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处长还说:“李天敢于担当的精神令人佩服,在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课题中,歼8Ⅱ验证机试验中,他是副总角色,但他却起了很大作用。这个项目在部里也是重中之重。他一直参加计划制定和技术决策,在项目碰到困难时,他勇于承担,在歼8研制试飞这个问题上,当时风险大,难度大,我们要分步进行,首先进行歼8模拟单轴纵向四余度电传控制系统验证试飞,之后再进行数字式单轴纵向电传控制系统试飞,最后进行三轴四余度电传控制系统验证。我们认为应一步一步地走,不能一下子吃下去,先搞模拟式验证试飞,然后再上数字式,但当时有些分歧,有的主张应搞数字式不搞模拟式。最后部里坚持要先上模拟式,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进行。在那种困难重重,意见又不统一的情况下,主管该课题负责人李明院士又搞“八二工程”常到美国去,李天在这当中敢于担当,进行组织协调,亲自上阵,他牵头迎着困难上,牵头做好各项工作,做好技术把关。到各基层单位协调,亲自参加试验,组织队伍,进行试飞培训,亲自到现场,改装验证机。最后取得成功。在改装、培训、上天等关键问题中,他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签字。他不在乎名利和成果评奖,实际做了很多工作。成绩突出,贡献很大。我确实觉得李天非常支持我们的机关工作,对我帮助确实很大。”
领军隐身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军事技术对战斗力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因素。隐身技术对提高飞机的生存力、战斗力的作用也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美国隐身飞机为世人瞩目。在那次战争中,美军共出动F-117隐身攻击机1296架次,但未损失一架。造成这一非凡战绩的原因,除了被占领方伊拉克空军防空系统的部署及动作不利外,主要归功于F-117飞机的隐身空防能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注意到隐身技术必须研究发展,最终必将应用到陆海空天各种武器装备上,也就是从“七五”期间开始,当时的国防科工委就已经制定了隐身技术研究发展规划,这个任务首当其冲地落到了引领战斗机研究设计的601所肩上。一个重要使命降临到李天副总师的头上。
李天、方继忠、孙品良三人从北京领任务回来后,立即回所向领导汇报,所领导决定立即召开全所有关各专业人员动员布置,不辱使命,大干快上,拼搏一把!李天副总师在动员会上情绪高昂地说:“记得《西游记》里有一段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美国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研究隐身技术,我们起步就晚了整整20年!而且具体工程技术上,美国处处对外保密,我们隐身技术研究之初真比西天取经还难啊。但再难的路也得走呀。军令如山,这项任务虽未立实实在在的军令状,但也是铁打的硬任务,军事需求紧迫啊。你是搞军事装备技术的,这时不行动,还待何时啊?赶快行动吧!”
我国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保卫国土和海疆的完整,不受外敌侵犯,以及应付周边战争。发展空海军装备是十分重要的,而军用飞机的航空发展战略仍是以战斗机为主。战斗机的主要作战使命是夺取空、海战争中的制空权,并对地、对海军事目标进行攻击。未来的空战首先是在超视距进行,而后转入近距格斗。为此,未来空战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飞机的超视距作战能力。具有先敌发现,先敌攻击能力的一方将会占有明显的优势。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机载火控雷达的性能,中距空空拦射导弹的性能和飞机的隐身性能。隐身性能在战斗机空战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超视距空战阶段。当双方装备的机载火控雷达和空空导弹的性能相当时,隐身性能好的一方将先发现敌方而获得空中优势;当一方装备性能较差时,提高飞机的隐身性能可弥补装备上的不足,减弱或抵消对方的优势。在近距空中格斗中,雷达波隐身将没有明显的作用。战斗机在对地,对海目标攻击时,会受到地、海防空武器系统的反击。随着飞机隐身性能的提高,战斗机对地、对海目标攻击时的生存力也会有所提高,从而增加了飞机的作战攻击效能。当战斗机隐身到使防空系统的攻击范围边界小于或等于防空系统死区半径时,防空系统将丧失对战斗机的攻击能力。
军用飞机的设计与生产,既要使其具有优良的作战性能,又要有较高的生存力。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雷达与红外装置的探测距离在不断地增加,中远程自主寻的导弹武器逐步使用,超视距作战已成为现实。面对这种形势,典型常规布局的军用飞机很难避开先进雷达与红外装置的探测发现而被导弹击落,其生存力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促进了跨学科的现代隐身技术的发展。把稳身技术应用到下一代飞行器研制上,以减少被敌方发现的概率,提高其突防能力及生存力,这在未来战争中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601所隐身技术管理办公室主任方继忠研究员对隐身技术预研课题研究过程的来龙去脉以及阶段成果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20世纪70年代,美国隐身飞机(F117A)问世及服役使用,给世界航空界以震撼,它将预示着一场新的设计技术发展,将影响军事作战模式方针的变化,促使各国加紧开展隐身技术研究应用到军事装备上。“六五”末期,国内少数单位隐身技术探索已经开始,国防科工委决定,自“七五”开始全面系统地按军方分类部门开展隐身技术预研,航空、航天和兵器是重点单位。成立了国防科工委隐身专业组,初步规划了研究计划指南。
1985年底,国防科工委将隐身技术列为高技术预研课题,作为“七五”期间跨部门重点预研项目之一,从而把隐身技术研究纳入正式轨道,开始了有组织、有规划的研究。飞机隐身技术的研究由航空工业部科技局及中国航空研究院来抓,并决定对跨部门重点预研项目按系统工程办法管理。1986年7月间,航空工业部科技局戴鼎处长和刘家杰在北兵马司航空工业部内与李天副总师等人沟通情况,讲明意图,分析了隐身技术的深远意义后,下达了任务。经科技局慎重分析研究决定:航空工业的隐身技术预先研究由601所总承包,按合同制的管理办法组织部内三大院校及专业研究所完成预研任务。强调项目采用“纵向承包、横向合同”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1986年11月26日,在北京北苑召开了飞机隐身技术课题第一次年会。李天副总师任课题组长,601所以总承包单位的身份与参研单位分别签订横向合同,从此开始了对飞机隐身技术进行技术和经济的全面管理,并自行负责部分课题的研究工作。紧接着对如何开展工作提出了明确指示:601所是航空工业业务部门的代表,抓好隐身技术研究工作不仅是为了601所掌握隐身技术,而且是要为部内各设计单位提供隐身技术的研究成果,要成果共享;工业部门,要为空军提供产品,利用国家有限的投入,经过数年研究,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新机设计和老机隐身改造提供实用技术、研究手段及方法;对“打基础,上水平”要有正确理解,不能过多搞纯理论性研究,要紧紧“把握未来需求”的大方向;隐身是跨学科的多专业的研究项目,要组织好管理队伍,加强计划性,加强管理,把研究任务分下去,协调组织各参研单位,团结一致完成隐身技术的预研任务。
回所后李天副总师立即向所领导进行汇报。领导极为重视,决定由李天副总师为隐身技术研究总承包负责人,并组织管理开展工作,表示在人力上和必要的资金上给予支持。李天副总师感觉责任重大,利用数天时间深入分析和领会各级领导意图,快速进行安排与部署。根据航空工业部科技局领导建议,首先从所内各相关专业抽调技术骨干及责任心强的几名老同志组成了航空工业部飞机隐身技术管理办公室,李天为管理好该课题,经请示部科技局,同意在601所成立了隐身技术办公室。召集了各专业的同志,由方继忠(外形隐身)任主任,成员包括程大光(进气道隐身)、张忠振(材料),李兵(红外),周庆城(科技处),负责日常工作。同时采取先进气动布局课题的管理经验,规定每年年底开一次年会,汇报交流进展及成果,分配下一年工作任务及经费,由于分课题超多,专业面广,年会人数多达六七十人,大会交流2~3天,经常利用晚上时间与各单位谈合同,有时为了任务与经费争得面红耳赤,但都是出于工作,大家也体谅主承包单位难处,任务多,经费少,只能要求大家克服困难,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多出成果。
“七五”的总目标是机理研究,找出强散射源及抑制措施,以歼8Ⅱ为例,吸波材料有1~2种。1991年初,科技局的何怡晋和戴鼎等来601所验收,李天汇报了成果,受到好评。
“八五”目标进一步深入开展隐身技术预研工作,要达到如下成果:一是歼8Ⅱ外场测试;二是主编隐身设计指南;三是提出并设计制造缩比的F-22模型,并完成测试,为制定隐身指标提供重要参考。
“九五”管理体制改变,取消总承包制。由总装备部“实体办”来管理各单位的预研,601所承担歼11的改进及新一代飞机隐身措施研究等课题。抓紧消化国防科工委制定的研究内容,为1996年底的第一次飞机隐身技术研究年会进行准备工作,为总承包后的任务落实,以合同制的形式做好了充分准备。
要做到隐身技术研究成果的共享,首先要有大局观,为航空设计水平共同提高。必须处理好与兄弟厂所的关系,遵照科技局指示精神,上级同意从隐身预研经费中拿出少量经费,以合同形式分发给三个主机厂所作为参加年会、研讨会等各种技术活动的支持,建议他们自筹资金完成各自单位主战机种隐身设计研究。各种会议资料和各单位送交的年会报告无保留的全部发放到三个主机厂所与会者手中,让他们同步了解课题组研究的进展情况和技术成果。
1987年,经酝酿成立了飞机隐身技术研究专家组,航空工业部内专家组由各参研单位主要专家组成。由李天副总师任组长,620所和北航的专家任副组长,年底由科技局张耀局长决定成立航空工业部隐身技术研究课题组,由601所作为总承包单位,组织有关院校联合攻关。任命李天为课题技术负责人,参加单位包括620所(陈益邻等),621所(刘俊能等),北航(张考、何国瑜、王宝发),南航(郭荣伟、舒永泽),西工大(许家栋、刘千刚等),611所(王福成)。分外形、进气道、材料、阻抗加载和计算方法等多个课题。利用年会时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隐身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争议,把握方向。根据技术的进展和重点,调整经费分配和终止任务的延续,根据分析对有前景的申请项目给予较少经费支持。不墨守成规,一旦发现有前景研究项目将向上级申报,给予批准进入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作为国家安排的重点预研项目,如何管理好,任务落实好,又便于方方面面全面了解课题情况和征得上级和国防科工委专业组的指导,李天副总师认为:隐身技术预研项目采用年会制度布置任务、检查工作、全面交流、相互促进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模式。总承包10年自始如一:每年年初,召开航空工业部内有相关上级机关和国防科工委隐身专业组派人参加的,和合同课题承担组长、专家、教授及从研人员有近百人员参加的年会。首先是重点合同项目一年研究进展突出的题目,做大会重点发言,然后按专业内容分组讨论,进行技术交流,查找存在问题,研讨研究途径。其后与各分承包单位诸项研究下一年度的课题研究内容和经费需求,草签技术合同。2~3月飞机隐身办公室成员深入研究现场、了解情况,提出改进建议,正式完成合同签订。同年11月左右再深入现场,检查评估今年任务完成情况,为明年年会安排做技术准备。通过细致的工作,总承包单位对项目研究情况了如指掌,把握研究方向基本准确。数年后,一个老专家见面交谈时说:跟你们合作搞隐身研究,钱不多、真难拿、压力大,但心情舒畅!部内参加课题研究的同志与总承包单位间沟通思想,互相支持,非常团结,表示以后还愿意和601所合作!
飞机隐身技术的任务、内容、经费是国防科工委和专业组规划确定的,根据航空工业部科技局领导指示,要严格把关,着重管理的原则,601所重点承担了飞机隐身预研技术成果的综合验证及相关外形部分内容的研究,李天要求与参研单位的合同任务从不发生冲突,不多拿经费,派出专业人员进行参研项目技术跟踪,把握未来应用方向,进而学习了隐身基本知识和掌握了隐身技术研究成果,这对未来飞机设计是十分有利的。
在预研过程中,李天对外界隐身资料收集与分析十分重视,这可以开拓参研人员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他提出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作为隐身技术交流平台,他还支持南航办的隐身技术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