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怀若谷
李天院士他襟怀坦白、谦虚谨慎、虚心学习、没有架子、具有民主作风、有群众观点、深入实际、真抓实干,他尊师爱生、爱岗敬业、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关心同志,他的好品质、好作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国内气动布局的著名专家,李天院士是多个国家和中航集团大型重大课题的总负责人,但他丝毫没有领导和专家的架子。在《总体气动隐身综合设计》课题研究的试验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为选择出正确合理的背景机系列气动布局方案,他亲赴试验现场,在风洞内与参试人员共同现场分析试验结果,进行试验方案选型,并亲自绘制草图,与大家一起动手改制试验模型部件,并亲自到风洞内指导。当时正值炎炎夏日,哈尔滨FL-8低速风洞内的气温高达60多摄氏度,不动都是一身汗,更何况还要现场安装修配调试模型,每人出来都像洗了桑拿浴,衣服透湿。大家都劝他不要进洞,只要在外面指导就行了,但他说:“没关系,大家能进去,我也一样可以,试验成功才是最重要的。”他从来没说过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行动。不光是参加试验的人员倍受鼓舞,就连风洞单位的人员都深受感动,他们说,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看到地位这么高的年长专家亲临试验现场,平易近人,像普通技术员一样工作。在他以身作则的感召下,所有参试人员信心十足,团结一致,试验顺利圆满地完成了。 在远景机系列方案直至新一代机研究的近20年的研究工作中,他经常亲临风洞现场指导。沈阳气动院FL-2风洞的试验通常是在夜里进行,每当试验过程中出现新问题,需要现场解决时,他经常在夜里第一时间赶到风洞现场,仔细分析试验结果,讨论解决方案,确定试验方案。高速风洞试验是从早到晚连续运转,他不顾年事已高,通宵达旦地同参试人员一同工作。他对待试验数据李天院士(中)在627所视察风洞
精益求精,工作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大家,试验人员不仅佩服他的专业学术水平和对待工作的态度,更敬佩他的人品和为人。与他一起工作,大家学到了许多做事、做人的道理和方法,让人感到如沐春风。
李天在工作上很严肃、很严谨。他总是替别人考虑,跟他合作共事,把活儿干好是前提。提出的新思路、新思想、新观念,只要对研究有利,他就给予全力的支持。每次西工大请他来做学术报告,他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做完报告就走,很少到西安名胜古迹去游览。他现在年龄大了,仍然如此。他还是西工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对于学术方向的确定,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601所现任副总师沈琪对李天院士的印象是虽然身居院士、行业专家、副总设计师等技术高位,但从不放松学习。为了在第一时间掌握国外飞机设计、气动力设计等技术发展最新动态,多少年来从不间断地定期大量阅读原版专业杂志、NASA报告等。即使是在网上购买外版书籍渠道还不是很畅通的年代,也想尽办法购回许多宝贵的参考书籍、软件工具等用于学习,并积极推介给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使用。
李天院士作为行业专家,平日受邀参加各大院校、研究所等单位的技术研讨会、技术评审会等,会议期间细心收集和虚心学习其他单位的先进设计概念、方法和技术手段等,经常回所后马上安排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研究,并寻求深度合作。
长期以来,工作在李院士身边的年轻技术人员已经养成了习惯,他们经常定期到李院士办公室去晃一下,或只要李院士出差回所,就纷纷拥到李院士的办公室问候一下,都期望与百忙之中的李院士能聊上几句,因为大家心里清楚,李院士一定又收集或又带回了有价值的学术信息与他们分享,而李院士总是热情地接待大家,并经常与大家热烈地讨论一番。
亲自编写或主持编写重要的技术发展规划报告或重大的技术报告完成初稿后,李院士经常送给中航集团老院士、空军资深专家等审阅,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这也是长期以来他的技术思路和技术观点视野宽、定位高,针对军方需求吻合度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是快要退休的老技术员,还是他的博士研究生,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职位不同,大家都喜欢李院士没有架子、平易近人、直言快语、尊重真理、平等共事的工作作风。
李院士不讲究排场,甚至近乎讨厌排场。他最怕让他发表官场式的讲话,也不擅长此类讲话,总是觉得这样做太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
平时出差,他总是喜欢与同行的同志一起坐所里往返机场或火车站的接站车,经常不让所里专门为他安排车辆,他珍惜同大家在一起的交流讨论的机会,拉拉家常也让他很开心,谈足球比赛、谈体育赛事、谈时事趣闻,大家发现他有时比年轻人还了解行情,他兴趣广泛、关心新鲜事物、喜欢集体文体活动。大家常说,李院士长得年轻,主要也得益于他心态年轻。
工作在他身边的下属或年轻人,无论是职业发展、工作待遇、家庭生活遇到什么问题,都乐于向他倾诉,他会与他们一起客观分析,理性认识,积极争取。孩子毕业就业、配偶工作落实、年轻人住房困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他都竭尽全力帮忙。李院士自己注重工作哲学、注重生活哲学,家庭和睦,夫人孩子都事业有成。他也希望他的下属们都生活幸福、工作安心、事业不断进步。
李院士对资深的老技术人员非常理解和尊重,深知他们对工作无法割舍的内心情感。著书立作、技术咨询,只要在条件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就组织他们一起开展一些深度知识积累的工作,对技术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李天院士对于本所顶级技术专家的培养尤为重视。他很早就提出对所里年轻的未来院士应有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划,应有针对性地帮助其成长。李天院士不但是这么提议,也是这么做的,大到技术发展规划和学术方向的定夺,小到具体文稿的逐句审查。对于年轻首席专家的培养和选拔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孙聪、王永庆、赵霞等领导的成长和发展都受到李天院士的鼓励和帮助。
作为国内气动隐身专业领域的领军级人物,李天院士在专业方面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功力鲜有人能及,但他的学习热情丝毫不亚于年轻人,“学习、学习、再学习”在他身上得到了真正体现。
在办公室,经常可以看到他边接电话边批阅文件、阅读技术报告,其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对时间的利用效率可见一斑。
在出差的火车、飞机上,候车室内,甚至在会议的休息间隙,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与同志们探讨技术问题,交流学术思想,时间总是安排得紧张而满负荷,好像永不知疲倦。
原626所科技处处长朱华民说:“我在601所时和李天在一个研究室工作,他很谦和,后来又在一起搞课题,他这个人从不浮夸、不吹牛、实事求是。他作为课题带头人也是这样,把大家组织起来,很好完成任务。他这个人特别认真、很实在、很本分。当时我们二室参加所里排球比赛时,他特别积极。认真组织大家参赛,他调到总师办后,还经常参加所里举行的体育比赛。虽说是小事,却看到一个人的品德。”
冰洁无瑕
李天院士他一心为公、不谋私利、实事求是、敢讲真话、坚持原则、大胆批评、艰苦朴素、不怕困难、一身正气、让人佩服。
李天院士对601所科研工作的重大技术思路和技术管理决策从来都是积极参与、认真负责。无论是本所五年发展规划还是新一代飞机研发项目的顶层发展思路的讨论,他从来都是视为己任、观点鲜明、实事求是而且富有全局意识,充分体现了科学院士的大家风范。有时为了更深入地表述自己的技术思想意图,他经常在会后主动找到相关的领导和同志,认真细致地进一步阐述观点,进行深度的沟通。
李天院士认为在实际的技术攻关工作中,技术研究结果常常不尽人意,甚至没有达到预定技术指标,这是在所难免的客观存在,但弄虚作假是他最为痛恨和不能容忍的行为。一次课题验收评审会上,某单位的试验结果曲线,从逻辑分析角度显现出明显的不合理的人为改动,李天院士当场就予以指出,不留情面。但对于一些非主观故意的客观不足之处,他通常会及时发现问题,或在会上善意直言,或会下细致沟通。因为如此,许多课题项目愿意请他作为评审专家参与技术把关,常常是应接不暇。
在西工大,全国政协委员高正红教授讲述了与李天相遇,不打不成交的相识过程。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工大承担了601所牵头的课题项目,课题开始进行得并不很顺利。李天当时是项目的负责人,对大学的研究不太满意,学校更换了人员,由刘千刚教授和高正红教授接替原来工作。第一次见到李天,李天就不顾情面,当时对他们的工作提出了严肃的批评。高正红那时刚刚毕业留校工作,刘千刚教授已经是国内著名的教授专家了,但李天全然没有顾及面子。他强调,一定要把产、学、研有机结合,脱离实际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后来,这个课题在李天指导下,增加了力量,开展了相关的大量工作,一直进行得很顺利。李天的执著、敬业精神深深地触动了他们。
618所原副总师张汝鳞研究员至今仍记得那次欧洲之行。1990年,顾总带领李明、李天和631所所长等一行去欧洲考察,在这个团队里李天的年龄最小,就让他来管理团队的日常生活开销。当时出国的费用很紧张,李天精打细算,认真细致,将很琐碎、繁杂的账目、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条。
601所现任副总师范彦铭研究员说:“李天院士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某个项目由于工作的需要和任务的安排调整,他从项目负责人调整为助手,他从不叫屈,没有沉沦,更没有消极怠工,而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技术,积极支持项目新负责人的工作,这一点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充分体现了李天院士的高风亮节、高尚的品格。”
601所退休高工孙品良回忆说:“隐身技术试验研究成果获1999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获奖申报材料时,我的印象很深刻。李天副总师执意要把我排在第一名,我说这么大的试验,涉及厂所专业这么大的事,绝不是我能承担的,我最多排在第二名,由此可见李副总推功揽过的高尚品质。另外,这次试验采集数据过程中曾发生过差错,也耽误了一定时间周期。李副总建议,如果不对就重做吧,数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好就是好,不行就重做。但并没有追究下面技术人员的责任。科学试验嘛,不可能百分之百成功的!”
601所高级工程师李洪杰回忆说:“我与李天在工作方面的正式接触是在1977年,当时我刚从南航毕业分配到二室操稳组,李天当时在二室导数组。我刚毕业那几年,可能是出于热情,喜欢看一些国外的资料和感兴趣的技术报告,当我遇到比较难译的英语句子时,有时会向他请教,每次问到他的时候,他都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没有一点架子。所以我们室里的很多人都愿意和他接触,1981年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从操稳专业调到了导数组,同年6月,由于李天工作业绩突出,由导数组组长提升为室副主任。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日子里,有一件小事,李天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是在1983年9月,为了歼8Ⅱ型飞机设计定型,我们准备在沈阳626所FL-1做一轮歼8Ⅱ高速校核风洞试验,当时主要是天平原因导致零升阻力系数比原来选型试验吹的高了许多,误差较大,为了澄清其原因,626所天平设计员陈广玉做了许多工作最终也没能找到问题的原因。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歼8Ⅱ设计定型工作的节点,室里决定把这项校核试验拿到29基地AT-1风洞去吹风。该项试验由李天副主任亲自带队(一行四人)前往四川安县。我记得我们乘飞机先到的北京,不巧的是那天沈阳的航班晚点了,等我们到达北京的时间已经是晚上8点多钟了。当我们乘车赶到三机部二招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了,到了二招一登记,服务员说已经客满了,一个床位也没有啦。由于天色已晚,再加上9月份的天气也感到有一丝凉意,在我们的再三请求下,服务员说有一个废旧的锅炉房,又没有床你们能去吗?这时李天抢着说:“只要有个地方就行,你能每人借给我们一张凉席吗?”就这样,我们在服务员的指引下,来到了那废旧的锅炉房。一进门,一股潮湿发霉的气味扑鼻而来,我还记得我们当中有人看到这种场景还说了一句比较风趣的话:“刚才我们还在天上呢,这一会儿我们就得躺地上了,真是天地之差呀!”那一晚上我们4个人谁都没有睡,都仰面朝天躺在冰凉的地上,望着那毫无表情的废旧锅炉度过了一个极其漫长的不眠之夜。通过这件小小的逸事插曲也能够反映出李天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关键时刻能和大家同甘苦共患难,从不搞特殊化。
李天在生活方面也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典范,按理说他的地位变了,就凭他每月的收入买什么不能买,但多少年如一日从没有看他穿过什么高档的服装(外事活动除外),至今还骑着多年陈旧的永久牌自行车上下班。在生活方面他不和任何人攀比,这种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气动院金凤武回忆说:“难忘的苇子坑———北京翔云宾馆。这是多次接待李天院士召集的先进气动布局课题学术交流、年终总结的会议地点,也是601所课题组成员最熟悉的地方,该课题组很少到风景优美的旅游点去开会。反映出李天院士一心为了工作,主要精力都用在课题的发展、完成总目标的方向上,一是能请到在京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会议,二是为大课题组节约大量的差旅费。”
北航副校长武哲说:“李天院士已被我校聘为正式教授,不再是兼职教授,我们就想请李天院士到北航安度晚年,在学校里授课不用坐班,北京条件比沈阳好,何必还待在沈阳呢?可是李天院士却说:‘我还是待在601所好,那里的科研工作还需要我,我在所里能够接触实际,对北航的科研工作有好处,比来北航作用更大。’可见李天院士的思想境界确实很高,值得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