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朱育理文集
3762300000030

第30章 航空工业1986—1999(25)

第二,作为高技术产业,应该有高的效益,这是很重要的标志。现在航空经济效益是非常低的,还赶不上机械行业的平均水平,人均销售收入只有人民币3万多元。国外是20个亿、30个亿美元。不要和波音公司去比,就是与意大利的伊利集团(伊利集团有航空、航天、通信、航海工业)比,拥有50万职工,和我们差不多。它每年的销售收入是620亿美元,这是1993年的数字,从效益来讲是比不过的。所以效益上要增长10倍,人均30万元,就差不多够得上高技术产业。

第三,作为高技术产业还要有高水平的管理。航空工业与其他行业差不多,都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粗放式管理。现在离中央提出的从粗放式到集约式管理,差距还非常大。当然这里面有观念的问题,有体制的问题,还有机制的问题。

如何使航空工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技术产业?这个问题,党组和机关都研究了很久,我们认为:

关键是发展。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发展规划。从前年开始,我们着手制订一个时间跨度为10~15年的“腾飞计划”,这个计划已经反复讨论,几易其稿,结合“九五”计划的制订和2010年目标的确立,把稿子定了下来,滚动发展。整个指导思想是“突出主体,加强两翼,发展经济,振兴航空”。

突出主体,就是一定要突出航空这个主体。特别是军用航空这个主体,因为这是立业之本。另外,还要加强两翼,现在56万人的大行业,光靠航空这碗饭是吃不饱的,起码目前是吃不饱,必须军转民。一翼是非航空产品的发展,要大大加强。另一翼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要加强。然后把整个航空工业的经济,也就是效益搞上去,达到振兴航空的目的。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又提出“三大两高”的发展战略,就是“大产品、大集团、大商贸、高技术、高效益”。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下,又分门别类按照军需民用的要求,制订了各类产品的发展规划。航空产品,具有标志性的,将来能体现我们水平提高和效益提高的,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方面。

在军用飞机方面,要立足于自己力量,借助于可能的国际合作,发展几个新机种,使部队的装备和航空工业研制生产能力都上一个新台阶。

在民用飞机方面,下决心搞干线飞机,从100座起步,方案已经定下来,计划今年3月开始打样,2000年实现首飞。与麦道公司合作生产的150座MD-90的国产化也正进行。同时,大力发展转包生产,在“九五”期间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在改革方面,主要实现“两个转变”,通过控股公司试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优化结构。

从事国防科技工业更需要拼搏和奉献精神。为此,我们搞了“凝聚力工程”,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动员全行业为实现“腾飞计划”而努力。我们有信心通过努力工作,一定能把航空工业建成高科技产业。

全面推进航空工业两个转变

——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三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1月16日)

我们这次会议是在航空工业胜利完成“八五”计划,跨入“九五”新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1995年和“八五”的工作,讨论“九五”计划,安排1996年的工作。目的是动员全行业职工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前进,全面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为胜利完成“九五”计划和航空工业的腾飞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讲3个问题。

一、“八五”的基本情况

(一)“八五”期间航空工业取得的成就

“八五”是航空工业历史上经济发展较快、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使用部门以及兄弟行业大力支持下,广大职工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力推进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1.军用飞机和直升机研制生产取得重大进展

“八五”是航空新装备发展的攻坚时期,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全面发展,实现了10机首飞、14机定型、7机取证、4机2弹鉴定。

2.民用航空产品有新的突破

民用飞机开展了8个型号的研制,3个型号实现首飞,5种飞机取得型号合格证,五年累计交付各种飞机156架。其中运12Ⅳ型飞机分别获得英国民用航空局(CAA)、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航空器试航审定司(CAAC-AAD)、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运7飞机已发展到8个型号,在航线上安全飞行了42万小时;运8飞机向系列化发展,其中运8气密型、运8航测机已交付使用,运8邮航机首次进入国内市场;与美国合作组装的35架MD-82/83飞机已于1994年年底全部完成,机体国产化率70%的MD-90-30飞机全面开工;特别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论证,100座级中型客机已在国家立项,以此为标志,我国民机产业将掀开新的一页。转包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八五”累计创汇1.5亿美元,并与波音等公司签订了4亿美元新合同。工业燃气轮机累计交付19套成套机组,广泛应用于油田注水、电热联供、轻烃回收等。

3.非航空产品开发成绩显著

目前全行业支柱民品已达200多种,共建成主要民品生产线150条。有36个项目列入国家“双加工程”,投资规模26亿元,其中30个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汽车及发动机、摩托车及发动机、制冷机械、纺织机械、食品机械、工量刃具、精密机床等一批民品形成较强实力,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五年累计生产各种汽车24万辆,摩托车200万辆,年平均递增分别为41%和29%。1995年汽车及发动机、摩托车及发动机产值已占民品产值的75%。五年间全行业民品产值以平均28%的速度递增,比“七五”增长了13个百分点;累计实现民品产值516亿元,比80年代的总和还多1倍。

第三产业累计实现营业额约30多亿元,经营范围涉及科技、商业、房地产、生活服务等10多个行业,有力地支持了全行业的结构调整。

集体经济继续壮大,五年累计实现产值90亿元,年平均增长14%,上缴税金4.1亿元,安置待业青年3万余人,安排国有企业富余职工2000人,为航空工业发展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4.对外开放迈出了新的步伐

“八五”期间,航空工业外贸出口累计创汇35亿美元,比“七五”增长2倍,年平均递增18%。出口民机78架,比“七五”增长3.5倍,其中运12飞机出口66架,为我国民机批量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经验。机电产品出口五年间翻了两番,累计创汇2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32%,出口额由“七五”末期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额的1.5%上升到近3%。全行业年出口创汇300万美元以上的生产企业近30个,形成了民用飞机、转包生产、摩托车、精密工量具等20多项创汇额较大的“拳头”产品。

5.科技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八五”期间,全行业完成预研专题473个,其中45项重大科技成果集中代表了航空预研先进水平,档案、情报等航空技术基础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全行业共获国家发明奖3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有14位专家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13人荣获“航空金奖”,23人被评选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航空教育结构调整逐步深入。教育投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扩大院校办学自主权和联合办学等改革措施开始见效,北航、西工大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五年累计培养全日制高中等院校毕业生47400人,向航空系统输送研究生1750人,本专科生10500人,中专、技校和师范毕业生42000余人。航空“三高人才”培养规划全面启动,职工技术教育形成制度化,成功地举办了航空工业首届工人技能大赛。五年培训领导干部和管理、科技人员36万人次,培训技术工人59万人次,公派出国并学成归国人员560余人,职工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有所改善。

6.结构调整开始起步,技术改造成效明显

随着军转民、内转外的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民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稳定在70%左右,支柱民品群已在民品发展中居主导地位,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调整开始启动,军民分线工作全面展开。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特别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论证,航空能力和结构调整方案已经明确,为“九五”期间的全面调整打下了必要基础。技术改造加快了步伐。完成了“七五”三线调整和一批小配套改造项目。民机技术改造投入比“七五”成倍增加,重点改造了干线飞机机身生产线和运7、运8等生产线以及麦道机头、平尾和波音尾翼等转包项目的生产条件,使航空产品科研生产能力有新的提高。

7.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全行业进一步树立质量立业思想,以提高实物质量为重点,努力落实质量第一的方针。先后颁发了一系列加强质量管理的规定,重点型号科研生产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健全,112个企事业单位通过了军工质量体系考核,其中25家单位取得了质量体系认证书。认真开展新机研制和在役机种质量问题的攻关,加强了标准化、计量等质量基础建设。特别是加强现场服务,配合空海军演习,受到部队好评。组织制定了汽车、摩托车等重点民品质量控制办法,全面推广了南方公司质量与分配挂钩的经验。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安全管理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转变,有20个企事业单位完成了安全评价复评工作。

8.改革逐步深化,企业管理有所加强

全行业认真贯彻《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积极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全面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广泛开展“一分为三”的调整,推进合资合作、嫁接改造,并在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全员劳动合同制职工已占企业职工总数的80%以上,干部聘任制、岗位技能工资制、住房和医疗制度、养老保险等改革不断推进;完成了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狠抓基础管理,涌现出一批改革和管理工作较好的企事业单位。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机关初步完成了由政府机构向经济实体的过渡,总公司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控股公司试点,为此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稳步推进。

9.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五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比“七五”增长1.5倍;年均递增24.3%,比“七五”增长15个百分点。全行业于1992年提前实现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两番,1993年实现人均工业总产值翻两番。五年实现利税比“七五”增长67%,年均增长16.3%,比“七五”增长8个百分点。“八五”末期航空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比“七五”末期提高了1.7倍。

10.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我们紧密围绕航空工业的发展、改革、调整、稳定,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实施“航空凝聚力工程”,使精神文明建设向系统化、工程化发展。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与业务素质有很大提高,总公司管理的1700名领导干部中,50岁以下的占40%,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达96%。以科研生产经营为中心,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做好老干部工作,切实加强青年工作。不断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大案要案查处不断深入。开始了航空工业的形象策划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为航空工业各项任务的完成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全面总结“八五”工作主要的体会

1.坚决贯彻中央决策,从实际出发,确定航空工业的发展思路

航空工业是我国的一个战略性产业,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八五”期间,中央领导同志几乎都到航空工业企业视察过。江泽民总书记对重大型号亲自决策;李鹏总理和刘华清副主席多次主持会议,专题研究航空工业发展问题。遵照中央的决策,我们认真研究航空工业的发展思路,集中精力进行了3个方面的规划。在发展上,制定航空工业《腾飞计划纲要》,规划了航空工业未来10~15年的发展。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除了全面规划航空产品的发展外,还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规划了非航空产品、进出口贸易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改革上,实施大集团战略,积极申请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努力搞好企业,加大改革力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制定“航空凝聚力工程”,确保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了航空工业发展的主线,并且开始取得成效。

2.坚持航空为本,集中力量,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