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承包管理的10年中,李天副总师带领大家是按如下方式工作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请进来、走出去,提高管理跟踪队伍水平 刚接受承包任务时,组建的管理跟踪人员都是从型号一线抽调出来的。他们对于隐身只有肤浅的认识,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和把握大方向,就有个新知识新技术快速积累的过程。在1986年7月接受任务后,马上请来了在1986年以前就开始进行隐身技术探索研究的南航舒永泽和郭荣伟两位教授,来601所讲课,简明介绍隐身内涵、基本知识和隐身技术的研究的方法与实施途径。使课题管理队伍有了对飞机隐身技术研究与应用的了解,利用2年时间的年会和到现场跟踪,检查工作,结合飞机设计需求,武装了这些同志的头脑,使以后的管理水平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这2年时间里,连续召开了隐身外形技术、红外隐身技术和结构型隐身材料研究技术等大型研讨会,统一了整个承包课题管理单位和参研单位的思想认识,也促进了各项课题合同内容研究生机勃勃的发展,601所隐身技术的队伍也逐渐成熟了。
2.加强情报资料收集和阶段研究成果的总结
搞国防工程的人员都知道,新技术的出现是十分保密的。要想获得系统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是十分困难的。我们经过协调请来了628所资深研究人员崔屹和南航洪维权,为课题组收集国外资料,定期出版《隐身活页文选》和《隐身技术》刊物,为课题研究人员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为研究的思路扩展很有帮助。
另外,在“八五”期间,由李天副总师提议并作为主编完成了《飞机外形隐身设计指南》和《飞机隐身设计指南》两本书。这两本书是5~10年部内隐身预研专家教授辛勤耕耘成果的总结。为推动下一阶段隐身技术深入和转入工程应用化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新进入这一领域开始工作的人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经过“七五”头三年的努力,所承担单位及课题组在对飞机隐身技术认识上、研究方法和途径上都有很大进展,课题研究取得了不少阶段成果。此时李天副总师考虑到:通过部内课题组联合做一个飞机隐身技术阶段成果小型展览会,可以起到阶段进展的阶段总结,又可互助,取长补短,寻找差距,迎头赶上。通过展览起到鼓足干劲,以利再战,通过展览系统向上级领导机关,特别是相关军兵种介绍隐身,征求指导意见。
经过筹划准备,1989年1—2月,展览在北航开办了。大家没有想到上级机关及相关兵种来人之多,反响之强烈,很多领导在展室留言簿提字给予鼓励和鞭策。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叶正大百忙中也亲自参观,详细听取介绍,并到大会上讲话,给全体隐身研究课题组的专家以极大鼓舞与支持,这次展览收到了意想之外的巨大效果。
李天(左一)向叶正大(右一)、顾总(右三)汇报隐身技术进展
3.关键研究内容引进竞争机制
隐身外形研究,除了模型试验测试研究手段外,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计算研究,整机与部件外形的雷达散射截面(RadarCross-Section,RCS)计算,同时在部内三所院校课题组展开。他们用不同的方法,编制了RCS计算软件。通过两次以某型和国外某型的模型为外形原准机的RCS理论计算和缩比模型RCS测试结果对比,找到了差距,分析了原因,促进了各家程序的完善。使RCS计算程序版本不断更新,为以后气动与隐身外形一体化研究创造了先决条件。
4.重点课题大型试验验证组成“国家队”联合作战
通过“七五”各课题组努力探索研究,初步建立了理论分析手段,完成了多轮缩比模型小型试验研究和工艺制备的开发,实现了隐身材料的配方优化设计。由于分散的小课题组工作条件和经费投入的限制,使大型定性和定量研究无法进行。根据不同学科的内容选择了成熟的几项,分别由601所组织形成“国家队”,分工协作,完成了大型试验达到了预期目标和研究专题预研的指标。
例如,由601所牵头,606所、北航、南航和014中心参加的二元喷管红外抑制试验研究,是利用真的涡喷6不带加力喷管发动机,由601所与606所进排气系统专业运用二元喷管程序设计并制造出了简易二元喷管,在南京利用014测试设备系统,共同完成试验,收到单独运用外形技术可减少红外辐射35%的抑制效果,为后期其红外抑制技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又如,由601所牵头北航、长春光机所参加的全尺寸座舱风挡镀膜技术验证研究中,北航完成了制膜层设计,长春光机所完成了镀膜制备,全尺寸座舱模型设计制造和测试验证工作由601完成,通过在沈阳外场的RCS测试,收到了预期效果,达到了隐身预研指标。
再如,601所与621所联合研究的歼8Ⅱ全尺寸吸波结构腹鳍的设计、制造和RCS测试也收到较好效果,也证明了621所结构型吸波材料研究的技术途径是完全正确的。
在诸多项联合预研试验工作中,总承包集体内各单位工作融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隐身预研工作的发展,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为今后型号设计和工程验证提供了经验。
5.重视理论分析手段的开发和测试手段的建设
理论分析和测试验证是隐身预研的两大手段。在总投入资金少的情况,要突出重点,保证测试手段建设。先后安排了隐身外形、RCS计算程序、红外辐射特性计算分析,座舱外形设计和镀膜系统设计RCS特性分析,隐身涂层材料铺层电性能设计分析手段的开发等。这些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试验数据。
6.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国内首次完成了主战机种的外场RCS综合试验验证
通过近10年的飞机隐身技术预研,雷达隐身的机理、理论分析方法,隐身材料技术研究已取得了一批成果。“八五”末期,按照综合验证进展和课题安排,到了使用真机进行演示验证的阶段。当时的歼8Ⅱ型飞机是空军现役主战机种,通过系统改装,将具有超视距拦截作战能力,利用它来演示验证具有现实的军事意义。它对未来型号隐身设计可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作为飞机隐身技术总承包单位的主机所,结合预研的题目顺理成章地应在沈阳这边进行。恰在此时,由于某种原因,上级机关人员却决定投入近千万元利用国产歼7飞机进行演示验证。从隐身技术角度分析,歼7飞机不具有隐身验证的代表性,隐身专家们是心知肚明的。在北京南苑空八所召开的隐身专家专业讨论会议上,与会者大都持反对意见,歼7不具备演示条件。在此形势下,李天副总师和所领导分析了情况,决定自筹部分资金自行进行课题验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行设计,自行制造了可分解组装移动式的地面转台。利用储备的RCS测试系统扩充改装,组成了外场测试系统。在沈飞公司领导大力支持下,利用备份机场跑道和停机坪,清除测试场地内杂草,初步建成了简易测试场,用步话机联络,测试人员在可能受到微波辐射的情况下,用手推肩扛的方式把支持歼8Ⅱ飞机的转台转起来了。1个月的测试奋战,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数据,验证了10年隐身技术预研的成果,实现了在国内航空部门用真机的RCS外场测试,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为验证飞机隐身技术的成果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飞机隐身技术的实质,就是极力降低飞机的雷达、红外、激光、电视、目视、声和磁信号特征,使敌方各种探测设备很难发现、探测和跟踪,使敌方防空武器系统及其近炸引信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把隐身技术应用到下一代飞行器研制上,可以减少被敌方发现的概率,提高其突防能力,保证飞机的生存力,使我机在空战中能够先敌发现,先敌攻击。因此隐身技术的研究意义十分深远。
2000年11月下旬,总装备部专业组专家及总装备部预研局领导等来所检查验收“九五”预研成果,李天亲自汇报,提供了近20份报告,还参观了现场,专家组对601所的预研给予充分肯定,评为优秀,受到好评。
在专家组到来之前,李天亲自编写总报告及审查20份分报告,连续加班加点一周多才完成。验收专家组走后,由于前一段高负荷工作,李天血压升高,一天晚上在家上厕所晕倒,连夜送到医院紧急治疗。第二天回所连续打点滴一周才恢复健康,这也是他忘我工作的一个插曲。
“十五”期间,他领导课题组以新一代飞机的隐身设计为重点,开展外形(含进气道)及计算方法研究,他提出并领导了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气动隐身优化程序,并用于新机设计之中。他和课题组一起设计的新机隐身性能经试验测试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005年11月,总装备部组织以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李恒星中将为首的专家组,在北京对601所、611所和北航等十几个单位的隐身预研成果进行验收和评比,由于李天领导的课题组工作深入细微,有许多创新和闪光点,结果获总分第一名,受到总装备部预研局的表扬。
“十一五”期间,课题由孙聪负责,李天协助管理,并推荐孙聪进总装备部隐身专业组,孙聪虽然是学雷达的,但他对隐身技术也很精通,在“九五”期间他任总体部长及副总师时就参加了隐身方案研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十五”期间,孙聪任所长时,认为隐身技术是未来新机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提出建“隐身暗室”,需要几千万,当时国防科工委无计划,他自筹资金开始建造(后来国防科工委支持了部分经费),表明他很有远见。如今该实验室已建成,并开始承担型号任务,这使601所的隐身设计能力提高了一大步。
2006年,孙聪又提出编写新的隐身设计指南,孙聪主编的《飞机隐身设计指南》出版了,这是一部总结了20多年我国隐身技术研究的成果,为设计工作提供了设计参考。
在“十一五”期间,李天花很大的精力放在隐身技术的研究上,指导课题组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并向新的领域拓展,他和课题组在等离子体技术上开始了探索和攻关。
隐身技术的贡献包括以下4个方面:
(1)使我国的隐身技术有既定的目标和型号牵引。院校研究是松散的,理论性多,通过组织使他们的研究更实用,为型号服务。
(2)使我国的隐身技术有较快的发展,估计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掌握了新机隐身设计的方法。
(4)培养了一批年青的技术骨干。
和李天院士一起工作的老同志孙品良回忆说:“25年前李天院士是我从事隐身技术工作的引路人,是我的老领导。记得1986年,李副总带我和方继忠一起去北京接受航空工业部交给我们的隐身课题研究任务。中国航空研究院的张耀副院长为此做了指示,620所的陈益邻等两人向我们交代了具体的工作,讲解了隐身技术工作的重要性,前期工作及下一步可能要做的事情。
回所后,所里动员了各专业的力量,开展了这项研究。后来,航空工业部决定把航空部门的隐身技术工作全部交由601所管理(总承包单位),国防科工委把航空口的隐身技术课题的题目(带着经费)交给601所负责,601所成立了航空工业部管理的隐身技术办公室。办公室由李副总领导,方继忠为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由所内各专业人员组成。对外管理航空部内的隐身技术课题研究,对内作为各专业带头人开展601所承担的各项隐身课题研究工作。
‘七五’和‘八五’期间都是这么做的。这一段的工作在李副总领导下,可以说做得有条不紊,有声有色。每年开一次年会,总结一年的相关研究工作,汇报汇总各单位(包括院校)承担的研究工作及成果,相互借鉴,成果共享。同时也将下一年度的任务(带经费)分发给各承担单位,一年当中办公室成员有针对地到某些承担单位做一些检查及协调。这其中难免有些矛盾争执,我觉得李副总是以他人格的魅力和宽容大度的风范化解了不少矛盾和摩擦。记得在有一次平衡各单位经费时,在办公室会议上他对我们说:‘在这些个别题目上,我们所要让一让,不要和院校的老师们争了,老教授搞到课题不容易,开展起来经费也很紧张,给他们支持一点,研究就搞活了。’
那些年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版《汇编》上。有一年的年会,搞了一个成果展,请各级机关领导及专家参加年会。叶正大将军(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及顾诵芬院士(时任中国航空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都到会了,叶正大还发表了讲话,谈了他对隐身反隐身工作关系的看法。
我从事技术工作40多年,干过几个专业的工作,得到了多位总师副总师的帮助,其中李天副总师是给我印象很好的一位。这不仅是因为接触时间长,而且留下印象深刻。我们的结缘就是从隐身课题开始的,因为我是搞航电专业的,比如雷达、雷达罩、火控试验,似乎跟负责气动专业的李副总搭不上边。初次一起工作就是在北京接受隐身课题任务。他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平易近人,温文尔雅,不端领导架子。对我承担的工作信任多、支持多。在他的领导和支持下,601所隐身技术的试验及实验室建设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