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杨凤田传
3762500000028

第28章 争气未成(3)

1997年1月24日下午1时,西安阎良机场的天气突然变坏,能见度不足3千米。正当这时,空军第一试飞大队副大队长黎庭光驾驶着歼8Ⅲ04架飞机从沈阳转场至阎良。地面指挥员黄炳新立即向空军西安基地报告,建议飞机到备降机场降落。可是飞机已飞过临汾,剩油只有1800千克,不可能再返回备降机场,只能继续向阎良机场飞来。在飞机距离阎良机场100千米时,指挥员通报:“本机场能见度变差,大约3千米。”(飞机着陆的能见度要求不能小于5千米)飞机到达跑道上空,在指挥员的指示下,黎庭光找到跑道,然后下降高度,正常放下起落架,四转弯后,模糊看到部分跑道,进行方向校正,黎庭光判断:“下滑线有点高”,飞机在距跑道端头21米处,两个主轮接地滑行,却不知道前面有一条新挖的深为半米多的电缆沟,至使右主起落架安装结构断裂,起落架脱落。飞机进入跑道滑跑约500米后,向右冲出跑道,撞断5根护场铁丝网水泥柱和9根直径150毫米以上的树木,停在农家果园里,飞机严重受损,飞行员受了轻伤,发生了二等事故。

歼8Ⅲ04架飞机在“阴沟里翻船”,让杨凤田和所有参研人员感到震惊和痛心。上级不得不批准再生产一架与04架飞机状态一样的05架飞机,完成定型试飞任务。但“争六保七”设计定型时间也不得不推迟2年。

05架飞机于1998年9月10日转场到阎良,开始承担04架飞机定型试飞的科目。就在1999年5月20日下午,05架飞机进行训练飞行时,刚起飞二三分钟,飞行员报告左发动机火警信号灯亮,地面指挥员要求取消训练飞行,立即返场,随后就失去了联系。有目击者讲,飞机带着巨大的火光坠毁在富平县刘古镇,飞行员跳伞成功。飞机坠毁后发生大爆炸,碎片降落处最远距机达400米,击伤地面4人,飞行员受伤较重,但神智一直清醒。这又是一次二等事故,真应验了中国那句“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老话。由于这次二等事故,致使上级领导认为:余下的两架飞机已难于完成原定的任务,同时因研制进度严重拖后,歼8Ⅲ型飞机的技术状态已不能满足空军作战的使用需求,其地位已被新研制的飞机所取代。因此总装备部决定:

(1)歼8Ⅲ型飞机研制目标调整到2001年底前完成设计鉴定,不再定型装备部队;

(2)装歼8Ⅲ型飞机的“昆仑”发动机完成设计定型,走完研制全过程,为我国自行发展航空发动机积累经验,并作为新型飞机的备选发动机。

这就等于宣判了歼8Ⅲ型飞机的死刑,刚满11岁的“宠儿”就夭折了。歼8Ⅲ型飞机首任型号总设计师李明痛心地说:“‘八二工程’是美国政府给中国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八三工程’却是我们自己给党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在这之后,杨凤田带着“八二工程”带给他的羞辱和伤痛,憋足了劲去搞“争气机”,可是“争气机”并没有争气,这好像在他已经伤痛的心上又刺了一刀,心在流血,真是痛上加痛。

杨凤田参加了歼8Ⅲ型飞机研制的全过程,亲历了歼8Ⅲ型飞机研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果和每一个挫折。他清楚地知道:

尽管歼8Ⅲ型飞机没能设计定型,没能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但对“昆仑”发动机的研制和设计定型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歼8Ⅲ型飞机综合火控系统是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的第三代数字式综合火控系统,它的成功研制为歼8后续飞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更值得提出的是,通过歼8Ⅲ型飞机的研制,使我们在型号研制管理上摸索出一套宝贵的经验,同时为我国航空工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一大批1982年后毕业的大学生通过歼8Ⅲ型飞机的研制和锻炼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为振兴航空事业发挥着他们的聪明才智。

杨凤田是个血性、刚烈的男人。他怀着十分伤痛、十分遗憾的心情,尽量去挖掘和利用歼8Ⅲ型飞机的研制成果,在歼8Ⅲ型飞机基础上,他又主持研制了JBH和JBF型飞机,成为空、海军的主力作战机种和拳头力量,大大提升了使用部队的空战能力。直到这时,杨凤田才扬眉吐气、心旷神怡。

利剑出鞘舞长空,

拨云见日显彩虹。

风风雨雨何足惧,

潇潇洒洒建奇功。

雄鹰高翔俯虎狼,

一箭双雕惊苍穹,

干将铸剑二十载,

凤田育鹰尽平生。

“军婚”不能破坏

在“八三工程”中,重点是“两大改”,改装新研制的“昆仑”发动机又是重中之重。在飞机总体方案论证时,杨凤田曾提出“歼8Ⅲ型飞机先装涡喷13发动机,对于‘昆仑’发动机先搞一架验证机,等经过充分试飞验证后,再移置到歼8Ⅲ型飞机上来。”但国防科工委却坚持一定要上“昆仑”发动机,并称其与歼8Ⅲ型飞机是“军婚”,不能破坏。还说“自古华山一条路,没有‘昆仑’发动机就没有‘八三’机”,总师单位只好服从。杨凤田从实际出发,又提出发动机(与涡喷13发动机相比)应遵守三不变的原则,即:

(1)进气道不变;

(2)发动机外壳尺寸不变;

(3)安装形式及安装部位不变。

其目的是可用涡喷13发动机作为备份发动机,一旦“昆仑”发动机有问题,不至于影响飞机的研制。然而杨凤田有先见之明的3条原则也没有做到,于是不能与涡喷13发动机互换。在飞机调整试飞过程中,“昆仑”发动机出现了较多故障,较严重地影响了飞机的研制进度。在世界航空领域,除自然因素外,对飞机安全直接构成影响的有“三大杀手”,分别是飞机颤振、失速尾旋和发动机空中停车。之所以称它们为杀手,是因为飞机一旦在飞行中出现了这些情况,往往凶多吉少。因此发动机的故障严重地威胁着飞机的飞行安全。但杨凤田还只好硬着头皮用“昆仑”发动机飞下去。到飞机定型试飞时,故障仍然是频繁不断。原601所所长,歼8Ⅲ型飞机现场副总指挥刘春义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整个定型试飞中,飞机实际成为发动机空中试车台。定型试飞不是按网络图在执行,而是围着排除发动机故障转……出现了故障,排除都十万火急,还来不及下功夫进行深入详细的工作,又要上天再飞,疲于应付,应对完了再装机,装机后又出现问题,周而复始,进入恶性循环。”直至1999年5月20日,05架飞机在训练飞行时,因发动机着火而发生二等事故,致使歼8Ⅲ型飞机寿终正寝,在航空工业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

歼8Ⅲ型飞机与“昆仑”发动机是上级包办的“军婚”,不是自由恋爱,这就给后来飞机研制埋下了隐患。更何况当时的发动机还只是个“婴儿”,已成年的飞机担负起“保姆”的责任,过度的劳累和辛苦,无私的奉献,使飞机未老先衰,待“婴儿”长大之后,飞机却过早地“离世”了。

“昆仑”发动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战斗机发动机,她注定是掌上明珠,娇宠的婴儿!难道让这颗“明珠”随歼8Ⅲ型飞机而去,当殉葬品吗?杨凤田更知道,这个婴儿长大成人后,对航空工业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于是他以大局为重,一再建议把歼8Ⅲ型飞机作为“昆仑”发动机的空中飞行平台,继续定型飞行。他自己也一直随飞机蹲在试飞现场,与试飞人员同吃、同住,生活上非常艰苦,但他仍对工作非常认真,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在有关厂所的全力支持下,按计划完成了发动机的定型试飞任务,并于2002年通过了发动机设计定型。尽管经历了千辛万苦,发动机的定型也是个大胜利。

把婴儿养大成人后,又找了新“婆家”,有两种改型飞机都装用了“昆仑”发动机,开始为国效力。此景此情,杨凤田无不感慨地说:“现在看来如果我们那时坚持三不变,能与涡喷13互换,歼8Ⅲ型飞机就不是现在这个结果,可能至少两个团的飞机早就装备部队了,对‘昆仑’发动机的使用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当然,“昆仑”发动机的结果也不是“军婚”的初衷。

“八三工程”虽然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但其研制过程中的科研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有很多宝贵的经验是后人可以借鉴的,同时也有深刻的教训是后人可以吸取的。中航一集团对“八三工程”一直很重视,即使在上级已决定歼8Ⅲ型飞机不搞设计定型、不装备部队的情况下,还是于2002年成立了“八三工程研究会”,组织参研人员总结经验,提出要发扬“自强创新、锲而不舍、同舟共济、敬业奉献”的“八三团队”精神,为在研和后续型号的研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俗话说得好:“不怕事不成,只怕志不坚。”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曾经说过:“一往无前,愈挫愈奋。”[1]只要肯努力奋斗,中国的“争气机”就一定会争气。有志气的中国人,601所的航空精英们,总有一天会扬眉吐气,傲笑长空!

注 释

[1].孙中山:《建国方略》。