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搞好总体设计
把试点工作与深化航空工业改革、推进科技进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机结合,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矛盾,精心进行总体设计,结合实际搞好制度创新,使各项工作互相协调、互相促进。
3.抓住关键环节
紧紧抓住搞好企业和抓集团、带两头这两个关键环节,通过试点,推动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同时有力地促进集团组建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基础和中间层次,逐步理顺控股公司内部关系。
4.坚持平稳过渡
试点工作要上下结合,循序渐进,逐步规范。从航空工业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做到继承与创新结合,实现体制的平稳接轨和各项工作的相互衔接。
(二)试点目标
1.发展目标
按照“突出主体,加强两翼,发展经济,振兴航空”的发展方针和“大集团、大产品、大商贸、高科技、高效益”的“三大两高”发展战略,到20世纪末,在航空产品水平、非航空产品规模和外贸出口等方面有较大发展。航空产品方面,军用飞机要具备研制生产第三代歼击机的能力,完成专用武装直升机的研制,积极发展新型军用航空发动机和先进机载设备,为部队提供几项在未来局部高科技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撒手锏”;民用飞机通过国际合作具备研制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100座级客机的能力。非航空产品方面,要大力开发和规模生产汽车类、制冷设备类、环境保护类、新兴材料类、电子与信息产业类、机械装备类等六大类支柱产品。外贸出口方面,要形成3~5种飞机批量出口,在研部分机种进入国际市场;对航空工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达到年创汇超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有较大增长,全行业年进出口额不低于30亿美元。
2.改革目标
根据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结合航空工业实际,从1996年开始,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然后进一步完善,到20世纪末,使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成为比较规范、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资产经营与实物经营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的混合型国家控股公司。直属企业要根据不同情况,分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终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到2000年,航空工业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
3.调整目标
充分运用国家授予的资产经营权,结合国家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重点项目研制与技改投资,根据浓缩、精化航空,规模发展非航空的原则,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到20世纪末,军用飞机、民用飞机、直升机、大中型航空发动机、小型航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要收缩形成十几个规模较大的集团。从事航空产品生产企业减少1/3,科研院所航空科研人员减少1/2,企业航空科研生产人员减少2/3;非航空产品生产要逐步形成十几个较大集团,集中大搞开发和生产,大力吸引内外资,加速支柱产品发展。
4.科技进步目标
按照“科教兴业”的方针,把科技进步作为航空工业发展的支撑与带动力量。通过结构调整、加强预研、加大投入,力争取得第四代歼击机、航母舰载机、新型航空发动机和空空导弹及适应电子战要求的先进机载系统等预先研究的重大突破;围绕非航空产品发展,组建3~4个工程开发试验中心和2~3个高科技产业集团,并在非航空产品集团中组建集团开发中心,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和潜力,推动民品生产跨上新台阶。
5.经济效益目标
着眼于建设一流大公司,增加竞争实力,在确保发展航空的前提下,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到2000年,争取全行业销售收入达到950亿元,年平均递增速度达到26%,比1995年翻两番。其中,民品销售收入达到720亿元,年平均递增速度达到30%;第三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全行业实现利税100亿元,其中利润33亿元,高于销售收入增长速度。
中国航空工业的产业政策与发展展望[42]
(1995年10月11日)
新中国航空工业是在旧中国极其微薄的航空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40多年的建设,现已形成军民结合,科研、生产、教育、经营结合,专业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高科技工业体系。全行业现有员工5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万人,拥有100多个大中型企业,30多个科研院所,7所高等院校。先后制造军民用飞机20多种1万多架,并生产了大批配套的航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80年代初,中国航空工业开始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在确保航空产品科研生产的前提下,开发生产了汽车、摩托车和各种机械设备等20多类5000多种民用产品,非航空产品产值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非航空产品销售额已占销售总额的75%。与此同时,中国航空工业从封闭走向开放,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出口品种不断增加,出口地区迅速扩大,已形成了民用飞机、飞机零部件转包生产和机电产品三大系列出口“拳头”产品。运7、运8、运12、歼7、教8等飞机,除提供国内市场使用外,已出口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航空工业直属外贸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经过10多年发展,1994年进出口总额已达到中国500家最大外贸公司的第14位。在改革开放中实施的战略转变,使中国航空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领域迅速拓宽,并且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成为中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航空工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航空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代航空工业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是高技术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快,产品竞争在本质上更多地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竞争;二是投资与风险越来越大;三是国际化、集团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双边与多边国际合作不断扩大。
当前,中国进入了一个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时期。中国航空工业既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在中国民用航空运输业迅速发展、民用飞机市场急剧扩大的情况下,民用飞机制造业还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为了尽快解决上述问题,迅速缩小中国航空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航空工业发展,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核心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力支持民用飞机工业发展。
从80年代开始,在国家支持下,我们与麦道公司密切合作,在上海组装MD-82飞机,最近国家又批准继续组装MD-90飞机。特别是去年在李鹏总理亲自主持下,决定在积极抓紧现有支线飞机、通用飞机改进提高与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制达到国际标准的100座级飞机。为此,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有关100座级飞机发展的产业政策,力争通过新机种研制,使中国民用飞机制造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第二,批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进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等重大改革。
1993年6月,经全国人大批准,撤销了国家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4年年底,中国政府进一步决定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列为全国3家进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单位之一,有关改组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今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又批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组建“航空信托投资公司”,目前正在进行有关筹建工作,即将开业运行,面向行业内外进行筹资融资活动。国家这些重大决定,将推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大力进行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形成全行业的整体优势,在新机制下加速发展,以强大的集团实力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第三,促进航空工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改革开放以后,航空工业确立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国际合作的发展方针。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业基础和比较雄厚的技术力量,认真贯彻“科教兴业”的方针,努力发展我国航空事业;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国外航空工业界与中国航空工业加强合作的良好愿望,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人才,扩大进出口。经过十几年努力,航空工业的国际合作取得了迅速发展,先后与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使中国航空工业学到了国际航空界的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加快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进入世界市场。
第四,推动航空工业军转民的战略转变。
长期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集中在航空领域,并且主要是发展军用航空产品。改革开放以后,航空工业走出单纯发展航空产品特别是军品的小天地,大力进行军转民的战略转变,积极参与国民经济建设,使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后航空工业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机遇,进一步落实军民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全行业的技术优势和巨大潜力,继续大力发展包括民用飞机在内的民用产品,努力满足国民经济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从1996年开始,中国国民经济将进入第九个五年建设计划时期,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为此,中国航空工业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动员全行业职工进行新的创业,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振兴航空工业而奋斗。目前,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已制定了《腾飞计划纲要》,提出通过组建一批大集团、开发一批大产品、积极发展大商贸、努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取得高效益等重大举措,用10~15年时间,完成《腾飞计划纲要》的实施,使航空工业早日腾飞,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航空工业要在新时期加快发展,既需要我们自己的长期奋斗与艰苦努力,也需要得到国际航空工业界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我们衷心欢迎国际航空工业界的同仁能够抓住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好机会,着眼长远,积极开展与中国航空工业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我们将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竭尽全力为大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合作条件,使合资合作取得双方满意的成果。
科教兴业任重道远重在落实
——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大会上的总结讲话
(1995年10月22日)
一、会议的主要收获
(一)这次大会的主要特点
一是这次会议是在“八五”和“九五”之交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航空工业到20世纪末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江泽民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参观“八五”预研成果展览,表明对航空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给了我们巨大鼓舞。
二是总公司上下对大会非常重视。总公司在京的领导都抽出时间参加了会议。临近年底,各企事业单位工作很多,任务很重,但厂长、所长和总师基本按要求参加了大会,充分说明大家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
三是会议内容丰富。会上我们进一步学习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研究讨论了“九五”计划和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航空工业科技进步的决定》,王昂和张彦仲就“九五”计划和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航空工业科技进步的决定》(简称《决定》)做了说明。同时,21个单位在会上交流了经验,并参观了“八五”预研成果展览。会上,还邀请到会的院士和部分代表就如何落实科教兴业的战略指导思想进行了座谈。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空军、海军、中国工程院和国家其他有关综合部门的领导也在会议开幕时出席大会,给予我们极大鼓舞和重要指示。
(二)几点收获
通过几天来的会议,大家反映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是进一步提高了对科教兴业的认识。大家认为,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中把航空工业列入国家高技术。表明党中央对航空工业非常重视和支持,也寄托着党和国家对航空工业的厚望。我们既感到非常光荣,深受鼓舞,又感到责任重大。航空工业要实现“九五”计划和《腾飞计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必须坚决地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地树立科教兴业的战略指导思想,依靠科技求发展,依靠科技振兴航空工业。
二是明确了科技发展方向和目标。通过对“九五”计划的研究讨论,大家认为“九五”计划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但需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全面完成“九五”计划,是航空工业腾飞的滑跑和起飞,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充分认识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失时机地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真抓实干,首先把科技搞上去,尽最大努力确保计划的实现。
三是提出了科教兴业的具体措施。大家围绕着党组《决定》展开了热烈讨论,认为这个《决定》比1994年党组一号文件更深入、更完整,措施更明确,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关于操作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明确了未来15年对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未来15年是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关键是搞好“九五”,首先使“九五”航空科技和经济有一个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