧!”不知谁说了一句,魏所长和朋友们便一一告辞。

客人们都走了,屋里只剩下一对新人,张琲联含情脉脉地望着曹春晓,曹春晓觉得张琲联今天显得格外漂亮。3年来,他们从学校跨入社会,实现了进入国防科研单位的愿望。在学习和工作的打拼中,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牵手越过了沟沟坎坎。今天,他们终于满怀欣喜地步入婚姻殿堂,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他们将与心爱的人儿构筑爱巢,共度美妙人生,此时,他们的心中充满着甜蜜梦想,他们要在未来的生活中比翼双飞,飞向幸福,飞向辉煌。

结婚后,考虑到工作、学习很忙,况且,夫妻俩都经常出差,于是决定暂不开灶,仍在食堂用餐,把买菜、做饭的时间用来好好“充电”。1959年春节,食堂把每个人的定量面粉退还本人,以便让大家自己包饺子过年。但他们连炉子、锅、盆等基本炊具都没有,只好又把面粉退给食堂。刘多朴科长知道后哈哈大笑,开玩笑地说:“你俩真笨,连饺子都不会包啊。”直到1965年,张琲联的父亲去世,张琲联把母亲接来北京,他们才在家里开灶,岳母做得一手好菜,此后,曹春晓才得以常享口福。

参加高温合金研制

1958年,研究所机构调整,将钛合金实验室(19室)改为钛及钼合金实验室(18室),由颜鸣皋当主任,张喜源当副主任。并决定将所有金属压力加工专业的科技人员都集中到金属压力加工实验室(23室),马培亨为主任,吴世德为副主任。

曹春晓此时已对钛合金产生了浓厚兴趣,担心因此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果然,由于当时镍基高温合金研制的任务很重,一到23室,所里便让曹春晓跟着吴世德搞高温合金研制。这个任务来源是这样的:1958年上半年,一机部(当时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属一机部)和冶金部联合做出决定,指出:“耐热合金是航空工业中的重要原材料,也是冶金工业中的一个尖端技术领域。随着喷气技术的发展,国防工业正迫切需要各种耐热合金。现在我们还不能大量生产这种耐热合金。能否在短期内占领这个技术领域,对国防工业的建设有很大影响。”为此,冶金部与一机部联合编制了1958年试制7种耐热合金(ЭИ868、ЭИ696、ЭИ437Б、ЭИ602、ЭИ617、ЭИ598、ЭИ703)的计划。曹春晓主要参加了研制ЭИ868和ЭИ602两种耐热合金板材的任务。在那段时间,他跟着吴世德,奔跑于北京、抚顺钢厂(简称抚钢)和鞍山钢铁公司(鞍钢)之间。材料在抚钢开坯,在鞍钢轧板。曹春晓虽然很想继续搞钛合金专业,但为了工作需要,作为一个党员,他只有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安排。为了按期保质地完成任务,当时研究所里成立了一个耐热合金协调小组,魏祖冶所长是成员之一,同时在抚钢也成立了一个试制工作组,荣科副所长是成员之一。由于从上到下的重视,到1959年初,ЭИ868和ЭИ602两种板材的试制任务就顺利完成了。

曹春晓介入耐热合金板材的试制工作虽然只有半年,但却从中学到了不少有关轧制工艺的知识,懂得了科研工作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理。这是曹春晓来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后第一次真正进行材料研制,也是第一次进入冶金工厂的生产现场。在这半年中,在练就科研工作的基本功方面他觉得收获很多,因此他非常感谢项目负责人吴世德对他的培养和帮助。

1958年,正值我国“大办钢铁”的大跃进之年,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这块科研宝地的大跃进之风也很盛,土高炉林立,炉火熊熊,冲击了正常的科研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幸,曹春晓正忙于参加高温合金的研制,在真正的钢厂中搞精品,他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被卷入到全民“炒钢”的狂热中,没有浪费自己宝贵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