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认清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摊子大、力量散、水平低”是航空工业发展中的一个致命性的老问题、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从上到下要求改变这种局面的呼声很强烈。去年,来自全国的近50名院士、专家都认为,航空工业如果再不进行结构调整,就将无法发展下去。早在80年代初期,国防科工委和航空工业部都曾提出,要把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压缩到1/3左右,但因为制约因素太多而难以实施。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和国防建设战略的调整,这个问题显得越来越急迫,可以说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如果我们依然知难而退,再把这个问题拖下去,解决起来将会给航空工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患,会使后来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进行结构调整,不只因为眼前日子难过了才搞,也不是因为上边要求才干,不要把它看作是权宜之计,而要看到这的确是一个关系航空工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调整,这个决心从上到下都不能动摇。因此各单位千万不要有走过场的想法,要多动脑筋,想办法结合自己的情况把结构调整搞好,决不能因为有畏难情绪而退下来。一句话,要以破釜沉舟、知难而进的精神,坚决把调整搞好。
二是认清结构调整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总公司成立以来,党组就把结构调整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列入了《腾飞计划纲要》,做了大量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制订了航空产品结构调整方案,规划了整个结构调整工作。从航空科技系统来讲,经过十几年渐进式的科技体制改革,广大科技人员对改革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科研院所的非航空产品和第三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单位已搞到相当规模,从事航空产品的科研人员也在逐步精化。也就是说,科研院所精化军品、充实民品和第三产业、压缩机关的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且已形成一种趋势。这次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方案,也是在总结了上述结构调整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两年多酝酿,考虑了各种因素,经过不断完善才推出的。在这个基础上,结构调整就有了相当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只要经过科研院所各级领导、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完全有条件把这项工作搞好。
三是坚决把结构调整工作组织好、领导好。在去年的总公司工作会上,刘华清副主席要求我们必须抓紧结构调整。最近,总参、国防科工委和国家计委又发出《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要求,按照调整方案组织好实施工作。各单位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做好组织领导工作,态度要积极,工作要过细,结合实际搞一个科学的结构调整计划。要认真做好科技人员的思想工作,不要搞得大家坐立不安,心思不定,要向大家讲清,这次调整主要是加强航空科研,不是简单地解决人浮于事的问题。航空工业56万名职工、11多万名科技人员,作为高科技产业,科技人员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调整只是根据需要,把部分科技力量转入国民经济其他战场,使大家在不同的领域为航空工业发展作贡献。只要道理讲清了,相信是会得到广大科技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的。总之,调整工作一定要做到合理、有序,软着陆,努力减少震荡,并且在调整中注意形成新的、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机制,这样科研院所的调整就会为全行业的结构调整提供新鲜经验。
(三)抓紧理顺科技体制
李鹏总理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立有助于技术进步的新型科技体制,这种体制要有利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研究开发与工程设计、生产相结合,科技机构与企业相结合,军用科技与民用科技相结合,以及发展科技事业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总理这段讲话很精辟,提出的“一个有助于”和“五个结合”,明确了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贯彻好这个精神,把我们的科技工作特别是体制改革工作搞好。
第一,把厂所结合作为重要改革方向。产品设计所与企业结合,实行厂所结合,这是国家明确的改革方向,我们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行。这次调整,把科研院所分为3种类型,其中把14个研究所列为第一种类型,也就是组建科研生产联合体,体现了这种精神。厂所结合要根据任务情况、科研情况、地区情况、经济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形式。科研生产联合体是当前形势下的好形式,是邓小平提出来的厂所结合的一个初级阶段。航空工业推行厂所结合比较早,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厂所结合是方向,形式可以多样,搞联合体、实体、参股、集团等都可以。主要是有共同的产品和发展目标,形成相对一致的利益机制,并且相应地在体制上做一些改革。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精神,按照调整方案要求,积极向人事部、劳动部等争取政策,求得支持的同时,加大厂所结合力度,力争有更多的厂所在发展中结合成科研生产联合体,促进科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继续大力加强国际合作。当前,航空工业在多数重点型号、重大支柱民品领域,都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已经取得部分显著成效。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热潮,有力地提高了航空科技的起点和水平,对观念转变,科技体制转变,对航空工业的发展非常有利。为更快捷地发展航空科学技术,我们要坚持这个成功做法,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推动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也要大力加强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工作。江泽民总书记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千方百计把握机遇,通过引进技术,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使航空科技发展得更快一些。
第三,努力增强预先研究的针对性。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各单位的努力,这几年航空预研发展得比较快,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在一些主要技术点上缩短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但还需要加强预研项目的针对性,瞄准背景项目有针对性地安排课题研究。预研是型号研制的基础,预研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产品上,这在客观上就要求预研工作必须紧紧为型号研制服务,即使一些基础性预研也要考虑将来型号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预研工作的针对性。打个比方,你可以做到“指腹为婚”“预定终身”,这个机制要从管理上建立起来,从小就结合在一起,“培养感情”,像“青梅竹马”或“童养媳”一样,从而使预研工作更贴近型号,使宝贵的科技资源和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只有通过企业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我们搞科技要的不是好看的“花”,而是有用的“果”,再也不能搞只开花不结果的那一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当前要解决3个问题:一是“成熟”问题。预研成果必须成熟到能够实现工程化,预研和型号都要向中间这一段延伸。航空工业要想快一点儿发展,就必须争取早一天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加强技术成果的演示验证和工程化研究。618所在70年代用了八年时间研制和试飞成功的惯导,当时没转化为商品,又去研究第二代惯导,而最近发现国外飞机装的惯导就是这个水平的,他们感到教训很深刻。二是企业要解决“依靠”问题。现在许多企业比较困难,开发力量薄弱,但是对科研成果转化和积极性不高,就在那里硬撑着,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所以企业要主动走出去,增强吸引技术、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把“财神”请过来。三是科研单位要解决“面向”问题。现在,有些科研院所开发了好产品,宁可自产自销,小打小闹,也不愿拿出来与兄弟企业搞联合,这也是缺乏远见的、小富即安的思想使然。全局好了,大家都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是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是形成利益共同体。国家现在鼓励发展股份制,今后我们要在股份制、厂所联合转化成果上多做文章。科技局和经贸局决定组织科研院所与企业洽谈,科技成果供需见面,这是个好办法。同时,还要努力发展以产品为龙头,以利益机制为动力、自愿结合的科技成果协作网,从而把我们的科技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
(四)努力提高制造技术水平
制造技术是研制生产高性能航空产品的重要保障条件。长期以来,航空制造技术取得了较快发展,但鉴于多种原因,我们现在发展速度减缓了,差距拉大了。一是装备水平整体来讲很低。先进数控设备仅占设备总数的1%多一点儿,而且设备管理也不如过去。二是重复引进严重。有限的资金却干了很多重复引进、重复建设、水平不高的事。一些很少用的特殊设备都搞了几套,利用率很低。三是制造技术研究滞后。制造技术不管是热加工、冷加工往往是在研制过程中发现问题之后进行攻关,这样一个型号要拖到什么时候?所以就导致在研制和批生产阶段,不得不迁就现有制造水平,更改设计与材料,影响工作质量和周期。另外从发展来看,我们研制生产的新型号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如钛合金加工、先进的焊接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等,靠我们现有的技术和设备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民品也有这个问题。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发展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占领市场,而发展这些产品也要靠先进的制造技术。现在许多乡镇企业的设备水平都比我们好得多,在制造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我们许多重要产品都会被挤出市场。因此,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刻不容缓,是振兴航空、发展经济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加强管理。在加强管理这个环节上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建立协调制度,要加强全行业的横向协调和纵向集成的综合管理,统一规划制造技术的发展,制定有关政策,加强预研、型号攻关和技术改造,提高成批生产能力。要根据结构调整的需要,实施专业化分工,把住审批关,杜绝重复建设。其次,要结合重点型号任务,加强制造技术预研和技术攻关,确保研制生产需要。三是各单位要加强对制造技术的领导,努力加大投入,科学管理,加强制造技术的国际合作。在技术改造中,要坚决防止重基本建设、轻装备的倾向,把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益。
(五)组织落实,加强科技管理力度,加速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
当前,航空科技体制正处于一个比较大的改革和调整中,最终将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转变时期,我们必须不断研究和加强科技管理工作。一是要加强科技基础管理。科技局与有关局要协调一致,组织好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工作。二是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科技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树立科研效益观,解决忽视成本管理的薄弱环节,特别是要夯实技术质量基础。我们技术质量事故大多出在管理上,出在人为因素上,因此必须“严”字当头,强化管理。三是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目前,国家对航空工业的一批重点型号和重大支柱民品开发给予了不小的投入,一定要管好、用好这笔经费,努力提高科研开发效益。同时,我们要利用国家控股公司试点的有关政策,争取多方开辟融资和引进资金的渠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尽快把全行业的效益搞上去。
实现科技振兴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科技第一资源。从当前的情况看,航空科技队伍建设面临着挑战,主要是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整体水平还不高,后继乏人,特别是高水平人才短缺;科技队伍层次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数量有限;科技人员正处在新老交替的高峰期,缺乏强有力的吸引人才的机制和政策,航空科技人员不断流失。因此,培养和吸引人才,提高队伍素质,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此总公司设立航空教育奖学金基金,这也是吸引和培养人才的重大措施,目的是按择优自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报考航空的几个最需要人才的主要专业,使他们投身到祖国航空事业中来。总之,我们要通过最大的努力,集聚科技人才,并为他们发展创造更有利条件。
加大市场开拓促进民品发展
——在航空工业民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1997年7月8日)
一、总公司成立以来民品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航空工业在历届党组和领导及广大职工共同努力拼搏下,军转民、内转外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93年6月26日总公司成立后,党组始终把民品发展放在整个航空工业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提出了“突出主体,加强两翼,发展经济,振兴航空”的指导方针。把民品发展作为支撑航空发展、实现航空腾飞的重要一翼,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这一方针,我们进一步加强了航空工业的军转民工作,使民品在“八五”保持了较快发展。进入“九五”新时期后,我们经过反复分析论证,制定了《航空工业“九五”民品发展计划纲要》,并将其纳入《腾飞计划纲要》。1995年,总公司党组又提出了“大集团、大产品、大商贸、高科技、高效益”的“三大两高”经济发展战略,1996年又提出《航空工业名牌产品计划纲要》,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军转民工作的发展。
总公司成立四年以来,在民品发展上有这样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